浅谈中医内证论文_任廷浩,李翔宇,王寅(通讯作者)

浅谈中医内证论文_任廷浩,李翔宇,王寅(通讯作者)

(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时期,中医学之产生、发展以至逐步成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中医学理论特征除了整体观念外,实验性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医的内证观察实验是由医生以及患者亲身体验所感知的过程,一方面包括医家自身、修炼体验的过程以及在采药制药时的亲尝鼻嗅、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体会;另一方面包括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接受药物、针刺、艾灸等治疗过程中所反应的体验。

【关键词】中医内证;内景返观;内证实验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344-02

中华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中医学之产生、发展以至逐步成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医药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自然有儒家、道家、乃至于后来佛家哲学思想之烙印。传统中医学理论特征除了整体观念外,实验性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实验性指的就是实践中的验证性,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医家自身的身心体验性,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内证;第二是在临床诊治疾病时的验证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临床经验总结,可以称之为外证。[1]也有学者提出“内证是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外证是中医药学科学发展的动力。”[1]内证、外证二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然而,当今绝大多数医生、学者对于内证的观察是避之不谈或根本不了解的,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内证实验是有别于在机体之外进行的其他各种实验,区别于此类实验的直观、明了;其二,内证实验具有高反复性,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验证、观察,少则三五十年,多则一生的时间,就凭这一点就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第三,进行较好的内证需要较高的道德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就不能做到真正静心,就不能抵制各种诱惑,也就不能拥有真正的心安,而没有心安就不能进行内证观察实验,并且内证观察是极其复杂的,可以说通过内证观察到的是人体的隐性部分,可以显现出多种层次、多种关系、多样系统、多种形态,所以说,内证观察有极大地复杂性。由此几点,导致现在对人体的内证观察实验有很大的空洞,甚至出现“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理论是仅凭思考得出的结果”等种种结论。而这样显然是会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内证是由内景返观作为工具来寻找最基本的生命物质与运动的规律,再根据其所发现来寻找适当的治疗方法,之后再由医疗的实践、疗效来反复验证。内证实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利用研究者本人的身心作为观测仪器,进而研究人体、宇宙、疾病、药物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它所遵循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这样的客观规律,故而,内证是一个客观的观察方法。[2]

中医的内证观察实验是由医生以及患者亲身体验所感知的过程,一方面包括医家自身、修炼体验的过程以及在采药制药时的亲尝鼻嗅、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体会;另一方面包括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接受药物、针刺、艾灸等治疗过程中所反应的体验。以下将从中药药性基本原理、中医理论的发明、经络理论的发明三方面作简单阐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中药药性基本原理

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传说,开创了以自身耐毒实验为基础的对药物药性探究的方法。而《神农本草经》则发明了人类早期的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七情和合,而这些药性的发现,都是来源于人们服用药物之后,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不同反应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经过反复多次实验而得出验证的结果,正如在《素问·举痛论》所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3]回顾历代医家的本草著作,体现出无数医家在中药理论原理形成过程中无数次的亲尝亲嗅、心识体味的过程,更标志着传统中药理论形成过程中明显的内证特点。

2.中医理论的发明

中医理论的发明,一定是基于古圣先贤对于自身的内景返观以及心身体验过程中得出的,对人体自身生理病理变化的内证实验过程的总结。如藏象、气化等中医理论,都是古圣先贤从自身的内景返观、自身修道体验中总结出来。在《素问·举痛论》中言道“善言人者,必有厌合于己”。[3]

如晚于《内经》时期的道家五气朝元修养法,“魂不妄动,则魂藏于血,血气养肝;意不妄动,则魄藏于气,气养于肺;志不妄动,则志藏于精,精气养肾。如此则五神安守,五气和平,朝会归元,奉养五脏”[5]则完全印证了《内经》中“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的五藏蓄五气、五气藏五志的理论[6]。如此巧妙的印证,正是由于先贤们高超的内景返观修炼方法。而在晋朝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地真》中,最为形象的记载了脑之内景,书中言道“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后有绛宫,巍魏华盖,金楼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扬空;玄芝被崖,朱草蒙胧;白玉嵖峨,日月垂光;历火过水,经玄涉黄;城阙交错,帷帐琳琅;龙虎列位,神人在旁;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乃能通神……此真一之大略也”[7],表明了葛洪通过“内景返观”之方法对大脑的具象化结构进行阐释,已经包括大脑球形,表面的沟回结皮层支动脉血管,以及脑白质的形象,也涉及到脑室系统中脑脊液生成、形态、循环、作用、功能等。

3.经络理论的发明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专著《奇经八脉考》中说道“濒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7]。这也就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在《灵枢·经脉》篇中准确、详细的记载了人体十二经脉在体表及体内的循行规律。李时珍还指出,某些经脉在常人身体中是闭塞而不开的,只有修道体悟到一定境界的真人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内证实验是藏象、经络、中药、方剂等中医学理论体系发现的重要基础,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过程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内证实验是了解研究宇宙、人体、疾病、药物以及四者之间关系的客观存在的重要观察方法,内景返观一定不是神秘甚至迷信的,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同道愿意去了解中医内证,愿意身体力行去验证中医内证,一定会为中医药在未来的发展创新道路上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更好的促进中医药的复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志庸.试述中医学理论的内证实验性[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03):1-2.

[2]何松彬. 中国道家及传统医学内景隧道探微[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15:11.

[3]《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本

[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5]彭彦琴,胡红云.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4(02):75-80+127.

[6]王红玉,何清平,李志庸,赵天奎.试论《黄帝内经》中的内证性[J].山东中医杂志,2008(11):732-733.

[7]周德生,脑的内景与神经功能解剖的相关性[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0):1-4.

论文作者:任廷浩,李翔宇,王寅(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医内证论文_任廷浩,李翔宇,王寅(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