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论陈云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密集论文,优秀人才论文,干部队伍建设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5)01-0010-06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否不断培养出善于治国理政的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回顾和学习他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对于我们总结执政经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大有裨益。
一、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事关重大
1979年1月,陈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是是一个大国的执政党,“我们党处于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流砥柱。只要我们党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那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就有了保证”[1](p.243)。如果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一)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到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反动派进攻的情况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科学共产主义和为未来的革命战斗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干部。”[2](p.695)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陈云同志就极为关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1934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的陈云同志明确指出:“在建立白区组织中,要培养出当地的干部。我们派到白区工作的同志,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寻找和培养白区组织中的干部。”[3](pp.25-26)因为,白区的当地干部更加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和要求,培养教育白区的干部,在群众的拥护下积极开展工作,才能使群众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群众的革命斗争。与民主革命时期一样,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事业能否成功,在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仍然是决定的因素。这是我们党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1985年9月,陈云同志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目前又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事关重大。”[1](p.352)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党把握执政规律、巩固执政基础,制定执政方略、扩大执政资源、完善执政体制、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
1934年9月,根据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特别是游击区作战的实际需要,陈云同志明确指出:“要保证游击区域中党组织和游击队坚持执行党的路线,就必须在组织上保证有最好的干部去领导。派遣到游击区域去担负工作和领导的干部,必须是在各方面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他们即使暂时与上级党失去联系时,仍能毫不动摇地执行党的路线。”[3](p.33)这些干部都必须懂得游击战术,必须审慎地按照这些条件去选派干部。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明确提出,为了扩大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特别要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领导全国抗战。1940年11月,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深刻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下,干部决定一切,“党的一切决议和政策,都要通过干部去实现”[3](p.211)。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同志强调:我们党处于全国执政的地位,再加上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党上下,尤其是领导于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1](p.380)。在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陈云同志始终强调,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这也是新世纪新阶段落实党的人才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
(三)干部队伍建设关系有效地领导党员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
1935年6月,陈云同志在《游击队如何去组织群众运动》一文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干部完成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灵活运用策略,创造苏区的任务,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独立地工作,“就必须使游击队的领导干部具有各种才能”,“而这种才能必须给以培养和教育”[3](p.95)。这就是,要使干部了解产生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基本原因和目前的革命形势,发动和领导群众的策略及工作方法,以及怎样组织党、发展党、领导党和游击队的必要军事知识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游击队在政治上坚定起来,在群众运动的发展上措置裕如。1940年11月,陈云明确指出: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干部对于党的事业负有重大的责任,应该成为一般党员和群众的模范”[3](p.211)。1987年10月,陈云同志再次强调,必须重视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这是带领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党是长期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党要成为具有强大执政能力的政党,担负起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个根本的条件就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尤其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因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起着非常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列宁曾经指出:经济建设的任务“把做实际工作的领导人和组织家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4](p.132)。只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就能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无往而不胜。
二、在学习和实践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置于首位,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在全国执政的本领,这是陈云同志一贯的思想。早在1942年11月,他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因为我们革命的世面将越搞越大,新环境、新事物会更复杂,没有真本领是掌握不了的。”[3](p.26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和创造型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一)领导干部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1987年7月,陈云同志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1](p.362)因此,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肩负的一项重要责任。
首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是领导干部的责任,1939年12月,陈云同志指出:“学习理论既然是每个党员的责任,那末,党内的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领导干部”常常担负独当一面的领导工作,你就更有责任而且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3](p.188)。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进一步强调,思想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理论素养是领导能力的基础。领导干部要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
其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陈云同志非常重视干部的学风问题,1940年11月,他深刻指出:“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看不见理论和实际统一,或者看不见理论和实际有别,都不对。”[3](p.216)要求干部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一致起来。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他明确提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领导干部要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正确把握坚持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创造的关系,注重发展和创造的生长点。这也是我们党把握执政规律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干部的理论教育。陈云同志指出,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一种是有较多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一种是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的知识分子。“有经验者,从理论上去反省经验;无经验者,理论与实践相配合。”[3](p.216)实际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实际工作的过程,就是教育干部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干部的不同状况,增强干部理论和实践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领导干部要善于建设学习型和创造型的人才队伍
在各个历史时期,陈云同志始终倡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当好学习经济技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带头人,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领导干部要善于建设学习型和创造型的人才队伍。
一是不断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1942年3月,陈云同志指出:“提高干部的政治水平,克服经验主义,既要在思想方法上,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在党的路线上和政策上加强教育,又要扩充他们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经验,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起来。”[3](p.251)1987年7月,陈云同志进一步指出,要把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比较分析“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3](p.189),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是制定和完善执政方略的基础。
二是必须认真学习经济和技术。早在抗战时期的根据地经济建设中,陈云同志就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忽视学习经济和技术的现象明确提出:“一切在经济和技术部门中服务的党员,必须向非党的和党内的专门家学习。他们的责任是诚心诚意地学习,并熟练自己的业务和技术,使各部门建设工作获得发展。”[3](p.227)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也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成为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带头人,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品质的带头人。领导干部不仅要成为学习的模范,而且要努力建设学习型和创造型的人才队伍。
三是学习和改进领导方式与领导方法。陈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方式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上级的基本态度是帮助下级,吸收下级的经验来改善领导。上级决定本身有缺点,完全由领导负责;下级执行中有缺点,领导也要负教育不够的责任。”[3](p.221)下级要尊重上级,对上级要善意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在领导方法上,要注意“中心工作与经常工作要分清。不忘记经常工作,但必须抓住中心,防止事务主义,乱无头绪”[3](p.221)。领导干部只有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与领导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陈云同志鉴于“体制改革涉及范围相当广,广大干部还不很熟悉,在进行中还会出现一些现在难以预见的问题。因此,必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1](p.338)。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回顾和思考陈云同志的这一思想,我们更加透彻地认识到,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在学习和实践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他们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以高超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判断形势、谋划工作。这样,我们就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肩负起执政兴国、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
三、坚持德才兼备、量才任用的原则选拔干部
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同志在选拔干部方面始终坚持德才兼备、量才使用的标准和原则,并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需要,选拔人才,任用干部。他认为,领导者不仅要有科学修养,而且要有吸收人才的丰富经验和卓越能力。
(一)坚持党的干部政策和选拔干部的标准
列宁在论述苏维埃经济建设问题时曾经指出,党要把全部注意力和全部力量放在挑选人才上,而目前“全部工作的关键在于挑选人才和检查执行情况”[5](p.110)。1938年9月,陈云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中指出:干部政策,通俗地说,就是用人之道。“‘干部决定一切。’这是通用于全世界的,不但外国通用,中国也通用;不但共产党通用,其他政党也通用。”[3](p.109)
第一,坚持正确的干部政策。陈云同志曾把“用人之道”概括为十二字:“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3](p.109)。一是了解人要彻底。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面;既要看现在,又要看过去;既要看本领,又要看本质;既要看优点,又要看缺点。二是用人要气量大。必须善于用人,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我们要有用才的大气量,善于用各种人才。三是用得好。领导者要善于发挥人才所长,上下级互相信任。不仅要正确开展批评,还要创造使人敢说话、敢做事和发挥主动性的条件。四是爱护人。提拔干部,要全面衡量他的德和才,要从多方面支持、帮助和爱护新干部。总之,为政之道,要在得人。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情感、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第二,坚持党的干部标准和原则。对于选拔干部的标准和原则,陈云同志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和精辟的见解。1940年11月,陈云同志针对党政军干部的现状提出了选拔干部的标准:一要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于党。要坚持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有为党慷慨牺牲个人一切的决心。二要与群众密切联系。依靠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三要能够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在失去联系时独立负责,但又不是拒绝上级领导。四要守纪律。因为,纪律是保证政治上、组织上统一的有力武器。他深刻指出,提拔干部的原则是:其一,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德和才应该是统一的。德,不是空德;才,也不是空才。考察一个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其二,提拔干部要量才使用。“坚持人、事两宜的原则,用人得当,适得其所。”[3](p.214)要兼顾才能和需要,量才的原则是用其长,不是其短。发挥长处是克服短处的最好办法。
(二)重视培养和提拔技术与管理人才,大力培养任用中青年干部
陈云同志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培养和选拔技术与管理人才。改革开放初期,他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和使用中青年干部,这是坚持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谋远虑。
第一,要重视培养和提拔技术与管理人才。列宁曾经指出:“要管理,要进行国家建设,就应当有掌握管理技术、具有管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经验的人才。”[6](p.283)1948年8月,陈云同志在指导接收企业的工作时指出,为适应经济建设及企业发展的需要,除原有生产、业务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必须进行思想和作风的改造及培养提高外,一切经济企业必须注意提拔优秀的工人、职员,把他们培养成为新的生产、业务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同时,要更加“重视和培养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3](p.367)。现在懂技术的干部很少,能管理工厂的干部更少,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不仅要依靠在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而且要从有经验、有技术的工人和职员中提拔,这是当前急需的技术型和管理型干部最主要的来源。
第二,大力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严重形势,陈云同志于1980年2月充分阐述了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指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革命事业总有一个交班和接班的问题。因此,培养和造就接班人,尤其是中央的接班人,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交班和接班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我们中国党内,有过痛苦的教训。1981年4月,陈云同志指出:目前有两种办法由我们选择:一种选择,继续不警惕党内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不采取果断措施,任其继续拖下去。另一种选择,“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1](p.293),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成为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随时可以从中挑选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加快提拔中青年干部,一方面又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
第三,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贯彻党的干部方针。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在组织方面的任务,就是要从人民群众中选拔出领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没有苏维埃政权,没有这种能够选拔人才的过滤器,那么,要想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7](p.277)1980年12月,陈云同志提出:坚持党管干部,关键是制定和执行党的干部方针。“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针。”[1](p.281)我们必须担负起挑选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的责任。当然,中青年干部没有老干部那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要把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他们是一定能够锻炼成才的。1985年9月,陈云同志进一步指出:干部队伍要保持梯队结构,这是近几年我们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工作。“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的结构,可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1](p.349)
回顾和思考陈云同志坚持德才兼备、量才任用选拔干部的思想,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新世纪新阶段,努力建设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其一,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客观需求,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知识型、专业型、开拓型领导人才的需要,成为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其二,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是我们党选拔干部的基本标准,也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德才兼备,是对干部的全面要求,“德”主要是对于部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才”主要是对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注重实绩,就是注重干部在履行职责中取得的实际成效,这是德才兼备原则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党的干部工作路线的本质要求。群众公认,就是要为大多数群众认可和拥护,就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多数人赞成的才予以提拔任用。其三,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坚持任人唯贤,必须反对任人唯亲。公道正派,就要秉公办事,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政治上靠得住,就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上有本事,就是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招,就是要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风上过得硬,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务实效,把心思疑聚到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本领用到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力戒形式主义,坚持真抓实干。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制度
实行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把民主集中制概括并发展成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陈云同志强调,它既是党长期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也是实行集体领导的基本要求,
第一,党内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1947年4月,陈云同志在《健全党内生活》一文中指出,党内要严格执行民主制度,不经大家交换意见,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难免出错误。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换意见,反而容易集中。“核心领导只有经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并在实践中经过考验,才能建立起来”[3](p.348),这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二,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中央书记处工作的要求,1980年2月,陈云同志提出: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1](p.270)。他认为,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可以少犯错误,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
第三,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批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更加重要。1985年9月,陈云强调,历史经验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希望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1](p.353)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不要一个人说了算。
第四,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工作方法。陈云同志早在1947年2月就明确指出,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方法,他概括为三条:一是交换。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交换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事物。二是比较。比较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经过比较才能看清事物发展的程度,抓住它的要害和本质。三是反复。反复就是要在决定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加正确。关键“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3](p.346)。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曾多次强调这一方法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发扬陈云同志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制度的思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因为,进一步激发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党的团结与活力,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靠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体制,要靠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造就和凝聚治党、治国、治军的各级领导人才,壮大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扩大执政资源,要靠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要靠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总之,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从制度上保证把各级党委建设成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调的坚强集体,是保证全党在指导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上高度一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职能的根本问题。
五、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设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学习和研究陈云同志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针,围绕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配置和管理人才资源,对于我们进一步落实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意义深远。
第一,贯彻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关键在把人才管好用活。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有利于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更好地统筹人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把人才管好用活。正如陈云同志所讲,要用人得当,适得其所。党管干部和人才的目的,不是要管死人才而是要用活人才,不是限制人才而是解放人才,不是排斥人才而是凝聚人才。只有加大党管干部和人才的力度,加大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力度,才能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作风端正、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第二,落实科学人才观,树立选才、聚才和用才的新理念。对于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像陈云同志那样,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发各个层次的人才资源。一要牢固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标准,不拘一格地选人才、聚人才和用人才。二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人才的创造价值,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三要牢固树立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坚决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的界限,统筹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统筹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统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统筹国内人才和海外人才,真正做到对各类人才政治上一视同仁、政策上统一安排、服务上统筹兼顾,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和发挥出来。
第三,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与机制。人才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只有体制和机制有活力,人才工作才能满盘皆活。领导干部要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的要求,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一是坚持以人才资源的开发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坚持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三是全面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四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坚决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的限制,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协调和制度衔接,建立健全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五是坚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完善科研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健全各种奖励和产权激励制度及分配制度,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第四,要切实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工作力度,优化人才使用的环境。对于人才工作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陈云同志一贯主张要多方面支持、帮助和爱护我们的人才。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归根到底,还是要以最好的服务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留住最需要的人才。要积极构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报负的平台,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积极营造拴心留人、人在心在的良好氛围,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健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德才兼备、结构科学的人才队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陈云同志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努力建设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关键要形成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我们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必将开创优秀人才广泛集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