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探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论文,人格论文,埃里克森论文,过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研究
本文拟从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入手,进而探讨其理论对于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所能起的积极作用。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有关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格发展学说。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它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由一对矛盾组成的,积极地解决矛盾,人格就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反之,消极地解决矛盾,则会削弱自我,会使人格不健全。埃里克森认为学前儿童的人格发展经历如下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最软弱,需要成人精心照料,对成人依赖性很大。如果护理人能够爱抚儿童,有规律地照顾儿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今后各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会在儿童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希望。希望就是坚信热烈的愿望可以实现。有基本信任感的儿童不会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担心,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怕挫折和失败;而那些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担忧的儿童,就会被局限和束缚在眼前的事物上,对未来不抱有希望。
2.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1~3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随着机体的发展,儿童愈来愈能准确地控制肌肉活动,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增强。儿童掌握了走、爬等动作技能,因此就产生了一种渴望独立活动、显示自己力量的需要。他们喜欢说“我自己……”、“我要……”等,而且爱用“不”来拒绝成人的建议和帮助,以表现自己的自主性。
成人在这一阶段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要根据社会要求,对儿童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即自主性超过羞怯和疑虑,将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指出,这种意志品质主要指儿童虽然在生活经历中会不可避免地体会到羞怯和疑虑,但是仍然能表现出自由选择和抑制的决心。意志可以被认为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它能使人变得灵活、乐观和幸福。
3.主动性对内疚感(4~6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如果教养者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如果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经常得到否定,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体验到内疚。
儿童在这个阶段怀着很强的好奇心不顾一切地进入他不断扩张的社会环境。这时托儿所、幼儿园是社会安排好的机构,儿童在这里能获得最有利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获得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的主动性发展程度有关。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即主动超越内疚,就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目的就是去面对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他认为游戏在这一阶段中对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克服内疚感有重要意义。
二、从人格发展理论探究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
埃里克森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情感,他特别强调早期的情感教育,强调发展健康的人格,这对早期教育是有积极参考价值的。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学习,是个体在生活和活动中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健康的人格因素在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信任感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建立信任感的儿童容易适应环境。由于儿童自幼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儿童的积极情绪反应使他离开亲人时不至于感到过分焦虑。这类儿童有安全感,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时,面对新环境,不惊恐、不担忧,能对环境产生兴趣,从而能较快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信任感促使幼儿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在愉快安定、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在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之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认知性的学习在没有矛盾冲突时进行效果最好,抵制权威会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习障碍。幼儿正是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中建立起一种平衡的,这种平衡使幼儿能够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能力,逐渐摆脱早期的依赖,逐步建立起更多的独立性,从而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更主动。
但是,早期信任感的建立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良好的精神环境对幼儿早期信任感的建立十分重要。广大幼教工作者应重视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充分理解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建立起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热爱、尊重、信任、理解幼儿,多给幼儿一份关怀和爱护,多给幼儿一些宽容和理解,持续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信任感,使之成为幼儿学习的推动力量。
2.自主性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自主性的建立使幼儿的依赖性逐步减少,独立性逐渐增强。他们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实际上,幼儿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他们自己发起的活动和游戏中。他们通过摸、看、听、抓、捏等动作主动地去探究事物的各种特征。自己主动地探索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途径。这种学习不应该被成人按自己的概念,如“完成”、“失败”、“成功”等来评价。幼儿正是在自主性的驱使下,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认真热情地参与,进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
自主性使幼儿克服羞怯和怀疑,在学习中不怕失败,勇于参与。羞怯会导致人沉默寡言和企图逃避现实,怀疑往往使幼儿不知所措。在一定范围内,让幼儿自由地探索,不过多地限制和指责,幼儿就能不怕失败地深入到学习中去,自主性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由于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有的幼儿通过视觉性学习效果最好,有的幼儿通过操作性学习效果最好,有的幼儿也许在一个活动中学习的时间要比别人长。因此,早期的学习形式应是多样的,以适应幼儿的不同需要。
早期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这种非正规的游戏式的学习包含想象、创造和其他高层次的心理活动,这是幼儿为自身的发展所必须进行的一种学习准备。教师应持续地鼓励幼儿进行这种学习准备,使之开始能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做事,逐渐能独立地做事,由低到高,不断地从事更高一级的活动。教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活动和材料等,从而帮助幼儿发展自主地做决定的能力。随着幼儿发展水平的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也不断增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主自信的人。
3.主动性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主动性的建立,使幼儿的活动能力得到增强,活动范围得到扩大。这时候,他们会更自信,更活泼。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在与人们的交往中,特别是在游戏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主动性有利于幼儿自发地、积极地进行学习。幼儿发展的核心是主动学习,主动学习能使幼儿产生一种学习意愿。布鲁纳曾指出,学习意愿是内部动机,幼儿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这种内部动机使幼儿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精力,使他们迫切地要求学习和获得技能。
幼儿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并且体会到成功后的满意情绪,能使其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反之,则会导致内疚和犹豫,表现出被动、依赖和对事情无兴趣。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使幼儿取得成功,并体验到成功后的满意情绪。如: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自己从事的活动;帮助幼儿,而不是代替幼儿做事或完成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相信幼儿能获得成功,同时满腔热情地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能取得成功的人。因为,当幼儿失去信心时,不可能学得好;当幼儿在情感上被疏远和冷落时,不会对成功抱有希望。只有体验到成功,幼儿才能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幼儿才能不断获得经验,不断得到发展。
标签:幼儿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