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论文_李静1,蒙华庆1(通讯作者),冉胜兰2,裴昌贞2

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论文_李静1,蒙华庆1(通讯作者),冉胜兰2,裴昌贞2

——基于重庆市大足区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思考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重庆 400016)

(2大足区人民医院睡眠心身中心 重庆 402360)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家庭问题普遍存在,是目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性格等方面。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采取包括 “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进行干预。

【关键词】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328-03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1]。由于父亲和(或)母亲的离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系统遭到破坏,他们面临安全、身体、心理、行为、教育和社会化等诸多的问题[1-3]。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教育、疏导和干预,不仅影响儿童身体健康成长,还会导致心理行为问题、违法犯罪,阻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甚至危及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4-5]。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心理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6,7]。本文基于重庆市大足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探讨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教育的发展。

1.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行为问题

已有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比较突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8,9]。本研究基于2016年在重庆市大足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11~15岁)的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青少年家庭满意度量表。调查显示,非留守儿童1039名,有焦虑的学生89名,焦虑检出率8.56%,有抑郁的学生92名,抑郁检出率8.85%,农村留守儿童450名,有焦虑的学生141名,焦虑检出率31.33%,有抑郁的学生154名,抑郁检出率34.22%。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非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检出率经卡方检验P<0.01,抑郁检出率经卡方检验P<0.01,本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普遍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与文献报道一致[10-12]。

2.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性格等方面。

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孤独等,幸福感偏低等[3]。程进等[10]研究表明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和焦虑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严重。张帆[11]的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年级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的状况有所差异;父母外出务工不同、监护人的不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读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比非留守儿童更高。赵蕾等[8]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总分、情绪、意志行为、个性特征、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总分、焦虑和合群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存在情绪和行为问题,“留守”对男童较为不利。吉园依等[12]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女生高于男生;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其联系频率越低、父母关系越不好、家庭经济越贫穷、越感觉同学不喜欢自己,其抑郁症状检出率就越高。唐菁华等[13]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儿童抑郁量表(CES-DC)评分、抑郁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评定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巫文辉等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离异、单亲家庭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偏低。张连云(2011)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同伴拒绝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教师接纳和同伴喜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品行问题、多动、冲动攻击行为,网瘾、抽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甚至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程进等[10]研究表明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和焦虑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严重。赵燕的研究发现留守男童的品行问题和多动问题显著高于留守女童,但亲社会行为却显著低于留守女童。顾建等发现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留守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留守组学生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多动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同性别之间行为问题有所不同,男童在品行问题、多动、多动指数因子等方面评分高于女童,在不注意-被动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刘桃等[7]调查发现留守儿童CBCL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男童在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男童;留守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女童。王晓莹(2009)发现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小说或网络游戏,或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或厌学、逃学、辍学,甚至有偷盗、打架等恶劣行为。董士昙等(2010)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发生率率和违法犯罪率比非留守儿童分别高24.50%和10.99%,其违法犯罪主要以打架斗殴、侵财为主,具有行为的盲目性偶发性、暴力性、混杂性和易演化性等特点。

性格问题: 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任性、人际交往困难、缺乏自我认同、自我中心等。葛爱荣[6]、杨勤(2011)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变得胆小懦弱。严虎等(2013)采用房树人测验,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内向孤僻、自卑胆小、紧张焦虑、抑郁和攻击性五个心理维度均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张鹤龙(2004)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学校适应情况都要差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更严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表现出更多的越轨行为。张茂元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比非留守儿童差,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加被动;留守儿童相对固执,听取他人意见的倾向相对较弱。贺永超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发生率高达65.61%;留守儿童的行为和性格表现为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交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张碧昌等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版,EPQ)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发现黔西县留守儿童的个性较非留守儿童易出现焦虑、孤独、不关心他人、郁郁不乐、忧心忡忡等问题;留守女生较留守男生易出现精神质(P)因子;留守中学生性格较留守小学生性格倾向于外向、稳定性。

3.农村留守儿童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

研究表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有因素构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家庭系统,整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应该局限于儿童个人、单个家庭、学校或社会寻找原因,而应该把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放到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整个系统家庭背景中去分析;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干预,应采取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4]。

3.1 家庭教育为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的核心

农村留守儿童付出的最大代价是与父母的分离和亲情的匮乏,最大的挑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家庭结构的拆分、家庭教育缺损和亲情缺乏是农村留守学业不良、道德危机、心理行为问题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1-2]。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家庭的满意度、家庭环境、家庭成员沟通、家庭教育方式比非留守儿童更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更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气氛冷清、 家庭沟通差、家庭教育质量下降等,与既往研究一致。因此,建立健全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首先,纠正家长错误的观念。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与孩子交流不重要,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小时候没有带孩子没有关系,只要用物质来满足他们就可以”,“孩子大了打工挣钱过日子就行了”。其次,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与父母或监护人自身的素质以及所持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家长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热爱生活、道德高尚、适应良好、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的方法上,过于严厉的棍棒打骂、横加干涉或者过于溺爱、放任自由都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或监护人应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征,尊重孩子个性化差异特征,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此外,外出务工父母定期探亲和“隔空关爱”应常态化,做到缺位不缺职。父母和监护人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安全、学习情况,还要关心孩子的情感、心理行为,加强情感沟通,营造温暖、民主、轻松愉快的家庭教育氛围。最后,父母应尽量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言传不如身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近上学,让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如果条件不允许将孩子带在身边, 则尽量找好监护人。

3.2 学校教育为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的主阵地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儿童人生道路中踏入的首个社会,是获得来自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的重要阵地。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学校应该起牵头和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师改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应摒弃功利主义和智力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应纠正重讲解、重灌输、重传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补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庭,老师成为学生留守儿童的“第二家长”。学校可以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热线、师长热线、视频聊天室等,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外地打工的父母“见面”通话;开设第二课堂、成立留守儿童文艺社团,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艺,让留守孩子通过感受集体的温暖,利用同伴友谊、 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教师作为“第二家长”,可以更多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和教育缺失,使这些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怀。最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充分利用学校报刊栏、黑板报、广播、微信群、QQ群等信息传播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采用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单双日作业、记秘密红账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课程、融入到有趣的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创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与心理老师进行“密语内谈”式的倾心交流,使留守儿童的心理纠结、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和正确的疏通和引导,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向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3.3 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

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解决留学儿童的根本途径就是让更多儿童跟随父母进城,让留守学生不再被留守。城乡壁垒是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跟随父母进城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要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解决农民工孩子随父母进城生活、上学存在的诸多困难,为父母、孩子在城镇共同生活扫除体制障碍。其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尤其要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农民工就地就业。此外,加强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用基金,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最后,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文化、司法、公安、卫生、妇联、工会、团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积极发挥优势作用,教育工作者、红十字会、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指导站、代理家长、乡村爱心读书小屋,开设“知心姐姐”信箱等帮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教育,需要亲情关怀,家庭教育回归,学校职责的履行,政府的主导以及全社会参与,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13-29.

[2]杨青,易礼兰,宋薇.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3):197-201.

[3]黄霞妮,杨新国,徐明津等.广西留守儿童研究现状评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6(2):69-74.

[4]蔡静,李剑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5):266-267.

[5]杨晓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探析[J].法制博览.2015,12(下):32-33.

[6]葛爱荣,田丰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36-038.

[7]刘桃,王燕蓉,徐立琼等.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5):6307-6308.

[8]赵蕾,范勇,董玉霞等.海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6):551-554.

[9]王俊霞,张德勇,叶建武.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2017,29(4):405-410.

[10]程进,魏锁.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5):583-584.

[11]张帆.农村4~9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5):1028-1030.

[12]吉园依,张宇,殷菲等.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及其与自尊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2):239-242.

[13]唐菁华,李星慧,吴恩珍等.南充某地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情绪特征及行为干预对策探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2):298-31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名称: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系统家庭治疗,项目编号:2012-GX-12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家庭学校综合干预模式,项目编号:KJ080322;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青少年自杀的系统家庭干预,项目编号:2013-2-033。

作者简介:李静(1970-),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从事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药物及心理治疗。

通讯作者:蒙华庆.

论文作者:李静1,蒙华庆1(通讯作者),冉胜兰2,裴昌贞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论文_李静1,蒙华庆1(通讯作者),冉胜兰2,裴昌贞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