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德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在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时提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五大报告,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宣言,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行动纲领。伟大的行动需要伟大的动力。对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把具有全社会覆盖面的社会公德放到突出的地位,并加紧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体系,使社会公德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发挥,意义十分重大。
一、充分认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必然产物,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永恒话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公德也叫公共场所道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而要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它之所以叫“公德”,一方面因为它是公共场所人们应该遵循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因为它是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荀子说过:“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因为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人能够保持生命力和发挥创造力。人对公共生活的需要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是社会公德形成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到公共场所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这些共同的愿望和要求,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道德准则,即社会公德。在当代,人们还越来越明白应该善待自然,共同保护生存环境,否则,生态一旦严重失衡,人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作为保证人类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的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相互交往的增多,范围的扩大,而日益系统和明确。
公德规范是公德体系的核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是维护社会主义公共秩序,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评价个体行为公德价值的规矩和准绳,它蕴藏着使公德理想要求由虚变实的公德建设经验。
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既十分重要,又非常迫切。
首先,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根本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环境。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风气历来重视。进入新时期以后,他在论述两个文明建设时,经常是把着眼点放在社会风气上面的。例如,1985年9月23日他告诫全党:“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1986年1月17 日他又谆谆教导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
从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我们的建设事业中,干系何等重大!而众所周知,社会风气和社会公德有直接关系,只有把社会公德建设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会成为可能。
其次,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整个社会体制的转型,社会生活的重铸。市场经济的“规范”也产生与之相应的精神或品格,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不断向社会公共领域渗透。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原则内化于人的心灵的过程。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人们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的不可代替性,交换又使人们感觉到个体人格的平等、独立和尊严,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自主、自立、自尊、自强、创新、进取以及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渐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追求价值、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容易造成私有意识膨胀,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消极思想观念蔓延,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导致市场竞争失去健康、有序的环境。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必须用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去调适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和各种腐朽的思想行为作斗争。
再次,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是整饬当前公德失范的紧迫需要。新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型,引起了人们道德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往往由于体制转轨,经济形式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社会公德标准与个体道德行为水准存在差异,因而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且看较为典型的一幕幕:
一位男子在上海街头随地吐痰,执勤人员上前罚款,该男子看了看“随地吐痰,罚款5元”的牌子,又朝地上吐了一口痰,而后扔下10 元的票子扬长而去。南京一退休教授尿急难耐走入公厕小解,因忘了带零钱,拿出工作证作抵押横遭拒绝,被硬从厕所拉出。今年8月19日,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大桥下面,16岁的中学生朱成亮救出落水同学后,力气耗尽,岸边的近百名围观者没有一个伸出救援之手,眼看着小英雄淹在江水中气绝身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大,社会公德的价值和意义已与昔日大相径庭。1994年9月12日, 中外合作的黄河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一名中国工人在施工中扔了4颗钉子,外方马上拍摄下来, 中方被外商索赔28万元。前几年,6位欧洲妇女到大连旅游, 准备每人在大连花掉一万美元。乘车时因服务员报站太快,于是要求说清楚,而服务员答道:“脑子有病。”他们弄明白是受到侮辱后怒不可遏,马上拂袖而去。在武汉,一家公司在洽谈生意时,公司头头随地吐了一口痰,把外商吓得逃之夭夭……在很多公共场所,违背公德的一举手一投足,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会损害国家形象。因此,必须尽快结束目前公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务使公德评价乃至问题的解决,有明确的规则可循。
最后,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是健步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基本前提。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在本世纪末,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也有一个大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公德是思想道德的基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因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的基本前提的地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道德规范都极为重视,认为道德规范能够“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为了维护贵贱等级秩序和国家的相对稳定与谐调发展,他们从当时的社全本质出发,建立了庞大的道德规范体系。今天,我们建立公德规范体系,当然要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
对于中国来说,坚持社会主义十分重要。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又是实现道德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则集中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合理等十分珍贵的伦理道德价值。在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之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搞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影响到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并且影响到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都搞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评价个体行为公德价值的理论依据。而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建设经验,则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的实践标准。
作为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基本行为的公德规范,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求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然而不同的民族、阶级和社会,对“善”与“恶”的理解和评价是不同的。公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也必然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有建设高度精神文明而要求的进步性。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标志。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却不能消除私有制本身产生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精神的困惑,它们不可能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只要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就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和我们在全社会宣传学习雷锋精神,何啻天壤之别!
第二,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有弘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而发展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和良风美俗源远流长,丰富多采。从《诗经》提出“夙夜在公”起,中华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公德思想就一直承传下来。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认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主张“天下为公”,毛泽东号召“为人民服务”等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发扬光大这种优良道德传统,应当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区别于西方公德规范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
第三,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而形成的普适性。中华文化是个开放的、发展的文化系统,它的深厚广博的积累,自然地形成了对异质文化的宽容态度和消化能力。今天,我们必须而且能够吸收世界各国社会公德中的优秀成果,包括发达国家的人本主义、公平精神、主体意识、效率观念等等,使自己在当今之世能够更好地“亲仁友邻”,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共创未来,造福晋天下。
第四,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有引导公德水平不断提升而独具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应注重社会主义公德的普遍性,提出符合现阶段人们实际水平的、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公德规范。同时,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公德的进步性,提倡与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先进性公德规范,如“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等等,以约束先进分子的言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向上,逐步攀登,不断达到新的公德境界。
综上可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既立足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又放眼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既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又融通西方现代文明。它适合我国国情,因此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公德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有力地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这艰巨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9月28日,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两个《决议》,都对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前一个《决议》阐明:“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要提倡人人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受到危害的时候,要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后一《决议》阐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受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首先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根据两个《决议》的精神,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德规范,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可以从8个方面来设定。
1、忠于祖国,热爱人民。
忠于祖国是公民应该对国家履行的义务,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古往今来,爱国主义都是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最神圣的责任。公民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国家荣誉,起码不做有损国格的事。爱人民,就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爱祖国,爱人民,爱弥深,德弥高。多少先达时贤,他们的高风亮节都是通过爱祖国、爱人民而生动地体现出来的。邓小平同志成为举世景仰的伟人,就是因为他牢牢记住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2、尊师重教,举贤荐能。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古人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公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使教师工作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和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同时,全社会都要尊重人才,把品质好、业务精的贤才推选到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上,让古时“野无遗贤”的理想变为我们今天的现实。
3、见义勇为,乐于助人。
义是道义、正义,是一切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公理大德。中华传统道德是一种重义的道德,历来提倡“以义为上”。见义勇为要求人们要敢于和危害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坏人坏事和灾害作斗争,在严重关头要不避艰险,不计得失。在与人交往中,则要乐意帮助别人,愿意为他人着想,让别人得到方便,得到好处。尤其要关心老人、妇女和儿童,关怀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热情为他们排忧解难。
4.公平竞争,互相促进。
公平竞争是人争强好胜和寻求发展本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指导人们的行动,互相合作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面。然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也积极倡导人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鼓励人们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竞争自有胜负,但社会主义公共生活中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互相排斥关系,而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互相促进关系。
公平竞争有利于人们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5.热心公益,济困扶贫。
目前,我国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人与人之间也有贫富的差别。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时下倡导的“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是先富帮后富的好形式,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需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贫困者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6、注重礼貌,举止文明。
礼貌文明是社交中通过言谈举止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待人文明礼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表现,是人的心灵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礼者,德之基也”。待人以礼,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们常常把与人交往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作为检验一个人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尺度之一。我国人民把讲究文明礼貌作为通往友好的桥梁。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人人都讲究文明礼貌,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和睦团结,真诚相待,互相关心的一种社会新风,就会形成一个人人心情舒畅、愉快和谐,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7、爱护公物,讲究卫生。
公共财物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共同财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爱护公物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任何损害公物的行为,实质上就是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恶德,每个公民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来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是一项文明行为。是否讲究卫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讲究卫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美德,同时也是观察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
8、遵纪守法,保护环境。
纪律是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规定,宪法、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保障的作用。良好的公共秩序和安定的社会生活要靠人们遵纪守法来保证。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应该平等友善地对待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把我国先哲关于“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的“厚德载物”论落到实处。地球已经哭泣,我们不能再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也是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足够大的空间。
以上是普遍性层次上的公德规范。可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细则,使之更具体,更明确,更利于操作。先进性层次上的公德规范,当然可以定出诸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无私奉献”之类的德目,但实际上,在贯彻上述8项规范时, 普遍性和先进性是可以通过不同要求来体现的。例如“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属于普遍性层次,而“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便是先进性层次。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论列。
四、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面临的任务
《诗经》有云:“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使中国文化历尽劫波而精魂不灭,使我们民族长传几千年而从不解体。历史证明,优良道德所形成的凝聚力是无以伦比的。而正确的道德规范总是示人避恶趋善,健全人格,培养素质,这在塑造现代人才群体的今天,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在现阶段,我们正面临着几项任务:
1、广泛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公德意识教育。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出现的公德失范现象,要加以整饬并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公民树立公德意识是当务之急。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同时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表现。”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道德中,为人民服务是统括全面的。因而,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意识教育,抓住了为人民服务,就是抓住了根本。一是因为公德意识教育首先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要落实在为人民服务上。二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在为他人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基本的行为准则。社会成员只有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形成公德自律意识,才会自觉地遵循公德规范。三是因为提倡为人民服务,有利于引导社会成员对人民负责,乐于为人民为社会做好事,有利于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
建国之初,我们党在全国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所形成的优良风气,一直发扬到“文化大革命”之初的六十年代中期,至今还被引为美谈。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五十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8页)
新时期以来,在我们神州大地上,涌现出孔繁森、王廷江、李素丽、徐虎等一大批雷锋式的、闪烁着为人民服务光辉的先进典型人物,这是我们时代的光荣。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要在全社会形成优良的风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公德教育,还要加大力度深入开展下去。
2、正确认识法律规范对公德规范的保障功能。 康德曾把“至善”的道德义务比喻为“绝对命令”。道德只有当人们认为它是“至善”的,虔诚地服从执行时,才会有真正的约束力和调适性,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法律是社会中最权威、最强有力的规范,法律规范可以有效地鼓励或防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法律教育对规范人们的品格也可以产生规制性作用。
当今之世,社会个体状况复杂。对于多数人来说,只须提醒:“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就会自我约束,不从草坪上走过去。但是,总有这么一些人,你即使当头棒喝:“谁把杂物丢进鳄鱼池,谁下去亲手检出来!”他还会我行我素,置之不理。在公德规范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就要诉诸法律规范,使公德规范的要求得以实现。
新加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社会公德之良好是有口皆碑的,而新加坡的公德规范是靠法律规范来保障的。在新加坡,随地吐痰丢烟头,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就要罚款千元,让你损失一两个月工资,情况严重者还要处于鞭刑。不少人把新加坡这些经验视为拱壁,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这么做过,而且做得很漂亮。春秋时代,郑国政治家子产就是靠法律规范保护公德规范来维持社会风气的。比如他规定,在道路上倒木草灰要从重惩罚。孔子赞扬说,子产真善于冶国啊!把灰倒在路上造成污染,飞到行人眼里还会引起打架斗殴。不往路上倒烧灰,谁都容易做到,为什么要为此而受严惩呢?
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固然离不开健全的法制,尤其是当人心不能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时,法律的警示、制裁是绝对必要的。同时,把法律规范和公德规范结合在一起,不但提高了公德规范的约束力,而且也使公德规范的内容更加具体和明确,从而增加了公德规范的可操作性。但是,如果公德规范完全依赖法律规范来充当保护神,那么,人们的行为就会出于强制而遵守,精神境界就很难臻于高尚,公德的本性也会被违犯和异化。因此,社会主义的良好公德主要的应该靠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来实现。只有道德自律,才能使外在的社会规范化为主体的自觉意志和行动。这正是我们的精神文明,终究要超过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3、努力抓好文学艺术和宣传舆论的公德导向。 公德规范主要作为调整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概括地表现公德要求的意识形式。而一个社会倡导什么样的公德原则,将直接影响该社会成员确立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如何践履公德规范。当前,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但道德原则不能因此而变成“多元化”。所以,我们在公德建设中,要理直气壮地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经济建设的大潮的确使蜩螗鼎沸的现实世界变得更加斑驳陆离。我们在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如空穴来风,乘虚而入。文学艺术中,也有宣扬金钱第一、唯利是图的倾向;而那些描写男女隐私、情杀奸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等低级庸俗的作品,也使人读来五官挪位,心灵扭曲。这对社会公德无疑是有毒化作用的。因此,作家艺术家的崇高使命是要正本清源,高扬时代主旋律,用优秀的精神食粮来陶冶人的审美情趣,使人在审美感受中得到良好的公德教育,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深刻体认个人和社会的血肉关系,自觉地做出符合公德规范的理智选择。
宣传舆论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要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强对社会公德的引导和监督。当前,确有不少人对善恶是非认识模糊,急切需要公德评价加以厘清,以利确立文明的言行观。公德评价应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社会舆论等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倡导社会新风。同时,也要揭露、抨击不符合社会主义公德规范的行为,特别要抓一些失范典型,组织舆论批评,使广大群众引以为戒。通过扶正压邪、激浊扬清,在全社会形成讲公德光荣,不讲公德可耻的大气候。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道德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在公德建设中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这个指示,就一定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4、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年的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十五大报告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基本的社会公德入手。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9页)上述指示,有目标要求,有目的要求,还有公德方面的要求。公德方面的要求,是实现目标,达到目的的保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加强青少年的公德建设,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情操。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趋利意识较强的年青人,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他们合理求利,又要引导他们从利国利民利社会的大局出发,按正确的方向展开活动,以实现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重视青少年公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从娃娃抓起,按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施以不同的规范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三是公德建设要结合载体进行,引导青少年参加“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和“手拉手”等活动,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精神,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自觉的公德自律意识。
5、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公德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有5800万党员,有一支人数众多的领导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公德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端重要的。
十五大报告指出,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共产党员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永葆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冲锋在前,带头遵纪守法,模范践履公德规范,努力倡导扶正压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同时,还要自觉地用大公无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先进性公德规范要求自己,促进全社会公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领导干部对于社会公德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就是说,执政者的道德作风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作风好比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领导干部重视社会公德,就会带动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公德。
邓小平同志说过:“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7页)可以肯定地说,两个表率作用充分发挥之日,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卓有成效之时。
新世纪的曙光,激发了我们渴骥奔泉般的活力和生机;十五大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气吞云梦般的豪情和斗志。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公德规范这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搞好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果,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就一定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率领下,朝气蓬勃地跨入二十一世纪!
标签:社会公德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为人民服务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道德论文; 社会风气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