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孙美萍

刍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孙美萍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孙美萍

【摘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设计。老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的教法”,而且要备“学生的学法”;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的数学课指出了方向,也为我们的教师备课理清了思路。小学是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和打基础的时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好这一理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和打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掌握并要牢记各年级以及各阶段课程的目标体系

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也就有了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不会出现数学课堂教学的 “心中无数”、工作上“出力不出心”,工作态度上“应付差事”以及“一团乱麻”、“费力不讨好”的现象。这样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目标,就容易协调、加强、局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明确好适合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明确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要考虑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特点,也就是有较强的基础性、逻辑性、抽象性、工具性的特点,要反复强化和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同时要注重小学生的另一特点:大都是从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和事物,具有多动性和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兴趣转移较快的心理规律和成长规律。学习有不可替代性,只有从他们已经感知了的事物和知识进行引导才会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四、利用生活中的原形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教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听到。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门卫、操场、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个场所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五、建立和谐互动关系

显而易见,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课后,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我们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为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 新课程(小学). 2010(09)

[2] 杨俊林. 追求正当性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 江苏教育. 2009(31)

[3] 徐贞姣.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 新课程(教研). 2011(08)

论文作者:孙美萍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刍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孙美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