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认识及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性论文,初中语文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实践这一基础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新的领域,新得让我们有点猝不及防但又不得不认真面对:为什么要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如何认识和理解“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特点?教学实践中怎样实施这一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等等,确实有太多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近几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课题的研究及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过“综合性学习”的尝试和探索。在此,想就以上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及思考。
一、“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设定背景及意义
不可否认,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发展、重接受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正逐步被克服;“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的理念,正被广大语文教师运用于实践之中。可是,我们也应该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在信息内容多样化和信息传递多渠道的今天,在全球呼唤“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在世纪之交,一批有识之士提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胆设想并进行艰苦的论证和探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了。2001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和“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设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100年前某哲学家曾讲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们今天发现,或者我们今天已有教育家发出这样的呼吁:学习方式比知识来得更重要。因为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接受教育将影响他走入社会以后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所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设定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可见,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说,设定“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综合性学习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指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等;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收集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分析、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从学习目标看,既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综合,又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既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是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既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又是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结合。
2.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无论是“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是“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它都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强调过程和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3.自主性。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内容由他们确定,学习方案由他们设计,学习活动由他们组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由他们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既是综合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者。
4.探究性。专题研究是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之一,从研究专题的确定到实施,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结果的验证,每一步都需要进行探究,因此说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会探究性学习。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仔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其学习目标尤其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目标”中大量运用“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行为性很强的词语,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因为有了这些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习惯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第二,强调学会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一直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空白。综合性学习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其目的是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第三,强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自主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综合性学习强调整个过程都是学生(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的发现与重组就意味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第四,强调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综合性学习要求“热心参加(策划)校园、社区活动”,“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五,强调学科知识与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这么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四、“综合性学习”的尝试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新领域,它与过去的语文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既定的模式可资模仿,需要每个语文教师进行探究和实践。笔者在2002年上半年曾组织初二学生进行过专题研究的尝试,现将我的体会讲出来,以求与同行进行切磋。
这次尝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兴趣和习惯,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学会从不同的途径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并能注意援引资料的出处。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做了三件事:一是宣传全球和我国新一轮的教改形势,组织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及要求,为综合性学习作些背景式的铺垫工作。二是撩拨学生的研究兴趣。上学期开学时正好是元宵节,我向学生提议举办“元宵节的由来及文化”的主题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了开好班会,大家有的跑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向家长和老师进行调查询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题活动的成功激发了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和自信,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三是在圆满举办“元宵节的由来及文化”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为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做好准备。
2.指导阶段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有关美国中小学生做研究的内容,介绍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小博士工程”和武汉“创新教育实践行”的活动,宣读了1999年第12期《儿童时代》上刊登的一组中外学生参加国际儿童环保大会提交的五篇论文。这些工作不仅激活了学生既有的知识贮存,诱发了学生的研究动机,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进行专题探究的基本步骤。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学习了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研究报告的书写格式,为综合学习的实践阶段打下了基础。
3.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活动的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及思考,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主题,编制计划和方案,然后展开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个阶段,我主要起观察、帮助、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决不包办代替。例如,我发现有的学生刚开始确定的课题与语文毫无联系,就启发他们懂得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是有区别的,确定课题应与语文知识或与语文有关的活动相联系。又例如,有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注意记笔记和保存资料,我就提醒他们做好这些工作。还有,少数能力较差的学生独立完成课题有困难,却又不好意思和其他学生合作,我就鼓励他们抛弃自卑,主动找其他学生合作探究等。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意,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独立或合作完成了一批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研究报告,如《李白与咏月诗》《黄鹤楼的传说和诗文楹联》《儿童信手涂鸦心理探究》《端午节文化的教育意义》等,有的学生还为自己的研究报告配上了图画和表格。
4.交流阶段
交流,实际上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将自己的作品传给同学们欣赏,这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学生们首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进行争辩和质疑。无论自己的研究报告写得如何,学生们都在交流中获得收益、得到提高。因为,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少数的出类拔萃。
5.评价阶段
《语文课程目标》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据此,我们的评价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自我评价,二是相互评价。
由于有交流阶段的铺垫,评价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为了让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使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不仅要求学生给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提出优点和建议,更要求学生针对:参与是否积极;是否注意合作;能否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否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评比出热心参与奖、最佳选题奖、最佳论文奖等“综合性学习”积极分子。
五、“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化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如何发挥呢?
第一,积极参与,决不干涉。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指导是必要的,但教师的指导旨在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切忌将学生的活动蒙上教师的个体色彩,将学生的研究引向自己既定的结论。积极参与决不干涉,是教师指导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第二,热情帮助,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综合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营造良好的气氛,提供良好的条件。但这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
第三,认真监督。但不对立。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对于那些缺乏自觉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监督虽然十分必要,但切不可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更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教师监督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而不能因小失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实施“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认为是课余进行的活动,是学生假期完成的作业,应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习。
第二,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学习内容。教师不应有功利思想,将其变为少数优秀生的专利。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导到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来。
第三,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能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开展活动,要注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并保护其成功感。
第四,从本质上讲,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十分个性化的,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切不可人云亦云,生硬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