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起着关键作用。但我们现在的课堂更多呈现的是对学生自由自主、开放式的阅读形式,在说写的交流上只重视内容的反馈、情感的抒发,而忽略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教学逐渐淡化了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更加有效。
一、抓住训练点训练
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无论是取材、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特色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要抓住语言训练点进行先局部后全面、先简单后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悟到写作的途径,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第七自然段用了“扒、搬、踏、推、铺”几个非常形象的动词,描述了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这段语言很简洁,但能更深地体会蟋蟀用柔弱的挖掘工具修建住宅工程之伟大。在教学中我把这些词作为本课语言训练的突破点,让孩子们扩写这部分内容,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弱小的蟋蟀,具体描写是怎样修建住宅的。有很多孩子把蟋蟀干活时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坚持不懈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仅延续了原作的拟人写法,还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创新。
二、句式模仿训练
句式的仿写、言之有物的仿写,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到这里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能否借鉴课文的特殊句式、特别的表达方式,在句式仿写中进一步加深对这种句式的体会,也更加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于是我让孩子们反复读这段话,感受它的句式特点,然后进行仿写。读着那些优美的文字,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不仅消化了已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准确地运用。
三、补白扩充训练
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召唤着我们去想象未定的空间。从语言空白处入手,激发想象,利用文本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课堂上,一个孩子轻轻读着《老人与海鸥》中的这段话: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教室里静极了,弥漫着淡淡的伤感,所有的孩子再一起读,我听到的仍然是伤感。我不禁问自己:“难道老人遗像中那默默的注视仅仅是因为伤感吗?”我特别想说点什么:“老人静静地看着他这些可爱的儿女们。那是独脚,老沙也来了。”突然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独脚,你的脚伤还没有痊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老沙你年龄最大,一定要带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公主还小,你要替我照顾好她……”我的心被孩子们的话揪得紧紧的。是啊!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除了伤感,更多的是牵挂、是不舍、是放不下。当孩子们再读这段文字时,我已听到了老人那默默注视的深意。“默默注视”只是一个简单的词,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补白去扩充、去挖掘,让这个词所体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由此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做到入情入境的朗读。补白可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但是什么时候补、如何补却值得深思。“他想说什么?”这样空洞的补白引导,真的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吗?我们总告诉孩子们要入情入境,可怎样融入情境,又岂是一个“教”字就能化解的?教无定法,虽无“定”,但这“法”应在我们每个教者的心中。
四、对比感悟训练
在课文《藏戏》中,我发现针对课文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
这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文,了解藏戏的特点。一开篇课文就有这样三句话: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其实这已点出了藏戏最主要的特点。按常规,我们都会从这一概括中心的部分入手,但我在一开始便甩开了这部分内容,先让孩子们在课文中勾划相关语句,概括出藏戏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三五天不结束的特点;再出示开头的三句话,让他们对比陈述和反问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他们看到了作者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赞叹,更感受到了作者心中充满着骄傲和自豪。可以说这个改变不落痕迹地教会了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抒发情感,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时刻关注文本语言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他们的语言训练至关重要。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都可以这样做。
张志公先生曾讲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所以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不仅要有“读”的训练,更要有“写”的思维,它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训练。这种思维的训练不应是随意的,而更应是“刻意”的,而这种“刻意”就是我们教者灵活多样的方法。多种科学而恰当的训练形式的存在,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的语言训练平台,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逐渐形成“写”的思维,并在其中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最终达到学习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论文作者:赵 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语言论文; 课文论文; 句式论文; 孩子们论文; 目的论文; 学生论文; 补白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