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阻挡的潮流——台湾信息产业在大陆的投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信息产业论文,潮流论文,在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管理当局一直视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行业,尤其是晶圆制造业,因为具有尖端技术、高资本密集的特征,历来禁止向大陆进行投资。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和海峡两岸经济形势变化,台湾晶圆厂商面对严重的产能过剩,一方面强烈要求台湾管理当局取消禁令,一方面千方百计向大陆进行转移,从而引发了台湾岛内持续半年多的争论。2002年3月29日台湾“行政院”终于作出了决定,按“小规模适度开放”的原则,允许有条件开放8英寸晶圆生产厂商投资大陆。但对投资的总量作出控制:到2005年止,投资总量以3座为上限。且只允许利用旧设备投资设厂,新建工厂必须等到2年后再视情况而定。对台湾投资厂商也有严格的限制,申请者必须在台湾有相对投资和技术发展,而且在12英寸晶圆厂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能申请。虽然台湾当局的这一决定仍带有极强的限制性,但反映了台湾产业界的一致要求,也充分表明了随着两岸经济形势的发展,台湾信息行业厂商投资大陆的热潮已非台湾当局所能抑制。
投资日增 发展迅速
台湾信息产业是从80年代中后期,利用当时国际上IT产业的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迅速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信息产业已形成了以OEM和ODM为主的生产模式,产生了上、中、下游制造的整合和群聚效应,并替代传统产业一跃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到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高科技分工模式出现重大变化,各大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迅速将中、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向低生产成本转移,加速了中国大陆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此时台湾信息产业已进入转型期,在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日益下降,急需转移生产基地,开拓新兴市场。台湾信息厂商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都选择岛内以价值链条中上端的创新研发和下游的服务为主,与大陆的制造优势相结合,建立两岸间有效的产业分工的方式。这一选择也有力促进了大陆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到祖国大陆欢迎。总的看来,台湾信息产业近几年向大陆的投资不断扩大,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由以传统产业为主转向以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90年代以来,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对大陆的投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台商投资初期,大多生产电脑附属设备,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机器或零部件。而2000年以来,近90%的扫描仪,80%的光驱、DVD、刻录机的生产已转移到大陆。笔记本电脑则由于大陆降低了进口笔记本电脑的关税,同时台湾省决定放开笔记本电脑在大陆投资的各种限制,因而大幅增加,2002年预计产量比上年增长5倍以上,达到台湾厂商总出货量的30%以上。台湾晶圆业投资大陆一直保持慎重态度,主要障碍是台湾当局对尖端技术实行封锁。自台湾行政院批准8吋晶圆厂赴大陆投资之后,以台积电和联电为首的台湾晶圆厂商都在积极准备将生产基地向大陆转移。
2.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转移日益加快。
台湾厂商在初期,出于试探性目的或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以中小企业、个人企业的投资为主,现在则以上市的大公司为主。自台湾当局开放原先严禁的一些高技术项目后,由于这些生产笔记本电脑、芯片等产品的企业具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特征,对大陆的投资都有较大规模。资料显示,台湾在大陆的投资规模,以电子电器制造业为最高,平均每件投资金额为72万美元。如台湾威盛公司在上海浦东张江工业园区成立的威宇科技公司,总投资额将达到3亿美元。台湾第一大封装测试厂商日月光公司通过第三地公司转投资的方式,在杭州投资1500万美元,未来还将在上海投资5亿美元进行封装测试。晶圆制造业需要的8英寸晶圆生产厂,即使利用旧设备,总投资也会超过6亿美元,若是新建12英寸晶圆厂,每个项目则会达到8亿美元。台湾晶圆龙头企业台联电已宣布将投资50亿美元在大陆建立工厂。在台商投资中,一旦出现率先在大陆投资的“领跑”企业,该行业中其他厂商为维持竞争地位,都会迅速向大陆进行转移。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最新统计,台湾信息技术产业赴大陆投资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18.13%、1998年的37.3%、1999年的42.92%,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56.18%。另据台湾“资讯市场情报中心”调查,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岛内生产比率在1995年为72%,到2000年急剧减少到53%;而同时期在大陆生产的比率由14%激增至32%。统计数字表明,全球24.5%的台式电脑,52.5%的笔记本电脑,53.7%的监视器,70.2%的主板,92.5%的显示器,62%的晶圆组,都出自台商之手。而目前,台湾的鼠标、电源厂家已有九成转移至大陆生产,扫描仪、显示器、机壳、监视器等企业有六至八成在大陆生产,主机板等企业也有五成以上在大陆生产。
3.投资中更注重战略布局的调整。
新世纪以来,台湾信息行业对大陆的投资不仅呈现出企业档次高、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高的特点、更注重在区域上进行战略布局。从投资地点上看,台湾信息产业对大陆的投资初期主要集中在广东东莞、深圳等地。90年代初,随着开发浦东成为中国最大热点,台湾信息行业厂商大举进军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建立了大规模生产基地。两岸入世后,台湾厂商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继续在上海、苏州等地大量投资后,已扩展到北京、天津、沈阳、西安、武汉、重庆等地,投资地区遍及全国。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型电子、半导体企业开始进军大陆,其产业布局已涵盖了从晶圆到外壳及其PC周边产品的所有零部件生产。
4.具有明显的群聚特征。
在台商大陆投资热潮中,由于台商以信息产业为主,而该产业又要求有较好的配套条件,因此台商不约而同选择同一地区设厂,逐渐在大陆形成制造专区。目前,台湾八大电脑系统厂都在大陆有投资,台资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2000年,上海新批台资企业194个,吸收合同台资5.11亿美元;苏州新批直接及间接投资的台资企业350多家,合同台资24.6亿美元。
5.与大陆企业进行策略联盟。
为利用祖国大陆企业的优势,抢先“卡位”,许多台湾信息行业厂商与大陆企业建立联盟,在研究、生产、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主要包括共同开发、共同生产、委托生产、零部件生产、营销合作等方式。两岸厂商的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规模效应,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已成为足以与英特尔并驾齐驱、有能力主导全球晶片组规格的台湾威盛电子已决定与中国大陆最大的资讯产品集团——联想集团组成策略联盟,共同开发大陆资讯家电市场。
6.加快向大陆转移研发基地。
台湾信息厂商在产品加工工序逐步向大陆转移的同时,也开始将新产品的研发部门移往大陆。主要原因是信息产品大多开发、生产周期较短,新产品更新较快,对科技人才有较多的需求,大陆科技人才的优势也为台商研发基地西进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北京、上海、西安等科技院校较集中的城市,成为台商建立科研开发基地的首选地区。去年底,台达电子在上海成立上海台达电力电子研发中心,正式把研发基地搬到上海,并广泛吸纳当地的科技人才。
投资热潮的成因
近年来,台湾信息产业对大陆的投资的热潮决非偶然,而是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台湾岛内经济转型以及海峡两岸经济环境发展下的必然选择。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和经营体系。
台湾信息行业厂商过去依赖的生产加工优势已难以持续,只有通过拓展研发、设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获利空间,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全球布局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大陆具有人才、劳工、市场等优势,同时与台湾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成为台湾厂商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环节。
2.台湾信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步入成熟期,原先的生产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急需进行结构转型。
首先,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际竞争的加剧,美、日、欧盟等国的大企业大幅增加在华投资,并把OEM的订单交给大陆企业,直接对台湾厂商构成巨大压力。台商为维持自身在代工市场中的地位,必须向大陆进行转移。其次,信息硬件产品的利润不断缩小,台商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也需要在大陆生产以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体上看,台湾信息行业厂商正试图用“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台湾出货”或“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大陆出货”的方式,将部分工序转移到大陆,以发挥自己在研发、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重塑台湾信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3.祖国大陆投资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对台湾厂商的吸引力。
首先,中国在加入WTO后,从多方面改善对外贸易和投资环境:加快对有关法规的清理修改,同时完善现行涉外经济立法,以建立统一和透明的法律体系。其次,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各地都在积极建设高速公路、港口设施及电力供应设施,全面优化服务体系,以吸引外资进入。更为重要的是,大陆整体经济正呈现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位,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大幅上升,从而使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正在变为现实。大陆的人才、劳力及市场优势已产生强大的“磁吸效应”,促使台湾厂商对大陆的投资掀起新的高潮。
4.台湾令人担忧的政治经济环境促使台商加速向大陆的转移。
台湾在所谓“政党轮替”后出现强烈的政局动荡,而两岸关系的僵持与紧张状态,更增加了岛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台湾的投资环境也难如人意,土地价格和劳力工资上扬,能源供应短缺,水电供应缺乏保证,造成企业成本高昂,投资空间相对受限。台湾近几年不断发生的地震,使得国际电子大厂纷纷将在大陆设厂作为给台湾信息行业厂商下单的一项重要条件,也促使企业加速向大陆转移。
5.祖国大陆发展信息产业的积极态度增强了台商信心。
大陆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1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值达到1.35万亿元。各级政府在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外商对信息产业的投资。上海在未来5年将投资1500亿元发展IT产业,其中750亿元用于发展集成电路,形成10条以上的晶圆生产线。此外,北京、深圳、苏州、无锡、成都、西安等城市都在积极吸引或兴建晶圆企业和半导体生产线。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热潮中,欧美等国的企业由于西方国家的对华技术输出限制,短期内不会对大陆进行尖端技术产品的投资,使得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台湾厂商成为促进大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
合作成趋势 发展是潮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当今时代,在中国入世后,大陆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稳定增长的局势下,在台湾经济发展受挫,经济调整势在必行的转型进程中,海峡两岸信息行业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从未来发展看,两岸在当今高技术产业所处地位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客观上对双方信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海峡两岸现存的不稳定态势,特别是台湾当局的迟疑态度,为两岸信息产业的互利合作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台湾信息产业对大陆的投资一直在快速增长,充分显示出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大陆的投资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当局面对岛内产业界的一致要求,逆历史潮流而动,90年代实行“戒急用忍”的经贸政策,阻止笔记本电脑、晶圆等高技术行业对大陆的转移,2000年后因民意压力,提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但对台湾企业强烈要求的“积极开放”未见响应,“有效管理”的措施却日益严格,即使在加入WTO之后,仍然对信息技术产业对大陆的转移制造重重障碍,严重阻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信息产业的许多厂商出于无奈,采用冒名企业的方式向大陆进行投资,也受到了台湾当局所谓“追罚”的惩处。台湾当局实行的“限制高科技人才流向大陆”的政策,招致台湾各界的一致反对。从长期看,台湾当局出于推行分裂政策的需要,以所谓“国家安全”和“产业空洞化”为理由,一再阻挠两岸的经济合作,不仅将对岛内企业的成长产生制约,影响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而且会进一步削弱台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海峡两岸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两岸经贸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十多年台湾经济以广大的大陆市场作为腹地,较顺利地实现了岛内产业由劳力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的转型。但现在台湾又面临新一波产业结构再升级的挑战,台湾产业升级能否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两岸经贸能否进一步有效整合与分工。因此,加强和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不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台湾民心所向,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