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改革开放新形势成人教育新形势_成人教育论文

认识改革开放新形势成人教育新形势_成人教育论文

认清改革发展新形势 开拓成人教育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新局面论文,改革发展论文,新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改革观,我们研究职成教问题,研究如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都要服务、服从于发展的大局、改革的大局。

一、发展迎来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大大增强,GDP每年平均增长9.3%,而发展中国家是3.5%,发达国家是2.5%,现在每9天的GDP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GDP。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增长7倍,而美国人均收入提高7倍用了50年,英国用了76年。我国的手机、空调、彩电、摩托车等十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5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可以概括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和自然发展不和谐、国内外发展不平衡。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特别是10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理论体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准而忽视资源的、环境的以及人文的指标。当前,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必须摈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坚持“五个统筹”。“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我们搞好职成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要把“农民”变成“市民”,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重点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适度发展小城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求政府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全面部署和兼顾东中西各大区域的发展。继续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促进中部隆起,也要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上下功夫。要继续关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武汉经济区等五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兼顾并重,使之共同发展。回顾改革的历程,先是从政治高于一切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后来是进一步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强调生活质量,重视生态环境;现在提出社会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关心公共管理、关心社会保障,关心教育文化。2003年上半年爆发的非典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管理能力的滞后,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注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普遍认同,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型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进,使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并驾齐驱成为21世纪经济的新“亮点”。

统筹国内与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对中国百年来正反经验的高度总结,是近年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充分肯定,也非常重要。统筹就是兼顾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统筹来兼顾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实质就是要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新的改革观、发展观,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改革进入新阶段

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具体体现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人民公社制度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根本转变;流通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实现了从计划向市场的根本转变;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上,正在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所有制关系上,实现了从单纯的一大二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转变;在经济调控方式上,基本实现了从政府直接控制方式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分配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市场运行要求相适应的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经济秩序和法制建设方面,初步建立起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框架;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这是改革25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我国的改革从推进过程上来看,采取的是循环渐进,由试验到推广,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探索性的过程。渐进式改革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环节,给予市场经济一个实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地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量逐渐超过计划经济体制。(4)单项突破性改革,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5)倾斜性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旧体制的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6)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受益的改革。

实践证明,我国的渐进战略是成功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处在总体攻坚的阶段。从改革的客体来说,要攻坚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建立了初步框架,还很不完善,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旧有的政策之间彼此相互贯通,盘根错节,也将使改革受到极大的掣肘;从改革的主体来说,工人阶级和农民是改革的主力军,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包括下岗失业等在内的相当一部分改革的成本由个人来承担,改革的主体将变成改革的对象,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将会加剧,这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改革的难度。因此,在肯定渐进式改革经验的时候,决不能忽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对于今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历经了三个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呼唤”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框架,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完善”,有两重含义:一是“转轨”意义上的完善,即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并使之定型;二是动态意义上的完善,即市场经济体制包括西方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都需要不断发展。总之,这一“完善”是既要继续改革残余的旧体制,又要对已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部分予以提升、整合和加强。目前的改革只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框架”,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完善经济体制中的四个重要支柱:(1)现代产权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强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些年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因此,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理顺产权关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仍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2)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要加快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推进对内开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努力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3)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应当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入手,加快发展和健全信用组织、机制和制度,培育信用文化,形成“诚信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加快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相适应的法治体系。一方面,要弥补依然存在的法律缺口,另一方面,要解决有法不依的问题,重点关注并解决这种现象背后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配合司法体制的必要调整和改革,逐步使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行为立于法治基础之上。(4)政府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政府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与市场、与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突出推进“四个转变”:一是由偏重于国有经济转到公平对待各种所有制上来;二是由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转到有效的宏观调控;由对某些利益集团的关注转到整个社会公众权利的关注;向现代的“法治”政府转变。

改革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使大多数人受益,这必须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原则。为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贯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今后的改革必须注意处理好三个重要的关系:(1)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要注意克服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的现象,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促使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2)中央权益和地方权益的协调。要更加重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种力量在改革中的积极性,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化必然使社会逐步走向多元化,多元化社会也必然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内部的权力分布更加平衡和协调。(3)利益总量和利益分配的协调。改革的最后成功并不单单取决于利益总量的不断扩大,还取决于利益如何公正地分配,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进利益关系调整,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让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成果。这对顺利推进未来的改革至关重要。

三、中国成人教育新的局面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精神实质就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国内发展与国外开放的要求。只要这样,我国的社会经济才能稳步发展,在当今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好就业。只有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才是真正的“国富民强”之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无论从近期还是长期来看,如何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都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要迎接这一挑战,要为人们创造一切学习、提高能力的机会。这无疑是把成人教育放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

成人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提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以终身学习为发展方向,人才成长的道路应转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其一,要营造学习型社会的氛围,让人们把学习变成终身的需要和个人的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改变“一次学历教育保终身”的教育观念,扭转在我国人事、劳动用人制度上重学历、轻能力的严重倾向。逼着在岗人员千方百计地奔向高学历,却对非学历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培训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成人教育向普通学历教育靠拢,培养模式单一化和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十分尖锐的状况。其二,加快成人教育改革步伐,调整成人教育结构,使之适应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并推动社会力量办学的力度,改善就业后人员的继续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为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和基础。其三,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国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其四,成人教育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研究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成人教育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调整成人教育结构,逐步贯彻知识、能力考核并重和“宽进严出”的原则,大力推行弹性学制,全面实施学分制,试行插班制度,为终身教育创造宽松环境,进而实现成人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

成人教育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从国家“提供”到人民“享有”,教育走上以人为本的轨道。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考虑,还是为教育者考虑,这一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做了回答: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报告第一次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把国家“提供”受教育机会改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精神。随着全球发展的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尤其世界环发组织首次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理论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公平分配,在环境和社会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升华为以“学习型人”为本,是顺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未来的国际竞争环境,也需要我国劳动者自觉成为“学习型人”。在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成人教育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一是让我国的劳动者具有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使人们的学习终身化;二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三是使成人教育机构成为“所有的求学者均有的理想之处”,让我国的公民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地点、方式、进度等,使人们的学习自由化。四是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我国社会所含的各种“细胞”——组织,都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让人们的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方式;让教育与学习贯穿于社会的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过程之中。

成人教育从“扫盲”到“消盲”方向发展:这是成人教育面临新的跨越。扫除青壮年文盲早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今后20年我国要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消除文盲”。如果未来20年,这一目标能够如期实现,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将可能提高到10~11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将大幅度地转化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为此,成人教育为“消盲”应完成以下主要任务:一是要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广泛开展杜绝新生文盲和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特别是农村成人扫盲工作,需要各地制定有关政策,为农村中小学和成人学校承担扫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成人学校要与农村中小学积极配合,共同设置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建立和完善扫盲教学网络。二是要对新生文盲、复盲、迁移性文盲等加强检测,核清文盲底数,完善扫盲工作档案,建立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为制定扫盲工作规划奠定基础。要在尚未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省(自治区)设立扫盲项目:如贫困地区扫盲项目,在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设立民族扫盲项目,设立妇女扫盲项目。三是转变扫盲教育观念,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探索扫盲课程、教学内容和扫盲教育的评估方法。应该重视扫盲教育的过程评估,将以识字量为主的结果评估方法,逐步转变为考核学员实际能力的过程评估。探索多种形式的功能性扫盲的途径和方法,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群众生活的需要。

成人教育向高效化方向发展: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新”字,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可以说,这条路有四个“新”。第一个“新”是: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而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第二个“新”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新”是:中国过去的工业化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并且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样一来,工业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第四个“新”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而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多层次人才的支持。虽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迅猛发展,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达到8年,但是,若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来衡量,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成人教育应该积极向高效化方向发展,加速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一是成人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围绕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进行探讨,为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课程设置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应该加强教研与教学管理,提高和确保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面向劳动力市场,改变目前教材出现的“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员工培训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三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调整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从被迫学习到兴趣学习等转变,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地学习知识。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承载的程度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保障。从世界范围发展来看,这十年、二十年是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最好时期,也是职成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

标签:;  ;  ;  ;  ;  ;  ;  ;  ;  ;  ;  ;  

认识改革开放新形势成人教育新形势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