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的有效分析,可为相关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并得到理想的水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
引言
在落实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分析其若干关键问题,并将相应的分析工作落到实处,使得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更具科学性,为其质量状况改善提供可靠保障。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提升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分析
1、地下水质评价范围的确定
首先,在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地下水质的评价范围。如果评价等级较高的话,则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地下水质影响评价范围的方式,以便于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数据,为地下水质科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其次,在地下水质评价范围确定后,评价人员必须充分借助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开展地下水质影响评价工作。然后根据已经确定的评价范围内的地质条件、污染源补给状况等综合因素,客观公正的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确保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地下水环境调查范围的确定
(1)在现有资料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配合下,根据地下水环境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划分预测评价的重点区域,才能在进一步明确地下水环境调查范围的基础上,确保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2)评价人员必须在明确地下水环境调查范围的基础上,对调查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在确定最佳地下水环境调查范围的同时,促进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另外,为了确保地下水环境调查范围确定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必须在充分考虑地下水地质勘查精度的同时,绘制精确的地质图纸,同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图纸范围的调整,才能达到促进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效率和质量稳步提升的目的。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农业活动
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因为大范围的使用农药,大面积的进行施肥进而产生污染的情况。肥料里面存在氮元素会使地下水会产生硝酸盐问题,这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今我国使用比较广泛的农药是杀菌剂和除草剂等,这些农药里面包括有机磷、有机氯以及硝基,长时间处于环境中,就比较容易产生环境污染情况。对于有关部门来说需要明确以及检验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数量和恶化情况,确保能够正确地处理污染物。
2.2农业灌溉与地下水动态平衡的关系
灌溉能够增加渗透补给,使大规模潜水补给条件产生改变,而且也使低洼地区蒸发量增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些排泄条件优良的区域会加大下伏含水层水头变化幅度,而无排水条件的区域主要通过蒸发排出,对于排水条件较差的区域会造成水位上升,进而产生水化学动态变化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以上种种情况均取决于灌溉工程条件或当地水文地质条件。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举措
1、地下水水质的评价方法
在地下水水质评价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当一部分模糊性的概念,而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使评价的理论方法建立比较严谨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通过对模糊级别的判定和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可以非常直观的判断水质的优劣,并在整体上对地下水所属质量类别做出判断。这一原理可以采用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
B=A*R式中:A—由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构成的向量,即因子权重模糊矩阵;R—表示各评价因子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即模糊关系矩阵;B—评价结果向量,即表示评价点(样本)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具体的操作步骤为:(1)确定评价因子隶属度的大小。其中,隶属度最大者所在等级即为水样点的分类等级。考虑导致地下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成分及对人体的危害,一般选用总硬度、矿化度、氟化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酸盐、铅、铁、锰等十项化学组。(2)确定因子权重矩阵A。
2、地下水水量的评测方法
在评测区域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地下水的储存量:
(1)潜水含水层的储存量:W=μ*V(V=F*M)(M含水层厚度)其中,W=地下水的储存量(m3);μ=含水层的给水度(小数或百分数);V=潜水含水层的体积(m3);F=承压含水层的面积(m2)。
(2)承压含水层的储存量:Wμ=μ*F*h其中,Wμ=承压水的弹性储存量(m3);F=承压含水层的面积(m2);H=承压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m)。
3、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设立
水质监测点的设立,能够对地下水所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跟踪了解,所以在进行监测时需要优先考虑潜水层,同时在监测承压含水层的时候需要注意及时的补给和排泄。对于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丰富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监测点的设立,对于水污染事故高发的地区则要相应的增加水质监测点。以某省临清市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布局为例,介绍地下水水质监测点设立的规则。首先选取地下水监测站观测井50眼,其中,地下水监测网观测井35眼,地表水对漏斗区的补给规律观测井15眼。临清市井网的平均密度为31.4眼/103km2,其中最小密度为19.7眼/103km2,最大密度为42.7眼/103km2。根据地下水开采的具体强度,加密监测站点,把地下水超采区作为监测的重点区域,井网密度达到43.6眼/103km2,未超采区的井网密度为23.6眼/103km2。水质监测井的井网密度平均为18.8眼/103km2。满足《地下水监测规范》、《水环境监测规范》和县域水资源监测要求。
4、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数据的采集
第一,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把含水层和表水层的各项数据记录在模型之中;第二,不同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不同,在获取动态地下水位数据后,根据相关联系判断地下水的水动力场;第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动态监测系统,在区域内设置不同的监测孔,监测各个位置的水位、流向的变化;第四,建立当地的水文数据库,将数据的动态变化与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第五,根据数据之间的对比结果来判断地下水水量、水位以及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些不同若干关键问题的有效分析,可增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实效果,全面提高这项工作质量与效率,满足环境友好型方面的要求。因此,未来在提升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应给予这方面影响评价的若干关键问题更多的关注,深入推进与之相关的评价工作计划,使最终得到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师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7):16,18.
[2]冯瑜.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探讨[J].农家参谋,2018(13):211,242.
论文作者:范志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地下水论文; 评价论文; 含水层论文; 地下论文; 水环境论文; 水质论文; 储存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