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相关理论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

痰瘀相关理论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

李雪莹[1]2018年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在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理化检查等方面在中医证型上的分布规律,为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认识左心室肥厚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从2009年07月至2017年12月东直门医院病房收治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共计101人,所纳入病例均符合2010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和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辩证分型标准。收集的数据先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继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家族遗传和高血压分级等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2.证型分布规律为:痰瘀互结>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肝火亢盛,其中以痰瘀互结证型人数最多,肝火亢盛证人数最少。3.动态血压方面:五个证型中,按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的排序规律均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瘀互结>阴阳两虚。在舒张压和心率方面无明显规律性。4.血脂方面:痰湿壅盛型在TC、LDL水平上最低,在TG、HDL上最高,可作为该证在血脂上的辨证依据。TC和LDL水平最高,可作为阴虚阳亢证辨证的参考依据。5.超声心动方面:五个证型中,按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舒末内径排序规律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痰瘀互结>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在左室后壁的排序规律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痰瘀互结>阴阳两虚>阴虚阳亢。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室后壁、左心室舒末内径排序前三证型均为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痰瘀互结证。6.证型在颈动脉超声、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间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可将24h动态血压、血脂、超声心动图的规律作为高血压LVH在微观上的辩证分型手段,为中医辩证提供辅助参考依据,根据中医各证型在左心室肥厚指标上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LVH提供的思路和方法。

潘立敏[2]2012年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新近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病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压力反射器敏感性下降等原因,血压变异性增大。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是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风险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压的变异性越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大。目前缺乏公认的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而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是否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是否能够改善血压变异,进而减少心血管风险,亟待研究。本项课题首先对老年高血压病及其血压变异性近年来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也是课题重点,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并对此进行了天麻舒心方干预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证治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第一部分:临床调查部分1目的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进而探寻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2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临床查体及理化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史等一般情况;眩晕、头痛、头胀等47个症状,舌脉、口唇紫暗、目眶发暗、手掌暗红等14个特征;心肺腹等常规体格检查;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320例患者纳入调查,12例患者因缺少重要资料予以剔除,共有308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39例(45.1%),女性169例(54.9%)。年龄60~89岁(70.12±8.747),其中60~69岁患者154例(50%),70~79岁患者92例(29.9%),80岁以上患者62例(20.1%)。3.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3.2.1因子分析与证候特征将调查表中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44个变量纳入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提取16个公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变异71.122%,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对16个公因子所代表的变量(症状群),请专家组判定中医证候,初始得出8种证候:阴虚阳亢,兼有血瘀(F3、F6、F8、F9、F10);阴虚阳亢,兼有痰浊(F7);阴阳两虚,兼有血瘀(F2);气阴两虚,兼血瘀(F1);气阴两虚,兼痰浊(F4、F12);肝风痰浊(F13、F14);肝风痰浊,兼有血瘀(F11);痰瘀互阻证(F5、F15、F16)。再根据主证相同进行合并,最终归纳老年高血压病5种证候: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风痰浊证、痰瘀互阻证。3.2.2老年高血压的证型分布规律根据因子得分对患者进行分组,阴虚阳亢证119例(38.6%),气阴两虚证60例(19.4%),阴阳两虚证25例(8.1%),肝风痰浊证57例(18.4%),痰瘀互阻证47例(15.2%)。再将患者按痰瘀辨证分组统计,痰浊证(各证型兼夹痰浊及肝风痰浊证)105例,占34.1%,痰瘀互阻证(肝风痰浊证兼夹血瘀和痰瘀互阻证)59例,占19.1%,而兼血瘀者144例,达46.8%,可见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点,痰浊、血瘀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兼夹证。3.3平均血压值与证型关系全天、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在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五种中医证型之间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4血压变异及变异系数与中医证型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SBP-SD)在五种证型分布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血压变异性最大,而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平均动脉压变异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在五种证型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型血压变异系数最大,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系数、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3.5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血压变异性及证候关系血压变异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日间收缩压变异(DSBP SD)及变异系数(DSBP-CV)与LVMI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0和0.460。各时段舒张压变异及平均动脉压变异与LVMI未见相关。各证型组间比较LVMI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LVMI较重,P<0.05。3.6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内径与中医证型各证型组间比较颈动脉内径未见差异(P>0.05);但IMT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阴虚阳亢组IMT值最大(P<0.05);颈动脉内膜光滑度及血流情况在各证型分布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证型间出现斑块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P<0.05)。3.7中医症状积分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最小4分,最大83分,平均23.95±1.35分。五个证型组总症状积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平均值来看,阴虚阳亢组积分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组,可见这两组患者症状较多。将308例患者依据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的P50(0.112)分为血压变异性偏小组,和变异性偏大组,并据此进行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经t检验,P50及以上组,中医症状积分更高(P<0.05),即血压变异大者症状主诉相对多。4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5种主要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其中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病机,痰浊、血瘀是重要的兼夹证。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在不同证型间具有显著差异,阴虚阳亢组患者的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较其他组大,提示阴虚阳亢是老年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特征及病机要点。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患者LVMⅠ值更大;阴虚阳亢组IMT最厚,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在阴虚阳亢及气阴两虚组相对较高,而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在P50及以上症状总积分更高,P<0.05。提示,血压变异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特别是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也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应格外加以关注。第二部分:临床观察部分1.目的评价天麻舒心方对老年高血压阴虚阳亢型患者血压变异性干预效果。2.方法年龄在60~85岁之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1级或2级,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可纳入研究。入组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治疗组(西药+中药)30例。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天麻舒心方(中药配方颗粒,温水冲服),150ml,2/日,疗程均为4周。观察过程中每周随诊1次,记录血压、症状、体征、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疗程前后进行安全性及疗效性指标检测。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疗效性指标:平均血压值(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SD)、变异系数(CV);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入组观察,其中门诊患者48例(80.0%),住院患者12例(20.0%);男性31例(51.7%),女性29例(48.3%);年龄60~75岁。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血压水平,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理化检查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2治疗前后诊室血压值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显示两组药物均可较好的降低血压平均值;两组药物间比较,从第2周开始,治疗组降低收缩压的幅度较对照组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药物更强劲的降低收缩压数值作用;但在舒张压数值方面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两组药物对舒张压的作用相当。3.3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3.3.1血压平均值变化治疗后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均有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全天收缩压(24hSBP)及日间收缩压(DSBP)降低幅度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治疗组在降低全天收缩压及日间收缩平均值方面更有优势。3.3.2血压变异性(SD)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24hSBP-SD)、舒张压变异(24hDBP-SD)均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DDBP-SD)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均有改善作用(P<0.05),但治疗组仅对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具有降低作用(P<0.05),而对舒张压变异(NDBP-SD)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SD及DSBP-SD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3.3血压变异性系数(CV)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均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系数均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系数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系数,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CV及DSBP-CV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系数,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4PRA, AngⅡ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对PRA、AngⅡ均未见改善作用(P>0.05),而治疗组对PRA、AngⅡ改善作用明显(P<0.01);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显示治疗组良好的降低PRA、AngⅡ活性的作用。3.5两组血脂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对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降低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对各项血脂指标未见影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TG及LDL的降低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6两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均显现了较好的症状改善作用(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具有滋阴潜阳,活血通脉的天麻舒心方具有降低老年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收缩压变异作用,并显示了降低血压数值作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降低PRA、AngⅡ、CHO、TG、LDL水平,安全性良好。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对血压变异具有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临床意义本项研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进行查新,结果在MEDLINE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与本项目相关的报道;U.S.PATENT DATABASE及中国专利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专利文献;中医药新闻数据库等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新闻报道。并在以下3方面具有创新性及临床实用意义,1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老年高血压病证候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归纳出老年高血压病的5种证候特征(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是客观化证候研究的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或同类研究辨证分型的依据。2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具有相关性,同时发现老年高血压病及其收缩压变异阴虚阳亢为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的病机,提示临床辨证老年高血压病过程以阴虚为本,特别是肝肾阴虚为本,对于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性意义。3天麻舒心方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值得进一步的新药开发与推广;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具有改善血压变异性作用,希冀减少心血管风险事件,改善预后,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改善血压变异性或将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新靶点,或将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刘志军[3]2016年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域参数特征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提供依据,也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2月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高血压睡眠障碍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8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临床症状、HRV时域参数等,依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等将患者分为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壅盛证、肾气亏虚证、气血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7个证型组,对不同证型间HRV时域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统计学采用非参数检验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本组380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证型分布依次为:阴虚阳亢证146例(38.42%),痰瘀互结证122例(32.11%),痰湿蕴盛证36例(9.47%),肾气亏虚证30例(7.89%),气血亏虚证20例(5.26%),肝火亢盛证14例(3.68%),阴阳两虚证12例(3.16%)。2.本组380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分析,与50~72岁年龄段相比,30~49岁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的Mean RR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的Mean RR、RMSSD、SDSD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组380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分析显示,与痰湿壅盛证、气血亏虚证相比,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肾气亏虚证患者的SDNN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四个证型相比,肾气亏虚证患者的HRV Index、TINN、SDANN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SDNN Index、PNN50、Mean RR、RMSSD、SDS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本组研究,对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糖尿病等23个可能影响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的因素,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阴虚阳亢证组患者HRV时域参数(SDNN、SDNN Index、PNN50、HRV Index、Mean RR、SDANN)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LDL-C升高、性别、年龄等呈负相关(P<0.0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HRV时域参数(SDNN、SDNN Index、HRV Index、Mean RR、RMSSD)与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高HCY、高血压危险分层、失眠、性别等呈负相关(P<0.05);痰湿壅盛证患者HRV时域参数(SDNN、PNN50)与高脂血症、高HCY等呈负相关(P<0.05);肾气亏虚证患者HRV时域参数(SDNN、Mean RR、RMSSD)与吸烟、饮酒、失眠、摄入钠盐过多、情绪激动、高HCY等呈负相关(P<0.05);气血亏虚证患者HRV时域参数(HRV Index、RMSSD)与失眠、情绪激动等呈负相关(P<0.05)。结论:1.本组380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中,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是其常见中医证型,是临床需要关注的证型。2.本组380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降低,与性别、年龄等因素存在相关性。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肾气亏虚证组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明显降低。3.吸烟、饮酒、失眠、HCY、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影响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HRV时域参数,可导致HRV时域参数降低。

谢青靖[4]2000年在《痰瘀相关理论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心脏是高血压累及的靶器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LVH)。在高血压病人中约有三分之一会出现LVH。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心血管病死亡率。高血压LVH以作为一个心脏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LVH足一种适应性反应,以心脏的重量、形状、心肌数量和质量以及室壁细胞排列发生改变为特征的心室重构。LVH时,不但只有心肌细胞的肥厚而且常伴有心肌间质的结构异常,因此,临床上对高血压LVH的治疗不应单单限于降压,还应致力于预防心肌重构的发生及力求恢复心肌间胶原支架的结构,方可望完全恢复心肌的功能。目前,在临床上,以现代医学角度研究高血压LVH的机制、发病因素和临床用药比较多。现代医学降压药主要有四类;血管等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组断剂和利尿剂。但这些药物使LVH逆转和退缩的机制尚不清楚。且这些药物的疗效不稳定,价格相对较贵,副作用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应用中医药逆转LVH的研究则较为少见,且报导中有些中药组方必须和西药联用。我们根据导师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高血压LVH作为一种形质上的改变符合中医血瘀、痰浊的病理特点,因以构思以补气活血、祛痰通络为主要治法,选择具有上述治疗作用的中药,并组方进行逆转LVH的临床观察。初步表明该组方具有降压、降低左室重量、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血III型的胶原末端肽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从而有利于逆转LVH及患者的康复及预防,而该组方具有无毒副作用,易服用等优点。

吴振武[5]2001年在《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治法方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心脏是高血压累及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Left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由于高血压LVH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既可使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减退而导致心力衰竭,又可降低冠状动脉循环的储备能力而加重并存的冠心病,还可诱发和加重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等,因此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不仅要把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更重要的是要减低因高血压引起的猝死、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和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并要逆转心肌肥厚。 高血压LVH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根据近年众多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发展,如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及内分泌因素等等。现代医学从LVH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临床用药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本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完全而统一的共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治疗高血压,临床上主要使用以下四类降压药: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断剂(Beta-receptor blockade)、钙拮抗剂(Calcium antagonist)和利尿剂(Diuretics),上述药物无疑在逆转LVH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价格较贵、副作用也较多。 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老年性疾病上,具有多环节、多途径的优势,许多学者在运用中医药逆转高血压LVH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我们既往的临床研究中,其中以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治法最能减轻左室肥厚病变,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根据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归纳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临床表现,再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左室肥厚主要的病理机制为痰浊、瘀血阻滞于心,故将活血祛痰、平肝益气作为治疗左心室肥厚的主要治法,并选择具有上述治疗作用的中药组方,进行逆转高血压LVH的观察研究。 在本研究中,临床结果发现:经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法治疗后,高血压 LVH患者血浆 SP含量升高,左室重量指数(LVMI)、平均动脉压(**P)、血浆肾素活性(P RARA)浓度降低(P<0刀1或P<o.05)。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亦表明:活血祛痰复方能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侣HR)的内皮素(ETL血浆心钠素(ANP* 降低或抑制各种生长因子和激素的生成和释放,并直接作用于LVH形成的因子:降低心肌过氧化脂质 (LPO)的含量,以及升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改善氧自由基代谢的紊乱,从而起到逆转LVH的作用。 总的来说,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治法及其组方简单经济、效果良好,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应用的中成药。今后如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筛选出有效的方药,相信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应用中医药逆转高血压LVH一定会有更广阔前景的。

周英[6]2004年在《心脑喜康联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阴虚阳亢兼夹痰瘀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心脑喜康联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阴虚阳亢兼夹痰瘀型)患者的症状、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指标及左心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57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阴虚阳亢兼夹痰瘀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服用心脑喜康胶囊合用卡托普利,对照组单纯服用卡托普利,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指标及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可明显改善,治疗组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左房内径(LAD)、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室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有下降,但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脑喜康联用卡托普利在改善阴虚阳亢兼夹痰瘀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的同时,还可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两药联用疗效优于单用卡托普利。

付海晶[7]2010年在《补肾化瘀祛痰方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肾化瘀祛痰方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高血压左室肥厚肾虚痰瘀阻络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化瘀祛痰方;B组为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压水平,血脂,血流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高切)、纤维蛋白原、TG水平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能明显降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WT、IVST、LVMI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化瘀祛痰方能明显改善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显著降低血压水平,改善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血液粘稠度,最终达到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进展、改善预后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赵晓霞[8]2005年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中医发病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相关因素及中医证治特点,总结其中医学病因病机,揭示其发病规律。方法:通过临床病历回顾性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结果: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男>女,发病年龄多集中在50~80岁,高血压始发年龄较早,多在30~50岁之间。血压分级、危险分层偏高,合并症多,吸烟、饮酒、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例较单纯高血压患者增高。辨证分型中痰湿壅盛型占46.2%,阴虚阳亢型占36.9%,其次为阴阳两虚型占13.8%、肝火亢盛型占3.1%,兼证依次为兼瘀(36.9%)、兼心气虚(21.5%)、兼热(18.5%)。 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病源在肝,病位在心,涉及肝、心、脾、肾,痰、瘀与之密切相关,心气虚是其主要表现,是虚实相兼的疾病。实在心肝,虚在心肾。

王剑[9]2000年在《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法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Essential Hypertension-Left VentricularHypertrophy EH-LVH)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其伴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的发生率较非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明显升高。肥厚左室组织发生异构,表现为心肌细胞的肥大及心肌间质的纤维化。除血压因素外,尚存在众多神经、体液因子影响着心肌组织的肥厚化进程。目前的西医学治疗在控制血压和降低左室重量方面疗效较好,但在逆转心肌间质纤维化方面疗效不尽人意。 归纳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临床表现,我们发现患者多为中年以上年龄,病程较长,不但存在头痛、头晕、易怒、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且多伴有乏力、腿软、胸闷、舌质淡暗等气虚血瘀痰阻表现,而五心烦热、腰酸耳鸣、潮热盗汗、口干等肝肾阴虚症状多见于早期高血压病人,少见于伴左室肥厚患者。 肝阳上亢证高血压病患者整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功能及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和其他证型患者。研究发现,左室肥厚的主要成因是心肌局部RAS功能亢进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从局部微观辩证出发,此病因可能亦属于中医学中的肝阳上亢,从而导致心肌组织内各种细胞处于一种紧张、应激与亢奋的状态,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心肌细胞的代偿性肥大、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等;而肥厚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降低及其导致的变化,与中医学中气虚的特征相类通;此外心肌间质所存在着的微循环的紊乱与中医学中的血瘀特点相类通;心肌间质积聚的粘多糖可能属于中医学中痰证病理变化。左室肥厚属有形改变,从宏观上把握亦是痰瘀为患。因此立治则为活血祛痰、平肝益气。 按照上述治则制成心肌康水丸剂,用于高血压左室重构患者。通过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三个月的治疗观察,我们发现心肌康可降低患者的血压,降低左室重量指数,逆转间质的纤维化进程指标(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改变,改善血液流变学,且可较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文槽耍 颤二页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发现:心肌康治疗可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离体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左室重量,减少心肌间质胶原含量、透明质酸含量和血管紧张素*含量,提高心肌细胞膜* \M4“Ahase、Na+-K+ATPase活力,降低膜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部分说明了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法逆转EH-LVH的机理。

吴振武[10]2005年在《中西医学抗衰老领域之机理及治法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选题思路与研究目的 自五十年代西方兴起抗衰老研究至今,取得不少成果,尤其在理论方面,对人类衰老之原因,愈来愈清晰,加上世界人口不断老化,抗衰老学便成为一门历久弥新的科学了。中国乃一文明古国,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更是自古已然,至今不衰。但中国医学主要研究人为主,属于宏观、综合的,与西方医学的主要研究病为主,属于微观的、分析的,有着显著不同,尽管两者要解决的都属于人的机体问题。在抗衰老方面,中西医学无论在机理认识及解决方法均有差异。这种差异在于:(1)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方医学源属于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于尽理的、分析性的文化,中国文化乃属于重情的、综合性的文化。(2)方法上的差异。西方医学是实验医学,中国医学属于经验医学。 由于中西文化与医学思路之差异,于是产生二者对于抗衰老领域之认识在机理及方法上之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确中医在抗衰老理论和方法之特色与应用价值。中国对于衰老之课题,早在《内经》时期便对人的生长壮老已及衰老本质有所认识探讨了。《内经》这些有关衰老的内在原因和衰老机理之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西医学之差异性,除了在认识论、方法论不同外,两者之间有否基本共通之处?共通之点又是什么?这都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这也是本论文研究之目的。 二.研究方法 《内经》对人体正常生理的认识,主要是从病变现象的综合观察,通过逆向推导而获得的。为此,本文从最典型、最常见的衰老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为主。共分两大类别,即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致衰之高血压左室肥厚之逆转,以及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致衰之老人痴呆症两类病症来探讨正常衰老的相关领域及抗衰的机理。 在病理性衰老方面,以补气活血,祛痰通络方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为研究。由于认真复习、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后,发觉病理性衰老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之病机为气虚血瘀、痰浊阻络,因此从痰瘀两方面入手。鉴于以往研究以中西医结合或单味中药(成分)为主,因此尝试以中药复方为研究,并以益气活血、祛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同理,以益气活血、化痰祛瘀通络方药逆转老人痴呆症为研究目标。根据以往临床经验;老人多气虚血弱、因而产生气滞血瘀现象。根据《内经·灵枢、天年》人生五十至九十岁,身体肝、胆、心、脾、肺、肾各脏腑依次虚衰,而脾为生痰之源,加上气衰血不行,因而产生痰瘀夹杂,阻塞经络;当痰瘀上扰脑海,因而导致痴呆。另外人六十岁心气始衰,而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参考文献:

[1].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D]. 李雪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2].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D]. 潘立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3].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志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

[4]. 痰瘀相关理论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D]. 谢青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

[5]. 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治法方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机理研究[D]. 吴振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

[6]. 心脑喜康联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阴虚阳亢兼夹痰瘀型)的影响[D]. 周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04

[7]. 补肾化瘀祛痰方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研究[D]. 付海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8]. 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中医发病规律探讨[D]. 赵晓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

[9]. 活血祛痰、平肝益气法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研究[D]. 王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

[10]. 中西医学抗衰老领域之机理及治法对比研究[D]. 吴振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痰瘀相关理论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