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中 图 分 类 号 】 R681. 5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550 -1868( 2016) 04
摘要:核心肌群的发现是运动界长期对力量训练进行研究的一项突破,并被发现在运动医学、康复领域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无创等有别于传统治疗的优点[1]。围绕核心训练的定义、训练方法与作用也在全球多个领域不断拓展。本文目的旨在总结目前为止对核心肌群的定义、练习手段与在康复中的运用。
关键词:核心肌群;康复治疗; 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一词已被专业杂志和大众媒体广泛接受,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发现与系统化的训练已经成为体育界、康复界乃至保健界近来热门的研究话题。通过最近10年的研究和论证,核心肌群训练不仅在较为严格的竞技体育领域,也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上有重要的作用,其训练在临床康复中的目标是使患者的疼痛被治愈、解除活动受限、完成日常活动,使病人具有回归社会的能力,真正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完全康复。随着非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不适合手术治疗的疾病得到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如慢性下背痛等。
1.核心肌群的分类
核心肌群的分类尚未有统一的界定,存在多种定义方法,但包含的肌肉并没有较大不同。核心稳定和力量依靠于脊椎周围所有肌肉的配合运动,即便近来有研究[2]表明其中某几块肌肉(腹横肌和多裂肌)起到关键作用,不过所有周边肌群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整执行身体的静态与动态稳定。
1.1.根据力学上脊柱功能的分类
根据脊柱功能分类,可以将核心肌群分类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种。稳定肌的作用即保持躯体静态以及动态平衡时使用的肌肉。据学者研究[3],稳定肌一般处于较深层的位置,起点位于脊柱,所以也会被称为深层肌肉,与大部分起到固定作用的肌肉具有类似属性,一般呈现为单关节或不跨关节的肌丝分布、慢肌纤维为主、形态学上多为腱膜状、不参与直接的运动做功所以不是大部分运动项目所需的专项技术的主动肌[4]。稳定肌群主要有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多裂肌等。而运动肌主要负责对应剧烈活动时强烈的身体重心变化。与稳定肌相反,它们大多分布于身体表层,故也可称为表面肌肉,一般跨关节、以快肌纤维为主所以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控制脊柱不产生大幅运动。
1.2.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类
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类,可以根据解剖学定义将核心肌群分为整体肌群和局部肌群,整体肌群包含的肌肉一般形态较大且具有较大力量,分布位于身体浅层。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脊柱的运动和方向。属于整体肌群的肌肉有臀大肌、竖棘肌等。局部肌群覆盖范围较小且力量不如整体肌群,分布位于身体较深层,所以它们的作用是维持锥体和椎弓的稳定[5]。
2.核心肌群的训练
通过最近10年的研究和论证,核心肌群训练不仅在较为严格的竞技体育领域,也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上有重要的作用[6]。即核心肌群训练对正常和病理人群都具有普遍意义。
2.1.临床康复中核心肌群训练的目标
核心肌群训练在临床康复中的目标是使患者的疼痛被治愈、解除活动受限、完成日常活动,使病人具有回归社会的能力,真正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完全康复。而完成这个目的的根本是系统的训练。核心肌群的训练是指针对稳定肌互相之间的协作配合所作的训练,是能有效提高人体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7]。临床上可以通过训练激活、增强特定核心肌肉力量,纠正不良代偿,治愈某些功能障碍或疼痛,从根本上治愈由于稳定性引起的疼痛和动作受限[8]。
2.2.核心肌群训练的方法
核心肌群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徒手或器械都能达到效果。根据分类可以分为稳定状态下的练习和不稳定状态下的练习。
2.2.1.稳定状态下的练习
稳定状态即位于稳定的平面,在这种条件下上进行的练习称为稳定状态下的练习。如常见的双脚以及单脚桥式运动、单臂俯卧支撑等。这类动作具有简便易懂易操作等优点,掌握原理后治疗师也可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适当改良甚至创新出更适合康复进程的训练动作。病人经过诊断、量表分级后,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配合较为丰富地练习。考虑到其相对于非稳定状态联系来说便于学习易于控制强度较低,适合在康复初期使用[9]。
2.2.2.非稳定状态下地练习
非稳定状态即位于不稳定的平面或支撑面,一般使用特定道具达到不稳定效果。目前常见的道具有瑞士球(Swiss Ball,也被翻译为康乐球等)、平衡板、悬吊绳(SET)、软垫等,稳定状态下的部分练习也能在非稳定状态下使用[10]。非稳定状态练习的原理是认为地创造不稳定状态,迫使人体动用更多肌肉维持身体(特别是躯干)的平衡,使身体能克服非稳定状态完成目标动作。这个过程中不仅主动肌需要正常工作,其他处于稳定状态时不需要大量做功的肌肉也因为人为的稳定破坏被迫加强做功,从而达到锻炼效果。
2.2.3.临床常见的训练动作
核心肌群的训练动作很多,一下为几种临床上常见的基础动作。
四肢支撑:四肢支撑是指双膝屈曲90度跪于水平地面,肩关节与髋关节也屈曲90度,双手垂直于地面并支撑,保持头部与躯干部水平于地面而上肢与大腿垂直于地面。随后前屈一侧肩关节并伸直同侧上肢,同时对侧下肢也伸直使两者与躯干部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并维持平衡[11]。
桥式运动:桥式运动有双脚与单脚两种。双脚桥式运动是指身体正卧于水平面上,双下肢并拢并屈膝,抬起臀部保持大腿与躯干部在一条直线上,由足与肩两点支撑,维持时间根据各人不同情况而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单脚桥式运动基本与双脚相同,但只能使用单脚支撑,对侧下肢需提起,不能用于支撑身体[12]。
侧桥运动:测桥运动是指身体侧卧双腿伸直,单肘撑地随后提高髋关节使人体保持正直,只由肘关节和足部两点支撑。另一只手叉腰,提髋并保持身体正直,根据具体情况确认维持时间长度。在整个过程中须保持动作连贯平稳匀速运动[12]。
简易俯卧撑:简易俯卧撑是指在标准俯卧撑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双掌位于肩关节下方,双臂伸展,脊柱保持正常位,双腿略微分开至双膝与肩同宽,屈曲膝关节抬起小腿使膝关节成为支撑。随后屈曲肘关节至90度使躯干接近地面但胸部不能接触地面,最后撑起身体恢复至初始体位即完成一个完整动作[12]。
下蹲:下蹲的起始位是站立位,然后双肩关节前屈90度保持上肢平行于地面,做膝关节屈曲大约70度的下蹲动作,但膝关节不能向前超过足尖的位置。保持时间根据各人具体情况而定。最后恢复站立位即完成一个完整动作[13]。
肩关节前屈运动:肩关节前屈运动的起始位是站立位,双肩关节前屈90度前臂内旋并持60%最大负重重量的哑铃。保持时间根据各人具体情况而定。期间保持躯干正直稳定垂直于地面[13]。
3.核心训练对疾病的康复效果评价
随着非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不适合手术治疗的疾病得到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慢性下背痛(CLBP, Chronic Low Back Pain)。下背痛是严重影响正常人生活的疾病之一[14],也是活动受限产生的基础原因,除了个别特异性病症以外,大部分的慢性下背痛至今未能明确发病原因。在美国,治疗下背痛的费用占据了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据报道,下背痛在之后2到3个月内复发的情况占到了70%到90%、之后12个月内复发情况占到了25%到60%;甚至有人因为严重的慢性下背痛导致残疾,这类人群在下背痛患者中占6%-10%[15]。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了核心训练对慢性下背痛具有良好的疗效,近来临床指导原则[16]已经发布认为练习是治疗慢性下背痛的第一选择,不过在具体制定治疗项目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总体来说,增强核心肌群的耐力能减少下背痛发生的可能,因为核心肌群的耐力直接影响到了躯干支撑以及防止异常代偿。
治疗手段方面,核心训练对慢性下背痛有丰富的手段,徒手练习、瑞士球、悬吊技术和器械训练都可以有效的针对病症提供针对性强的康复训练。到了中期,随着控制力的不断增强,可以尝试建立核心肌群与躯干运动肌群的配合与相互之间的协同运动能力,根据三亚系理论也可以证明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加强神经支配能力,使肌肉神经连接加强,采用的训练以远端关节闭链运动为原则。后期则是继续提高强度的过程,进一步刺激核心肌群,进一步加强核心肌群与躯干运动肌群乃至四肢运动肌群的配合,此时可以使用强度较大的开链运动,也可以结合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技能进行训练[17]。
4.结论
核心肌群训练是近年来不断研究完善的系统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核心肌群训练是预防和治疗躯干部活动障碍的有效手段,对腰部和背部的疼痛、活动受限都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不同类型的病症对应不同类型的治疗还并没有系统详细的归纳,总结出系统的治疗模式和在此基础上提炼的系统评价将是以后需要大量深入研究和归纳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慧,岳寿伟,慢性下背痛与躯干姿势控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5:311
[2]关亚军,,马忠权,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3,3:7
[3]J Freeman, E Fox, Pilates, Based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in ambulant individual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protocol for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 Neurology,2012,12:19
[4]林 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院报,1998,11:6
[5]Paul W.M. Marshell, Imtiaz Desai, Core Stability Exercises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j],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25,12:3404
[6]Casey A. Reed, Kevin R. Ford, The Effect of Isolated and Intergrated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Measures,[j],Sports Med,2012:42(8):697-706
[7]王健,郭险峰,邓树勋,慢性下背痛的主动运动治疗,[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112-116
[8]魏鹏绪,张景,下背痛康复与核心稳定性,[j],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11,5(21):6375
[9]卢宁艳,王健,沈模卫,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背肌功能的评价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2):763
[10]JA Freeman, M Gear, A Pauli, 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mobility in ambulant individual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 multi-centre series of single case studies,[j],Multiple Sclerosis,2011,16(11):1377-1384
[11]Gretchen D. Oliver, Priscilla M. Dwelly, Muscle Activation of Different Core Exercise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0,24(11):3069
[12]David G. Behm, Eric J. Drinkwater, The use of instability to train the core musculature,[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91-108
[13]Venu Akuthota, MD, Scott F. Nadler, DO, Core Strengthening,[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4,85(3):860-92
[14]张疆之,快速力量概念及训练方法,[j],山东体育学院院报,1997.10(3):35
[15]陈裔英,乔晋琳,下背痛的评价及其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3):4614
[16]卢玮.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疼痛及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文论文
[17]Akuthota V, Nadler, S.F, Core strengthening.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2004,85(3),86-92
论文作者:蒋琪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核心论文; 背痛论文; 稳定论文; 躯干论文; 肌肉论文; 身体论文; 力量论文; 《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