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新中国60年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新中国60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史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新中国论文,中国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9)05-0044-05

2009年7月6日至10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承办,中共西宁市委、市政府协办的“‘新中国60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9年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各级党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院所以及教育部、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哲学研究》杂志社、《光明日报》社等单位的9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是与会代表研讨的重点。

有学者从哲学与实践、特别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作了概括和总结:第一,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认识: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中国60年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其中,最基本的是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关系,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决定作用。与会者认为,积极的经验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消极的甚至造成挫折的经验同样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第二,需要从学术层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经验及由其决定的哲学发展状况进行深刻地总结。尤其需要从学术层面清理以下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际、特别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实际在何种程度和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遇到了哪些曲折和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曲折和困难?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教训是什么?实践经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决定作用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和合理的发挥?等等。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回答哲学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离不开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回答。轻视政治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有学者强调从哲学的“问题意识”与“三种形态”的角度清理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第一,“主义的历史”首先是“问题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表现为“问题演进”的历史,即马克思着眼于解决“资本统治”问题,列宁主义着眼于解决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毛泽东思想着眼于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眼于解决“三个首要根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从这个角度看,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只有准确把握哲学家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才能理解哲学思想的实质、精髓和核心;而基本教训则是:(1)相对偏重于从“主义”、“理论”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从问题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显得不够。(2)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去”(毛泽东思想)、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成果)相对注重,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问题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总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注重不够。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种形态”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创始人那里是一个由三种形态,即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构成的有机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这“三种形态”的发展史。从这一角度审视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同各国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发展;好的哲学与好的政治相结合,既利于哲学,也利于政治。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形态解读,有利于克服仅仅从政治形态看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局限,从而为人们较为全面、客观地看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学理支持。再次,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与此相应,其基本教训是:第一,研究者由于缺乏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只注重“政治形态”,而偏废“学术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变成政治的附庸;而偏废“大众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变成单纯为了政治需要的教条。第二,不重视“政治形态”、“大众形态”,而单纯强调“学术形态”,就会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关系,甚至远离或放逐现实,以至于丧失“现实性”力量。第三,只读“文本之书”,不读“实践之书”、“大众之书”,只关注“政治形态”和“学术形态”,不关注“大众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丧失其“大众本性”。因此,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正确态度是:面向现实,超越现实,以哲学的方式研究现实。

有学者认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层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探讨。他们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最大意义,在于把一种科学的哲学理论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而这一点又与向苏俄学习,特别是学习列宁主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立足于现时代加深和拓展列宁主义研究,对于探讨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意义非常重大。而要加强列宁主义研究,就必须超越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科学认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科学评价列宁对第二国际的批评,认真研究列宁研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笔记,尤其是他关于非现代化国家如何走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在于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与作为意识形态的关系;基本理论的一元性与现实的多样性、多变性的关系;自我批判与自我肯定的关系;世情与国情的关系;“智慧”与“德性”的关系等。

有学者指出,必须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他们认为,60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展开的。只重“问题”不坚守“主义”的做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即从承认社会有跳跃式发展可能的革命的历史观转向了只承认社会渐进式发展的改良的历史观,从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历史一元论立场转到了否认历史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历史多元论立场。而从坚持正确的“主义”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在于:为实践服务,即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为立党立国的思想提供世界观根据,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作为工人阶级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和党性立场。简言之,承认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有学者认为,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展开有三种路径:回归文本、借鉴西方和实践创新。其中,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根本路径。尽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学理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其最终指向应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问题就是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问题,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认识及基本内核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对现实重大问题展开学理探索。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和概括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是为了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自然成了会议讨论的热点。

针对人们较少从哲学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较少把改革开放30年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整体中进行研究,甚至离开继承或用否定历史的方法去谈论所谓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等问题,有学者强调指出,目前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研究。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一个整体。只有把改革开放30年放到建国60年、建党88年和“五四”运动90年这一大的历史整体中去考察和总结,才能更完整和科学地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只有对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能更加科学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而也才能科学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规律。从整体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需要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需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优良传统是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题、实践源泉和科学体系三个层面的创新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作了概括和总结。有学者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论中国化的进程与路径作了梳理。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模式”形成的主要途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作了概括。另外,有学者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机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作了分析和说明。

与会代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用中国传统文化去“化”或表达马克思主义,因此就必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现象,也不是纯粹外来的,是中国本土世界观的提升,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回归当代人类文明的过程,是中华民族近代化以来实现复兴的过程。

有学者以党的领导集体的变化为线索,并通过审视建国6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观的运用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作了梳理和概括。有学者从理论基础、实践需要、基本国情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展作了分析,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发展中的问题,是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创举。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和教材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和教材建设情况的说明以及对文本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也成了会议讨论的亮点。

中央编译局的有关专家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与《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编纂的最新情况作了介绍。两部文集的编纂在篇目遴选、文献编辑、译文修订和资料编撰及注释等工作,同以前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相比,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更显著的实践品格、更突出的创新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特点,一是选文精当、内容完整,既全面涵盖经典作家的理论体系,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即反映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科学性;二是体例新颖、结构严谨,既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创造的全部历程,又突出理论专著的重要地位;三是译文精心审订、译名统一核准,既保证理论上的准确性,又增强表述上的可读性;四是各类资料详备、切合读者需要,既为理解原著提供翔实的辅助材料,又对把握重要观点发挥导读作用。《列宁专题文集》的特点是,紧紧围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采用全新的编辑思路,确定了论马克思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和论无产阶级政党5个专题,精选了列宁115篇代表作,并汇编了一系列重要言论,使整部文集既包含列宁毕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又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两部文集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文本,将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和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有学者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检讨:第一,片面性问题,即离开文本整体孤立地抽取一些字句加以诠释;第二,抽象性问题,即离开文本的背景和语境来理解文本的字句;第三,外在性问题,即离开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因此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结合;(2)文本性与思想内在逻辑的统一;(3)前提性、文本性、效用性的结合;(4)文本与现实的结合。同时,有学者还强调指出,研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必须注意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的翻译和理解。

另外,有学者还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对6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建设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

与会学者把关于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认识与关于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的思考结合起来,并主要从三个维度就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展开了广泛交流:

第一,深入系统地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空间。有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与现代史观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站到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才能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问题的理论体系,重在发掘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重建现代史观;而《资本论》及其手稿则是马克思建构现代史观的主要文本;我们必须借助研读《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研究马克思的现代史观,进而推进唯物史观的研究。有学者通过追问“今天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注意: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那里的统关系以及马克思的核心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这一事实;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批判实际上蕴含着对传统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即对以经验论为基础的李嘉图式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这就表明通过理解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一条值得开拓的研究路径。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毕其一生所致力于解决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问题,因而推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将马克思早年、中年和晚年的理论探索看作“艺术的整体”,并将其全部观点都放到“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中来理解和诠释。这也就意味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转变过去那种从哲学到哲学的抽象研究方式,应把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与《资本论》的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系统深入解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平台。

第二,从哲学层面关注和研究现实问题,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性力量。有学者从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首先应关注的问题入手指出,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密切关注和解答历史发展中所凸显出来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和世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贫富对立、人与自然对立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对立等重大矛盾问题。这也就是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人和社会如何进一步发展问题的题中之义。但是,这必须在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上展开,即必须注意两点:(1)用对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来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2)改变过去对学术性与思想性关系的认识,既要改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般哲学等同起来,将其变成沉思哲学的错误做法,也要改变把一般哲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把哲学等同于政治学说的错误做法,从而做到从哲学高度面对现实、面对政治问题。有学者则指出,高度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以及秉持中国意识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遮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诞生的理论逻辑,比如,德国浪漫主义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思想对马克思思想成长的影响,我们在研究中就不能不加以关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要加强文本的清理和解读,而且必须有开放的国际视野;有学者则针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与“问题”之争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主义”与“问题”从来都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就是通过直面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并对其中蕴含的主体性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讨论而进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健全以及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推进应当从关注公共性、特别是人的公共性即主体性问题入手。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性力量才能真正得到激活和展现。

第三,重新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有学者指出,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他们的观点与历史地位必须根据时代背景、特别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辩证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有学者则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站到国际研究的前沿,及时反映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尤其需要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镇从欧洲大陆转到英美这一现象。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成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流,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扩展到了各个领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甚至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变化不仅是一种地域上的变化,而且是一种阶段上的变化,其发生背景和研究主题都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重大的差异。与此相呼应,有学者对2008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动态作了系统梳理和评论;有学者还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的诊断和批判,特别是其借助于西方宗教思想资源来激活在马克思那里的德国思辨传统的做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作了新的勾勒。

标签:;  ;  ;  ;  ;  ;  ;  ;  ;  ;  ;  

新中国60年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