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汲取德国物流发展经验 推动我国物流配送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1](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刘龙[2](2021)在《ZK智慧冷链物流园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江达[3](2021)在《促进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现代物流走入大众生活,在物流行业竞争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各方的挑战,只有不断的挖掘其潜力,才能实现该行业企业的有效发展。提高物流园区效率,促进物流园区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是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根据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注入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的不断加快,物流行业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构建物流园区,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本文首先针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典型物流模式,以此为背景对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经分析发现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存在平台式运营困难、新技术应用推广难度大、传统物流企业盈利模式有待改变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而后以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佛山等物流公共政策为例进行分析,并给予我国物流公共政策的有益借鉴与启示。并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即从优化政府与平台企业的关系、管理解决物流园区发展存在问题、促进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梳理政府了与平台型企业的关系,针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与运营方面的公共政策提出建议。其次,针对物流信息一体化交流平台构建,从园区产业集群的视角提出了建议。最后,提出推动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也能为其他同类园区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陈玲[4](2021)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所趋,中国物流业迅速崛起,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教育尤其是物流职业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职业教育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大量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在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物流人才培养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现实,产生了物流人才需求与物流人才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因此,提升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培养符合物流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根本是课程体系。本论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大环境下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主要是结合当地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对当地三所院校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内容和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途径;第三部分为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主要对来自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企业专家就面向中职物流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调研,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学生生源及就业需求,得出当地企业对中职物流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情况;第四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部分。主要是围绕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矩阵搭建课程体系,代表性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探索过程性和总结性的教学评价,完善配套的保障条件;第五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论证。主要是邀请专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论证,并在试行过程中观察企业参与、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本论文以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深入调研梳理物流专业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归纳代表性工作任务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遵循学生发展需要,面向就业,配套优化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邹俊秀[5](2021)在《供应链视角下医药物流标准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药物流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是医药流通行业关注的热点。虽然我国目前医药物流行业不管是智能化程度还是基础设施设备方面都已经到达比较先进的水平,但近年来全国发生多起药品质量问题事件,根据药品问题能间接投射出国内整个医药流通业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而这些关于医药物流操作不规范、不标准存在哪些问题,再依据国内外医药物流标准化实施的现状,通过综合分析,寻找出解决方案以及措施。医药物流企业一直在不断摸索探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标准化体系,依托行业需求而不断完善原有体系,进一步助力医药物流企业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并确保广大消费者能够放心买药,安全用药。本文研究主要立足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之下,深入分析国内和国外医药物流标准化的发展现状,由此挖掘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着重剖析医药物流标准制定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出医药物流标准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两者相结合对该体系进行评价,检验该体系的可行性,而且进一步从医药物流标准体系的影响因素入手,从国家、企业、高校层面提出完善医药物流标准体系的相应措施,从而推进医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医药流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为医药流物流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推进全国医药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刘宁[6](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张羿[7](2021)在《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文中提出大连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东北地区国际贸易的主要门户。将城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大连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与政治等因素,海铁联运是大连多式联运体系发展的重心,且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运动的推进,大连的多式联运体系正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在后续多式联运体积构建过程当中,规划工作者需要去思考如何认识物流产业的空间属性,如何开展物流设施的空间规划,来承载物流发展规划的意志。在这种背景下,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空间问题需要被更多的探讨。本文立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经济空间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大连多式联运设施的空间问题,思考大连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发展。在梳理现状空间设施基础上探讨未来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方向,对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物流专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规划人员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再认识、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对多式联运发展空间的影响,并从政策经济等角度分析大连现状多式联运的发展环境,探寻“一带一路”给大连多式联运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一方面聚焦市区,从陆路体系、港口、机场、物流场地四个方面调查大连市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布局概况,重点关注海铁联运,发掘市区现状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不足。通过物流场地面积演变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连物流业特征。另一方面观察市域,梳理现状在建物流节点、港口体系建设情况,重点关注空港物流园的空间规模预测。将市域多式联运的“点”与“线”叠加起来,分析市域多式联运体系的空间格局。通过综合调查分析,最终提出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探索。研究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问题,对大连国土空间规划的物流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晨琛[8](2020)在《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策略分析与评价 ——以七苏木物流园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具备跨境物流功能的铁路物流园区做为开拓国际物流业务的重要纽带,成为国际经贸往来的桥头阵地。地处边境重要位置的铁路物流园区开拓现代国际物流业务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科学合理打造现代化的铁路国际物流园区,协调园区各行业部门全方位联动,整合国际国内物流行业标准与流程,满足不同跨境贸易客户个性化服务要求等实际发展需要,决定了其必须具有独特的运营条件和经营策略。本文借鉴国内外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境站周边铁路物流园区口岸既有铁路公路运输组织、通关监管、检验检疫、货运组织和跨境贸易现状,梳理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存在着的运输能力制约、协同效率偏低、市场开拓不足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寻找解决措施,提出在运能、仓储、协同化运作以及拓展市场方面应该如何加强,并归纳形成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的条件及运营策略。本文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对园区既有条件下的铁路公路运输组织、内部功能布局条件、运营管理方式和国际物流产品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研究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在运输组织、通道能力、集货效益、资源利用率、内部组织效率等方面应该如何规划,建设成为国际化物流园区,提出详细的发展策略,并进行实例验证,筛选出能够确定物流园区运营组织的各项评价指标,使用DEA建立标准模型,对本文列举分析的实例——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发展策略的实际运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多年的数据收集分析进行对比,衡量园区资源投入是否被有效利用,同时衡量各输入变量是否能使产出最大化,综合评价得出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的成果将为铁路物流园区发展国际化物流产业提供理论参考。
王佳林[9](2020)在《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物流的不断发展,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越来越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国外的自由贸易区发展较早,这些自由贸易区不断探索新型物流模式、完善物流功能,以求通过完美的物流系统创造物美价廉的贸易商品。我国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也不例外,也努力探索发现具有协调性、功能性、整体性的物流模式,以求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我国保税区应该积极借鉴国外自贸区物流功能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匹配自身的物流功能体系,以提高物流发展效率。自2012年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成立以来,该综保区一直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务。我国保税区一直处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竞争中。改进和提高区内国际物流功能可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本文以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综保区所处地域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物流管理框架结构等基本情况,重点研究了综保区内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保税加工、转口贸易和跨境电商物流五种物流功能的发展现状与操作流程。在分析济南综保区、绥芬河综保区物流功能业务流程基础上,提出曹妃甸综保区的物流功能创新发展模式,即信息型服务协同模式、业务型服务协同模式和经济型服务协同模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及区内的物流业务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以上四种研究方法,旨在发现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区内五种物流业务模式具体操作流程与济南综保区、绥芬河综保区物流功能业务流程不同之处并汲取发展经验。实现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创新和优化,促进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及腹地经济繁荣发展。
黄晓永[10](2019)在《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无论是进出口贸易量,还是国内生产资料和商品的流动性都迎来了飞速发展期,进出口和物流业务年均增长速度均远超经济增长速度,物流业发展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我国经济业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对现代新型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并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撑点。合肥市地处安徽中部,是安徽省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及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物流的重要集散地。首先,通过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的研究,协助其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园绩效提升,使之形成地方支柱产业;其次,可以对安徽物流经济发展和合肥市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再次能够进一步填补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研究的不足。本文在深入分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现状后,选取PEST理论分析法,从产业园区所处政治环境、产业园区所处市场环境,从合肥市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分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所处的宏观环境,并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以及针对内外部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产业园区战略优化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其战略优化的方针策略和实施措施,并得出以下结论:(1)物流园区不能盲目运作,需先做好明确规划定位。“大而全”的现有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仅仅靠数量多是无法取得效益上的优势,对于像物流这种集中了较多服务企业和密集物流工商业的场所,其具备规模之后更需要梳理好优势业务领域、有重点的布局发展相关产业。(2)物流园区的发展需要长远谋划、逐步完善,并由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来吸引各方资金和有实力的企业入园。物流园区是一项较大的工程,投资大、成效周期长、建造难度高,同时对当地基础设施配套要求较为严格。这就需要积极鼓励多方参与,除了政府、企业,也倡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互动、实现多赢。(3)就合肥市商贸物流园而言,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国家全面开放的政策下,进一步优化园区战略、扩大社会需求实现做大做强。对当地经济和国家战略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结合物流园区相关理论和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建立规划与改进措施,剖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探讨完善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方法,对其他地区物流园区发展也可以提供一定借鉴作用。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流园区的发展受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及物流园区的投入运营,物流园区也应伴随物流产业的变革而有相应的跟进措施。本文仅是在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初期所做的探索性分析,因此对未来的园区发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和完善。
二、汲取德国物流发展经验 推动我国物流配送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汲取德国物流发展经验 推动我国物流配送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产量及其构成 |
1.3.2 花粉活力 |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3)促进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园区管理方面 |
1.2.2 物流公共政策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概况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1 物流产业 |
2.1.2 物流园区 |
2.1.3 公共政策 |
2.1.4 相关理论概述 |
2.2 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
2.3 公共政策在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中带来的机遇 |
2.3.1 国家层面的机会和支持 |
2.3.2 地区相关政策支持 |
2.4 公共政策在推动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4.1 政策开发滞后、透明度低 |
2.4.2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2.4.3 缺乏人才培养政策 |
2.4.4 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
第3章 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导向型政策不健全 |
3.2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3.3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
3.4 缺乏专门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政策 |
3.4.1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
3.4.2 奖励机制不到位 |
第4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
4.1 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经验借鉴 |
4.1.1 国外物流园区发展政策经验借鉴 |
4.1.2 国内物流园区发展政策经验借鉴 |
4.2 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启示 |
4.2.1 政府在物流园区发展中要做推动者 |
4.2.2 政府应保证物流园区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
4.2.3 政府推动营造有利于物流园区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
第5章 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
5.1 从公共政策角度推动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5.1.1 双边市场角度 |
5.1.2 园区产业集群角度 |
5.1.3 物流供给侧角度 |
5.2 公共政策解决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存在问题的设想 |
5.2.1 完善物流园区发展的引导政策 |
5.2.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
5.2.3 丰富物流园区发展的管制政策 |
5.2.4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
5.3 后疫情下公共政策对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推动 |
5.3.1 计划安排与流程指引 |
5.3.2 运营与安全 |
5.3.3 组织与人力 |
5.3.4 加强资源灵活调配,积极调整运力安排 |
5.3.5 提高物流园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1.物流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物流行业职业需求 |
2.相关政策要求科学设置中职物流教育课程体系 |
3.新业态不断出现对现行物流课程体系提出挑战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五)文献综述 |
1.国外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
2.国内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六)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二、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 |
(一)组织访谈调研 |
1.调研背景 |
2.调研目的 |
3.调研对象及内容 |
(二)调研情况分析及归纳 |
1.调研情况概述及分析 |
2.课程体系问题归纳 |
3.解决途径 |
三、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
(一)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及汇总 |
1.调研企业及访谈对象的构成 |
2.汇总企业提供的岗位情况 |
3.梳理企业物流人员的成长进阶及工作任务 |
4.整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
(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
1.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
2.物流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汇总 |
(三)物流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 |
1.组织论证 |
2.论证分析及结果 |
四、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
(一)参照企业岗位能力进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1.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 |
1.建立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的矩阵,确认专业课程 |
2.开发特色项目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增设专业课程 |
3.构建发展性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及课时 |
1.由岗位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内容 |
2.由行动导向串联学习任务,分配教学课时 |
(四)以过程和结果为抓手,进行岗位职业能力教学评价 |
1.对照岗位职业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 |
2.实施教考分离,探索多种终结性评价 |
(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保障条件 |
1.规范执行教师成长梯度及激励政策 |
2.加强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密度及制度保障 |
五、课程体系优化结果论证 |
(一)课程体系优化评估 |
1.组织评估 |
2.评估结果 |
(二)课程体系优化汇总 |
1.课程体系优化结构图 |
2.课程体系优化前后对比 |
(三)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
2.教师注重教学教研 |
3.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
六、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2: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岗位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教学安排表 |
附录4:企业晋升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表 |
附录5:仓储配送方向中入库作业学习任务教学设计表 |
附录6: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优化后的教学安排表 |
附录7:物流专业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
附录8:教师成长梯度及评价标准 |
附录9:专家对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前后的评估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供应链视角下医药物流标准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医药供应链的研究 |
2.1.2 关于物流标准化的研究 |
2.1.3 关于医药物流标准化的研究 |
2.1.4 关于医药物流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医药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2 物流标准化理论 |
2.2.3 医药物流标准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药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
3.1.1 国外发达国家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
3.1.2 国内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背景 |
3.1.3 国内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
3.2 医药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 |
3.2.1 国内医药物流标准化发展的政策背景 |
3.2.2 国内医药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 |
3.3 国内医药物流标准化问题研究 |
3.3.1 设定的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化 |
3.3.2 标准实施覆盖范围有限 |
3.3.3 缺乏标准化专业人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药物流标准评价体系指标构建研究 |
4.1 医药物流标准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目的性原则 |
4.1.2 科学性原则 |
4.1.3 系统性原则 |
4.1.4 代表性原则 |
4.1.5 实用性原则 |
4.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4.2 医药物流标准评价体系指标划分 |
4.2.1 医药物流基础标准评价指标 |
4.2.2 医药物流作业与管理标准评价指标 |
4.2.3 医药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标准评价指标 |
4.2.4 医药物流服务质量与安全卫生标准评价指标 |
4.3 医药物流标准评价体系研究方法引入 |
4.3.1 层次分析法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 评价方法的应用 |
4.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4.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4.4.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5 评价结果的综合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管理建议 |
5.2.1 对政府的建议 |
5.2.2 对企业的建议 |
5.2.3 对高校的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供应链视角下医药物流标准影响因素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B:供应链视角下医药物流标准影响因素评价值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
一 “双循环”战略 |
二 “一带一路”倡议 |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持续增长的国内沿海港口货运吞吐量 |
1.1.2 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连港铁联运体系 |
1.1.3 积极倡导多式联运建设的国家政策 |
1.1.4 被国土空间规划释放的多式联运内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多式联运概念界定 |
1.3.1 多式联运的定义 |
1.3.2 多式联运的路径 |
1.3.3 多式联运的设施 |
1.4 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多式联运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
2.1 国内外多式联运与枢纽经济的相关研究 |
2.1.1 多式联运与内陆港型枢纽 |
2.1.2 多式联运与海港型枢纽 |
2.2 国内外多式联运与空间优化的相关研究 |
2.2.1 区域与路径优化 |
2.2.2 节点与基础设施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2.4 国外多式联运的实践案例 |
2.4.1 “孟菲斯”美国空港的崛起 |
2.4.2 鹿特丹港的核心竞争力 |
2.4.3 德国多式联运常态化发展 |
2.5 国内多式联运的实践案例 |
2.5.1 郑州物流产业建设对标“孟菲斯” |
2.5.2 青岛港升级转型初步成果 |
2.5.3 “枢纽重庆”的多式联运建设 |
2.6 成功案例的重要启示 |
3 大连多式联运的发展环境 |
3.1 国土空间规划下对多式联运的再认识 |
3.1.1 国土空间规划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3.1.2 国土空间规划的政治内涵 |
3.1.3 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内涵 |
3.1.4 国土空间规划的经济内涵 |
3.1.5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分析多式联运 |
3.2 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式联运的空间发展影响 |
3.3 大连区域物流角色的战略定位背景 |
3.3.1 设施发展历程 |
3.3.2 地理区位优势 |
3.3.3 城市经济环境 |
3.3.4 政策指导积极 |
3.4 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新机遇 |
3.4.1 “三星班列”与“辽满欧” |
3.4.2 辽海欧 |
3.4.3 其他班列 |
4 大连市区多式联运的设施现状与问题 |
4.1 货运陆路体系 |
4.1.1 高速公路空间现状 |
4.1.2 铁路发展空间现状 |
4.1.3 道路体系问题总结 |
4.2 沿海港口体系 |
4.2.1 港口体系空间现状 |
4.2.2 港口与城市社会经济 |
4.2.3 主体港区空间规模探究 |
4.2.4 港口问题总结 |
4.3 空港 |
4.3.1 空港发展空间现状 |
4.3.2 空港问题总结 |
4.4 物流场地 |
4.4.1 物流场地空间现状 |
4.4.2 大连市物流场地空间特征 |
4.4.3 物流场地问题总结 |
4.5 大连物流场地面积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 |
4.6 本章小结 |
5 大连市域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现状 |
5.1 大连在部署物流节点 |
5.1.1 大连金州湾新机场 |
5.1.2 太平湾港区 |
5.1.3 栗子房(海洋红)港区 |
5.2 完善大连港口体系建设 |
5.2.1 港口功能调整 |
5.2.2 港务机构改革 |
5.3 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的空间格局 |
5.4 本章小结 |
6 多式联运空间发展战略探索 |
6.1 国土空间规划下联运设施体系的空间发展战略 |
6.1.1 现状设施问题总结 |
6.1.2 完善多式联运现状设施 |
6.1.3 现状体系问题总结 |
6.1.4 加快大连联运体系建设 |
6.2 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的未来发展探索 |
6.2.1 大连港逐步向第四代港口转型 |
6.2.2 大连联运体系实现海陆空“三港联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的局限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名词解释 |
附录B 图片说明 |
附录C 表格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策略分析与评价 ——以七苏木物流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物流园区国际化发展现状 |
2.1 国外发展现状 |
2.1.1 欧洲发展现状 |
2.1.2 日本发展现状 |
2.1.3 美国发展现状 |
2.1.4 国外发展经验分析 |
2.2 国内发展现状 |
2.2.1 满洲里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2 绥芬河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3 阿拉山口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4 霍尔果斯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5 丹东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6 图们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7 凭祥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8 河口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9 二连浩特国际物流口岸站 |
2.2.10 在建国际物流口岸站 |
2.3 存在的问题 |
2.3.1 全球连接不足 |
2.3.2 作业能力制约 |
2.3.3 协同效率较低 |
2.3.4 市场开拓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3 物流园区国际化条件及运营策略 |
3.1 国际化运营特点 |
3.1.1 物流环境差异 |
3.1.2 物流系统的范围广 |
3.1.3 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
3.1.4 标准化要求较高 |
3.1.5 更加注重一体化运作 |
3.2 能力提升策略 |
3.2.1 运输能力 |
3.2.2 仓储能力 |
3.2.3 通关能力 |
3.2.4 协同化运作能力 |
3.3 市场拓展策略 |
3.3.1 境外企业合作 |
3.3.2 本土企业合作 |
3.3.3 国际物流产品 |
3.4 本章小结 |
4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条件与策略 |
4.1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条件分析 |
4.1.1 综合交通网络 |
4.1.2 国际贸易资源 |
4.1.3 产业布局 |
4.1.4 发展政策导向 |
4.2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运营策略分析 |
4.2.1 园区功能布局完善策略 |
4.2.2 突出枢纽作用策略 |
4.2.3 一体化运作策略 |
4.3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市场拓展研究 |
4.3.1 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 |
4.3.2 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 |
4.3.3 延伸国际物流产品 |
4.4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重点工程及项目规划 |
4.4.1 总体规划情况 |
4.4.2 一期项目概况 |
4.4.3 二期项目概况 |
4.4.4 三期项目概况 |
4.5 本章小结 |
5 七苏木国际铁路物流园区运营策略综合评价 |
5.1 指标确定 |
5.2 评价方法 |
5.3 评价模型 |
5.4 评价过程 |
5.5 评价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综合保税区发展研究 |
2.1.2 国际物流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关系研究 |
2.1.3 国际物流业务模式研究 |
2.1.4 综述小结 |
2.2 相关理论 |
2.2.1 区位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三章 曹妃甸综保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现状 |
3.1 曹妃甸综保区现状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理念与管理 |
3.1.3 市场与客户 |
3.1.4 信息科学技术应用 |
3.1.5 人力资源 |
3.2 曹妃甸综保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现状 |
3.2.1 基于进口商品国内分销、出口商品集散国际物流业务模式现状 |
3.2.2 基于保税仓储国际物流业务模式现状 |
3.2.3 基于加工贸易国际物流业务模式现状 |
3.2.4 基于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业务模式现状 |
3.2.5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业务模式现状 |
3.3 曹妃甸综保区与国际物流业务模式互动效应分析 |
3.3.1 曹妃甸综保区具有发展国际物流的优势 |
3.3.2 国际物流发展对曹妃甸综保区的影响 |
第四章 曹妃甸综保区国际物流业务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进出口商品运输缺乏第三方物流参与 |
4.1.2 保税仓储系统管理缺乏统一性 |
4.1.3 保税区缺乏优势产业集群加工贸易基础 |
4.1.4 转口贸易法制规范不健全 |
4.1.5 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业务缺乏时效性、协同性 |
4.2 原因分析 |
4.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4.2.2 物流企业服务水平较低 |
4.2.3 缺乏统一的物流服务信息平台 |
4.2.4 物流成本与效率上优势不明显 |
4.2.5 保税区立法及海关监管模式滞后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 |
5.1 济南综保区国际物流业务模式分析 |
5.1.1 案例基本情况 |
5.1.2 案例分析 |
5.2 绥芬河综保区国际物流业务模式分析 |
5.2.1 案例基本情况 |
5.2.2 案例分析 |
5.3 经验借鉴 |
5.3.1 依托保税区所在地的工业基础发展国际物流 |
5.3.2 发挥保税区所在地国内经济建设窗口作用 |
5.3.3 优化保税区内物流业务模式流程 |
5.3.4 构建完善的综合物流管理体制机制 |
5.3.5 充分利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法规 |
第六章 曹妃甸综保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未来发展路径 |
6.1 构建国际物流协同创新业务模式 |
6.2 完善曹妃甸综保区五种国际物流业务模式 |
6.2.1 提高保税区内进出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 |
6.2.2 构建统一的保税仓储系统 |
6.2.3 搭建具有产业集群效应的加工贸易框架 |
6.2.4 积极推行新型转口贸易法律法规体系 |
6.2.5 增强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业务时效性、协同性 |
第七章 曹妃甸综保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
7.1 加强基础设施与物流通道建设 |
7.2 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培育国内大型综合物流企业 |
7.3 建立并完善统一的物流信息交换共享平台 |
7.4 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培养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
7.5 改革保税区和海关管理体制机制 |
7.6 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保税区物流体系 |
7.7 积极引导保税区内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物流活动 |
7.8 落实及推广相关政策、促进保税区国际物流行业集群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中的不足 |
8.3 研究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10)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创新之处 |
1.4.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物流园区的概念 |
2.1.1 物流园区的产生 |
2.1.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概念及内涵 |
2.2 相关理论 |
2.2.1 物流园区相关战略管理的理论 |
2.2.2 发展战略优化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基本情况与发展战略现状 |
3.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介绍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 |
3.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运营状况 |
3.2.1 市场环境与政策 |
3.2.2 业务运转情况 |
3.2.3 管理经济运行情况 |
3.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现状 |
3.3.1 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
3.3.2 未来战略发展布局 |
第四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战略分析与问题分析 |
4.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PEST分析 |
4.1.1 政治和法律环境(P) |
4.1.2 经济环境(E) |
4.1.3 社会和文化环境(S) |
4.1.4 技术环境(T) |
4.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4.2.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优势(S) |
4.2.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劣势(W) |
4.2.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机会(O) |
4.2.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威胁(T) |
4.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园区存在的先天问题 |
4.3.2 发展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4.3.3 管理能力不足 |
第五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对策及保障措施 |
5.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原则 |
5.1.1 坚持创新发展 |
5.1.2 坚持集群发展 |
5.1.3 坚持特色发展 |
5.1.4 坚持项目带动 |
5.2 制定整体园区发展战略,解决园区存在的先天问题 |
5.2.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框架 |
5.2.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方向 |
5.2.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目标定位 |
5.2.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
5.3 提高园区发展战略能力的具体措施 |
5.3.1 强化政策支持 |
5.3.2 培育物流企业 |
5.3.3 承接产业转移 |
5.3.4 创新体制机制 |
5.3.5 完善服务体系 |
5.3.6 抓住行业发展机遇 |
5.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4.1 组织保障 |
5.4.2 资金保障 |
5.4.3 人才保障 |
5.4.4 安全保障 |
5.4.5 创新保障 |
5.4.6 品牌保障 |
第六章 结论及不足之处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汲取德国物流发展经验 推动我国物流配送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2]ZK智慧冷链物流园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刘龙.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促进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江达.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D]. 陈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供应链视角下医药物流标准评价体系研究[D]. 邹俊秀. 山西大学, 2021(12)
- [6]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D]. 张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铁路物流园区国际化运营策略分析与评价 ——以七苏木物流园区为例[D]. 李晨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9]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优化研究[D]. 王佳林. 广西大学, 2020(07)
- [10]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黄晓永. 石河子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