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_激励模式论文

论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_激励模式论文

试论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激励机制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环境问题为世人所瞩目,现在不仅环保人士在谈论有关环境的话题,企业家、政治家、各种新闻媒介也都对环境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随着环境研究的深入和环境全球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人-社会-环境’一体化的观念来看问题,以绿色创新为推动,才能走出“边发展边破坏”的恶性循环,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的环保实践表明‘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是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为此,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中央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时,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城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在当前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狠抓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更要加强无公害生产,无污染消费的宣传,通过不断创新,进而彻底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

一、什么是绿色创新

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创新是伴随着环境意识的传播与消费者环保需求的发展而兴起的。‘绿色’这一概念源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简言之,就是人类的活动不污染环境,同时,也不受环境污染的侵害。

一般说来,人类社会关注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创造性活动都可以称为绿色创新。因此,绿色创新可以概括为环境观念的创新、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的创新、无公害生产的创新以及环境-经济一体化制度的创新等。可见,绿色创新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思想意识领域、科学技术领域、社会经济领域、国际关系领域等诸多方面,但其着眼点都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此绿色创新之源来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环境公德观的复归。人类社会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治理’的阶段后,已经认识到: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否则人口与生态环境的极限将使人类走向灭亡,但人类和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又不能靠‘零增长’的方式来解决,那么,我们只有依靠创新,特别是绿色创新来摆脱困境,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知道创新活动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创新点。针对同一问题的创新活动可能沿不同的路径,产生不同的创新成果,但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这些创新成果是相对集中的,它们总是使问题的某一方面得到解决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得到发展。那么绿色创新点在何处呢?可以说,一切有利于改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减少已污染环境对人类损害和有利于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事物都能引发绿色创新,都是绿色创新点。

二、绿色创新的激励机制

与其它领域的技术创新一样,绿色创新的动力也来自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内部激励和政府推动几方面。

产权激励是指通过确立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创新活动。产权激励的制度保证就是现行的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合理的专利制度会使创新者与社会公众共同受益,创新者在专利保护期内以专利权人的身份获得收益以补偿创新阶段的投入,使自身的创新活动得以维系与发展,同时创新的高回报又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绿色创新活动之中。社会公众则因绿色创新的社会化,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获得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甚至通过绿色消费使更多的社会公众受益。

市场激励是指市场的力量推动市场参与者不断创新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消费者环保需求的发展是绿色创新的最直接推动力之一,为了保护大气臭氧层,消费者要求使用无氟产品,促使企业投资于无氟技术的创新,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绿色产品应运而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买方市场的指挥棒将比政府的指挥棒更灵,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可以使绿色产品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在利益的驱动下一部分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的企业就会注重产品的环境价值并不断加大对绿色创新的投入,推动绿色创新的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结构也对绿色创新有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已使得创新活动成为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活动,以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电动汽车的开发为例,目前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商的开发费用均在数十亿美元左右,没有垄断的利润的支持,这样大规模的开发是难以为继的,但同时应看到竞争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竞争的压力才迫使厂商不断创新以求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则不易形成创新压力与动力。

企业内部激励也是绿色创新所必不可少的。企业内部激励就是要为绿色创新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激励制度,通过强化环境观念和环保意识,使经营者与职工自觉注重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并主动参与环保改进。绿色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是无公害生产,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产过程,在中国表现尤为突出。在一轮一轮的治淮战役后淮河水质依然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训之一就是对排污企业处置不力。环境与经济的制约关系需要我们以建设性的思路来看问题,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一战略缺少有效的企业内部制度是不行的。首先,企业的经营机制应是市场导向的,应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这样才能使外部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其次,企业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在产品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各环节注意符合环保要求,并尽量做到无公害。最后,企业应创造出鼓励员工从事无公害生产技术创新的机制,增加企业QC小组对绿色创新活动的关注,使创新活动得以不断发展。

政府推动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之一。现阶段环境投资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大量的环境问题还不能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在这些“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推动绿色创新的发展,从根本上扼制环境恶化的趋势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政府推动的措施包括资助开发、购买技术、战略指导、专利制度、税收优惠、拨款给公共研究部门,以及合作性创新等。其中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或参与合作开发都是对绿色创新的最直接有效的推动,但由于受政府预算约束的影响,它只能作用于社会最关注且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绿色创新活动政府只能采取间接的手段来推动,对绿色创新的专利保护、对绿色产品或无公害生产实行税收优惠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绿色创新行为。

综上所述,环境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出路在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在于绿色创新。至于绿色创新的大量涌现则要靠全社会的推动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激励机制的推动。

标签:;  ;  ;  ;  ;  

论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_激励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