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一体化与合作进程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论文,化与论文,进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年度会议由中国主办,会议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各成员提出了上百项推进合作的议题,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成员经济体就推动亚太自贸区(FTAAP)建设达成基本共识。尽管如此,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主导亚太自贸区建设进程的情况下,如何凝聚合力,使统一的亚太自贸区进程步上正轨,各方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本文在系统分析亚太经济链条形成和亚太经合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对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亚太经济链的形成与转变 亚太作为一个经济区是逐步形成的。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霸权,成为向外提供市场、资金、技术的主要来源。在东亚地区,先是日本,后是“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靠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建立了北美一东亚跨太平洋经济链接,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四小龙”开始向实施开放发展政策的东盟国家投资,转移制造业,构建产业链,北美一东亚经济链加长。特别是自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开放加速,吸引了大量来自美国、日本、“四小龙”的投资,由于中国具备后起国家的综合发展优势,中国逐步成为东亚地区的制造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而随着美国制造业产业向外转移,其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依赖外部市场供给,其中主要是东亚地区。到90年代初,美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超过了传统的贸易伙伴欧洲,这是区域经济关系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尤为重要的是,亚太地区的经济链条性质和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生产链的延伸转变到生产与消费链的重构。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潮流是推动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实施开放发展的经济政策。在世界范围,推动市场开放主要靠构建多边贸易体系,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也即当今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直到2001年的WTO多哈回合,一轮轮多边贸易谈判最终都达成了旨在推动市场开放的协议。多边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市场开放的最突出特点是非歧视原则,即推动普遍的市场开放。①这样,随着越来越多的多边谈判进程得以完成,世界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就越深,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世界多边贸易组织,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开放的世界市场空间发展经济。 在亚太地区,美国从战略利益出发,对其盟友的发展提供特别支持,并且利用市场准入优惠措施对那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给予支持,结果,在东亚地区,不仅出现了日本的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而且也出现了数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典型的代表是“四小龙”,它们都从很落后的基础开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20年左右)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起飞,生成了“经济奇迹”。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报告,题为《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报告把东亚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政府实施了适宜的公共政策。②如果从区域经济关联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因为形成了开放性的区域市场环境,形成了差别性国家(地区)的市场要素条件,为资本的流动和产业转移提供了方便条件和市场环境。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资本流动出现了由北美向东亚的流动,再由东亚先发展起来的经济体到后发展经济体的流动,产业转移则随着资本的流动而扩散,形成梯度链接,这种链接被称为“滚雪球效应”,③或者“竹节式增长”。④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太地区的经济链条是由开放发展政策—资本流动—产业转移促成的。当然,这样的经济链接就像是流动的河水,必须河道畅通,后浪推前浪,这样才可以保证链条接续不断和转动不停。显然,产业链和生产—消费链是构建亚太地区经济区域空间的内在支撑要素。 在亚太地区经济区域空间形成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是东亚地区形成了区域性开放市场环境。这个环境主要靠两个发展促成:一是东盟的市场开放进步。上世纪90年代初,东盟推进区内自贸区建设(AFTA),进程逐步加快,内部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10个成员国、人口规模达数亿的开放市场空间。这样大的一个区域市场吸引资本向其流动,把它作为产业转移的重点,由此,东盟成为国际投资的热土,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以及后来居上的越南,都成为新的制造业加工市场,与此有关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也都得到显著的发展。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成为资本流动选择和加工制造业转移的中心。中国的后发优势显著,丰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政策,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基于这些优势,中国很快成为东亚地区的加工业制造中心和出口中心。中国的加入使得原来的地区经济链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线性链接转变为网络连接,形成区域性的生产网络。⑤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推动了两个变化:一是东亚的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更多的经济体参与其中,大大拓展了生产发展的空间,使生产的能力迅速扩张,东亚成为亚太地区与世界制造加工业的中心。东亚地区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品最有竞争力的市场,这也使东亚地区成为世界出口的中心;二是美国成为东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在自身产业转移(加工制造业)加速的情况下,美国的消费品越来越多地从东亚地区进口,这样,太平洋东西两岸发展起来前所未有的紧密经济联系,形成了一种需求—生产市场的相互依赖框架。⑥ 亚太地区这种新经济链接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建立在生产分工的细化基础上。尽管在东亚地区形成了分工的网络型架构,但是,从生产链的角度来分析,又是一种从高到低的结构,即发达经济体居于分工的高端,提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中发达经济体居于分工的中端,提供制造技术和重要零部件,而欠发达经济体则主要从事再加工和产品的终端装配。这种梯度分工结构基本上是由市场机制以技术能力和成本效益的比较优势来决定的。 从区域经济关系的构建来说,亚太地区呈现一种动态的优势转移和延伸。这种发展基于两个推动力:一是公司依据成本效益比较进行产业转移,使生产的布局发生变化,使更多的经济体进入分工序列;二是本国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竞争能力,进入更高层次的分工序列,把低端传递给更具竞争优势的经济体。在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亚太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分工的调整与重构空间,同时也产生推动技术进步的内在竞争动力。 中国成为加工制造业中心和出口中心以及地区生产网络的枢纽,使原来的东亚产业链条关系发生重要的变化,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把大量的加工出口能力转向中国大陆,经过加工再出口,这样中国与美国之间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需求链条,形成“危险的平衡”关系。⑦ 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此后演变成扩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是二战后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危机,打破了以往维持的“危险的平衡”,即美国不能再靠信贷扩张支撑消费扩大,东亚地区生产的扩张不能主要靠美国市场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美国力图缩减双赤字,大力推动出口,改变贸易不平衡的结构,增加就业,而东亚地区不得不进行调整,努力开拓内部市场和其他市场,大力调整生产结构和拉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 这场变化将意味着什么呢?是构建新的更为紧密的经济链接,还是使北美与东亚经济链断裂?是促进亚太地区深化合作,还是会使亚太地区的合作失去动力?未来的趋势关系到亚太地区各国(地区)的利益。从危机后的调整趋势来看,基础的经济链接并没有断裂,但是结构发生变化,政策导向的重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区域关系发生重要的调整和重组。 二、亚太区域合作的驱动力 市场经济链接必然推动公共政策的变化。尽管亚太地区逐步发展起了紧密的经济链接,但是,由于政治差别大,安全分隔,加上地缘分散性的特征,就区域整体而言,欠缺像欧洲那样的区域主义基础。尽管如此,由于经济链接产生的区域性利益,推动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的思想和行为还是存在的,并且得到广泛的支持。 最早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人士是日本的学者小岛清,他于1965年就提出,太平洋地区的发达国家应该学习欧洲联合的经验,建设太平洋自由贸易区。1967年,由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企业家代表成立了“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PBEC),就涉及地区的贸易、投资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推动政府间的合作。这个论坛性的地区合作机制其成员最初只有5个国家的代表,后来发展到20多个,吸纳了亚太地区大多数的国家参加。1968年,小岛清亲自组织成立了由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学界代表参加的“太平洋亚洲自由贸易与发展会议”(PAFTAD)。⑧这一轮思潮和推动成立区域合作机制的行动之所以主要来自日本,是因为日本在亚太地区最先发展起来,其主要的对外经济联系是在太平洋地区,主要是美国。鉴于此,日本学界、企业界关于建立环太平洋地区合作机制的呼吁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在这个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并且与地区外部联系(主要即美国)比较紧密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即靠近美国的加拿大、希望加强与美国联系的远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立论坛机制的目的也很清晰,就是讨论扩大地区经济联系,推动地区市场的开放。尽管当时学界和企业界的倡议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在当时情况下,成立由政府直接出面的区域组织显然条件并不成熟。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东亚地区更多经济体实施开放发展政策,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融入国际市场,亚太地区的经济链条延伸,要求加强区域合作的呼声更高,其结果促成了1980年的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这还是一个论坛,但它是由官方和民间(企业、学界、市民等)共同组织的,参加的经济体有20多个。这也是亚太地区第一个由政府直接参与的经济合作论坛组织。它设有秘书处,建立了支持活动的中央基金。该论坛每年召开会议,组织调研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成为推动地区市场开放与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推动政府间合作组织成立的重要力量。这个论坛的宗旨是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致力于“太平洋共同体”思想的落实,倡导“开放的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合作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支持区域合作与多边开放体系相一致。⑨要注意的是,PECC的宗旨和倡导的原则与欧洲合作的思想不同。欧洲的合作思想源自欧洲的区域主义认同,而亚太地区的合作思想则是开放环境下的市场联系与合作。“开放的区域主义”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实际上不是传统的“区域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基于利益考量的合作理念。按照美国专家伯格斯滕的解释,开放的区域主义意味着地区合作机制的构建,有助于而不是阻碍全球开放体系的发展。⑩这里所倡导的“共同体”(community)追求的是利益聚合,而不是制度构造。这些都对以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89年APEC的成立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APEC是由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正式推动成立的,成员代表是政府,而不是企业或者个人。APEC设定的目标是实现亚太地区的市场开放和合作发展,为此,设定了市场开放目标和实施进程,以及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机制。它的诞生激起了亚太地区合作制度性构建的讨论,也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从根本上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是这个地区经济利益链加强的结果,反映了各方通过开放与合作实现区域发展的诉求,但从时间上看,它也有应对来自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挑战的背景。特别是美国,之所以积极推动APEC,是因为它担心排除了美国的欧洲统一大市场会损害其利益,让欧洲占了上风。因此,当时美国的克林顿政府力推具有实质性功能的区域合作机制,力图把“亚太共同体”做实。这就产生了英文的共同体首字母是大写还是小写之争,因为首字母大写的共同体意味着实质性的制度化建设,而小写则意味着体现合作的精神。结果是主张小写的意见(其中主要是东盟坚持)占了上风。(11) 美国政府开始之所以坚持首字母大写的共同体,自有其特别考虑,主要是要通过APEC推动有约束力的协议,以此推动东亚市场的深度开放,其中,推动日本市场的开放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当然,还有美国不希望把亚太地区取得的市场开放成果无条件地提供给欧洲,因为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成果只适用于其成员内部。在当时的讨论中,不让欧洲搭便车是美国的一个战略性考虑。(12) 通过有约束力的谈判协议来推动开放,这在整个亚太地区缺乏现实性。尽管APEC设立了具有时间表“约束”的“茂物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发达经济成员应率先于2010年完成),但APEC并没有落实目标的功能。鉴于此,APEC成员把真正推动市场开放的努力转向了各自选择的自贸区(FTA)协议。 源于其对APEC软约束机制的不信任,美国实际上一直是“脚踩多只船”。就在积极推动召开APEC成员经济体领导人会议、力主提升APEC合作水平之时,美国还在继续推动北美自贸区协议(NAFTA)(该协议于1992年签署)。此后,美国又于1994年提出了推动美洲自贸区(FTAA)的计划,而这一年正是APEC确立“茂物目标”的时间。美洲自贸区谈判于1998年开始,包括34个国家,本应于2005年结束,但因为分歧太大、拉美国家放弃而搁浅。在此情况下,面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程的进展,美国于2006年提出了在APEC框架内推动亚太自贸区(FTAAP)谈判的计划。FTAAP提得很突然,东亚国家忙于推动东亚自贸区(EAFTA),对美国牵头谈判亚太自贸区自然难以接受。FTAAP因得不到绝大多数APEC成员的支持而被冷落。(13)于是,美国下决心自己找“志同道合者”大干一场,于2009年宣布参与和领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14)此举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当然,不只是美国,东亚国家也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地区的自贸区建设。东盟自1992年开始建设东盟自贸区,进程不断深化。从2000年开始,以与中国的“10+1”自贸区谈判为开端,先后构建了与日本、韩国、澳新和印度的自贸区。2004年,由中国牵头,东亚(10+3)开展了关于东亚自贸区(EAFTA,10+3)的可行性研究;2006年,由日本牵头,开展了关于东亚紧密经济伙伴关系(CEPEA,10+6)的可行性研究。在美国开启TPP谈判的情况下,2011年,东盟牵头实质性地推动了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拉美四个国家成立了太平洋联盟(Pacific Alliance),其中三个国家即秘鲁、智利和墨西哥是APEC成员,在7个观察员中,有4个(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是APEC成员,如今其规模渐有扩大之势。 是什么原因导致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合作的这种离散趋向呢?首先,亚太地区的经济链接重心次区域化是主因。北美自贸区以美加墨三国的贸易和投资高度一体化为依托,东亚自贸区构建的内在动力是东亚地区形成的生产网络。再则,利益和与此有关的规则制定博弈是激励动机。在这方面,TPP和RCEP都是典型的例子。美国领导的TPP谈判以新规则制定为前提,推动全面、高水准的市场开放。新规则涵盖的领域很广,突破以往的市场开放方式,深入到“边界内”的问题,即属于国内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问题,如竞争政策、国有企业、政府采购、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美国之所以推动这样的新规则,主要是为了重塑新环境下的优势,即通过提高后来者参与和竞争的门槛,来实现新的“公平竞争”。其实,美国作为二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主导者,一直致力于推动新规则的制定,对像APEC这样的软区域机制的功能一直深表怀疑。作为最发达的经济体,它所推崇的是市场“完全开放”与交易规则的高度一致。 发展中经济体参与自贸区尽管也会接受规则,但规则要能够与能力相结合,市场开放水平的提升要循序渐进。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参与了亚太地区的合作进程,但同时一直坚持渐进开放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东盟推行自己的自贸区建设先从特惠关税计划开始,进一步的建设也采取分步走、分层推进(投资和服务单独进行)和区别对待(欠发达的新成员给予更多的落实时间)方式,在自贸区建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共同体的建设。东盟体现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推动开放,二是开展合作(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援助,也不同于欧盟的共同地区发展基金)。东盟的方式当然不适合美国的口味,亚太地区其他一些发达的经济体对此也有保留。事实上,亚太地区的市场开放与合作进程是多角色、多动机和多方向并存,尽管统合的进程一直是目标,但是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亚太地区多层次、多方位自贸区建设热的事实表明,任何泛区域的市场开放安排必须要能照顾到参与各方的不同利益关注,不同的承受能力。亚太地区涵盖范围很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统一的一体化与合作进程只能渐次推进,也要包容出于不同利益的多种安排努力。从整体来说,基于紧密联系的亚太各经济体在维护亚太市场开放、开展合作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地区凝聚力的内核。然而,巨大的差别、分散的努力,使得统一的区域一体化与合作聚合力减弱,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使得亚太地区的经济关系链条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在此情况下,如何增强亚太地区一体化与合作的合力? 三、重启FTAAP的可行性 推进亚太地区市场开放的基础是经济链接,但是,由于有着不同的利益结构,动机出发点和努力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APEC之所以能成立,并且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它所提供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一个对话合作平台,尽管各方都有诸多的不满意,但迄今没有一方愿意舍弃。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什么是APEC的生命力呢?在我看来,就是其提供的共聚合作平台本身,让亚太地区的相关方都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并且可以以共利为基础,推动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议程。什么是它的价值呢?最主要的是把差别巨大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聚拢在一起,增进地区沟通、协商与合作,每年一次的领导人聚会成为共商的平台,尽管因为多种原因也会发生“不参加”、“不交谈”的情况,但是,“不吵架”、“不对抗”成为自觉遵守的惯例。具体来说,APEC的意义和作用大体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聚合(gathering),也就是说,把亚太地区20多个经济体聚拢在一起,有高官、部长和领导人的多层级会议,还有企业及其他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领导人聚会,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不仅有利于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其二是开放(opening),它通过提出“茂物目标”,推动亚太地区市场的开放发展,拒止保护主义。APEC成立以来,亚太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大大加深,关税率大幅度降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大为改善,这是亚太地区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其三是共享(sharing),即通过开展合作,推动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共享。APEC每年举办数百个会议、培训班,通过共同参与,可以交流经验,编织联系与合作网络,因此,APEC具有促进学习的功能,也就是能力建设。 推动亚太地区市场开放是APEC的主要功能。APEC成立之初曾经雄心勃勃,制定了25年内实现亚太地区开放的宏伟目标,即“茂物目标”。考虑到APEC成员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和开放的能力,“茂物目标”制定了两个时间表,即发达国家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实现市场的开放目标;考虑到发展中成员需要提升参与的能力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设立了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议程。显然,开放发展和缩小差距是推动APEC进程的两个基本出发点。(15) 亚太地区在APEC成立之后关税水平大幅度降低,非关税障碍也有很大的削减,成为领衔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是APEC的功劳吗?APEC本身不能像通常的区域组织那样通过“硬方式”(谈判)来推动市场开放,它是通过各种“软方式”发挥作用的。首先是它所创造的推动市场开放与开放发展的区域环境,促进各个成员经济体维护开放大方向,反对保护主义。APEC机制下成员国的自评机制、专家评议机制,还有各个委员会、工作组等提出的推动亚太地区市场开放的报告,都成为创造区域市场开放环境的重要因素。再者是APEC的年度会议议程,特别是部长会议议程、领导人会议议程,成为推动市场开放、促进合作、讨论重要问题、凝聚共识的重要机制,由于举办者在成员间轮换,各方都努力使当年的议程成为最成功的议程,总是推出一系列具有新意的内容,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往前走,即便是在困难的形势下,也尽最大可能避免后退,推动开放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APEC框架下的经济技术合作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援助,主要是通过各种安排提升欠发达成员的参与能力、治理能力,开展人力资源培训,从而使发展中经济体提高开放能力、应对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于APEC的这种“软支持机制”评价不一,从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成效,而从内在分析,其效能还是不难列举出来的。(16) 不过,在双边与次区域自贸区成为主导型潮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TPP和RCEP两大自贸区协议谈判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如何使APEC继续富有生命力、活力和吸引力,的确面临挑战。APEC试图在统合亚太地区分散的FTA上发挥协调作用,提出谈判FTA的指导性原则,但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各个FTA情况很不相同,谈判的方式和签署的内容也大不相同。 美国领导TPP,试图把它作为主渠道,而包括16个国家的RCEP也不会轻易放弃转而接受TPP。未来亚太地区的市场开放结构与框架安排如何,取决于利益和影响力的博弈,更取决于实际发展的需要。(17) 从亚太地区的合作来看,APEC的使命是推动市场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成员经济体的参与基于非强制性的自愿原则。因此,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是区域主义的共同认知,而是获利的选择,一旦不能从中获得期盼的利益,成员经济体就可以在不放弃APEC的情况下进行其他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亚太地区有了APEC,还会出现这么多的双边、三边或者诸边的自贸区安排。 从长期的发展来看,亚太地区要保持经济发展上的活力,需要构建统一的开放市场,进一步加强发展合作。FTAAP无疑是亚太地区构建统一的开放市场基础框架的最佳方式。2014年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决定启动FTAAP进程,从进行战略性研究开始,这是近年来APEC发展所取得的最重要进展。(18) 构建统一的亚太开放市场,需要考虑到各个成员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受益能力。尽管美国希望TPP能够成为实现FTAAP的基础,但TPP的全开放和高标准显然难以包容所有的APEC成员。鉴于RCEP由东盟倡导和领导,会采取渐进与区别对待的实施方式,把经济合作作为重要内容。因此,理想的FTAAP框架应充分考虑TPP和RCEP的共性与差别,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提升。不过,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要在亚太地区谈成统一的大自贸区协定绝非易事,如何设计FTAAP的具体进程,还要在实际的发展中不断摸索。此外,还需要考虑几个其他的重要因素:一是亚太地区的政治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关键,是保证亚太地区合作进程的基础;二是亚太地区的经济力量的转变,其中,中国的因素大大提升,正在向最大经济体的方向行进,与此相联系,推动亚太地区开放合作的力量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三是世界多边合作进程。从功能上说,多边框架下的开放是最好的,因此,区域与多边需要互动和相互补充。 事实上,尽管2014年APEC成员就推进亚太自贸区(FTAAP)进程达成基本共识,但这个共识只是表达了意愿,如何具体推动,使进程入轨,还有很多未定因素。比如,要由APEC推动FTAAP,首先遇到的会是APEC身份定位的问题,即APEC作为一个没有决策机制的官方论坛,并没有组织自贸区谈判的功能;再者,如果启动谈判,是APEC所有成员集体参加,还是自愿参加?如果是集体参加,可能会遇到因谈判方式和架构上的争议而使进程终止的结果。回顾一下美国推动的美洲自贸区,谈了多年,因拉美方面提出异议,而不得不宣布放弃。显然,若把建设亚太自贸区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来定位,至少不能太急。(19)其实,亚太地区以往市场开放的成果主要还是靠世界多边体系,以及各国(地区)实施的开放发展战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则在世界多边开放进程陷入停滞的情况下,APEC应在推动多边进程方面集体发力,比如让WTO框架下的贸易便利化协议得到落实,推动服务贸易谈判等;二是通过APEC的集体作用,维护亚太地区各国(地区)的开放政策,拒止保护主义。还有,应把更大的努力放在真正把APEC框架下的互联互通蓝图落到实处,这既能改善地区的发展环境,又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至于FTAAP,也只能好事多磨,伺机而动了。(20) ①GATT(WTO)为成员达成“自贸区协定”开了绿灯,允许达成的协议只对协议成员适用。 ②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③张路、茆健:《从东亚奇迹到东亚复兴》,《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5期,第86页。 ④David Roland-Holst,Iwan Aziz,Ligang Liu,"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Trade Relations in the Wake of China's WTO Accession",ADB Institute Research Paper Series,No.XX,January 2003,p.16. ⑤Zhang Yunling,Designing East Asian FTA:Rationale and Feasibility,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6,pp.4,20-21. ⑥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亚太地区生产与消费的链条。参见周小斌主编:《亚太地区经济结构变迁研究(1950-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页。 ⑦中美之间出现极度的贸易不平衡,东亚地区的生产扩张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出口,也即美国需求的持续扩大,这样的结构显然是失衡的。 ⑧这些组织一直坚持活动至今,殊为不易。不过,由于成立了政府间的合作组织,其作用和影响力大大降低。尽管如此,由他们组织的一些会议和活动还是吸引了学界、企业界以及政府人士参加。 ⑨http://www.pecc.org/about/pecc-charter. ⑩Fred Bergsten,"Open Regionalism",http://www.iie.com/publications/wp/wp.cfm?ResearchID=152. (11)见《一个字母写法之争,一个组织根基之变》,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09/content_12420314.htm。 (12)Fred Bergsten,"Open Regionalism". (13)FTAAP最早由加拿大于2004年提出,是年东亚10+3自贸区开启可行性研究。显然,加拿大担心没有它参加的东亚自贸区建设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14)TPP原为亚太四个小国智利、新加坡、文莱和新西兰于2002年建立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亦称P4,其特征是高度开放,四国均为APEC成员,旨在推动亚太地区的市场开放。 (15)K.Kesavapany and Hank Lim,eds.,APEC at 20:Recall,Reflect,Remak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2011,pp.18-19. (16)K.Kesavapany and Hank Lim,eds.,APEC at 20:Recall,Reflect,Remake,p.62. (17)有的专家认为,尽管APEC不是谈判机构,但它是亚太自贸区(FTAAP)的孵化器,也就是说,在APEC框架下,各种安排逐步建立规则,进行融合,走向统一的机制构建。参见唐国强、王震宇:《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及展望》,《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第111页。 (18)这次APEC会议取得很多成果,最为突出的还有提出落实互联互通建设的蓝图。 (19)当年美国小布什政府推动FTAAP,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亚太自贸区是个好主意,但可行吗?》。Myron Brilliant,"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An Idea with Merit,But Is It Feasible?"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opinions/2007/09/northeastasia-brilliant. (20)在2014年APEC会议后,有评论提醒注意,领导人发表的公报是说“最终走向FTAAP”,将要做的是先进行“集体战略性研究”,而不是可行性研究。美国对于战略性研究注定要发挥重要作用。"TPP or FTAAP:What It Means for US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ttp://www.chinausfocus.com/finance-economy/tpp-or-ftaap-what-it-means-for-us-and-the-asia-pacific-region.标签:apec论文; 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论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论文; 亚太自由贸易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太平洋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经济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