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初中语文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分析报告论文,学业论文,初中语文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项目组的指导下,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江苏省考试院共同组织实施,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抽样检测,八年级语文学科是学业质量监控的主要科目之一。本报告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和我省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学生学业水平检测结果、教师问卷、学生问卷、校长问卷以及我们平时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对八年级学生语文学科学业质量的总体情况、群体差异进行分析,对全省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文简称《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评析
1.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评析的依据
(1)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评价就要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而本次检测十分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还注意特长学生的发展。
(2)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评价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建构。为此,我们评价的目的就是让相关的学生和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因而,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让教师更好地教学。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间的差异是存在的,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不同的,其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我们的评价就是从学生的不同表现中分析出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及目前的优势和不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2.学生学业质量的状况
(1)全省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水平总体达标
从测试的结果看,全省八年级学生总体上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质量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由上表看,江苏省八年级学生在语文学科总体上,A水平、B水平、C水平和D水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4%、27%、27%和11%,这表明89%的学生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与2008年相比,A水平学生增加了5%,D水平的人数增加3%。
(2)不同背景和类别的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学业水平存在差异。
图1显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呈正相关,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相对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相对欠缺。苏南苏中地区的优秀率明显高于苏北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女生在A水平上的人数要高出男生18个百分点。
城市、县镇和农村学校学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0%、11%和14%,比2008年有所上升,2008年为7%、7%和10%。
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0%、9%和15%,比2008年有所上升,2008年为6%、6%和11%。
公办和民办学校学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3%和3%,公办学校学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2008年有所上升,2008年为9%,民办学校学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与2008年持平。
男生和女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6%和7%。
(3)学生在语文学科各个能力领域呈现出差异性水平
在语文学科三个能力维度“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上,学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13%和11%。相对而言,学生在“积累与应用”和“写作”得分较高,而在“阅读”上得分较低。就学科的核心能力而言,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离散率较高。(见图3)
二、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对八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观察、语文教师个案的分析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我省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1.语文课程目标更加清晰,课堂教学价值观进一步明确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变革,在课改中,教师们对语文课程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的多重功能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更新了教学理念,确立了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教育观。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成为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行为的过程,成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将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想象、质疑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语文的感受和体验,以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同时,通过各类文章的精神辐射和文化熏陶,打好“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努力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在教和学的语文实践中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新课程理念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语文课程特征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课程改革,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此外,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也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师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慢慢地改变。
下页图4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形成。教师们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他们努力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接受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课文时老师让我们从文章中找出语句支持自己的观点”,“写作文时,老师鼓励我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在教学中,教师将对文章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信息的获得以及语言表达效果的感悟等方面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与发现,有个性地学语文。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它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教学时,“老师引导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获得新的发现,真正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和运用的广泛性,这样做,使语文学习更加生活化了,这是符合母语学习规律的,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那种过分注重内容分析、过多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的语文教学,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
3.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
新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法,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在老师的导引下,带着“问题”阅读,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并结合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这就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课堂气氛也变得积极而热烈。
由图5可以看出,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恰当而有效的,大部分的学生写作都能写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说的内容,都会把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阅读都能带着“问题”读,并结合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阅读中不仅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而且关注“怎么写”的。可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手段之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各种组织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愉悦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实践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4.教师的语文课程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
课程意识,指主体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主体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课程标准》以多元化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肯定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也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热情。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已经不局限于对单篇课文的教学,而是更加关注语文学习的内容,建构“大语文”教育体系。他们把学生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倡导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资源。他们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依托,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教学资源,并进一步整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
下页图6是学生对自我学习习惯与兴趣情况的回答,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们对语文课程意识的重视。27%的教师“总是”能让学生“乐意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去评价一部电影,一个广告词,一次讲话”,有20%的教师也“经常”这样做。有32%的学生“喜欢进行课外阅读,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26%的学生能“写日记或博客日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开发,初步改变了语文教师只是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这是令人高兴的。虽然,由于教师自身或其他原因,部分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做法是完全值得肯定的,这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的。
三、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的通道还不够通畅,运用知识还不够灵活
从总体上看,虽然“积累与运用”部分学生答题情况较好,但是,学生“读准字音”、“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等方面的能力还是存在明显的问题。学生读准多音字的能力的考查平均得分率只有48.3%,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古诗文的能力平均得分率也只有64.2%。
2.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获得文学体验的能力有待提高
阅读部分包含“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子和文言文基本意思的能力。“现代文阅读”部分着重考查在“为了获取信息”、“为了获得文学体验”和“为了完成任务”三种阅读情境中,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作出评价”的能力。“文言文阅读”测试中能根据上下文理解文言句子含义、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的试题得分率较低,分别是52.5%和56.9%。现代文阅读题总体得分率不高,尤其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作出评价这三部分内容得分率不高。特别是能从单段提取直接陈述的信息、能从单段提取信息并形成解释、能联系关键句对人物性格形成整体感受、能对文章写法作出评价这几个方面,平均得分率只有41.3%、30.2%、47.3%和41.1%。
在“阅读”的五个分领域,如果按照得分率由高到低排列的话,顺序为:获取信息、整体感知、解决问题、作出评价、形成解释。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在获得文学体验阅读情境下的表现。如阅读《我父亲的逻辑》一文的能力表现如下:
典型题1 从全文看,第二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考查能力:现代文阅读·为了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作出评价·对文章的写法作出评价。平均得分率仅41.1%)
典型题2 文中画线句反映了老师怎样的心理活动?(考查能力:现代文阅读·为了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形成解释·对人物的行为作出解释。平均得分率为55.4%)
典型题3 结合文中村书记与父亲的对话,说说为什么他说父亲的脑瓜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考查能力:现代文阅读·为了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形成解释·对人物的态度作出解释。平均得分率仅53.5%)
从以上典型题得分率来看,学生在获得文学体验阅读情境中的阅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作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写作”部分考查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情境合理选择材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全省学生在写作整体上的平均得分率为72.7%,其中有24.6%的学生处于A水平,有36.5%的学生处于C水平,这说明多数学生在写作时都能围绕题目给定的话题,比较清楚地叙述故事或者介绍事物,标点符号的使用基本正确。值得注意的是,有11.3%的学生处于D水平,这部分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问题:不能围绕给定题目选择材料,跑题,内容匮乏;不能通顺连贯地表达文章的基本内容,语言表达混乱,词不达意,病句较多;不能围绕给定的题目组织材料,结构混乱,没有条理,甚至没有作答;错别字较多,书写潦草,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比较被动,往往受制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深度处理、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其次,课堂教学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定教的针对性不强。课堂上有些环节的设计流于形式,表面形式的热闹活泼掩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非语文问题的讨论时常见诸各种课堂。另外,部分教师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有时候往往是制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改进建议
1.仍然要重视字词的积累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因此,仍需培养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要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学会圈点勾画、查工具书,不断梳理总结。教师要注意授之以法,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和运用,注重对同音字、形近字、一词多义等的辨析和运用。
2.进一步强化古诗文的积累和运用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教学中要做到:能准确记忆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能理解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的基本意思,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古诗词。
3.要重视名著的阅读
《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而,对名著的阅读要求是读整本书,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同时要求学会精读,就是要认真地阅读教材中节选的名著的片断,以一带全,达到窥一斑而略知全貌的目的。这样,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名著阅读的要求就能落到实处。
4.加强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注重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和精读能力的训练,要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受,由感性的体验而达到理性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句子语段,体验作者情感,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积累阅读经验。
现代文阅读,应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和综合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要重视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作出评价”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获得文学体验”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品悟文学语言的魅力。文学的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最具表现力、最优美的语言。教师在进行鉴赏品读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以及作者的诸多表现手法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的层面,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的深层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多读、认真读,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同时,强化思维训练,会正确思考,会多角度思考,会深入思考。注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合作和经验分享,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一要训练学生对文意的把握能力。要求学生不仅理解表层意思,还要做到认真分析前后文。二要训练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对分散在文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三要训练评价鉴赏能力。学会从文章本身出发,寻找依据、暗示,不能由生活经验、主观想象答题;还要能分析文中人或物的形象,品味语言特色,分析表达技巧。
5.要重视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梳理生活,感悟生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文体感,强化对基本表达方式运用的训练。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要关注学生的分化现象,尤其要在课堂中给予男生以更多的关注,实施分层指导。要重视作文训练,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有重点、有训练的量、有评讲。作文训练以大作文为主,小作文为辅,大作文主要训练审题、构思、选材,小作文主要训练语言表达。
6.关注性别差异,努力缩小短板效应
2010年八年级语文学科质量监测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是明显的。在测试成绩的分布上,女生在A水平上的人数要高出男生18个百分点,女生在阅读领域也明显优于男生,在A水平上,男生占18%,女生占32%;在D水平上,男生占18%,女生只占8%。在“积累与运用”上,男生和女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和4%。在“写作”上,男生和女生在D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8%和5%。
男女生生理、心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性别的差异而逐渐形成的学习成绩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关注这些差异,充分发挥男女生生理、心理发展各自的优势,弥补他们各自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提倡根据学生心理性别差异实施因性施教。例如,阅读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理解文章时会显示出不同的思维特点,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阅读中的差异性,营造满足他们需要的阅读氛围。在学习记叙性文体的时候,男生会较多地关注情节结构,而对人物刻画、细节描写等可能熟视无睹;女生较多地关注文章的语言、细节、情感等,而可能比较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性的认知。此外,阅读说明类文本和议论类文本时,男生的兴趣可能高于女生。教师则要明确不同文体的特点,针对男女学生各自的薄弱点,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原本不够重视的重要信息。如,鼓励男生在情感性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投注更多的情感,鼓励女生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鼓励男生在抽象思维的时候,不要忘了形象思维,关注文本的画面、语言、细节,鼓励女生关注自己动态的思维过程,关注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梳理。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班级群体的合作学习及阅读心得的交流互补,让男女学生就不同的阅读体验和不同的阅读个性进行交流,以丰富他们各自的阅读感受。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差异互补的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挥。
7.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效率,最大限度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图7反映了八年级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活动频度。由图可见,教师参加有关专业发展的活动还不尽如人意。教研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尽量多的教师参与到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教研活动中来,使更多的教师有所提高,同时解决他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之路。
要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教研的重心应该在学校、在课堂。来自教师的问卷显示,八年级很多语文教师对具体课文的教法、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的指导需求迫切。农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也较为强烈。因此,区县教研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创建有效率的教研联合体,集体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要抓好典型,剖析案例,培养骨干。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典型和骨干的影响力是有效而且是实用的。教研部门,尤其是区县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切实抓好本辖区的学科教研工作,尽量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抓好典型,剖析典型案例,以骨干带动全体,建立可行的长效机制,共同发展,一起提高,争取在面上不出现短板效应。
8.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图书馆、资料室的书刊资料)是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财力、人力支持是提高其学业水平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语文素养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更多是靠学习主体的平日养成。因此,阅读一定量的语言文字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建议教育管理部门研究相关的政策,支持学生的课外活动。
(注:由于小数点后数值按四舍五入取值,本文部分图表指标百分比加总不等于百分之百。)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八年级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