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仁次[1]2003年在《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Ohmachi and Matsumura)的人工养殖与成份分析》文中提出油葫芦隶属于直翅目、蟋蟀科,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可用于食品、医药和饲料等领域,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本试验以采集杨凌区油葫芦优势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及人工养殖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下: 杨凌区油葫芦优势种经鉴定为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是一类不完全变态昆虫,整个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若虫通常7龄。北京油葫芦喜阴、群集、食性杂、有馋食习惯,在食料不足时,可相互残杀,雄虫成熟后具有鸣叫的习性。 室内饲养笼及人工气候箱饲养观察结果表明:经4℃以下低温处理后的卵于28℃人工气候箱培育,与未经低温处理卵相比,发育历期从113天降到13天,孵化率从16.7%上升到67%;一天以上不同时间低温处理,卵的发育历期与孵化率差异不显着。4℃以下低温处理后的卵在20℃—32℃不同温度条件下培育,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发育历期与温度之间呈显着曲线相关(Y=0.15X~2-9.42X+160.8,R~2=0.988),卵的最适发育温度为31.5℃,发育起点温度为13.86℃、有效积温为199.96±20.59日·度。在20℃~32℃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北京油葫芦各虫态的形态指标有差异。若虫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显着曲线相关(Y=0.61X~2-37.9X+628.2,R~2=0.989),最适发育温度为30.82℃,发育起点温度为12.96℃、有效积温为789.9±78.5日·度。若虫在16℃与36℃条件下均不能完成其发育,日均相对体重增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70℃,有效积温为1359.5±169.5日·度,成虫产卵量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在26℃条件下达到最高(1879粒/♀),温度超过30℃产卵量迅速下降,并且卵的质量及其孵化率均下降,32℃卵多呈褐色,不能孵化。全世代有积温为2438.42±122日·度。另外,成虫产卵趋湿、喜疏松的介质,卵的孵化在10%~25%的含水量土壤中,卵的孵化率最高;沙质疏松的土壤有利于若虫出土。人工养殖最佳工艺条件为:留种成虫按雌雄比1:2的比例在26℃条件下饲养,提供含水量为10%—20%的沙质土壤供其产卵,4℃以下低温处理卵后,在31.5℃下培育,孵化后若虫在30.82℃条件下饲养,在成虫交配产卵前期采收。 营养成分分析发现,北京油葫芦各种营养素含量丰富,蛋白质含量(干体)达到74.29%,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组成比值接近人体需要的理想比值;脂肪含量仅为11.24%左右,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多达80%以上,P/S值为2.89,为人类理想的食用脂肪;维生素B_1、B_2、E含量也较丰富;从矿质元素看,每100g干物质K的含量为1260mg,而只含有371mg的钠,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同时含有丰富的铁、锌、钙、硒、锰等微量矿质元素。总之,北京油葫芦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钾低钠”的等营养特点,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谢令德, 郑哲民, 唐国文, 延静[2]2006年在《叁种油葫芦鸣声节律谱图比较》文中指出采用长时间连续采样的方法研究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emma(OhmachietMatsumura)、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mitratus(Burmeister)和黑脸油葫芦Teleogryllusoccipitalis(Serville)等3种油葫芦的鸣声节律特征谱图,分析其特点及其在鸣声分类中的意义。
熊仁次, 李修炼, 李健军[3]2006年在《温度对北京油葫芦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在16~32℃范围内的7个温度下测定了温度对北京油葫芦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与北京油葫芦各发育阶段均成直线相关。卵和若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13.86℃、12.96℃,有效积温常数分别为199.9d.℃、789.9 d.℃。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量在24~28℃条件下最高,平均可达1400粒/雌。同时在卵孵化过程中,低温能帮助解除滞育作用。
奚耕思, 郎冬梅[4]2003年在《北京油葫芦卵黄物质形成的超微结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蟋蟀科的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mitratrus(Burmeister)为材料 ,对其卵子发生的卵黄物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根据电镜观察结果分析 ,北京油葫芦卵黄构成有卵母细胞内部物质与外部物质参与。卵黄发生初期 ,主要以卵母细胞自身合成为主 ,随着卵母细胞发育的进行 ,有外源物质介入卵黄合成之中。它包括两部分物质来源 :一部分是由血淋巴通过滤泡细胞间隙向卵母细胞提供合成卵黄物质 ;另一部分则由滤泡细胞通过指状微绒毛以多泡小体和多片小体的形式向卵母细胞提供合成卵黄的物质。
奚耕思, 郎东梅[5]2003年在《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中DNA及RNA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认为用孚尔根及甲基绿 -派洛宁组织化学染色法了解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mitratus(Burmeister)卵子发生各时期阶段中卵内DNA及RNA动态变化规律。在卵子发生的最初阶段 ,核中DNA的合成和复制最活跃 ,以后便慢慢减弱 ;而RNA则在第 2阶段合成最旺盛。在卵子发生各个阶段 ,滤泡细胞中DNA ,RNA均为阳性反应 ,并在卵细胞的卵黄形成期活动旺盛 ,为卵母细胞卵黄蛋白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卵子发生第 4~ 6阶段 ,滤泡细胞开放时期 ,血淋巴内一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滤泡细胞间隙进入卵母细胞内 ,参与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构建。研究表明卵子发生初期卵母细胞的发育和物质构建主要以内源性合成积累为主 ,中后期则有外源性物质的参与。
仵光俊, 陈志杰, 张淑莲, 张美荣, 吴耀军[6]1993年在《辣椒田蟋蟀种类、生活规律与综合防治的研究》文中提出辣椒田蟋蟀有5种。北京油葫芦 Teleogryllus emma Ohmaehi et Matsumura 为陕西关中灌区椒田的主要种。大扁头蟋 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 为不同生态区的常见种。各种蟋蟀在陕西1年均发生1代,以卵越冬,4月下旬孵化盛期,4月下旬—9月上旬若虫发生期,8月下旬—9月下旬成虫发生盛期。8—9月是为害辣椒的关键时期。蟋蟀具有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有趋向于渠边、地边的习性,18—19时为日活动高峰。地膜、杂草孳生、生长势郁闭、麦糠(草)覆盖及混作的椒田,种群数量大,为害严重。早期田间挖窝诱蛛、插种玉水、花生、繁育天敌,中期溜施毒土,后期毒饵诱杀,是控制蟋蟀为害的有效措施。
黄志斌[7]2006年在《剑尾鱼在水产药物临床试验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水产药物临床试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果稳定性、均一性及可重复性相对偏低,问题的关键在于实验用的动物没有标准化。以纯化培育的剑尾鱼作为实验动物,探讨其在水产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的可行性,是本研究的宗旨。1细菌致病性试验背肌注射、腹腔注射、刮鳞浸泡、刮鳞涂表皮、鳃涂抹菌苔等方式,使剑尾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h LY1,背肌注射为适宜感染的途径。用10株从鱼类分离的细菌分别攻击8尾剑尾鱼,结果显示,对剑尾鱼的感染与原敏感鱼的结果较为一致。剑尾鱼人工感染各类病原菌与自然感染症状较为相似。另外,近交高代比原代剑尾鱼对Ah病原菌的易感性更为一致,感染后死亡时间相对集中。表明纯系剑尾鱼可作为感染的水生实验动物模型,替代其他鱼类用于检测细菌的致病性。2抗菌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测试常用鱼类抗菌药物乳酸诺氟沙星粉及甲砜霉素对剑尾鱼、鲫鱼、草鱼的LD_(50)。每个药物浓度组试验鱼尾数分别为30尾。结果表明:上述叁种鱼口灌乳酸诺氟沙星粉96h的LD_(50)均为>2000mg/kg鱼。使用剂量为25mg/kg的乳酸诺氟沙星粉对水产动物是安全的。叁种鱼口灌甲砜霉素散96h的LD_(50)均为>4000mg/kg鱼体重,使用剂量为350mg/kg的甲砜霉素散对水产动物是安全的。乳酸诺氟沙星粉、甲砜霉素散的急性毒性表明各试验鱼均未发现异常和死亡。3中草药制剂急性毒性试验选用中草药制剂大黄末进行剑尾鱼、鲫鱼和罗氏沼虾的96h的急性毒性试验。每个药物浓度组试验鱼尾数分别为25尾。大黄末对剑尾鱼的96h的LC_(50)为64.56mg/L,安全使用浓度为6.64mg/L;对鲫鱼的96h的LC_(50)为97.72mg/L,安全使用浓度为9.77mg/L;对罗氏沼虾的96h的LC_(50)为57.54mg/L,安全使用浓度为9.06mg/L。显示大黄末正常使用剂量2~4mg/L是安全的,剑尾鱼较为易感,可取代鲫鱼和罗氏沼虾用于测定药物的急性毒性指标。4杀虫剂急性毒性试验及硫酸铜鳃中毒病理硫酸铜和敌百虫广泛应用于鱼类寄生虫感染的治疗。但滥用和过量使用致使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取不同体征、取不同代次的剑尾鱼,进行常用体外杀虫剂敌百虫和硫酸铜的急性毒性实验,以斑马鱼和鲫鱼作为对照,测试其LC_(50)。每个药物浓度组试验鱼尾数分别为10尾。红眼红体剑尾鱼对硫酸铜96h的LC_(50)为4.06mg/L,对敌百虫96h的LC_(50)为13.95mg/L;红眼白体剑尾鱼对硫酸铜96h的LC-(50)为3.87mg/L,对敌百虫96h的LC_(50)为12.98mg/L;第18代红眼红体剑尾鱼对硫酸铜96h的LC_(50)为3.17mg/L,对敌百虫96h的LC_(50)为11.90mg/L。高代数的剑尾鱼对上述药物敏感性比原代较强,红眼红体与红眼白体剑尾鱼对杀虫药物敏感性差异不大。斑马鱼对硫酸铜96h的LC_(50)为1.47mg/L,对敌百虫96h的LC_(50)为52.50mg/L。鲫鱼对硫酸铜96h的LC_(50)为2.14mg/L,对敌百虫96h的LC_(50)为58.29mg/L。与斑马鱼和鲫鱼相比,剑尾鱼对敌百虫的敏感性强。采用静水式补水换药法进行硫酸铜对剑尾鱼的毒性和累积研究,分别于7、14、21、28天采样用于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硫酸铜对剑尾鱼鳃等的病理损伤具有渐进性过程。5消毒剂急性毒性试验取纯化培育的剑尾鱼进行常用几种体外消毒水产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以斑马鱼、白鲢等作为对照,比较其消毒剂急性毒性试验敏感性差异。每个药物浓度组试验鱼尾数分别为10尾。二氯异氰尿酸钠、复合叁氯异氰尿酸粉、苯扎溴铵、漂白粉和生石灰等体外消毒水产药物96h对剑尾鱼的LC_(50)分别为1.11mg/L、4.2mg/L、0.90mg/L、5.20mg/L及122.7mg/L;对白鲢鱼的LC_(50)分别为0.57mg/L、2.45mg/L、0.62mg/L、1.80mg/L及57.6mg/L;对斑马鱼的LC_(50)分别为0.81mg/L、2.45mg/L、0.80mg/L、4.23mg/L及135.7mg/L。剑尾鱼与对照鱼相比,对上述消毒药物的敏感性相似。剑尾鱼可用于水产消毒药物安全性检测评价。6药物防治试验试验鱼分别采用背肌注射、刮鳞浸泡等方式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h BK-10株(血清型05)。药物为抗菌药(乳酸诺氟沙星粉)、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溶液)及中草药(复方双黄散),分别采用口灌或药浴方式,比较药物对剑尾鱼的保护率,以鲫鱼或草鱼为对照。试验分药物预防组(先给药,后感染:设2倍剂量组、使用剂量组、0.5倍剂量组)、药物治疗组(先感染,后给药:设2倍剂量组、使用剂量组、0.5倍剂量组)、阴性对照组(感染后不给药)、空白对照组(不感染不给药)。每组实验动物分别为30~60尾,计算药物的保护率。试验鱼分别采用背口注射方式人工感染Ah,乳酸诺氟沙星粉以25mg/kg鱼使用剂量口灌防治嗜水气单胞菌Ah感染。该药对剑尾鱼和鲫鱼预防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74%和73%,治疗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67%和65%。经X~2检验,差异显着。试验鱼分别采用刮鳞浸泡方式人工感染Ah BK-10株,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溶液分别采用药浴方式防治Ah感染:聚维酮碘溶液对剑尾鱼和鲫鱼预防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74%、77%,治疗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64%,70%。苯扎溴铵溶液对剑尾鱼和鲫鱼预防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64%,70%,药物治疗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62%,65%。分别采用背肌注射方式人工感染Ah,复方双黄散喂服剂量2g/1kg鱼体重,可用于防治Ah感染,对剑尾鱼和草鱼的预防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62%,66%、治疗组平均保护率分别为56%,66%。纯系剑尾鱼能否作为水产中草药药物的有效性检测的实验鱼类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剑尾鱼与鲫鱼、草鱼比较,对病原菌的易感性个体差异较小,感染后,死亡时间相对集中。结果重复性好,可比性强。而鲫鱼组叁个平行组的数据较紊乱,各组数据差异较大。可将剑尾鱼作为抗菌药(乳酸诺氟沙星粉)、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溶液)药物防治试验替代动物模型。7药物残留试验以RR-B系近交18代剑尾鱼检测诺氟沙星粉在鱼体内残留,以鲫鱼为对照。口服25mg/1kg鱼体重剂量诺氟沙星粉第4,9天后,剑尾鱼肌肉组织中药物残留量分别为0.465μg/g、0.049μg/g;肝脏组织中药物残留量分别为0.514μg/g、0.039μg/g。鲫鱼肌肉组织中药物残留量分别为0.434μg/g、0.018μg/g;肝脏组织残留量分别为0.483μg/g、0.036μg/g。第15天时,剑尾鱼和鲫鱼的肝脏、肌肉组织中,均未检出诺氟沙星。与鲫鱼相比,诺氟沙星粉在剑尾鱼体内残留相仿,表明剑尾鱼可作为水产药物残留的实验动物模型。
武振龙[8]2005年在《产河豚毒素菌株RG-3B6、RG-33B的分离纯化及其发酵产物中河豚毒素的检测》文中指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剧毒的生物碱类天然神经毒素,最初是从豚科鱼的卵巢和肝脏中提取得到的。TTX为典型的Na+通道阻断剂,它能够与肌肉、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抑制动作电位的传导。TTX除用作神经生理学、肌肉生理学的工具药外,还具有相当强的镇痛作用,并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局部麻醉药和戒除药物依赖性的药物,而且具有不成瘾的特点,这就使TTX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展。目前市场上的TTX主要来源于河豚鱼的卵巢和肝脏组织,如果能经微生物发酵生产TTX,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对于保护河豚鱼免受因河豚毒素的开发而濒危灭绝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关于TTX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从首次从河豚鱼体内分离到TTX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TTX是河豚鱼自身分泌产生的生物毒素,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学研究,但在河豚鱼体内并未找到分泌TTX的腺体和导管。研究发现,TTX还广泛分布于河豚鱼之外多种脊椎动物及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或体表。TTX在与河豚鱼无亲缘关系和食物链关系的多种动物体内的发现,使得TTX的起源问题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兴趣与关注。尽管研究者已从多种海洋细菌的发酵产物中检测TTX及其类似物,但都没有真正获得微生物来源的TTX的结晶,因此无法从结构与功能上系统地研究和确证其与组织来源的TTX的完全一致性。已经证实,河豚鱼的卵巢和肝脏的毒性高于河豚鱼其它组织与器官,而这种毒性的差异是否与不同组织中的产TTX菌的分布及产TTX能力的不同有关,尚无文献报道。 本论文以采集于我国渤海的红鳍东方豚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中两株产TTX的优良菌RG-33B、RG-3B6进行了种属鉴定,对其发酵产物中的TTX进行分离与纯化,并将生物检测与化学检测相结合,对微生物源TTX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河豚鱼的卵巢、肝脏、肠道中存在可产生TTX的细菌与放线菌,河豚鱼不同组织毒性的差异与其中产TTX菌株的产毒能力有关;(2)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RG-33B为达松维尔拟诺卡氏放线菌,RG-3B6为梭形芽孢杆菌,其中达松维尔拟诺卡氏菌发酵产生TTX的报道在国际上尚属首次;(3)获得微生物源的TTX,并从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角度证实,微生物发酵产生的TTX与河豚鱼组织中的TTX是一致的,这一结果为TTX的微生物起源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总之,本论文首次对河豚鱼体内产TTX菌的分布、微生物源TTX的分离与纯化进行了研究,获得微生物源的TTX,并从结构和功能上证实其与组织来源的TTX相一致,为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TTX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TTX的微生物起源假说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汪大林[9]1993年在《钛及钛合金在口腔修复医学中应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及钛合金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生,耐腐蚀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综合工艺性能,具有“生物金属”之称。早在1952年,瑞典口腔种植专家Br(?)nemark就开始了用钛制作牙科种植体的研究并于196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用钛及钛合金制作牙冠、桥、卡环、基托、义齿支架等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开始的。日本于1978年率先研制牙科专用钛铸造机,80年代成功地用于铸造义齿钛及钛合金部件。随着精密铸造、放电加工、CAD/CAM加工、焊接、磨光等技术的发展,钛及钛合金在口腔修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更加深入,应用范围不断拓宽。 由于钛及钛合金为银灰色金属,单独用作口腔修复体,特别是制作牙冠桥时,不美观,从而制约着其应用范围。因此,钛及钛合金修复体罩面材料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钛及钛合金表面能否成功地进行烤瓷,牙科粘结剂对钛及钛合金是否具有良好粘结作用是决定钛及钛合金能否在口腔修复医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从钛材专用烤瓷粉的开发研制着手,对烤瓷工艺、瓷与钛材的结合力,以及结合机制作了初步探讨,并且研究了两种国产复合树脂对常用钛材的粘结性能。 1.钛及钛合金表面烤瓷的实验研究 (1) 通过对钛及钛合金表面烤瓷的工艺研究,发现在800℃~980℃对纯钛(TA2)、钛铝钒(Ti-6Al-4V)合金(TC4)和镍钛(Ni-Ti)合金(TN)作短时间一次性氧化时,表面形成的氧化膜与钛基体仍有较强的附着力,随氧化次数增加氧化膜对钛基体的附着力逐渐降低,当氧化次数达叁次时,氧化膜出现裂纹,易于剥落。800℃以下一次性氧化时仅表现为钛表面颜色的变化。研究发现TA2、TN表面不宜烤Vita遮色瓷,所有试验的钛材表面不宜烤Vita体瓷,TC4表面烤Vita遮色瓷后瓷层未
布尔金[10]2015年在《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巴尔虎左旗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边境少数民族旗县,牧民仍保留着最为天然的放牧生活。近年来,由于其畜牧业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经济效益过于低下,致使牧民的生活举步维艰,同时也带来了原生态文化现象消失和草原文化断裂的隐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采用SWOT分析、定量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组织行为学等多个经济学分支的理论,分析了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不同畜牧业模式下的转型升级方式、构建了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模型、分析出各苏木镇应采取的转型升级模式及影响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显着因素,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一、对新巴尔虎左旗现有畜牧业格局的研究表明:新巴尔虎左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悠久的草地畜牧传统、毗邻蒙古俄罗斯的边疆优势,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面临生产成本高、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品牌效应、人力资源困乏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对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二、对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结果表明: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要以生态保护为大的前提,在充分尊重牧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草地畜牧业的潜在价值,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建立原生态环境中的多元发展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和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牧区社会和谐、牧民增产增收、牧业高效优质和草地的生态平衡。与此相对应,提出家庭牧场、合作社、本地企业和资本市场叁种转型升级模式。叁、草地畜牧业叁种转型升级模式的作用:家庭牧场模式具有贴近牧民传统生产生活,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草场合理流转,稳定增加牧民收入,转变牧民思想观念,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并具有保护原生态文化形态的作用;合作化生产模式具有解决草地畜牧业发展资金短缺,因地制宜地选择合作方向,降低生产成本,适度集中草地资源,实现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牧民的职业化水平,增强牧民生产与政府服务、市场信息、科技支持和社会的联系,发展本地社区,繁荣本土文化的作用;内生企业和资本市场模式具有加快资源商品化、吸引更多人才回到草原创业、促进城镇繁荣发展、更好的抵御外来风险、与牧民形成更好的利益连接、更好的融入资本市场等作用。四、叁种转型升级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叁种转型升级模式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合作社通常是以家庭牧场为主体的联合,而家庭牧场与合作社模式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积累与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从而为畜牧业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当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合作社也有可能解散为家庭牧场,牧业企业也可能回归到家庭牧场与合作社。并且,很可能一位牧民会在这叁种模式中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五、建立了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每个苏木镇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综合水平,并为其选择了一种转型升级主导模式。另外,分析出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显着影响因素,得出其中17种因素是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Ohmachi and Matsumura)的人工养殖与成份分析[D]. 熊仁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叁种油葫芦鸣声节律谱图比较[J]. 谢令德, 郑哲民, 唐国文, 延静. 动物分类学报. 2006
[3]. 温度对北京油葫芦生长发育的影响[J]. 熊仁次, 李修炼, 李健军.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6
[4]. 北京油葫芦卵黄物质形成的超微结构观察[J]. 奚耕思, 郎冬梅. 昆虫知识. 2003
[5]. 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中DNA及RNA动态变化研究[J]. 奚耕思, 郎东梅. 昆虫知识. 2003
[6]. 辣椒田蟋蟀种类、生活规律与综合防治的研究[J]. 仵光俊, 陈志杰, 张淑莲, 张美荣, 吴耀军. 植物保护学报. 1993
[7]. 剑尾鱼在水产药物临床试验中应用研究[D]. 黄志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8]. 产河豚毒素菌株RG-3B6、RG-33B的分离纯化及其发酵产物中河豚毒素的检测[D]. 武振龙.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9]. 钛及钛合金在口腔修复医学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 汪大林. 第四军医大学. 1993
[10]. 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研究[D]. 布尔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