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婧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职业中学校 030008
摘 要:随着职校学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带给职校教师的教学难度反而增大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逐步出现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通过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提出通过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 激趣
一、职校语文教学频现瓶颈
语文、数学、外语……这些课程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这其中,应该说语文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可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反而成为教师们头疼的问题。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紧紧依托普高的教学手段,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单一的、僵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逐渐冷淡,老师教得机械辛苦,学生学得无奈、被动,师生之间缺少深入、细致、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本该激情四射、文采飞扬的语文课,在职业院校变得沉闷无趣、寡然无味,教学质量见效甚微。
教师为了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基础知识,利用大量的时间备课,信心满满地上课,而学生呢?聊天、玩手机、睡觉……原本设计充分合理的课堂,在学生的“配合”下,教师的耐心彻底被摧毁了。学生认为是老师的课堂不吸引人,没意思,老师认为是学生基础太差,不争气。师生各执一词,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学生的素质没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反而有所下降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站在老师和学生思维的不同角度,问题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有限,学习兴趣不浓
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社会整体呈现一种焦躁状态,学生静下心来学习的心态就没有,再加上中职学生的学业水平原本就呈现明显的“低水平、高分化”的现象,80%的学生在初中时基础较差,是在不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情况下才来到职业院校的,甚至有的学生初中还没有毕业就来到职业学校的课堂了,因此大部分学生读、写、算、思维等基本技能偏差,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水平较低,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课程教学,时间长了,学习兴趣也没有了。
2.教师对职校学生的特殊性分析不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现状分析不足是另外一个原因,他们挖掘教材和分析学生都不到位,依然习惯于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凭借学生的自觉性学习。
一般人都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负担不重,但是学生们认为“学习很累”,因为大多数课程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很无趣”,但是又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愉悦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在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中,学生的描述也很无奈,每堂课一开头他也是“打起精神听一点”,一方面是老师课堂导入比较有意思,另一方面是开始的内容听起来也比较简单,再一方面也是因为父母为自己读书交了钱,但过了一会儿,听不懂了,实在太无趣了,所以也就坚持不下去了。
于是整个课堂呈现“三步走”战略,总共45分钟的课堂,第一步,前15分钟笔直地坐着;25分钟以后,第二步,开始走神,搞小动作,;第三步,趴下、偷玩手机、走神者就为数不少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课堂教学瓶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师评议时我们发现,学生评价比较高的大都是年轻的、能和学生谈得来的、和善的教师,爱屋及乌,那门课程也就学得很不错了。从学生对课堂要求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喜欢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多的,课堂上内容丰富有趣的课程。由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1.课前预热激趣
语文是一门延展性非常大的课程,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素质的培养、情操的熏陶更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我们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设计《新闻早知道》环节,教师介绍当天国际和国内的新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设计《个人展示》环节,由教师指定1~2名学生进行即兴演讲,诵读名篇佳作,述哲理名言,评时事热点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从课下的兴奋中平复心情。
2.阅读激趣
有效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恰当、充分地运用阅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取合适的方法。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适合分角色朗读;在教授《劝学》时,适合分段齐读,古诗文看似枯燥,读来却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荷塘月色》中要体验理解作者的心情,适合配乐朗读,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古筝曲《琵琶语》对比,看看哪种音乐更适合作品的情境。
通过学生阅读,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如话剧《雷雨》和小说《项链》等,学生显得饶有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有的学生在编剧的时候,还在情节不变的基础上增添诸多现代元素,有对白、有朗诵、有歌唱,为语文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
3.质疑激趣
约瑟夫·坎贝尔指出:“创新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改变方向走向创新。‘惊奇’的时刻便是让我们走向创新的关键点。”学生质疑不是坏事,恰恰相反,当学生产生质疑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突破了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巨大的想象力,再将想象和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新的观点就由此而生了。所以善于质疑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比如在《项链》的教授过程中,我是这样来质疑的:收到请柬前,马蒂尔德有怎样的表现?收到请柬后,她的情绪有没有变化?向朋友借项链时又是什么表现?舞会上她最明显的感受是什么?在十年艰辛中,马蒂尔德有没有后悔参加舞会?丢掉项链后,马蒂尔德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十年之后,还清了债务,马蒂尔德再次看到女友的时候,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从中你能发现马蒂尔德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我们不能简单随意,而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解决,才能更准确地挖掘到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再如,教材中很多课文题目都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与课文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因此对文章的质疑也可以从课题入手。比如《像山一样思考》,是让谁像山一样思考呢?怎样思考呢?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课文,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个兼语句,“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那么问题就来了,邹忌为什么要讽谏齐王,他怎样进谏的呢?齐王缘何又会采纳他的意见呢?学生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探究的世界。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学会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在课堂上,就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及时进行启示,激发学生去“思”,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活动激趣
仔细分析每学期的《学生评教表》,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非常负责任的,严格要求的老师得到的评分并不高,然而,有些教学上看起来毫无章法、随意性大的课堂倒是赢得了学生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偏向于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任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置具体的任务让我们自己去完成我们当然不困了”;“到实际的工厂去学习,我们的动手能力更强”,“让我们自己完成一个作品,每天都是切锉的,无聊”……,其实归根结底这些不就是“体验性学习”、“任务驱动教学”和“合作学习”吗?很多的理论早已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地体验运用罢了。大部分的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很少,教学气氛沉闷。
人天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职高生学习任务不重,他们想以各种形式表现自我,所以不论他的表现如何,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和赞许。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我把这篇课文上成欣赏课,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片断,再回到文章中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进行表演……。愉快、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心猿意马的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虽然在表演上,学生不是最专业的,但是在排练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在不断地揣摩人物形象,深刻了解文章结构了,更让我意外的是,有的学生竟然通读了《红楼梦》的简装本,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突破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就是舞台。作为教师要扮演主持人、编辑、策划、演员等诸多角色,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在不断的探究和思考中,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我们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这类学生的教学方法,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论文作者:张 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都是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