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_农业论文

2007年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_农业论文

2007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又一个重农之年。连续几年的重农政策把中国农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民生问题得以改善,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增产。尤其是在当前耕地面积锐减的前提下,这种增产更显难得。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对农业的关注与否以及重农政策的可持续性是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最关键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导刊》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理论研究文献转载平台,从其圈阅量以及入选稿件质量等方面,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最近几年相关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

一、2007年的政策重点与三农实践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核心是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核心是稳定问题。2007年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核心关键词可以概括为: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粮食持续增产、农村劳动力与城乡统筹发展。

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与时俱进,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2007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中央一号文件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35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同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基本思路、具体措施和总体要求。

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解决中国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是2007年中国三农实践的重要特点。

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使劳动者实现和保障自身的权益有法可依,虽然文件并没有明确解决当前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同工不同酬、超时超强度劳动、工资拖欠等问题,但这是我国在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将来进行全国性农民工权益保护埋下伏笔。

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强调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把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工作、推广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方面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作为新一轮工作重点,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通过和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废止昭示着中国正在打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城乡一体化规划时代。这意味着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共同繁荣,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进行了统一引导和规范。

二、前沿问题与理论进展

从2007年国内主要报刊杂志所发表的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当前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问题、土地经济与农地制度、农民收入消费与农村金融、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世界农业等。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而首要任务则是建设现代农业。

较之2006年,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深度还是从研究角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如何在困境中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进行各角色(如政府、农民、社会等)与各要素(如资金、人才、科技文化等)的良性互动,如何基于交叉学科理论角度分析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阶段性、复杂性等,都是被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关于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归纳、比较与借鉴的研究更趋深入,更为客观。值得注意的是,还出现了一些商榷性文献,对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的某些相关学术观点提出了质疑。总体评价,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内容体系上不断深化,方法论创新在不断增强。

上世纪90年代,农业现代化曾经是一个炙手可热的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又激起了学术界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思考。与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所不同的是,今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逻辑、公共财政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优先序等。

(二)土地经济与农地制度

土地是经济社会生产经营的物质载体,我国土地制度特性决定了土地供给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经济周期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土地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敏感、紧迫的现实性问题,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相吻合,2007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土地经济问题: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问题、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问题、农村土地契约关系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问题等。中国人民大学在2007年的土地经济问题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周诚关于“涨价归谁”论的讨论依然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孔祥智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持续讨论和关注。温铁军认为“中国农村土地的双重功能决定需要村社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在征占土地的过程中保障农民权益,应该允许村社土地以作股的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以租赁方式参与工商业开发,将收益用于建立社保资金”,该观点也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和商榷。

(三)农村劳动力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领域平稳转移一直是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的热点。2007年农村劳动力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方法论的突破和创新,出现的大量学术文献几乎全部以实证研究为主,运用数理及计量等方法解读和诠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具体问题。农民工问题是2007年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较之2006年,研究理论深度在不断加强,以韩长赋的研究为代表,他在全面调研及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民工及其问题的发展与终结,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了理论界与政策界的争论和商榷。此外,2007年农村劳动力问题的理论研究还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及异地转移行为、农业部门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增长等。梁雄军通过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对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四)农民收入消费与金融问题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直是政策实践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一度是学术研究的热点。2007年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人力资本增长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农民收入差距与农民健康问题等。研究方向的转变说明现阶段关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战略问题,学术界大多数学者也已经认同在发展中的大国经济体中,尤其是在我国这种情况下,劳动力规模的不断转移和调整、土地制度的待完善等问题都决定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不存在的。

关于农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对农村消费品市场潜力的认识和评价、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消费及其行为的影响、不同国家间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等。大量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于中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在的巨大作用。

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创新等问题也是2007年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大量研究集中于小额信贷的制度安排与试验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的探讨。

(五)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世界农业

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并且仍在持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的、复杂的,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引起我国相关国际贸易政策的持续性、适应性调整,因此,国际贸易的相关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一直就是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世界农业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2007年关于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TBT与SPS的区别与联系问题、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的影响、WTO新一轮谈判立场与策略问题、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风险损失评价、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等。世界农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与道路的比较与借鉴、不同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比较与选择、典型国家的农业技术经济优势与评价等。

三、关于方法论

通过年度间文献资料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学术研究方法论的不断进步是研究不断深入的最重要的表现。从工作报告性质的政策说教性论文到规范的学术论文、从仅有的定性分析到以定量分析为主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单纯武断的规范分析到以实证分析为主的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都是理论研究方法论的重大进步。这在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相关学术文献中表现的异常突出。

在中国研究三农问题,首先要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但根本上讲要立足本土化问题。中国农村不仅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更是经济研究的一片沃土。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中国有人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他一定是一位农业经济学家。这非常形象的指出了研究中国本土化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思想比方法更重要”,也就是说,方法论的应用与创新要服从于问题。美国拥有大量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并没有多少问题值得去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就成为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但当前的中国并不如此,我们有大量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我们不需要非常艰深的方法论就可以得出最重要的结论,就可以形成合理的政策体系。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规范、严格的方法论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既要懂得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思想比方法更重要”,同时又要认识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和趋势。

四、2008年的展望

2007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粮食连续4年稳定增产,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和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在加大等。因此,我们预测2008年仍将是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理论研究继续不断深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年。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理论研究仍将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和地位。

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与消费市场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和循环农业问题等将是2008年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重点。因此,也必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此外,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问题的发展趋势及现实矛盾,我们认为以下领域也会在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理论研究中成为关注的重点: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土地经济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农村公共物品问题、国际农业经济问题、反贫困问题、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等。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与农村政策体系,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对于新农村建设与 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步从国际比较借鉴和基本概念体系等问题的讨论转移到新农村建设政策框架下某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逐步从注重内容体系的创新转移到更注重研究方法论角度的创新。值得关注的是,乡村治理是新农村建设政策框架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是典型的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现实的农村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需求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此问题的研究将逐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土地经济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据统计,每年与此相关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平均有近百篇。当然,这与我国并不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高度相关。因此,2008年土地经济的研究,尤其是农村土地经济问题,仍将是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农地流转、失地补偿、益涨分配等问题仍然会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可以肯定的是,以大量优秀文献为基础,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内容体系还是方法论方面都会更加深入。

农民收入增长迟缓与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一直是困扰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一。据统计,现有农民收入水平的消费潜力仍有60%-70%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和挖掘,加之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肯定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将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大问题。

国际农业经济问题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以及世界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术领域。由于我国加入WTO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各行各业的国际贸易政策体系都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尤其是农食产品国际贸易政策体系。从WTO谈判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从世界农产品贸易到各国不同的贸易制度和体系等问题都是当前亟待了解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会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

以上几个领域是我们对于2008年学术界可能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的分析和展望,也是我们2008年报刊复印资料选稿的重点方向。同时,我们也希望理论界和学术界能够更多的关注这些重点问题,多出学术精品。2008年我们仍然力求要将最优秀的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都检索出来,奉献给大家,服务于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标签:;  ;  ;  ;  ;  ;  ;  ;  ;  

2007年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