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情感隐私披露的心理学思考_心理学论文

当代青年情感隐私披露的心理学思考_心理学论文

当代青年情感隐私披露的心理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当代论文,隐私论文,青年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情感隐私

情感无疑是“人类”这一名词的另一表征。自古以来,情感既是人类社会——心理文化的演进动力,又是构成心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文明形态里,情感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在等级森严的农业文明里,情感处于被忽视、受冷漠乃至被禁锢的状态;而在高扬民主和平等的工业文明里,情感则处于被憧憬、受重视乃至推崇到很高的地位。情感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定位,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

隐私是典型的个人化的内容或产品,包括三个层次:1)物理层, 隐私结构的外层物质部分,如个人的薪水、财产等;2)社会层, 连接着物理层和心理层,是隐私结构的中介部分,表现为个体的年龄、婚姻等;3)心理层,隐私结构的深层部分,是个体在社会认知、 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情感隐私是个体隐私心理的堡垒。情感隐私一般指个体恋爱、婚姻中的独特的或隐秘的情感经历和体验。情感隐私是个体隐私中最敏感、最具防御性和个性化的内容。

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富活力的敏感群体,正面临着恋爱—婚姻这一人生选择,所以他们对情感的体验最丰富,而且对情感隐私的保护意识也最强烈。不过,情感作为隐私似乎在保护和披露之间面临着一种两难抉择,或者你已注意到:同一张报纸或同一时段的广播节目会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方面青年人在《法律园地》或《社会嘹望》上大声疾呼要保护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又在《子夜心语》或《人生旅途》上倾诉个人的“绝对隐私”。这对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伏着深层的心理—社会因素。

二、隐私披露的心理—社会因素

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变迁,如同电脑在一夜间从Win3.2 跳到了Win98视窗一般,我们很多人是在知识、技能、 适应性和道德判断能力等明显不足的情形下,便匆匆上阵。社会变动、生活事件、外来文化移入及价值冲突等压力,给人们的心理适应尤其是情感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明显面临如下三方面心理困扰。

1 认知不协调。深层观念的矛盾往往是人情绪困扰的根源。 在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既有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和信念,也有对自身行为的感知和态度,这些认知因素会常常产生矛盾,如“我够不着葡萄”(“她已经嫁人了”)和“葡萄甜极了”(“她是我唯一的爱”),便是常见的一对不协调认知因素。认知不协调常常源于下面三种非理性信念:①绝对化要求,即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表现出高度的自我中心化,内心经常抱有“我一定……”,“我无论如何也要……”等信念,如“如果不能和他恋爱,我这辈子一定要独身下去”,绝对化要求易使个体在情绪和生活方面走极端,处在自己设定的理想圈套里而不能自拔;②过度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如“他是我人生的一切”,“我太无能了,第一次恋爱就……”,过度概括化会使个体自我膨胀或自我贬低,产生极端自卑或自负的心理;③灾难性想象,如“连续的婚姻失败,让我觉得人生不过是一座坟场”,这种消极信念容易使个体处于抑郁、焦虑之中。不容否认,现代社会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为人们拥有形形色色的观念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空间,但各种观念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2 寻求新体验与理智监控之间的矛盾。在人格深处, 一方面涌现着探索和寻求新体验的冲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理智和责任感的监控。纷纭多变的生活充满了新异的刺激和诱惑,人的情感激发往往是迅速的、第一位的,而理智的调动则往往是迟缓的、第二位的,二者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每一种隐秘的情感经历,都是对世俗常规的一种篡改、冒险或背叛。在情感探险的里程中,人的理智感也在时时发问:“他(她)真地、永远地爱我吗?”;换言之,情感在说,“我确实从他那儿得到了具体的婚姻和幸福”,而理智则说,“我毕竟和情感开了一场玩笑”。寻求新体验与理智监控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社会成员的人格矛盾发出的强音。

3 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双面,简言之,个性是人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面;而社会性则是人追求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一面,如追求友谊、利他、合作等方面。从一定程度而言,隐私保护程度是个性发展的标志。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里,人的个性发展水平很低,往往被禁锢在家庭伦理和封建纲常之中,谈不上个人的隐私权。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工业文明里,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隐私权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明显下降:①城市人口绝对值的猛增,而工作职位、住房、医疗等物质条件则非常有限,这无疑加剧了人际冲突的机率,人的利他动机和助人行为明显减少;②在高度物质化、信息化的社会里,人际直接交往减少,交往内容日趋功利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照和真诚理解异常贫乏。在此情形下,许多人只有蜷缩在自己的心灵角落里,进行封闭的个人对话。

上述困扰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上,在拥有过深、过重隐私的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这些矛盾可能会带来若干消极影响:①心理上,时时感到压抑、焦虑、自责自罪、悲观或无助;②生理上,惊悸、失眠、出汗等;③行为上,疏于人际交往,工作和生活效率下降。人们常说,遮住创伤可能比暴露创伤更令人煎熬和痛苦。而自我披露则是一条摆脱上述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首先,自我披露本身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技术,通过情绪渲泄,可以排解内心压抑,实现心灵自愈,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生态度;其二,自我披露是个体从心理隐秘区向社会公开区转化的艰难过程,这既是个体寻求社会理解、宽容和反馈的过程,又是个体整理情绪、反思过去和正视自我的心灵升华过程。

隐私披露作为一种倾诉过程,需要高水平的倾听者,有时朋友或亲人距离太近,易于强加自身的价值观或做出世俗道德判断,因此难以胜任一个真正倾听者的角色。在普遍信仰宗教的西方社会里,基督或神甫常常成为最佳倾听者,人们可以随时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私或罪恶;而在缺少宗教信仰的中国,作为代表公众意识的新闻记者或媒体主持人,既富有社会责任感,又与倾诉者无利害冲突,所以理所当然地扮演起倾听者的角色。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包括隐私披露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心声:构建富有人文精神的倾听文化,已迫在眉睫!

三、构建倾听文化

据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为了让人们之间多一些和睦、少一些吵架,于是给人安排了两只耳朵和一张嘴,目的是希望人们多听少说。这一用心何其良苦,假如国与国之间能“多听少说”,人类就会多一些和平,少一些杀戮;假如人与人之间能“多听少说”,则会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憎恨。在利来利往、人际淡漠的今天,倾听作为一种人本需求,更有其独特的价值。

安顿女士在其《绝对隐私》这本书里这样描述:“他们(隐私披露者:本文作者加)希望有一个人的一双手和一对耳以及一颗富于同情的心,能够倾听他们,倾听之后,能够告诉他们:我替你收藏了记忆,请你从我这里开始新的生活。”我们不妨把这段话视为对“倾听文化”的一种最具体、最形象的描述。

倾听文化作为一种倡导人文精神的具体形式,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为本、人际联结冷漠现状的批判,是对尊重个性、真诚理解的社会沟通氛围的概括。其本质反对权威和训导意识,反对习俗道德判断尤其是流言蜚语,追求人性宽容和温暖。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来构建倾听文化。

(一)、创造支持性沟通气氛

首先,社会媒体或团体应弘扬宽容豁达的人际风尚,鞭笞吹毛求疵、流言中伤的社会习俗,消除人人自畏的不良心理。一个充满宽容的社会,会增强人的自我价值感,提高人的生活满意度,而一个充斥流言的社会则相反。

其次,尊重对方的需要,避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对方。根据对方的意愿来提问,而不是强制性地设定问题。一旦让对方产生受控制的感觉,或者是你在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劝导他,真诚的交流便会中断。

最后,在人际交流中,遵循问题定向原则,而非道德评判原则。对方可以表述自己的不同意见,但不要评价别人看法的是非曲直,因为情感事件很难用道德标准进行定性分析;不仅要注意听取对方描述的问题,而且要注意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避免用自己的好恶和偏爱作出主观性判断,更要摒弃好坏善恶的习俗道德标准。面对一位“三角恋爱者”,倾听者要理解对方的主观动机,而且要分析当时的客观情境性,把自己真诚和可信赖的表情反馈给对方。

(二)、培养有效的倾听持质

倾听特质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技术。有效的倾听特质主要包括无条件尊重、共情和真诚等方面。这三种特质作为一种观念,是人的理性和情感不断升华的结果;作为一种心理技术,又是个体不断学习和操练的结果。

1.无条件尊重 这是指尊重对方的境况、价值观、人格和权益,并予以接纳、关注和爱护,这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无条件尊重对方,可以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有助于对方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情感,而且可以使对方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对那些急需接纳和理解的人而言,尊重具有明显的助人效果。

正确使用尊重应注意:①尊重意味着完整地接纳一个人,不仅接受对方的优点和积极情感,更要接纳对方的缺点和消极情感;②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和以礼待人,不管对方的年龄相貌、地位和文化程度如何,都予以尊重,并始终以礼相待;③尊重意味着保护对方的隐私,不可随意泄露。

2.共情 指个体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对他人境况和内心世界进行主动体察、平等分享和迅速应答的能力。使用共情时要注意:①倾听者走出自己的角色而进入对方的内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上来品尝他的喜怒哀乐,进入一种休戚与共、分享担当的境界;②当自己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达到共情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对方检验,如“您的意思是不是……”;③表达共情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共情过度,让人感到过分渲染情绪;共情不足,则让人觉得缺乏理解;④不但要用言语行为去匹配对方的反应,而且要用非言语行为来匹配对方的反应,如别人悲痛时,倾听者紧皱眉;别人兴奋时,倾听者会心一笑。当然在表达共情时,要注意克服如下障碍:①直接的指导,如“你应该谈这个问题,而不是那个”;②简单的判断和评价,如“我认为那是错的”;③空洞的说教和劝戒,如“你应事业第一,爱情第二”;④贴标签和诊断,如“你有自卑情绪”;⑤排斥消极的情感,不能接纳对方的全部情感,“人不应该悲观沉沦”。

3.真诚 指沟通过程中,倾听者应以“真正的自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完成例行公事一般,而是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投入到交流中。倾听者的真诚,一方面可为对方提供一个温暖的气氛,可以自然地坦露自己的软弱、过错或隐私;另一方面又为对方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对方倍受鼓励,从而以真实的自我与倾听者交流,在情感宣泄中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己。

(三)、提高倾听技术

倾听有积极和被动之分,积极倾听是一种增进沟通效果,提高人际满意度的有效技术,而消极倾听则会阻碍和破坏人际沟通。积极倾听包括言语和非言语倾听技术。

1 积极倾听的言语技术

①封闭性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用“是”、“有”或“没有”等。这种询问常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对方偏离话题时,可用来适当地中止其叙述,促使其略去无关信息,紧扣谈话主题。②开放性询问:通常用“什么”、“为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对方就有关事情的经过、原因和结果进行详细的阐明。③鼓励:直接重复对方的话,或仅用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词语,来强化、鼓励对方继续解释和澄清。④概述:把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经过综合整理后,用提纲的形式再反馈给对方。

2 积极倾听的非言语技术

①短暂静默 在开始谈话之前,请给说话者几秒钟呼吸或组织思想的时间,他(她)可能还要继续讲话:在发出者信息结束后,短暂间隔会给你留下做出反应的时间:如果在别人的话语尚未结束前做出反应,你可能会错失信息的尾声;②目光接触 真诚地注视对方,表明你正在集中注意力,并尊重对方;同时,你的眼睛也在“倾听”他的身体语言。但应避免长时间盯视,应适当地转移视线,再继续目光接触,如此间隔循环是恰当的目光交流;③呈现恰当而肯定的面部表情 作为一个有效的听者,应通过自己的身体言语表明:你对他的所言表现出兴趣。肯定性点头、适宜的表情并辅之以恰当的目光接触,无疑表明:你正在用心倾听;④避免出现隐含消极情绪的动作 如果说,肯定性点头、适宜的表情显示出你在倾听,那么看手表、翻报纸、玩弄钢笔等动作则表明:你很厌倦,对交谈不感兴趣,不予关注;⑤呈现出自然开放的姿态 你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表现出开放的交流姿态,不宜交叉胳膊和腿,有必要上身前倾,面对对方,去掉双方之间的什物,如桌子、书本等。⑥婉转过渡 当倾听者从听者角色过渡到说话者角色时,一定要婉转自然,不可生硬地打断对方,应该抓住对方的间歇时机,委婉地说出自己的话。

倾听文化应该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应具体表现在亲子、夫妻、组织(团体)甚或种族及国家之间,贯穿着彼此的尊重、真诚和共情,追求和理解、和睦与进步。当然倾听文化的构建,有赖于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有赖于我们对现代文明负面效应的清醒认识,更有赖于我们坚持人本精神的具体行动!

标签:;  

当代青年情感隐私披露的心理学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