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形势及其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近年来中国农业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1.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数次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获得了连 年丰收。从中国历史上看,与旱灾相比,水灾带来的损失相对较轻,旱灾曾经给中国农业带 来过严重损失。虽然近年来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旱灾,特别2000年出 现了特大旱灾。但是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取得了 农业的持续发展。
2.1999年以来,鉴于中国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新形势,农民收入增幅降低,中国政 府决定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 压缩质量不高、相对过剩的农产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3.中国1999年农业生产结构最明显的变化,是调整、改变了多年来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势 头,粮食年总产量5.08亿吨,比1998年减产0.8%。在经济作物中,棉花继续减产,糖和黄红蔴减产,而其它经济作物增产;畜牧业和渔业继续发展,产量持续提高。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199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13亿公顷,比1998年减少67.5万公顷,但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 面积有所扩大。例如小麦总播种面积减少,但优质专用小麦的面积则增加到266.7万公顷; 早稻也是如此,总面积有所减少,但优质早稻面积增加33.3万公顷;玉米、薯类因产量高、 收益稳,播种面积均有所增加;而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豆类播种面积则略有下降。1999年在 畜牧业发展中把结构调整当作中心任务,主要内容是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 、羊、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羊毛生产。
4.2000年在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我国农业继续平稳运行,发展予期目标基本实现。值得 一提的是,据统计,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99年减产9%左右,但由于库存充裕,总量仍 能满足市场需要。棉花生产有所恢复,油料蔬菜等农产品继续增产。通过结构调整,优质专 用农产品发展较快,全国优质稻扩大37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分别扩大2900万亩和17 00万亩,优质油菜籽扩大1900万亩。
5.在看到我国农业近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基本设施脆 弱、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 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6.这里拟着重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对中国农产品当前供大于求、出现 卖难、价格下滑的情况,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总的来说,这还 不是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阶段性的相对过剩。其主要特征是:(一)这是一种人均农 产品和消费低水平条件下的过剩。目前中国仅有少数农产品达到世界平均消费水平。食物结 构中热量较高,而蛋白质偏低。现在畸形消费仍然存在,例如白酒总产量超过了牛奶,人均 白酒消费量超过了牛奶消费量。(二)这是一种区域性过剩。目前农产品相对过剩主要集中在 城乡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在有的区域,特别是贫困地区,虽然近年来反贫困取得了明显 成效,但迄今有的地方农产品依然短缺,有的地方甚至吃饱穿暖问题还有待继续解决。(三) 这是一种质量结构性过剩。现在过剩的农产品主要是一些市场不需要或需求不旺的低质量农 产品,辟如早籼米、春小麦以及口感差的水果等,而质量高的农产品仍然能够销售出去,价 格水平也不低。在中国,海外进口的优质农产品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四)这是一种暂 时性过剩。中国历来是个多自然灾害国家,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历史上总结的经 验规律是:两个丰年,两个平年,一个歉年。在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脆弱,“老天爷”也不可 能年年帮忙的情况下,现在已连续出现的农产品过剩局面,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仍然需要 常备无懈,未雨绸缪,重视粮食安全,作好防灾,特别是防大灾的准备。
二、在坚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目前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规模较小,据1996年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家庭承包经营的 耕 地规模结构状况是:
耕地农户比重(%)
3亩以下 30.3
3—9亩 53.1
9—15亩9.8
15—30亩
4.9
30亩以上
1.9
在饲养肉用牛的1060.9万户(含农业户的5.5%)中:
头数 农户比重
1头75.0%
2头15.3%
3—10头 8.7%
11—40头0.9%
41头以上0.1%(出栏量占4.8%)
在13515.5万养猪户中:
头数 农户比重
5
77.4%
6—10
16.5%
11—50
5.9%
51以上
0.2%(占饲养总量6.3%)
在2864.6万养羊户中:
只数 农户比重
5以下 61.8%
6—10 19.4%
11—50 16.0%
51—100 1.6%
101以上 1.2%(占饲养量的25.3%)
2.我国业已宣布,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格局将长期坚持不变。在家庭承包 经营第一轮15年到期以后,政府宣布再延长30年不变,并且中央主要领导人进一步提出在30 年到期之后也没有必要改变。
3.但是,在长期坚持农民家庭承包这种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中国能否实现农业现代 化目标,这是目前人们存在的一种思想疑虑。同时,也是近年来家庭承包土地再延长30年不 变这一农村政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落实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4.其实通过近年来的农村实践,以及制定土地流转的相应政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与 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同样可以推进农业 现代化进程。(一)现在中央政策上已明确宣布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流转,这是土地经营规模 可以扩大的政策前提,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农民已通过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制、反租倒包等 形式,在不损害土地承包者利益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二)通过变革建立 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从实质上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就近年来在全国建立 推广的农业产业化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说,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仍在家庭,但 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充当“龙头”,根据市场信息带动千家万户生产同一规格、品种 农产品,并对农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事实上也是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一种有 效形式。(三)通过科技兴农,加大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包 括建立设施农业,一亩耕地可以当作几亩耕地使用,这也是从实质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一 种形式。
5.依据邓小平理论,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将是走“两个飞跃”的道路。农业的“第一个飞 跃”,是废除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要长期坚持不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农 业的“第二个飞跃”,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以适应科学 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也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国农 业发展需要经历两个“飞跃”的思想,揭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与前景,鉴于中国幅员辽 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实施两个“飞跃”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加以推进。 然而在前几年,中国有的地区不是从实际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竞相去实现农业的“第二个 飞 跃”,冲击和影响了农业承包经营要长期坚持不变政策的落实。我们一定要牢记改革开放以 前中国不从实际出发,通过群众运动的办法去发展经济,一哄而起又一哄而下,给经济发展 带来严重损失的历史教训,不再犯这类历史性错误。中国农业能否以及在何时实现“第二 个飞跃”,不是凭主观愿望,而是需要条件的:(一)农村非农产业要有一定程度发展,农业 剩余劳动力能够有条件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适度集中土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需要的 最重要条件;(二)保护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这里既有质的要 求,又有量的要求,既要在物质形态上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又要在价值形态上保证农 民使用先进农业生产资料有利可得,不受使用机器的“经济界限”的制约;(三)农民文化、 生产经营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农民驾驭规模经营所需要的管理素质的提高;(四)建立、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除农民放弃土地后可能产生的实际问题以及后顾之忧;(五)农民,特 别是中国农民眷恋土地的传统观念的彻底转变。从中国目前农村全局看,除少数沿海地区和 大城市效区已逐步具备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某些条件,中国大部分内陆地区目前还远 未具备或尚未完全具备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条件,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仍然是 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任务。
三、继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市 场化
1.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的迅猛发展,除了实行家庭经营承包制,与1985年开始的以市 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中国政府 对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行的统购、派购制度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改革。首先放开市场和价格的 是水果、水产品,很快就收到了水果、水产品增加,价格下降,人民得到实惠的效果。以后 又陆续放开了蔬菜、畜产品等的市场和价格,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但是,对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一波三折的情况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主要是与粮食、棉花这类主要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有关。八十年代曾经一度完全放开棉花的市场和价格,调动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力 地促进了棉花生产,棉花产量很快就突破了1亿担,即500万吨,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 在此之后,又开始频繁调整政策,一多就放、一少就管,使棉花的市场和价格迄今尚未完全 放开,各方面的关系未能彻底理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情况与棉花也大体类似。1992年在 粮食产量相对富余的情况下,曾经一度放开粮食的市场和价格,各地纷纷取消粮食凭证、凭 票供应。然而1993年底至1994年初,国内市场由于稻谷短缺导致了粮价上涨,又重新关闭粮 食批发市场、管死粮食批发价格。迄今为止,粮食流通政策一直是随着粮食产量的变动而时 紧时松,始终没有完全放开。过去,粮食短缺,担心放开市场价格,会导致粮价上涨,损害 城市消费者利益;现在粮食过剩,又担心价格下滑,损害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对于我们这样 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对粮食安全始终要予以高度重视,这点毫无疑义的,但粮食改革的市 场取向则是不会改变的,当然改革的步骤则要慎之又慎。
3.这里需要专门讲一下近年来各方面极为关注的、近年来实施的中国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情况。这一改革的内容,概括说来是三句话:用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粮食顺价销售 ;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一)用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 ,促进粮食继续增产。这一政策在执行中,有的地方仓容不足限制了收购量,同时,收购资 金到位的情况还不理想。而且这一政策也导致了一些农民生产了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低质 粮食的情况。而且由于近年来有些地方粮食市场价低于国家收购价,又出现了有的农民低价 收购粮食又转手高价卖给国家的情况。(二)粮食顺价销售。这一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 决长期难以解决的粮食企业亏损、国家财政补贴包袱越来越重的问题。但是在全国粮食大范 围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顺价销售困难重重,特别是中国一些地处边陲的商品粮基地,由 于运价高、低质粮食多,顺价销售更加难以启动。(三)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政策的颁布, 则主要是为了防止粮食收购部门挪用粮食收购资金盖楼堂馆所,购置高级轿车等腐败行为发 生,实施这一政策已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4.关于粮食安全与适度进口。在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化除了研究、解决国内一系 列相关问题,还要研究解决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为期不远 。加入WTO后,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未雨绸缪,尽早 予谋对策。关于粮食安全与进口问题,中国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对12亿人口 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摆在突出地位来考虑,粮食生产的基点仍应放在国内,从国 外进口粮食越少越好;(二)在中国,生产粮食的比较利益不高,因此多进口一些粮食符合中 国利益,粮食进口越多越好;(三)立足国内,适度进口,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中国进口粮食,是为了调剂品种、调剂丰歉、调剂区域不平衡之需,在粮食生产基本立足 国内的大前提下,有的年份可以多进口一些,而有些年份则可以少进口一些,但不必对进口 量限制过死,应从实际出发允许粮食进口有一个弹性幅度。我个人较为倾向第三种观点。
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1.农业产业化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兴起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的称谓,其主要特点是把农业的贸工农、产加销等再生产诸环节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2.近年来,对农业产业化这一中国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内涵,人们在认识上还 不 一致,对其表述五花八门。在我看来,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农业的市场 化,即依据市场的需要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二)农业的社会化,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规 模的适度扩大,以及把农业生产、加工、分配和流通等农业再生产环节紧密联结起来;( 三)农业的集约化,通过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提 高农业经济效益。
3.在中国农村,近年来无论农业产业化的经济类型,还是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都呈现 多样化的格局:(一)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二)公司+农户;(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 四)农场+农户;(五)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等。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经济类 型和组织形式呈多样化格局,但其实质则是共同的,即在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通过“ 龙头”(充当“龙头”的可以是合作组织,公司,技术协会,市场……)对分散的、为数众多 的农户,发挥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引导组织广大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4.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或矛盾:(一)处理好经济组织形式、所 有制经济类型的单一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应先允许多样化的存在,然后再考虑规范化问题。 事物发展规律一般都是先多样化,然后再逐步规范化。(二)处理好规模经营与农业发展关系 。所谓规模经营,就是在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选择和建立生产力诸要素 最佳组合规模,以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绝不能把中国传统上的土地归大堆与规模经营 相提并论。实行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的引导,以利益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这 是在中国当前条件下,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一条重要途径。(三)处理好“龙头”与农户之间 的关系,其中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本质;“龙头”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要通过契约关系 固定下来,相互之间平等协作,利益均沾,不侵犯对方的利益。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是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能否巩固和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四)处理好传统 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关系。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采用现 代生物技术只能是一个方面,绝不要赶浪潮,至于转基因的应用,国内外还有一些争议,应 持慎重态度。
5.农业产业化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是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需要, 由“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可以分散乃至避免农民个人进入市场可能遇到的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中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而且改革开放 以 来,尽管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有显著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拉 大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产品滞销、价格下滑、农民负担过重所导致的农民收入的降低 ,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央业已提出,今后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 任务;(三)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要,由于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可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领域就业。
五、积极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1.在中国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下,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 力大量滞留在农村,这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一大难题。
2.据1996年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披露:(一)中国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村住户213 83万户中,农业户为19309万户,占90.3%,非农业户为2074万户,占9.7%。(二)19309万农 业户中,纯农业户为12672万户,占65.6%;农业兼业户3901万户,占20.2%;非农业兼业户 为2736万户,占14.2%。(三)中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中,农业从业人员为56148万人,其中劳 动年龄内从业人员为49892万人,劳动年龄外从业人员6256万人。(四)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 力数量,由于估算方法和依据资料不同,结论也不一样,除已转入乡镇企业就业的约1.3亿 人,概括多家统计尚有约1—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以上数据可见,中 国农业户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多,向非农产业转移任务之巨,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研究解决之策。
3.从过去一些年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看,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大体上 仍属于一种正常的结构转换过程,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农业比重持续下降。
4.但是,用霍利斯·钱纳里和莫尔塞斯·塞尔昆所提出的结构模型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国 内生产总值及就业结构方面则存在偏差。主要是:(一)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而产出比重 偏低;(二)第二产业发展相对充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不论产出还是就业结构都存在 同向偏差。
5.中国的城市化比率一直滞后于国外相应发展水平的标准结构国家中的城市化比率。九十 年代以来,城市化的滞后程度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城市化比率偏差:1985年为-2 8.1%,1990年为-24.6%,1995年为-27.8%,1996年为-29%,1997年为-29.5%,1998年为-30% ,1999年为-30.4%。
6.中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一)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隔离体制的后果尚未完 全消除;(二)非农产业发展缓慢;(三)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滞 后。
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就业结构
GDP结构 就业结构
ⅠⅡ
Ⅲ Ⅰ Ⅱ Ⅲ
1985 28.4 43.1 28.562.420.816.8
1990 27.1 41.6 31.360.121.418.5
1995 20.5 48.8 30.752.223.024.8
1999 17.3 49.0 33.749.123.727.2
7.在中国,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和在农村建设小城镇,是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 村 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不仅农村人口、劳动力过剩,城市人口、劳动力同样过剩,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 过程中职工下岗日增的情况,这种两头过剩的局面就更加明显、突出。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 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和城市化道路。现在中央已明确宣布,发 展小城镇是一大战略。实践已表明。至于建设小城镇则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县城为基地, 也可以扩建原有的,有条件的还可以就地起家建设崭新的城镇。
标签: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产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 家庭结构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