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研究&以中部城市为例_城市经济论文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研究——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心城市论文,为例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评价体系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主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其中,极化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利用优势的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的企业和机构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其有限的空间中聚集,引发人口聚集、同业聚集、系统聚集等效益。扩散效应是指中心城市通过输出各类生产要素向其它地区扩散其经济成果,以其自身优势的提高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

当前对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分两条主线进行。其一,对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作用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例两个方面验证其综合发展规律。其二,鉴于中心城市的突出地位,集中分析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城市竞争力评价和排名等。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鉴于上述认识,本文致力于提取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以中部地区为例建立评价体系,提出合理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文章第二部分将阐述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第四部分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进行分析评价;第五部分是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龙头作用;二是极化聚集作用;三是扩散辐射作用;四是创新示范作用。

中心城市凭借各种优势,吸引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等生产要素向该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提高城市经济效率,使中心经济城市成为所属区域中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心经济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周边地区具有示范效应。第二、发挥扩散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第三、发挥调节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是指中心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的效能,它是城市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也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心城市凭借其在人口规模、设施水平、交通运输、区位条件、信息交换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对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促使区域内的这些生产要素向中心经济城市聚集。由于中心城市经济效益高,就业机会多,产业和服务多元化,收入和消费多元化,使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周围城镇乡村和外区域人口产生巨大吸引力。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

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是指中心城市通过输出各类生产要素向其他地区扩散其经济成果的功能,在实现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心经济城市的扩散功能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扩散和产业的扩散。辐射作用是指以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大小,是同城市聚集的程度成正比的,城市聚集程度越高,辐射和吸引作用越强,区域经济发展得益越大,反之亦然。中心经济城市将先进的经济观念、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扩散到周边地区,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巩固其在所属区域中的核心地位。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镇的发展。

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是指一个城市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制度的能力。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在其“核心边缘”理论中认为,区域核心区发展与其创新功能有密切关系,核心区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创新增强了核心区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区域中心城市的“极化功能”为其“创新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的聚集都为中心城市营造了创新环境。同时,中心城市的“扩散功能”的发挥对中心城市提出了创新要求,只有中心城市在制度、科技等多领域的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心城市在向都市圈“外围”区域产生“扩散效应”的过程中加强其核心区的统治地位。

区域中心城市的各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下图所示:

再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多指标样本进行数据简化分析(Data Reduction Analysis),分析的目的是在多个指标中找出独立的综合指标,作为新的主成分变量,更简洁地反映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因素。

由于评价体系的指标太多,使得分析的复杂性增加。指标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人均GDP和工业总产值,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数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希望用较少的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但依然能反映原有的全部信息,于是我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综合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综合因子,以较少的几个综合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通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由正交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可确定主成分因子模型,各载荷得分即为各原始指标的贡献系数,最后,得出如下线性方程:

得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的综合评价指标函数:

(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本质上就是评价中心城市在其所属的区域内对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能力。基于上节分析,我们看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所产生的贡献,主要包括它的经济龙头作用、极化聚集作用、扩散辐射作用和创新示范作用等。这些往往反应在其具体的贡献作用指标上。现在我们来用这四大贡献作用的共30个指标来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具体如表2所示:

四、评价体系在中部地区的应用

(一)中部地区及其中心城市概述

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六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8%和20%以上。中部六省既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已率先发展,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出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老工业基地正重振雄风。在此背景下,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压力增大,发展速度相对趋缓。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中心城市,一般是指50万人口以上具有省际或区域意义的政治经济中心。关于中心城市的评选及层次划分,我国的学者已经做过从不同角度入手的划分。在这为了方便操作,本文以能进入由2006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的评比结果前100名的一共15个中部六省的城市作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评选城市及其综合实力排名如表3所示。

(二)评价指标计算

上面已经选取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经济龙头作用、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极化聚集作用、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扩散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创新示范作用四大类经济增长贡献作用共3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算,用个数较少、无相关性的主成分代替个数较多且相关的原指标群,这样就能有效地解决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在此,本文将上面所选取的15个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带入到上文构建的30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中进行评价指标的计算。

首先,通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由正交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可确定主成分因子模型,各载荷得分即为各原始指标的贡献系数,可得出如下线性方程:

(三)评价结果

由前面所构建的评价指标模型计算得出结果,考虑到贡献作用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我们采用经过Z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并用综合因子指标所占权重得出的分值来进行排名,排名结果见表5。

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的排名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的经济贡献作用的综合指标相对靠前。武汉市以综合指标为9.9702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郑州、太原、长沙、合肥以及南昌。安徽省和河南省的中心城市的综合指数排名相对靠中,湖南、湖北省的中心城市一部分靠前,一部分靠后;山西省的中心城市只有一个被选上,综合指数排名靠前,江西省也只有省会城市一个,但排名不理想,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中它排名最靠后。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心城市综合指数排名反映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反映中心城市自身发展水平。对比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综合指数排名和前述国家统计局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见表5最后两列),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仅有微弱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和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是一回事,它还取决于该城市自身实力之外的很多因素。并不是中心城市自身经济实力越强,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就越强。如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长沙,它的综合指数排名仅为第四名;综合实力排名第九的湘潭,其综合指数排名仅为第十五名。众所周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仅围绕自身的发展展开,而要着力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五、结论

本文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四大贡献作用为依据,选取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作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的主要中心城市的贡献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从评价的结果来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中部地区各主要中心城市的相对贡献作用及差距,这对于中部崛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也可以运用此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其他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做出评价。

对比本文给出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指数排名和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基于城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我们发现,二者虽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回事,中心城市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同样的区域经济发展。这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发展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启示决策者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注重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的建设和发展。毕竟中心城市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自身的发展,而要致力于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标签:;  ;  ;  ;  ;  ;  ;  

中部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研究&以中部城市为例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