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人员论文,因素论文,学术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而快速地改造着科学研究的基础环境和运作体系,形成科学研究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这将给科研人员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1]。信息爆炸、超载、分散带来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如何树立科学的学术信息选择和整合意识,对学术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将查寻到的相关度较高的学术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不断完善科研人员个人学术知识结构体系日渐重要。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其对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要求较高,并且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发展水平和发展动态,具备良好的学科内容范围。个人学术信息是指个人保存的并为自己所控制和使用的学术信息,具有信息类型多样、累积增值性、信息分散等特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是个人信息管理的一个研究分支,是对个人学术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包括个人学术信息保存、个人学术信息组织和维护、个人学术信息再现和利用。 Feldman[2]指出人们现在面临的信息灾难在于缺乏有用的信息,无法在恰当的时间将合适的信息传递给迫切需要的用户,知识工作者要浪费15%~35%的时间去查找那些已经存在的信息。信息再现是与个人信息空间所进行的持续、实时的交互,不仅包括需要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偶遇的和用来查找所需信息的信息、组织构造和工具支持[3]。个人学术信息再现是学术信息查寻的一个特殊形式,信息再现不同于信息查寻行为,信息查寻的过程主要是与一些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或平台(如图书馆、搜索引擎)产生交互,而信息再现主要是从个人信息空间中查找已保存信息的过程。科研人员完成项目所需的信息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电脑、存储设备或应用程序中,设备的多样性和信息形式(电子邮件、网页、电子邮件等)多样性所带来的信息分散也会给信息再现带来困难,同时信息版本不同和不断的改动会使得信息分散变得更加严重,人们往往不能记住信息存储的位置。随着学术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个人学术信息存储量也在不断扩大,成功查找信息的困难也在增加。个人学术信息再现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往往是由用户的信息需求所触发,通过记忆和识别对个人科研信息空间内信息进行搜索和浏览,从而找到所需信息。随着数字化学术科研时代的到来,科研人员如何对获取的繁杂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解决信息爆炸、信息焦虑与个人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便日后学术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2 文献综述 目前文献调研发现最早对个人信息再现行为研究的是1945年Bush[4]在As we may think中提出构建的智能信息工具Memex,能够快速地找到用户所需信息。Teevan和Belkin[5]指出个人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管理信息使人们在需要时能及时找到所需信息,随着人们日常偶遇、创建、使用或保存的数字化信息的日益增长,个人信息的再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外关于个人信息再现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个人信息再现的查找方法的研究。Barreau和Nardi[6]研究发现用户主要是基于文件位置和文件内容进行搜索,而且更倾向于通过位置查找文件,研究指出经过合理组织的信息更利于用户日后的查找。Jones等[7]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调查了研究人员、信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如何再次查找有价值的网页信息的方法,包括直接输入网址访问、收藏夹访问、利用搜索服务搜索或者通过另一个网站间接访问。Bergman等[8]研究表明,当人们需要从个人信息空间中再现信息时,用户倾向于使用导航浏览方式而不是搜索方式。(2)关于个人信息再现效果的研究。Bruce等[9]对用户(研究人员、信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如何定位和查找已经保存的信息进行研究发现,76%的调查者都能一次成功找到没有经过保存的网页信息,这与信息检索和搜索引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3)关于个人信息再现线索的研究。Belkin等[10]指出在个人存储中查找信息与网络搜索信息的不同在于用户对信息的熟悉程度,并根据人类记忆的特征探讨了人们信息查找的线索主要包括信息内容、信息产生的情境、信息偶遇和利用的时间、信息内包含的人、信息存放的位置、信息的物理特性、信息的特殊性和信息使用频率。(4)关于个人信息再现影响因素的研究。Elsweiler等[11]研究发现影响用户电子邮件再现的因素主要包括:任务或情境因素,如再现任务的类型、信息最后一次被获取的时间、信息使用频率、用户是否记住此信息是何时发送的、用户是否记得邮件的内容等;群体因素,文件组织策略、再现策略、用户群体等;个人因素,如电子邮件的数量和信息再现的经历等。 根据目前研究发现,国内从用户信息行为角度对个人信息再现进行研究还比较匮乏,且很少从用户的实际需要出发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案,数字学术科研环境下科研人员如何有效地对保存的个人学术信息资源进行再利用,对于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效率非常重要。本文正是以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作为切入主题,找到影响其行为的关键因素,从而提高科研人员信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加速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科研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分析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主要因素。扎根理论是一种更有效和已经经过检验的方法,并且越来越多地得到行为研究者的使用[12],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必要性而言,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明确认识,扎根理论提供了理论建构的方法,采用扎根理论可以对不容易观测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的呈现。就可行性而言,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不断修正访谈大纲,对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深入访谈获得大量丰富的访谈资料。本文严格按照该方法的四个基本步骤:界定问题、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编码、理论构建,对涉及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科研人员采用什么途径定位和查找曾经保存过的学术信息?在查找已经保存过的学术信息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3.2 样本选取 质性研究的样本一般比较小,采取的是目的性抽样的原则,只选择那些本身具有最大化信息量的样本[13]。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具有学术科研背景的科研人员,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采取理论饱和抽样的方法对17位科研人员(男女比例为6:11)进行面对面的包含开放性问题的半结构化访谈,在参与者允许的情况下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将录音全部转换成文本文件。在当被访谈者样本数量达到17个后,理论开始饱和,没有再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为了使访谈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的科研人员尽量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具体访谈对象情况如表1所示。 3.3 资料收集 深度访谈是质性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作为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本文所实施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三步:(1)确定研究主题。提出研究假设并初步制定访谈大纲,进行预访谈并进一步修改完善访谈提纲。(2)确定访谈对象并实施访谈。笔者主要是对硕士以上学历的人群(包括高校教师)进行调研,考虑到其所拥有的学术信息数量不断的增多,对学术信息进行管理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与此同时还考虑到个人专业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不同的学科专业使得样本对象更具有代表性。(3)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在认真阅读访谈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将反复出现的现象从中提取出来,并逐字、逐句对资料进行标记和归类,详见下文分析。 3.4 资料编码 资料收集、整理完毕后就进入了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阶段(如图1所示)。本文采用的是斯特劳斯和科宾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取出具有抽象化概念和范畴解释,以便进一步深入了解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影响因素。 3.5 效度验证 效度是传统的实证主义量化研究的一个判断标准,目的是通过客观的测量和量化推论出一种普遍的法则。质性研究同样重视对效度的检验,这是判断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本研究使用专家调查法选择信息管理和信息行为方面的研究专家,对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和最终形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整体把握,并从描述型效度、解释型效度和理论型效度进行评价,最后笔者再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改,从而形成最终的理论框架。 4 研究程序 4.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在初步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三步,现象定义与摘要,形成概念(A1…An)以及提炼范畴(B1…Bn),从而确定了62个概念和15个范畴,具体见下页表2。 4.2 主轴编码 通过分析发现开放式编码所得到的不同范畴可能存在内部关联性,本文根据不同范畴的内在联系对其进行归类,各个主范畴所具有的涵义和所对应的开放式编码形成的范畴见下页表3。在上文开放式编码分析中,共识别出15个范畴,根据不同范畴间的关系,对15个范畴聚类和抽象后,将部分范畴连接成一个主范畴,为理论建构做准备。本研究最终形成4个主范畴,编码为Cn,各主范畴所体现的涵义及其所对应的开放式编码所形成的范畴如表3所示。 4.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主要是通过选择核心范畴进一步说明主范畴和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补充未来需要和发展的范畴的过程[14],从而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及影响因素做出理论解释。基于下面关系结构,本文确定了“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的归因”核心范畴,本研究中主范畴的关系结构及具有代表性访谈语句如表4所示。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4位科研人员(P14~P17)的访谈文字材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符合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的归因,因此本文的范畴编码和构建的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由于本文篇幅限制,此处只对部分访谈资料进行举例说明。 (1)“我现在拥有的学术信息量越来越多了,我的记忆力也不是很好,有时候迫切需要某个曾经保存过的信息,就是不知道存放到哪里去了,很是令人头疼……”(A6遗忘信息存储位置—B2个人记忆) (2)我一直都有对我的重要的学术信息备份的习惯,比如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如论文底稿之类的,我会选择云盘自动备份,我觉得挺方便的,还很放心……”(A48云盘备份~B12信息备份) 4.5 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建构 扎根理论将抽样访谈、资料编码分析和理论建构当作是一个有机过程,理论建构是扎根理论的重点,同时也是本文质性研究中的核心工作。根据上文资料的编码分析,本文建构了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构架,即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通过此模型可以解释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个体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和个人态度四个主要方面,其中个体因素和个人态度属于内部归因,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属于外部归因。这一结论也证明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行为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5]。 4.5.1 个体因素 个体是行为或活动的实施者,在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研究中,科研人员的个体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主要包括个人记忆、个人习惯、个人认知和个人学术信息素养四个方面。 (1)个人记忆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获得且通过条件反射所表现出来的信息[16]。个人学术信息再现是指人们如何定位和查找已经保存的学术信息,这和个人记忆是密切相关的。Jones等[7]发现人们会忘记已经存储在个人信息空间中的信息,从而给后续的查找和利用带来麻烦。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学术信息名字或关键词、存储位置和修改版本的遗忘是目前科研人员在个人记忆方面的主要问题。科研人员在日常的学术科研过程中遇到各种类型学术信息资源(如文档、图片、数据、网页信息等),随着学术信息量的不断增多,如果仅仅依靠个人记忆对学术信息进行回忆会对信息的再现带来一定的麻烦。受访的科研人员普遍反映偏向于通过主题情境回忆需要查找的某一学术信息,因为他们并不擅长于记忆一些信息的细节(如名字和关键词),但是却能通过回忆一些相关联的情境进行查找。 (2)个体的行为总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当“刺激—反应”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就成为习惯。个人习惯指的是个人对环境中特定线索自动响应的情境—行为倾向,通过过去个人实施某一行为的频率来进行测量,是个体心理和行为中非常重要的特征[17]。受访的科研人员在学术信息再现时大多还是习惯于通过文件夹主题回忆上下文情境进行查找,这主要是与个人的记忆、对信息的熟悉度、文件组织策略等因素有关。当科研人员在学术信息再现中已经习惯了某一种方式,就会很难去适应其他的方法和途径。例如笔者在深度访谈中发现,部分受访的科研人员习惯使用软件或工具对学术信息进行管理(如参考文献管理工具、桌面搜索工具等),相比那些对软件或工具管理不信任的人而言,会更依赖于工具和软件的管理功能。 (3)个体具有的知识、观念和认知能力等组成认知结构,科研人员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知主体,本文的个人认知能力是指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处理的掌控能力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领域知识。领域知识是个人在学习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综合性学科知识,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领域知识和问题分析、解决的综合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受访的科研人员指出随着自己学术科研水平的深入,自己的学术和专业知识敏感度也在提升,本文认为科研人员的个人认知能力会影响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随着科研经历和掌握知识水平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的认知水平也会不断提升,其对学术信息处理和掌控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和改进。 (4)学术信息素养是科研人员在学术科研活动中应具有的信息意识,能够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多种方式从纷繁复杂的学术信息资源中获取和评价学术信息,并且能高效地组织和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信息的交流共享,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Hardof-Jaffe等[17]认为个人信息管理在知识时代起到了核心作用,个人信息管理素养是个人学习过程中的完整和核心的部分。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素养,是网络化环境中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工具的利用、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写作、信息创新和学习[18]。本文的个人学术信息素养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学术信息组织和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技能和信息安全意识,本文认为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素养会影响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受访的科研人员大多数都表示学术信息安全很重要,由于存在很多未知不确定性因素(如病毒攻击、信息丢失、设备损坏等),科研人员会定期对学术信息进行备份和整理,并会注意隐私保护。 4.5.2 情境因素 情境最早是在计算机相关科学应用领域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在本文中情境是指科研人员所处的特定的信息环境和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信息的时空分布状态,即科研人员所拥有的学术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存储成本的降低也在不断地累积。(2)学术信息囤积。囤积是过度获取和不能丢弃没有用处或失去价值的物品,表现为过度获取、混乱、难以舍弃[19]。随着科研人员掌握的学术信息量不断增多,如何对老化和重复的学术信息进行处理,以避免学术信息量过多而给其查找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学术信息丢失,主要是由于科研人员个人误删、信息中毒等问题造成的学术信息丢失不可恢复。(4)学术信息传输、同步和共享中面临的问题。随着个人所拥有的电子设备的不断增多,不同电子设备之间学术信息传输、同步等存在信息版本不兼容、传输速度慢、信息合并等问题。 Belkin等[10]的研究发现任务和情境因素是影响用户电子邮件再现的因素之一,Bergman等[8]也指出信息产生的情境是个人信息查找的线索之一。情境因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的外在因素,访谈结果表明其对行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受访的科研人员表示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学术信息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多带来了信息混乱,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分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和使用。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曾经经历过重要的学术信息丢失的受访者认为对个人学术信息进行管理非常重要,并且会及时对重要性的学术信息(如项目资料、论文底稿)分类整理和备份管理。受访的科研人员大都表现出学术信息保存“强迫症”,由于个人记忆的有限性,会选择各种电子设备载体(电脑、移动硬盘、平板电脑、优盘等)存储信息,适度增加信息冗余可以有效确保学术信息安全,但是这种学术信息分散存储和过度保存也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给信息的再现带来麻烦。 4.5.3 个人态度 个人性格中的态度、情感、理智等因素在信息活动各个环节都有体现,是研究个体信息行为特征的重要基础[20]。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个体对待某事或某人而产生的稳定的心理主观倾向,是在人们的态度影响下所体现的对具体对象的反应。本文中的个人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对于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相关方面的主观反应,主要包括使用工具对学术信息进行再现的意愿和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重要性的感知。随着科研人员拥有的个人学术信息的数量、类型和载体不断增多,个人学术信息碎片化现象也日渐凸显,需要利用一些个性化信息搜索工具进行信息再现。Dumais等[21]就针对个人信息再现设计开发了Stuff I've seen,Van Kleek M等[22]针对个人信息碎片化问题设计了网页个人信息管理工具WebBox,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提高个人信息查找利用的效率,随着个性化信息管理工具在有用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不断改善,科研人员使用工具对个人学术信息进行管理的意愿也会越加强烈。科研人员的个人态度对于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倾向性和稳定性,本文认为个人态度会影响其学术信息再现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行为是态度的外在具体表现。受访的科研人员大都表示对学术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非常重要,只有逻辑清晰的分类体系才能减少信息再次查找和利用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对于是否采用相关信息类搜索工具,受访的科研人员在选择工具时会对其有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考虑,部分受访者没有使用外部工具的原因就在于对工具的具体操作、信息环境、稳定性和安全性存在质疑。 4.5.4 信息因素 学术信息因素是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本文中学术信息因素主要包括学术保存信息类型、信息组织策略、信息再现策略、信息备份和信息整理。 Whittaker等[23]通过对办公室职员的调查发现由于很难使用一致的信息分类组织策略对文件进行组织归档,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信息再现和利用。学术信息的组织策略主要是科研人员在对学术信息进行保存时所采用的组织分类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主要是按照信息主体、信息产生时间或者信息格式对学术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分类体系完整一致的科研人员在后续的信息利用时就会更加方便。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目前科研人员信息再现的途径主要包括文件夹主题浏览、系统搜索功能和信息管理工具,主题浏览通过情境回忆进行信息查找,系统搜索和借助信息管理工具则需要科研人员回忆出信息的关键词。个人信息是高度分散的,以不同的格式存储在不同的位置。信息类型不同(如电子文件、邮件、书签等)和信息分散也给信息组织带来挑战[24],学术信息的类型也会影响科研人员对其的组织和管理,受访的科研人员大都对下载保存的文档学术信息(如PDF、Word格式信息)进行主题归类管理,对于其他的如网络上科研相关的网页信息一般是采用网页书签进行保存,但是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不会对网页书签进行分类,这样就会给后续信息查找再现带来一定的困难。受访的科研人员大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会定期对个人学术信息进行备份和整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自己对信息的熟悉程度,也可以避免系统问题而带来的信息丢失,从而更有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 5 讨论与展望 根据目前缺少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研究,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编码,对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因素进行进一步归纳和分析,并建构了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开发适合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本研究仍然具有一些局限性,一是扎根理论要求理论构建要深入研究情境,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客观性,避免主观判断的干扰。但是本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难以保证绝对的客观,笔者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主观经历、经验和现有文献的影响。二是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本研究数据来自于半结构化访谈,虽然扎根理论已经达到理论饱和,但访谈数据还是存在有限性,如情报学受访对象所占比例较高,未来可对多学科样本群体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学科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的差异。未来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延伸本文的研究,一是对扎根理论所建构的模型进行进一步深化,从定量化的角度对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进行精确的验证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对诸如个人习惯、个人认知等不能通过定量化模型验证具体关系的因素选用更为合适的如行为实验等方法进行探讨。三是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分为个人学术信息保存行为、个人学术信息组织行为和个人学术信息再现行为三个方面,未来会从其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为构建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提供理论基础,并对工具的具体模块和功能设计付诸实现。科研人员个体学术信息再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_扎根理论论文
科研人员个体学术信息再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_扎根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