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国际运动_奖学金论文

论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国际运动_奖学金论文

发达国家教育人员国际流动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人员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6-0104-06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功能中的过程。”[1]自二战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信息化推动下,已成为各国政府制订政策和高教发展的重要战略,亦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劲趋势,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而且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国家封闭办学的模式。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人员的国际流动这一要素为视点,分析美、英、法、德、澳、日等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新发展及其重要举措,以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所启迪。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员国际流动的基本走向

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其中人员的国际流动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形式之一而倍受瞩目。人员的国际流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90年代后的发展更是惊人,特别表现在:积极吸纳外国留学生、推进访问学者互访,鼓励本国学生到海外学习,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网络大学等方面。

二战后美国大学最早出现国际教育热潮,其中教育人员的国际流动为重要的亮点,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美国亦成为世界上接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海外留学生市场份额长期占全球的35%-40%。近10年来,由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比例虽有所下降(约30%),但仍保持上升势头,从如下几组留美人员数字可见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1991年40.753万人,1992年41.9585万人,1995年45.7984万人,1998年48.2万人。赴美学生一直以亚洲国家为主,占50%以上,其中以日本、中国留学生比例最大,其次是欧洲,其他地区留美规模较小[2]。

英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作为推行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尤其注重招收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学生,其市场份额远超出其高等教育相应规模,成为高教发展的重要支柱。如1991年留英学生有8.81万人,居世界第四位。1993增至9.59万人,1994年,猛增至15.82万人;1996年19.61万人,首次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学生市场。1998年突破了22万人。留学生以欧盟国家的居多,占40%,其次是亚洲,其中又以马来西亚为最,近两年中国大陆的学生增加很快,如1997年达到了5000人,到2000年翻了一番[3]。

法国也非常重视招收留学生,特别是原法属殖民地国家的学生,以此推动教育国际化,实现全球战略目标。法国一直是留学生接受大国,较长时间稳定在12-13万人的规模上,1991年13.9963万人,1992年13.8477万人,1995年17.0574万人。

与英法等国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完全是凭借其超群的教育实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而成为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1991年前德国稳居世界第三位,在德学习的留学生达11.6474万人,1995年14.6121万人,2000年11万人。德国传统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希腊、澳地利、土耳其、美国和伊朗、韩国、印尼等国,其他则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来法、德两国学习的欧盟及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学生明显增长[4]。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人员国际流动近十年来发展较快,其中,澳大利亚发展速度最为迅猛,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20世纪90年代前留澳学生只有寥寥数千人,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留学人数剧增,1993年6.1万人,1994年增至7万人,其中86%的海外自费生来自亚洲,1999年9.34万人进入澳大利亚学习,2000年达到10.8万人[5]。日本政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改以往封闭的高教政策,积极推行新的留学生计划,90年代初期留学生增长速度高达20.1%。1991年4.5万人,1993年增至5.2405万人,1995年为6.3万人,至2000年6.4万人,已连续两年创历史记录[6]。

高教国际化人员的国际流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派学生出国学习和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作为培养本国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德国亦是留学生派出大国,1991年,德国赴海外学生达3.4万名。在数量上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日本(3.9万人)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沙特阿拉伯和摩洛哥。20世纪90年代初,英、法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学习的人数分别有1.6万人、1.87万人。1995年,通过欧盟大学生流动计划到其他国家学习的有40万名学生、5万名教师,他们大部分来自英、法、德等国家。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调查,美国派往海外学习的人数每年以7%-9%的速度增长,1994-1995学年,美国到海外的学生达8.4万人,1998年,美国高校共选派9.94万人出国进修,比1997年增加了11.4%。欧洲,尤其是西欧是美国学生首选国,所选专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学生以公派居多(73%)[7]。

高教国际化人员的流动第三方面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等工作。发达国家在接受和派遣留学生的同时,还广泛接受世界各地学者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1993-1994年,美国大学共接收近6万名国外学者,1997-1998年,在美国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的访问学者突破历史记录,达6.55万人,亚洲学者占43%,欧洲占37.7%,从事科研工作的有82%,从事教学工作的12%,其余两者兼顾。中国大陆学者人数居第一位,约1.07万人,其次是日本、韩国、印度[8]。再如日本,自90年代以来,专业院校和综合大学接受外籍教师的人数增加很快,1990年为1891人,1993年是3092人,1995年达到3858人,1997年增至4578人,他们除从事语言教学工作以外,更多的是进行专业教学[9]。

近十年来发达国家人员的国际流动发展如此迅猛,占据了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大部分份额,有力地推动了高教国际化的进程。这些国家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高的人员流动比例,除了其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体制完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积极推行各种政策,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人员国际流动的政策与措施

1.实施各种鼓励政策

发达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服务范畴,为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市场,它们通过各种政策,如简化留学生签证、入境等手续,允许打工等,吸引各国留学生。为解决英国留学签证、入境的繁文缛节问题,英国有关部门相继达成协议,(1)简化入境申请程序,提高办事效率;(2)减少求学期间需要重复申请;(3)通过各种渠道,更方便获得资料;(4)提供更多的在校园打工机会[10]。法国为方便留学生来法,尽量减少其出示的证明手续,并给其配偶发长期签证,对前来参加考试的外国学生发短期签证等。为提高德国高校吸引力,德国政府对外国人居留许可框架作了重要修改。新法规为外国人在德国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条件,只要留学人员向有关部门提供生活保障证明,就允许延长学习期限,可以转换专业,可以勤工俭学。此外,与许多国家所不同的是,外国学生收费与本国大学生相同[11]。德国还决定在2001年6月起专门对中国留学生启动新留学生程序,即只要条件符合,留学生可申请在德留学,享受免费的大学教育。

1997年,日本政府把留学生政策当作“日本主要国策”加以考虑,继1997年取消对中国赴日留学“身份保证人”制度后,1998年8月,又决定建设包括留学生宿舍和研究设施的“国际大学村”,努力使其成为国际人才交流和共同研究的基地。从2000年起,还以中国为试点,实施“年轻领导者”计划[12]。

2.成立专门机构

为争夺留学生市场,发达国家从官方到民间,从政府到高校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建立一些专门机构,这些机构在加强部门协调,扩大宣传以及提供各种服务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997年,克林顿政府设立一个由美国新闻署的教育和文化事务副主任担任主席,介于政府机构之间的联邦协调委员会,负责改进各部门的关系,提高办事效率,更有效地实施政府资助的国际交流和培训计划。法国政府为挑战英美对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垄断,于1999年成立了由法国大学、商科学院和工程学院组成的“法兰西教育专署”,专门负责推动外国精英留学生在法留学事宜,它除负责对外宣传、简化大学行政程序外,还供应学位、协助提供住宿和签证居留等。此外,“企业管理教育基金会”、“法国教育资源输出公司”、“法国—亚洲—校园集团”等机构也开展类似的活动[13]。德国56所高校成立专门海外学生服务公司,负责向留学生提供各种具体细致的服务,如:低价住房和饮食及社会和学习技术方面咨询服务等。

为招收更多留学生,发达国家许多高校还设立有国际事务办公室,协助校方招收外国留学生。为扩大宣传效果,它们或委托英文化委员会到海外开展教育咨询服务,或直接派人到国外,特别是亚洲国家举办教育展览,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是主要宣传对象。1999年6月美、英、法、澳等国家近40所高校到上海设滩,争夺更多的中国生源。2000年2月,有18个国家的200所大学和寄宿学校到中国参加“中国国际高等教育巡回展2000”;同期,美国各名牌高校也在日本召开留学说明会;日本亦不甘落后,有147所大学参加国外四城市留学咨询会[14]。

3.提供各种资金资助

虽然留学发达国家的学生大部分以自筹经费为主,但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本国学习研究,各国政府和有关部门还纷纷启动各种基金会,设立奖学金网罗各种英才。

美国的奖学金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政府和私人两大类,具体分为联邦奖学金、私人基金奖学金、学院内奖学金、系科奖学金、假期奖学金、助学金、助研金等。根据《美国奖学金》2000年介绍,美国各类奖学金总额高达500亿美元,联邦政府奖学金占总额的75%。

美国富布赖特教学金是美国惟一的政府级留学教育交流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国际交流奖学金计划,主要资助社会和人文学科,资助对象是“受援国”中最有发展前途的精英。该计划每年接受世界各地1000人,其中中国有20个名额,同时它也向中国派20名美国学生[15]。此外,美国还有许多基金会积极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最大的是福特基金会,资助领域同富布赖特教学金项目如出一辙。

英国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为留学人员提供极其丰富多样的奖学金。现行奖学金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政府奖学金;(2)学术团体奖学金;(3)高校奖学金[16]。事实表明,上述奖学金对英联邦成员国的留学生颇具吸引力,对受本国政府资助赴英研修的外国留学生数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德国通过最主要的国际学术交流与促进组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设立DAAD继续性课程计划(外国留学生赴德就读计划)和DAAD出国一体化学习计划(本国赴海外留学生的课程计划,属国内学习计划的组成部分)。1992年,该中心预算达3.45亿马克,资助了2万多名外国师生和2.4万名德国师生。1996年,受益于DAAD外国奖学金的学生总数达2.4380万人。此外,德国还通过本国最大基金会——洪堡基金会专门资助高级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仅1992年就为1600多名外国学者和290名德国学者提供资助,金额高达8200万马克[17]。为挑战英美对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垄断,近几年法国增加了留学生奖学金比例,1997年5亿法郎,1998年突破6亿大关,享受奖学金的外国留学生增至2万人,1999年奖学金的数额在1998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加[18]。日本的“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是日本政府(文部省)对外国自费留学生所提供的一种高额奖学金。作为日本留学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0多年来,它已使世界五大洲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人受益[19]。

4.推广海外学习计划

发达国家推进教育人员的流动的另一举措是在高校的学位计划中设海外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异国文化,增强国际意识,培养不同文化中生活的能力和技能。日本许多大学所开设的海外研究课程形式多样,有暑假学习课程、初级海外课程、语言短期强化班等。美国在1994-1995年,获得海外学习学分的人上升了10%,总人数达到了8.4万人[20]。除传统第三学年让学生在海外学习外,还提供短期的或更灵活的学习计划,许多机构提供短至两周的旅行学习。

随着世界区域性经济组织活动的加强,海外学习突破传统模式,正向区域教育一体化迈进,并呈扩大化趋势。为促进欧洲大陆学生和教师流动,学位与职业相互认可,以英、法、德为首的欧盟先后建立并发展了大学生流动计划:苏格拉底计划、伊拉斯谟思高等教育流动计划等,到2000年有10%的欧盟学生有一年国外大学学习经验。1996年,参与该计划的学生超过15万人。1998年,法、英、德和意四国教育部长在法国建立共同模式的大学的设想,创建高等教育欧洲空间,与美国相抗衡[21]。1999年6月19日,欧洲27国教育部长签发《布隆那宣言》,旨在建立统一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推广可比学位,采用共同“双轨”学位制,建立以学分为基准的高等教育体制,鼓励学生和教师自由流动,促进课程开发交流合作[22]。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正使区域教育合作走出欧洲大陆,扩大到洲与洲的合作。《亚太地区大学流动计划》(UMAP)是高等教育洲际交流合作的创新范例。这个由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和新西兰等国发起的国际教育组织,至今已组织了多次政府间会议,成员国扩大到18个[23]。1997年,美国与欧盟开始实行试验性的学生交流计划,第一阶段双方已正式宣布了23个合作项目,涉及200所高校,双方投资174万美元,资助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一年。1998年3月,来自欧盟15国、东盟7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的代表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亚欧高校交流论坛”和“亚欧官员对话”,会议同意在马来西亚成立亚欧大学中心,以加强亚欧大学生和教师交流,对跨国课程、学分、学位进行认可、设立信息库,在国家间传播知识,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5.创建新的流动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子通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远距离视像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学习的“网络大学”正在形成,它给高等教育人员流动带来了全新的概念,亦使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为此作出积极的回应,推出各种政策,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办学经验,大力发展网络大学,扩展国际教育市场。

1998年,德国四所大学联合创办了一所“国际网络大学”,招收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学生,它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修业完毕可获得国际的文凭。英国教育与就业部长戴维布隆·基特1999年宣布,英国将开展高等教育与私人机构联营的全国合作计划,集结英国一流大学力量,开发网络教育市场,形成一个以网络为基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等教育新体系。英国政府计划组建大型网络大学,提供学士学位在线课程和正在英国开发的新的两年制在线课程,其合作院校均在国外,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为鼓励日本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国外课程,日本大学审议会通过了向文部省提出的承认国外网上大学学分制度的议案,在认可国外网上大学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承认日本学生取得的学分和学位,并将其视为留学。同时,对外国学生通过互联网接受日本大学教育的相关制度。

三、人员国际流动的影响

从上述可见,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近10年来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各国学生、学者的人员流动,使人员的国际流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规模日益扩大;二是形式多样;三是交流跨越异质文化圈;四是交流的动力基础和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4]。

日益强大的人员国际流动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对参与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首先,在国际关系上,各国留学人员在异国他乡学习访问,有助于其丰富国际阅历,扩大视野,增强对他国文化的包容性,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认可和理解,促进相互友好关系的发展;其次,多边的人员流动有助于吸收其他先进国家的科学文化成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精英,这些人才有的活跃在发达国家,有的则在输出国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它给接受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留学生创造的收入成为发达国家极其重要的经济支柱。如1998年美国留学生创造的收入高达75亿美元(不含学生家属),成为当今美国的第五大产业,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收入达32亿澳元,成为澳洲的第七大出口业。第四,它大大丰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使知识的国际流动更加频繁、各种国际教育合作,如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技术合作以及教育资金的国际融通更加多样化,课程的国际性,如外语教学、国际和地区研究以及国外学科或专业的本土化更加受重视,与此同时,它还大大提升了各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望。

四、启示与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师生交流、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共同研究等方面已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国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和学者一直稳居世界前列。近10年来各类来华学习交流人员发展迅速,1990年至1995年,每年平均递增速度高达30%,1996年来华留学人员4.12万人,1998年4.3万人,1999年4.47万人,位居世界第八位,日本、韩国、美国、印尼和德国学生人数名列来华留学人员的前5位,来华学生层次有所提高,高层次学生明显增加,专业以文科为主(79.38%)[25]。在看到我国教育国际化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推进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1.完善政策法规

我国教育国际化起步晚,根据国外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999年颁发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较好地规范了我国开展国际人员流动的工作。同时,我们还要联合各方力量,尽快出台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与国外合作培养留学生方面的有关政策,增加来华留学经费,改革奖学金制度,改变我国政府奖学金标准较低的局面,提升国际吸引力。在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留学生教育评估机制,帮助确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在当今尤其应受重视[26]。同时,政府调整方针政策,真正放权,鼓励大学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是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

2.加快高校内部改革

一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尤其是一流大学,重视国际化发展,把教师、学生国际化当作评价办学的重要标准之一,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新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办出特色,提升国际声望;二是高校内部要加快改革力度,在机构设置、教学科研管理、课程等方面都要适应国际化趋势;三是各级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招收留学生门路。近年来举办的国际高等教育展示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校进入中国设滩开拓留学生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四是充分利用校际交流,发展合作办学项目,完善学分制,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以学分为基准的高等教育体系;五是适当放宽留学生管理制度,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作法,后勤服务可以走向社会化。

3.大力发展网络教育

通过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实现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型,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模式、多办学基地的高等教育新格局,缩短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扩大国际教育市场。大力发展网络大学应成为我们重点发展的方向,这也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对留学人员所展开的一种新的竞争形式。为此,不仅高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的联系,吸引工商界、科技界加盟,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力量,共同开发新的网络大学,在提高其技术含量的同时,提升办学质量,而且要对我们原有的开放远程教育进行改造,除加大资金投入外,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办学经验,加强课程改革,

增加国际性课程和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以更好的适应国际化趋势。

标签:;  ;  ;  ;  ;  ;  ;  ;  ;  ;  ;  ;  ;  ;  

论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国际运动_奖学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