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北京 100011
本书是人类学史上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讲述了自15世纪以来蔗糖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历史,糖(甜)的发展又是如何与权力关系交织在一起。本书于1985年首次出版发行,作者西敏司(1922-)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美国人类学家。本文所探讨的版本主要是由高丙中教授主编,王超和朱健刚教授译注,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出版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之《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ISBN:9787100062626。
作者西敏司在导言中坦言,本书是他基于多年来的点滴知识积累和近乎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对加勒比地区热带产品的研究所得。西敏司对蔗糖的研究最初始于1948年,他在波多黎各的人类学田野调查。那时,他进行田野调查的整个地区几乎都种满了甘蔗,供给着北美的制糖业(2010:3)。本书之所以选择蔗糖作为研究对象的另一个更重要原因是,糖的世界发展史几乎贯穿了整个欧洲向新世界的殖民。而在所有的热带作物当中,甘蔗(蔗糖)无疑是最重要的。作者寄希望于透过对糖的发展历史的追溯和梳理,以蔗糖为主线,尽可能地呈现出这背后所交织的新世界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生产、消费和权力关系,以及在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变迁中蔗糖的功能和意义的变化。蔗糖是如何从一个稀有品成为欧洲上层社会人们竞相追逐的奢侈品,又如何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甚至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英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从结构上,我先将本书分成了导言和正文两部分来进行回顾。在导言中,作者对本书首先进行了一个总述,依次讲述了本书的成书背景,加勒比地区的总体情况,他在该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的经历和观察,以及本书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贯穿于作者整个叙述过程的是随着他对加勒比地区历史和现实了解的不断加深所做出的递进式的思考,并根据每一个阶段的观察所提出的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在导言后半部分,作者将全书的主干脉络做了一番梳理,依次逐章介绍了本书各章节的主要观点和构思,引导读者进行接下来每一章节的阅读,有助于读者在未对正文部分展开阅读之前,先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认为,作者在导言部分所呈现给读者的,实际上也是他在对加勒比地区不断地深入了解和观察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过程,甚至于更像一张清晰的地图。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本书,也是作者引领读者在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上,重新进行一次思维训练的过程。
本书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分别为第一章,“食物、社会性与糖”;第二章,“生产”;第三章,“消费”;第四章,“权力”;第五章,“饮食人生”。在第一章中,作者先介绍了食物,或者说是饮食,对不同社会和文化下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在人们建构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到,几乎所有民族的饮食习惯都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以某种复合碳水化合物为主食,辅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补充性食物。而人们的生活也围绕这种主食作物而展开,按照该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组织人们相应的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形成了与其相统一的社会文化特性。(2010:22)虽然如此,人们的饮食习惯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与其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在本章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了人类社会对甜味的感触和认知。甜味虽然没有成为所有人类社会和文化都趋之若鹜和竞相追逐的对象,但由于甜味本身的特性,也并没有哪个社会或文化对其产生排斥。与其他几种味道相比,甜味可谓是得到了人们尤其的青睐。即便如此,人类对甜味的这种内在偏好也不能解释各民族和文化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于是作者在文中通过甜味和甜食在法国菜、英国菜和美国菜中不同的特点,对此加以了说明。作者指出,对糖或甜味的偏好,尤其是英国人的“嗜甜癖”,并不是出于人类的生理偏好,而是社会权力关系在生产和消费相互作用中的结果,从而为接下来几章的论述奠定了基础。(2010:30)
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就蔗糖生产这一个方面,论述了制糖业是如何在海外殖民扩张时期脱颖而出被建立起来,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充分展现了该时期几大宗主国之间利益的争夺和权力的博弈。虽然,当时各宗主国仍然采取着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殖民地的生产大多也只是为了宗主国自身的需求而生产和服务,但是作者强调,当时欧洲各国在加勒比地区所采取的实验性质的种植园系统,已经初步具备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工业化的早熟案例”。(2010:67)为了对此做进一步说明,作者还具体分析了种植园内部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以及作为种植园系统运作基础的强制劳力——奴隶和契约工人,并将其与无产阶级劳动者做了纵向的对比。在本章的后半部分,作者论述了奴隶制和原有的种植园系统,正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被日益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势力所取代,渐渐淡出了不列颠帝国历史的舞台,直到19世纪被彻底地废止。原有的强制劳力被新移民取代,原有的种植园制糖业被制糖工业所取代。实际上,整个制糖业的发展,也揭示了整个世界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和权力的转移。
在第三章中,与上一章的生产环节相呼应,作者主要就蔗糖消费这一方面,论述了蔗糖在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消费发展过程及历史。本章提到,蔗糖的功能和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其功能和意义的这些变迁,正是蔗糖的生产和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蔗糖最初作为一种稀有物能够成为上层社会人们借以炫耀和显示自己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之一,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特权阶级在当时所拥有的赋予物品象征意义的权力。然而,此后蔗糖的发展历史,如何从一件奢侈品发展成为英国人饮食习惯的一部分,甚至于生活必需品,却不是特权阶级能够左右的,而是生产和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的来说,宗主国内对蔗糖的需求,刺激了殖民地制糖业的发展,与此相应,殖民地蔗糖产量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宗主国内对糖的消费。在这样一个相互促进、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蔗糖的产量和消费量不断的增加,导致蔗糖的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蔗糖从一件只有上层社会人士才购买得到并消费得起的奢侈品,慢慢为更多阶层和不同收入的人们所消费。蔗糖在不断向下层社会蔓延和扩散的过程中,其意义变化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顺延”,也就是对于上层社会在蔗糖消费方面所形成的“仪式化”和规范化的模仿和继承;另一方面是“广延”,是蔗糖在向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蔓延的过程中,不同阶层人们自身在糖的消费过程中所赋予给它的新的意义和规范。此后,随着制糖工业的不断发展,供给量的稳步增加,蔗糖慢慢成为英国最普通民众也消费得起的商品,就连英国最贫穷、最底层阶级的人们也会将蔗糖的消费列为其日常开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至此,对糖或者说甜食的消费,已然成为英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第四章中,作者进一步论述蔗糖能够从最初的稀有物和奢侈品,渐渐渗透到英国普通大众甚至于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当中,并成为必需品的原因。实际上是物质技术发展,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所造成的一系列变化的产物,是世界经济权力关系更迭和社会转型的结果。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节奏和状态,进而激发了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正如在第一章里作者描述,由于蔗糖(甜味)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以及当时英国普通工人日益加快的生产、生活节奏,使得人们经常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之下,而糖在此时就恰恰满足了人们对于热量的需求。再加之,糖在过去几个世纪被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种种社会、历史原因,共同促成了如今不列颠人民的“嗜甜癖”,和以“甜”为主的饮食文化特点。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造成这一切变革的决定性‘原因’,是一种由广泛性的经济力量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或者说一系列的情势,在这样的环境中新的食物‘选择’被制造出来——事实上新的食物在成为‘选择’之前就已经大行其道了”。(2010:178)
在第五章中,作者把焦点投射到现当代社会,提出食物及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变化,实际上根植于整个社会生产面貌的变迁,以及人们与之相应的“时间、工作和闲暇的性质”的改变。(2010:208-209)如今人们对糖的消费,更多的体现在我们所说的 “非家庭的工业式消费”上,即对工厂烹饪和加工、预加工食物支出的增加。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在日常工作和闲暇时间安排上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居家用餐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外出就餐,而选择在家就餐时,“对预加工食品的消费也在不断地增长”。(2010:195)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能够获取的食物种类也趋于普遍化、统一化,“这样的一些变迁使得人们的饮食变得愈加个人化并缺少互动性——成了‘去社会性’的饮食”。(2010:198)饮食在成为越来越个性化的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原本不同文化内部饮食习惯和饮食特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消亡。作者在本章最后再次强调,尽管如蔗糖这样的物品在其发展之初,可以说是“完全基于人类意图安排之下而产生”,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似乎已然脱离了人类的控制”,但真正对人们饮食习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生产环境的变化。作者以此告诫人类学者要在变化的社会生产环境中去看待自己的研究对象,“将它的生产和消费、使用与功能以综合的角度加以审视,并关注它所蕴含之意义多样性的创生与衍生”。(2010:209)
本书为我们较为完整的呈现了蔗糖在整个欧洲及其殖民地的发展历史。此外,作者西敏司与《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的作者埃里克·沃尔夫是同窗好友,两本书的内容都与殖民地历史有关,但与后者相比,我个人更加喜欢本书。尤其是作者西敏司仅仅通过对蔗糖这一种食物的分析为主线,为我们梳理出的近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关系,社会的变迁以及经济权利关系的转移,及对一个国家以饮食习惯为代表的文化的影响,十分的精彩。本书不仅作为人类学专业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坦言,也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籍,“帮助读者们去洞悉那个由糖、奴隶劳动以及西方帝国殖民历史的红线所纺就的宏大织体”(2010:03)。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也使我更加意识到,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或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越是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反而有可能越难帮助我们接近问题的本质。对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一定要做到小切口深切入,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一个关乎问题核心的点,然后透过对这个核心点的认真梳理和分析,理清与之相关的各种复杂关系,进而找到答案。这也是为什么与埃里克·沃尔夫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相比,我更喜欢西敏司的这本书的原因。有兴趣的读者,我建议两本书可以结合起来一起阅读,会让你对欧洲甚至于世界殖民历史有一个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西敏司著,王超,朱健刚译. 2010. 北京:商务印书馆.
Mintz. W. Sidney. 1986.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London: Penguin Books.
作者简介:
周凌宇,女,朝鲜族,辽宁人。熟习琴棋书画,擅长民族管乐,中国水墨画和国际象棋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研究方向:全球化与劳工移民,文化身份与认同,农村经济与城市发展,民族音乐与文化遗产,消费文化与媒体研究等。
论文作者:周凌宇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蔗糖论文; 本书论文; 作者论文; 社会论文; 加勒比论文; 历史论文; 权力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