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会计准则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WTO可能为期不远,加入WTO必须承诺遵守WTO的规则, 这必将给我国会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本文拟就加入WTO对会计准则的冲击进行分析, 以探讨21世纪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对策。
一、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处理规范,必须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市场运作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设在财政部,由政府机构来制定和发布会计准则,这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但随着加入WTO的临近,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经济的全球化扩张、 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导致不确定因素增长,入世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将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将使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1、会计的国际协调进程缓慢。
会计是一门深受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影响的学科。从世界各国来看,没有哪两个国家在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各方面是完全相同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往来日益扩大,跨国筹资与投资日益频繁,资本市场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会计的国际协调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来自绝大多数国家以及国际性组织的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会计的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增强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降低跨国公司信息转化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会计的国际协调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认识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有中国特色,过分强调自己的做法:二是过分崇洋,考虑问题时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认为国外会计什么都好。在操作上单向协调倾向严重,一味学国外而不把我国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结果造成我们越来越依靠别人,总给人一种会计落后的形象,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和有效研究、介绍。
2、政府角色太深太广。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模式转换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管的情形仍然存在。不可否认,政府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在财务会计的规范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会计信息和普通的商品不同,它是公共物品,一旦披露出来,使用者雨露均沾,所以提供者无法向个别的使用者收取费用,因此财务会计信息不可能靠市场的机能决定出最优化的供给和需求,这时政府的介入就成为必需。这是国际上的惯例。但我国政府介入的程度过深,以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而言,政府作为国企的所有者,是信息的提供者;通过财政部及证监会,政府又是信息的监督者;对于银行及基金的管理者,政府又是信息的使用者;在会计师事务所完全和挂靠单位脱钩之前,政府又是信息可靠性的保证者。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各经济个体,如上市公司、银行、基金、会计师事务所等,各自独立运作,各自照顾自己的利益,这些个体的行为便汇合成市场行为(即“无形的手”);在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的力量(即“有形的手”)才介入。就如同香港科技大学的陈建文教授所说: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下,政府机构、上市公司、基金、银行等个体,一个人负责一个球,而国内的现状是政府一手要抓住好几个球,因而这些球就只能轮流在空中转;这种情况只有在特技表演中才能看到,而再精彩的表演,也有收球结束的时候。
3、会计的国内协调基础差。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并存,《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财务制度的若干规定与现行的会计规范和税法条款相重合、矛盾或交叉,上市公司现行会计规范与证券监管部门的披露规范之间尚有不相一致的地方。凡此种种,都形成会计国内协调的障碍。加入WTO后,按照国民待遇原则, 外国企业可以享受国内企业的待遇,这种障碍必然会导致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差异,造成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不平等,令其不能接受。
4、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与国际趋向不一致。
从所有权主体与政府的关系看,西方的私有制意味着所有权主体与政府没有直接联系,从纳税角度看,还是一种相反的利益关系;但是,在我国,国家所有制意味着国家不仅充当所有者,也充当行政管理者,两者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当政企尚未很好分离时,两者实质是合二为一的。这种差异决定了西方的会计准则更强调由民间团体制定,强调会计制度的灵活性,抑或对不同企业和所有者的适应性,强调所有者的利益,从而更易采取稳健性原则。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会计制度更强调统一性和协同性,会计上往往不易强调稳健性原则。为了保证政府的税收利益,会计上更易于偏向激进,从而降低了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对策和设想
1、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内差异和会计国际化。
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内差异,对于有存在依据的合理差异,我们要承认其客观性。中国有自己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有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把一个与体制不适应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植入国内,其后果就像器官移植一样,会被排斥的。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考虑各种现实的可行性。中国由官方机构来制定和监督实施会计准则,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政府无所不管的情形是过渡时期不得不如此的现象,因为前文所提到的经济机构或个体,都需要时间的培养,才有可能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我们应该正视这种情况。
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设也并非与国外没有相同之处,在技术层面上,国际惯例中适应于中国的,就应该吸收借鉴进来。我国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在过渡时期,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会计经验和先进管理技术,进一步关注政府的过度功能如何逐步退出,以及如何培养市场经济必备的独立个体等等。
2、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会计制度的统一。
1993年7月1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大行业会计制度正式开始实施,跨出了我国会计改革的第一步。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应当加紧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把财务与会计真正结合起来,真正跨越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把会计准则深入到各项具体业务中去。1998年10月,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这体现了我国官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尊重社会公众对会计准则广泛参与的需求,体现了政府部门做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诚意。两年来,我们已先后出台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等9项具体会计准则,应收款项等21 个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这些都立足于解决当前会计实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眼下我们正处于“救火式”的会计工作阶段。应该说,会计准则代替行业制度有一个过程,但加入WTO会为我们大大缩短这一进程。
3、 加快改革和完善部分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会计管理政策和法规。
加入WTO后,我国政府职能会进一步转变, 证券市场会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和多样化经营会日益普遍,这些都会加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从而使企业对财务信息利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促使政府对原有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中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部分加以改进。如提高行业会计制度中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适当扩大加速折旧法的适用范围,改进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和标准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增强风险的防范和承受能力,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