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效应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_教学理论论文

现代心理效应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_教学理论论文

现代心理效应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效应论文,理论论文,高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而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合作”和“沟通”的过程。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沟通基础上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即“学习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要的过程”。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研究现代心理效应,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仅从心理学的浩瀚海洋中拾取几片贝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阐析,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南风效应”——政治课教学要讲究方法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在风的家庭中,南风和北风一直较劲,互不服气,北风提出他俩进行一次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捷足先登,刮起强劲凛冽的寒风,但结果不仅没能掀去行人身上的大衣,反而使行人将其裹得更紧。稍后,南风徐徐吹动,一时间风和日丽,春暖花开,行人顿觉暖意融融,纷纷解开纽扣,脱去大衣。在政治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讲求方法,同一目标,方法不一,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如果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大道理,甚至怒对学生的不同声音,结果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学方法,则会轻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货币的职能”时,因这一课时教学内容多、考点多、易混淆点多,基于“三多”的考虑,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课前认真梳理了教材体系,并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工夫,然后带着讲稿在课堂上对“五个职能”做了逐个剖析,并再三强调有些知识点不要搞混。然而,正当我“呕心沥血”地旁征博引时,台下却早已趴倒一片。课后反思;是我对教材挖掘不深?讲解不科学?分析不到位?……都不是,看来是教学方法不当。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一开场便抛出了这样一个事例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今天我们跟小王一起来分享他大学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喜悦吧!小王在公司上班,第一个月领到了4000元工资,他到商场看中了一款手机,标价1900元,经讨价还价,最终以1800元的买价成交,又用1000元还了欠朋友的债,到银行存了1000元,趁国庆长假,他还拿出以往的余款,兑换了3000美元去美国旅游。请问货币在这里执行了什么职能?”学生展开2分钟讨论后,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继而我对学生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判断、评价、纠正,并最终科学地解释了货币的五个职能。总体来看,较上一节课生动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开场时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强,但随着我的判断、评价、纠正,后半堂课学生已渐渐地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在第三节课上,我做了这样的调整:先出示上述“小王”的案例,继而抛出问题:请问,货币在这里执行了什么职能?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教材展开3分钟的讨论,让他们陈述自己的观点; 我再把所有的观点汇总写到黑板上,然后问学生:“这当中肯定有人写对,有人写错了,那么谁对谁错呢?”教室里开始小声议论,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等我作出判断。这时,我卖了个“关子”,说:“老师暂时不作评判,等我们学习了本框内容后由同学们自己来作判断吧!”此时,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随后师生们一起愉快地进行了交流合作,临下课前,同学们终于能运用自己所学对货币的五个职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在此,同样的教学目标和同样的教学内容,仅仅是对教学方法做了改进,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幸福感,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二、“霍布森选择效应”——政治课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权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真实的选择权,尤其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能够作出科学的、合理的选择,更是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说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但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新事物,因而教师在下定义时应该给学生的思维留有空间,不能框死。所以,我在上课时这样说道:“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这也是我们教材给出的定义。同学们如果给经济全球化下个定义,还可以怎么下呢?”教学中要留有空白,针对某些问题,教师不妨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又如,我们很多教师平时向学生出示各类问题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其实,作为社会学科类问题,其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选择余地。毋庸置疑,如果政治课教学都像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吗?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政治课教学要善于鼓励学生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名单交给教师,说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却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什么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们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由此,他们建立了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强,在这种心理推动下,他们取得了显著进步。平时,我在每节课前都安排学生进行3分钟时政述评,班上有学生把述评当成读报而极不情愿,或上台后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或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但每次学生上台时,不管他表现如何,我总是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报以热忱的眼神、鼓励的笑容;结束后先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然后对其进行“亮点点评”,最后提出一点“小小期望”。给学生以鼓励,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一针兴奋剂,因为在这个课堂上,师生们共同给了他目标,更给了他尊严和信心。一年过去了,现在的政治课课前3分钟变成了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亮点环节”。

四、“鲶鱼效应”——政治课教学应保持适度紧张

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就千方百计地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原来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为了不使沙丁鱼在途中死去,在鱼舱里放入鲶鱼,以挑起它们与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在适度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学会学习;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鲶鱼”、社会生活中的“鲶鱼”、学生思维火花中的“鲶鱼”。如,在学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刚一开课,班上一位求异思维活跃、颇有“能量”的同学突然提出“人活着难道一定要有理想吗?过一天算一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啊。只要不妨碍他人,没有理想又何妨?”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时,我灵机一动,便问“大家持什么想法?”经各方简单地表明态度后,临时组队,正反两方就“人活着应不应该有理想”展开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中,同学们还就“是不是所有的理想都有积极作用”展开了情绪高昂的辩驳。此时,关于理想的含义、分类、作用等问题已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条条杠杠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作为他们中的一分子,热烈地参与了辩论,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我真切地看到每个学生的脸蛋红扑扑的,眼神中分明闪烁着求智的喜悦和执著。这不正是为人师者最希望看到的吗?其实,当一个班级的学习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所以,这时教师若能在课堂中不失时机地加入几条“鲶鱼”,制造一些紧张空气,将会起到很好的激活作用。

五、“霍桑效应”——政治课教学要让学生尽情表达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员工的医疗和养老金也有保障,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一个由心理学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项“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和详细记录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对工人的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每个学生在其学习过程和成长历程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却不可能全部实现、全部满足。作为教师,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如,在政治课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相同,预期结果也不尽相同。作为政治教师,通常情况下要代二三百名学生的课,因而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意愿和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和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要耐心的引导学生尽情地“说”。如,我在每班课代表处放有一本《沟通从“心”开始》的小册子,班级学生课后可随时在上面留言,或谈自己学习中的困惑,或谈自己对老师的看法,或谈对课堂教学的不满和建议等等。平时还不定期地发一些“征询式”的调查表,如“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你能保持兴趣参与教学吗?这种兴趣能保持多长时间呢?”“你觉得老师的讲课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希望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能为大家提供哪些帮助?”“说说政治课的作业以什么样的形式最理想?”“希望多给你机会让你发表意见吗?”……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会感到轻松、舒畅。从我的实践体会来看,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问题得到解决,建议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有兴趣,在课堂上就会更活跃,在成绩上就会更进步。

标签:;  ;  ;  ;  ;  

现代心理效应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