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穷游”亚文化的发展过程
吴阿珍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 通过对“读秀”学术中全部字段包含“穷游”一词的报纸文章进行关键词编码和类型编码,分析“穷游”作为一种旅游亚文化的发展过程。“穷游”亚文化在金融危机爆发、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穷游”亚文化资本利用、商业消费推广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形成风格界限模糊、逐渐跨越年龄、生命周期短、脆弱性明显的时代特征。网络时代旅游亚文化的兴起、消亡是文化发展大潮流中的淘汰与筛选过程,正确看待亚文化的兴衰并掌握规律,才能引导旅游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穷游;亚文化;“读秀”学术;报纸文章;网络时代
2018年1月,一则题为《“穷游”男子四年间被各地救助234次》(2018年1月31日首次刊登于《北京青年报》)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发,引发热议,“穷游者”孙永(化名)靠救助站“穷游”天下的行为被指责浪费公共资源,而并非为真正的“穷游”,此报道引发人们对“穷游”活动的重新思考。“穷游”群体在很多方面区别于大众旅游群体,比如其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体验等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游客存在很大差别。“穷游”在很大程度上是 “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代名词,以一种抵抗主流大众旅游的小众旅游形式存在。“穷游”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表现特征、管理漏洞、社会效应、发展趋势等可为其他旅游亚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通过“读秀”学术搜索工具搜索全部字段中包含“穷游”一词的报纸文章,搜集到1996—2018年共3 000多篇。通过对文本进行关键词编码和类型编码,追溯“穷游”亚文化的生成,分析“穷游”亚文化的动态发展特征和过程,从中发现旅游亚文化从出现到成为潮流时尚,再逐渐走向消亡的发展趋势与规律。
一、文献回顾
“穷游”一词源于一批赴海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对海外自助经济游(budget travel)的理解与翻译,2004年“穷游网”的创建是这种说法的有力证明。而关于“穷游”一词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充分的讨论与界定,通常的解释是“穷游”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省钱,二是穷尽天下美景。
学术界对于“穷游”现象的研究集中在2014—2016年。有学者认为“穷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适合以访谈资料等为分析数据,用质性研究方法去探索其成为潮流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其理念的感知[1,2],或者以“穷游者”们的网络游记为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穷游者”特性,加深人们对“穷游”的理解[3]。“穷游”主要人群是青年群体,青年试图通过“穷游”实现自我形象构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但在消费主义社会情境下,“穷游者”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又难掩“表演”“自恋”的嫌疑,所以“穷游”亚文化也成为被消费、被收编的对象,且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参与力量,为旅游商业模式升级及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4-6]。大学生群体作为“穷游”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比如,关于大学生“穷游”的影响因素、安全问题以及其受新兴社交媒体影响等的研究[7,8]。另外,“穷游”安全、“穷游”动机问题也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9,10]。
“穷游”是一种亚文化,一方面,根据美国学者科恩对旅游者进行的分类,“穷游”是非制度化旅行,“穷游者”属于非大众旅游者[11],“穷游”亚文化是区别于大众旅游文化的小众文化;另一方面,“穷游”是当代青年对都市喧嚣文化、快餐文化、精神家园崩溃的抵抗,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表达方式,是一种青年亚文化[4]。基于以上分析,“穷游”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亚文化,学术界对其关注较为广泛,但研究较为松散,且尚未有学者结合网络时代大背景,从宏观上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探索。
首先,提高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供给,传统农村文化市场,产品相对单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选择较少。因此,需要适当增加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供应,促使更多的文化产品走入农村。
二、网络时代“穷游”亚文化生成的现实基础
(一)从报道看“穷游”现象的发展
从“读秀”学术搜索结果来看,1996年“穷游”一词最早出现在一篇题为《话说旅游:“穷游”得真趣》( 1996年6月17日刊登于《宁波日报》)的报道中。1999年题为《“穷游”亦潇洒》(1999年1月14日刊登于《大河报》)的报道将“穷游”与“公游”“富游”进行对比,此时的“穷游”与现在一般理解中的“穷游”不完全相同。“读秀”的搜索结果显示2000—2005年没有涉及“穷游”的报道,2006年一篇题为《大学生爱上“穷游”》的报道出现两次(2006年12月24日刊登于《钱江晚报》,2006年12月29日刊登于《新华日报》),报道内容是关于大学生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依然趁着假期外出旅游的事迹。此后,“穷游”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2007年之后,“穷游”热度迅速上升,受到广泛关注。表1是1996—2018年报纸报道“穷游”文章篇数情况。
气雾罐的质量状况决定了气雾剂产品的安全性和储存期,承压能力不足可能随时引致爆炸;密封性不良易引起渗漏,使喷雾功能消失;内涂层不良,涂层容易脱落以致碎片堵塞阀门,甚至引起罐壁腐蚀穿孔[30].
表 1 1996, 1999, 2006— 2018年以 “穷游”为标题的报纸报道情况
如表1所示,“穷游”现象自1996年首次出现至2014年热度上升,随后又呈现热度减退的趋势。
“穷游”报道可以分为两大类,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穷游”攻略分享类,二是“穷游”达人事迹报道类,三是探讨“穷游”意义类。“穷游”攻略分享类是实用型报道,内容主要为具体的省钱攻略,包括如何买廉价机票、预定实惠青旅等通用的省钱攻略,比如《“穷游”族省钱秘籍》(2010年5月18日刊登于《焦作晚报》)、《买张免费机票轻松玩“穷游”》(2008年10月9日刊登于《都市快报》);也包括具体目的地的穷游攻略,比如《3 500元“穷游”老挝柬埔寨》(2007年6月19日刊登于《青年报》)、《300美金“穷游”湄公河三国》(2011年3月3日刊登于《东莞时报》)。“穷游”达人事迹报道类文章的标题中一般包含人物特征、金额、目的地等元素,比如《骨灰级“穷游”全能王“栗子”:2 110元可以泰国10日游》(2008年10月23日刊登于《行报》)、《4名老人骑摩托“穷游”尼泊尔》(2009年8月5日刊登于《黄河口晚报》)、《“穷游”销金窟 4 000元吃喝玩乐游迪拜》(2010年12月8日刊登于《承德日报》)。探讨“穷游”意义类报道主要是将“穷游”作为一种值得倡导的行为加以宣传,比如《“穷游”路上体味人生》(2007年11月19日刊登于《经济晚报》 )、《“穷游”驴,花少钱走出真情感》(2008年1月31日刊登于《羊城晚报》)、《牛皮糖派:“穷游”也开心》(2009年2月23日刊登于《新闻晨报》)。
中国有句老话叫穷家富路,节省当然是美德,但是在外出旅游时,该花的钱还真不能省。为什么这么说呢?旅游,一方面是为了探寻美景、感受自然的美好;另一方面是为了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其中就包括美食文化、风俗人情、住房特色等。如果你是“穷游”,想要体验各种旅游项目,那么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望梅止渴”。事实上,缺钱带来的,必然是旅行质量的下降,“穷游”能做到的,只是通过降低质量来压缩成本。其实在很多时候,“经济、实惠、低价、低端、省钱游”只不过是“穷游者”的无奈选择,一味地削弱旅游的享受度,只会导致身体受罪、心情不愉快。
图 1“穷游”报道主要分类情况
(二)“穷游”亚文化的生成基础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类型,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13]。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中也包含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对于“穷游”亚文化的资本利用,最典型的是“穷游”达人,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穷游经历,成为“穷游”圈名人,再通过媒体报道进入大众视野,从而积累起“社会资本”,或者直接通过“写畅销书”“开讲座”等形式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比如朱兆瑞。朱兆瑞是“穷游”圈的名人之一,屡次出现在“穷游”报道中,他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穷游”经历,先后出版《3 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299美金飞遍东南亚》《699美金飞遍新东欧》等“穷游”畅销书,成为“穷游”圈备受追捧的偶像级人物。
从表1可以看出,“穷游”在2008年、2009年开始受到媒体关注,这个时期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金融体制相对安全,但由于过于依赖贸易,实体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12],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当时人们的消费欲望非常消极,“省钱”“减少支出”成为日常话题,加上旅游在传统观念上本是一种消遣性、娱乐性活动,受到的影响更大。
医保办成立投诉管理小组,日常监督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将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中予以解决。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评估执行效果,将整改效果好的措施予以提炼,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对薄弱环节和新发投诉执行不到位的措施,在下一阶段的整改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PDCA循环的依据和动力,并不断持续改进。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穷游网”的影响,“穷游网”是2004年在德国留学的肖异创立的出境旅行服务平台,“穷游网”的建立对于“穷游”理念的推广影响非常大。在2008年35篇(剔除重复和找不到具体内容的报道)报道中,有14篇中提到了“穷游网”,比如有报道中提到“‘穷游网’是外国游的精华网站,基本上能省钱的方法上面都有”。
3.“穷游”亚文化资本的利用
我们提出将单层的荧光颗粒修饰在凝胶基底的表面,代替了传统的将多层荧光颗粒三维分布于凝胶基底内部的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荧光模式,沿Z轴方向由下而上寻找荧光颗粒的最下层,然后间隔0.4μm逐层扫描至荧光颗粒的最上层。同一时刻,共采集8层荧光图像作为三维散斑图像,Z方向深度降低到3.2μm,远远低于传统方法(几十微米)[20,28],有效地降低了光毒性对细胞的伤害。由于细胞迁移会引起荧光颗粒沿Z轴方向的运动,因此,为了得到全场荧光颗粒的位置信息,沿Z方向采集的范围大于荧光颗粒本身的直径。
——《经济不景气“穷游”也快乐》(2009年9月6日刊登于《三秦都市报》)
当富翁变成负翁,千金沦为欠金,全球经济危机海啸四处翻涌,省钱成了一种理财妙招。
——《1元玩上海“穷游”穷开心》(2008年10月21日刊登于《天天新报》)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她被停薪留职2个月,在“宅”了27天后,她决定和朋友一起去海南散散心。从海南回来后,她在我市某旅游论坛上发帖:“单身姑娘金融危机下的三亚之旅——省钱有招。”
现今的亚文化不再拥有某种鲜明的、易于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风格,而是各种迥异的亚文化同时存在并不断融合、演化[14]。学术界在对“穷游”现象进行研究时,经常将其与较为成熟的另类旅游相联系,比如,李国征[1]认为“穷游”与背包旅游存在密切关联,节俭是背包旅游者典型的特征之一,但“穷游者”的概念更为宽泛;张镒和柯彬彬[10]认为“穷游者”和背包客的行为特征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省钱省开销“穷游”穷开心》(2008年12月9日刊登于《东江时报》)
2.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速度飞快,信息实时共享成为可能,“穷游”亚文化在出现初期通过网络(网络虚拟社区、论坛、网站等)聚集有共同追求与爱好的人,形成亚文化圈子。“网友”“网上”“网站”等与网络有关的词成为报道中的高频词汇,比如有报道中写道“大节在即,即使雨雪交加,‘穷驴们’在网络上的活跃气氛不受打击”。
另外,也有报道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金融危机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一是认为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金融影响较大,使得我国出境游具有汇率优势;二是金融危机使整个社会承受着压力,人们为高生活成本、高失业率烦恼,导致出门散心旅游的需求增长。总之,在这种现实矛盾的刺激下,“穷游”开始走进人们视野,2008年、2009年关于“穷游”的报道文章中,“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屡屡被提及。例如:
今年遇到经济危机来袭,不少人现在还犹豫不决,迟迟无法做出最后决定。难道都要勒紧腰带,放弃旅行计划,选择紧闭在家充当 “宅男”“宅女”?
1.金融危机的刺激
4.商业消费的推广
亚文化“被消费”是消费主义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可促进亚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壮大。关于商业消费的推广,首先是商机发现者,他们商业嗅觉敏锐,发现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穷游”最关键、最难的一步就是出游前的路线设计。路线设计需要搜集大量信息,需要对各类网站运行模式的了解、外语知识等,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所以,他们抓住商机,利用自身对网络信息的整合能力,设计“穷游”路线在网上出售。这使“穷游”的难度下降,让“穷游”更加普遍化,而不再是“穷游”达人的专属行为。比如有报道中提到“记者近日在淘宝网上发现,有几家从事旅游服务方面经营的卖家,把‘设计线路’服务放在了首页显眼的位置,分工明确,并且明码标价”。
其次是媒体,媒体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件的影响力。在2009年的118篇“穷游”报道中,《成都商报》总共13篇,处于遥遥领先位置;排第二的是只有4篇的《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把2009年定义为“穷游”年,推出《“穷游”2009》专版。一是讲述朱兆瑞“3 000美金周游世界”的“穷游”故事,二是分享具体的旅游省钱方法,并且联合成都全搜索网站开辟专门的网络平台供广大“穷游”爱好者交流分享经验。
三、网络时代“穷游”亚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风格界限模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样本率与整体率的比较采用二项分布检验。对于不同程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不仅学术界很难对“穷游”下定义,说明白“穷游”的鲜明特征,“穷游者”们于自身行为的界定也存在模糊性。于是就存在这样的现象:“穷游者”以“驴友”互称,以“背包”为穷游的方式、特征之一,甚至有些“穷游”互助网站也推行“沙发客”式的交换住宿互助旅游模式。
(二)逐渐跨越年龄
“穷游”亚文化群体最开始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主要是职场新锐和在校大学生[1]。2009年一篇题为《骑摩托“穷游”尼泊尔 4老人归来》(2009年8月4日刊登于《华西都市报》)的报道被多家报纸转发,“穷游”群体开始向老年人群体扩散,之后陆续出现《俩老太“穷游”法意——14天行程每人仅花1.6万元》(2009年10月22日刊登于《郑州晚报》)、《七旬夫妇“穷游”中国——15年游遍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10年1月8日刊登于《老年生活报》)、《花甲背包客“穷游”数十国》(2011年10月16日刊登于《江海晚报》)、《老夫妇“穷游”马来半岛15天花费不到1万元》(2012年4月17日刊登于《新快报》)等报道;另外,让小孩体验“穷游”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一个热门话题,比如《南京酷妈带女儿穷游“攻略”走红》(2013年7月30日刊登于《扬子晚报》)、《带4岁儿穷游澳洲——儿子比在家更听话》(2013年10月21日刊登于《重庆晨报》)、《和儿子一起穷游》(2017年3月23日刊登于《中国教育报》)等报道。“穷游”群体年龄不再集中于年轻人群体。
(三)生命周期短
生命周期理论很少被直接用于与文化自身发展有关的研究,更多是将其运用在文化产业[15]、文化旅游产品[16]等的发展研究中。但通过检索发现已有学者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企业文化,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提出“企业文化生命周期”[17,18]。如果说主流文化的生命周期线呈现的是不断发展、创新、前进、上升的趋势,在本质上不符合生命周期发展规律,而亚文化则不同,亚文化会消失、会死亡,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社会环境中,亚文化的存在形式更像一种产品,同样面临更新换代,即被取代、被淘汰的问题。所以,一般亚文化的生命周期发展历程符合基本生命周期规律,发展趋势存在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使穷游亚文化快速发展起来,生命周期线呈现“窄”“陡”的特点,从2008年、2009年开始发展,到2012—2016年进入成熟发展期,再到2017年的急速衰退,一切都凸显着“快”。2018年关于“穷游”的报道仅141篇,说明穷游正在退出大众视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例如:
又到国庆“黄金周”,相较于前几年“穷游”的走俏,如今的“95后”年轻人更青睐有品质的自助游……“95后一代正成长为成熟甚至专家型的旅行者,他们的消费观念和以往年轻人有很大不同。” ……据媒体调查,“95后”单次旅行花销在3 000到5 000元之间的最多,占比44%;千元以下的“穷游”占比仅为7%。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受到培养目标、师资构成、学生传统择业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一定的冲击。
——《“95后”不爱“穷游”》(2018年10月1日刊登于《三秦都市报》)
负面报道主要出现在2013年以后,一是不断被曝出的“穷游”安全问题引发关注,比如《“花钱少感觉新,保障缺隐患多”——“穷游”热背景下的“冷思考”》(2013年3月19日刊登于《台州日报》 )、《姑娘“穷游”遇性侵 朋友为其“报仇”酿血案》(2014年11月29日刊登于《桂林晚报》)、《没有保险的“穷游”,伤不起!》(2015年5月19日刊登于《北海晚报》 );二是“穷游”体验“本真性”问题受到质疑,负面报道让“穷游”追随者失望,比如《“穷游”古镇装小清新遭网友吐槽》(2012年7月29日刊登于《东亚经贸新闻》)、《“穷游”环球?文青醒醒吧!——因遭图片摄影师追讨版权被起底 网络红人猫力被揭“穷游”有赞助》(2014年9月16日刊登于《广州日报》)、《背着高档旅行装备“穷游” 背包客乞讨旅费遭批》(2017年4月13日刊登于《城市信报》);三是有些人借着“穷游”的幌子,进行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比如《“穷游”不是骗吃骗喝》(2014年6月18日刊登于《南方日报》)、《拒绝“穷游”做有担当的旅行者》(2014年10月23日刊登于《南方都市报》)、《“穷游”全国10多个城市 偷了20余部手机当路费》(2017年8月29日刊登于《扬子晚报》)。“穷游”报道分类情况见图1。
对于企业来说,时间管理是财富之源。时间是一种独特的稀缺资源,它没有弹性,无法再生,更没有替代品。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在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以非凡的统筹能力来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于“穷游”你怎么看?》(2018年12月25日刊登于《兵团日报》)
(四)脆弱性明显
相比于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主流大众文化,亚文化显得更加脆弱,更加容易受负面报道的影响。自2008年“穷游”发展以来,一直以“正能量”事件被报道,“穷游”达人受到追捧,“穷游”事迹被人们津津乐道。但随着“穷游”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加入到“穷游”行列,关于“穷游”的负面报道开始出现。正如上文所分析,负面报道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穷游”安全问题、“穷游”体验“本真性”问题、“不负责任旅游”问题。
2013年,关于“穷游”行为的批判性思考与讨论开始大量出现,以一篇题为《“花钱少感觉新,保障缺隐患多——“穷游热”背景下的“冷思考”》(2013年3月19日刊登于《台州日报》)的报道为标志,此文章被20多家报纸转载(包括内容或题目稍有改动的转载),引起社会关于“穷游”安全问题的热议。2014年爆炸性负面报道《穷游环球?文青醒醒吧!——因遭图片摄影师追讨版权被起底 网络红人猫力被揭“穷游”有赞助》(2014年9月16日刊登于《广州日报》),曝出网络“穷游”达人的“穷游”活动背后存在策划团队。所谓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穷游”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这对于广大追求“穷游”精神的追随者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
此外,“穷游”“蹭文化”开始受到诟病,“穷游”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尽量省钱,“蹭”原本是指“穷游者”们之间一种互帮互助的形式,以及“穷游者”受到旅游目的地“淳朴的当地居民”自愿帮助的行为,但是当“蹭”的对象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穷游”就变成一种“不负责任的旅游”。“负责任旅游”是符合生态和社会伦理准则的旅游行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必须遵守恰当的行为准则[19],反之,则为“不负责任的旅游”。此类报道中揭露了部分“穷游者”在旅游途中“骗吃骗喝”“偷盗”“行窃”“骗救助”等不文明行为,关于此类问题的报道有《“穷游”不是骗吃骗喝》(2014年6月18日刊登于《南方日报》)、《夫妻各地“穷游”没钱竟去医院偷》(2014年11月18日刊登于《东南早报》)、《体验“穷游”怕苦 盗车偷钱被擒》(2015年8月13日刊登于《武隆日报》)、《别把“穷游”当耍赖的理由》(2017年2月11日刊登于《宜宾日报》)。
“穷游”负面报道的增多,与“穷游”报道数量的逐渐减少趋势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测负面报道对穷游亚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甚至是导致其消退的原因之一。
放牧方式对人工草地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 徐智超,祁 瑜,梅宝玲,卓 义,王凤歌,武胜男,邬嘉华,温 璐(110)
四、结论与讨论
“穷游”亚文化的兴起、消亡过程是文化发展大潮流中的淘汰与筛选过程,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出现—发展—热潮—衰退—消亡五个阶段。“穷游”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金融危机刺激“穷游”行为出现,借助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穷游”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独特的亚文化。“穷游”在发展初期受到欢迎和热捧,人们对其持积极态度,报纸舆论呈现正向,关注度持续上升直至顶峰。随着“穷游”作为一种亚文化被利用、被商业消费推广,“穷游”的影响面越来越广,“穷游”亚文化风格界限开始模糊、受众人群逐渐跨越年龄,随之曝出的各类负面事件对“穷游”亚文化圈子形成巨大打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穷游”行为,报纸舆论朝负向发展,关注度逐渐下降。整个“穷游”亚文化发展历程,反映出其生命周期短、脆弱性明显的特点。
依据《政府会计制度》的预算会计账务处理: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借记“投资支出”;收回本年度以货币资金取得的对外投资成本时,贷记“投资支出”;收回以前年度以货币资金取得的对外投资成本时,贷记“其他结余”;年末,“投资支出”发生额净值转入“其他结余”。货币资金投资取得和成本收回所使用的核算科目相互不对称,未能清晰反映货币资金投资的资金运动轨迹。
旅游亚文化是不同旅游需求的反映,其动态发展映射旅游需求市场的发展、变化。一种情况是各种旅游亚文化持续良性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亚文化圈子,对旅游行业来说就是形成细分客源市场,旅游行业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小众旅游产品。另一种情况是旅游亚文化的风格并非特别明显,最终被“收编”或者直接“消亡”,但对其出现过、存在过的事实并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利用其去反观主流旅游文化,并改进、提升主流旅游产品水平,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征. 穷游热的成因:一个质性研究[J].旅游研究,2015,7(4):24.
[2] 王超, 蒋晓芸. 旅游者对“穷游”理念的感知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J].未来与发展,2017,41(9):86.
[3] 张镒, 柯彬彬, 苏欣慰. 穷游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方法[J].未来与发展,2014,38(7):37.
[4] 姜兰花. 抵抗、亚文化、表演:青年“穷游”现象的文化解读[J].北京青年研究,2015,24(3):26.
[5] 姜兰花. “穷游”消费与青年身份构建的质性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3):28.
[6] 蔡骐. 从穷游亚文化看场景时代的新媒体赋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2):124.
[7] 陈瑶, 李静, 杜思蓓, 等. 大学生“穷游”安全保障的认知程度调查与分析:以川北医学院为例[J].旅游纵览,2014(5):48.
[8] 柯彬彬, 张镒. 新兴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穷游行为影响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6,40(6):77.
[9] 苏欣慰, 陈金华, 张镒. 穷游安全问题及应对机制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11):66.
[10] 张镒, 柯彬彬. 穷游动机实证研究[J].旅游研究,2015,7(4):30.
[11] COHEN E.Toward,“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J].Social Research,1972,39(1):165
[12] 王波.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6):70.
[13] CARRINGTON V,LUKE A.Literacy and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A reframing[J].Language and Education, 1997,11(2):96.
[14] 于涛. 当代亚文化的生成、特征及其发展趋向[J].学术交流,2017(10):89.
[15] 薛东前, 张茹茹, 郭晶, 等. 文化产业生命周期的时空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7):76.
[16] 蔡加珍. 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演变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59.
[17] 魏光兴. 论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16.
[18] 许雄奇, 赖景生. 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的理论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48.
[19] 张帆. 负责任旅游者行为特征探究[J].商业时代,2007(36):86.
The Development of Budget Travel Tourism Subculture in the Internet Age
WU Azhen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budget travel as a tourism subculture is explored with data from Duxiu newspaper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phrase “Qiongyou” (budget travel) which were coded in terms of keywords and types. The subculture of “budget travel”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on the stimulati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online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the utilization of budget travel sub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mercial consumption, acqui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urred style boundaries, a gradual tendency to attract all age groups, a short life cycle and obvious vulnerability. A process of elimination and screening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found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budget travel tourism subculture, whose phenomena and laws must be understood with insight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Key words : budget travel; sub-culture; Duxiu academy; newspaper articles; Internet age
收稿日期: 2019-02-11
作者简介: 吴阿珍(199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旅游安全与小众旅游研究。
文章编号: 1008-8075( 2019) 03-0049-07
doi: 10.13446/ j.cnki.jlvu.201902002
中图分类号: F 590
文献标识码: A
(责任编辑:东红 英文审校:杨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