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创立的国际价值理论历经100多年风雨考验, 不仅没有被恶意攻击和谩骂损伤丝毫,反而越来越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推崇,显示着越来越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越来越强的现实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棵理论大树生长的土壤即经济的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马克思创立国际价值理论时虽然已经出现了经济的全球化,出现了世界性的生产与消费,形成了世界市场,但是,同今日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有天壤之别、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壮大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沃土、肥力滋润着国际价值理论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国际价值理论出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反过来又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服务,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今天我们来学习和研究这个理论,绝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卖弄古董”,而是以它为指导来研究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一、国际价值理论是国际经济秩序破旧立新的理论武器
(一)破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必然性
所谓国际经济旧秩序就是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掠夺、压榨和剥削的秩序。它始于15~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宗主国在非洲、美洲、亚洲霸占殖民地,中经18~19世纪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德国的瓜分与再瓜分,最后于20世纪由美国在全球完成并最终确立。仅以我国而言,三四百年前葡萄牙将我国的澳门变成它的殖民地,荷兰将我国的台湾地区变成它的殖民地;100多年前,英国将我国的香港变成它的殖民地, 日本将我国的台湾地区变成它的殖民地,沙皇俄国将我国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20世纪初,八国联军占领我国首都北京,妄图灭亡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大举侵犯我国大片国土,妄图把我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美国来得晚,在20世纪40年代以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为手段,将我国变成了它的半殖民地。历史事实证明,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是地地道道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发展中国家都有这样一部心寒的殖民地的历史,这就是难以忘怀的掠夺、压榨和剥削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样的秩序难道还继续维持而不破除吗?二次大战后,众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开展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先后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如何处理它们之间以及与原来的宗主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呢?或者说,如何破除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建立新秩序?针对这个问题,拉丁美洲、非洲、亚洲以及欧洲的先知先觉者们已经争论了50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尤其是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以来,国际经济秩序的破旧立新的斗争,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又有了新的进展,但是严重的分歧仍然存在。特别是“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他们总想维持国际经济旧秩序,而阻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对此,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舍此还有什么办法?
(二)国际经济新秩序应建立在国际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本质上不过是商品(包括服务)交换关系,国际经济秩序也只是世界市场的交换秩序。这种商品交换关系或交换秩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式?如何建立?我国政府提出的总政策或总原则过去称为平等互利,目前称为“双赢”、“多赢”或“共赢”;国内学术理论界则取名等价交换。这些称谓尚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从理论上说透、说彻底。在理论上是个什么问题?简言之,它是个国际价值及其运行规律问题。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没有地域或国界的限制,价值规律既在国内起作用,更在国际上起作用。当价值规律越出国界在国际上起作用时,则称之为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规律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和是非评价标准,也是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的依据。国际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在世界市场上交换双方要按照国际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所谓等价是指双方各自商品所含的国际价值量相等。不论何国何地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国际价值面前一律平等,或者说,国际价值是个平等的尺度。遵循这个要求,那就是维护商品等价交换的正常关系和秩序;违背这个要求,则是破坏国际经济关系和秩序。我们要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在国际价值规律基础上的正常的国际商品等价交换秩序。我国政府过去坚持的平等互利,目前提倡的“双赢”、“多赢”、“共赢”,都是基于国际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符合这个规律的基本要求的,因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但是,有些发达国家并不遵守国际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按国际价值这个标准判断是非,而采取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搅乱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秩序,从中渔利。最近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受阻,“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等价交换掩盖着的剥削
国际价值是各国商品生产经营者等价交换的基础、尺度和平等的标准。这里所谓的“等价”、“平等”就在于以同一个尺度——国际价值来衡量和判断。但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科技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因而,创造同量的国际价值则要花费不同的劳动时间,在发达国家可能仅用一个劳动日,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可能耗费三个劳动日。这样,就出现马克思所指出的三个劳动日同一个劳动日相交换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出现,平等将转化为不平等,等价交换将转化为不等价交换,产生剥削行为,“价值转移”必然出现。这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二律背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有的不理解这一点,主张保留等价交换,而消除剥削、不平等、不等价等不合理问题。这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问题的根源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决定了一切法权都是表面的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表面上的等价交换而事实上的剥削。既获利又受剥削,这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的真实景况的写照。要摆脱这种矛盾环境,消灭剥削,只有离开市场经济,否定国际价值及其运行规律。这在目前是绝对不可能的。当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化国家。
二、国际价值理论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指路明灯
(一)三个劳动日交换一个劳动日的现实
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元,比1978年的206亿元增长50多倍。以进出口总额相比,已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位的贸易大国。但是,仍然不是贸易强国,距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目前我国外贸的增长是粗放式的增长,出口的产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者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者少,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者多。最近商务部薄熙来部长在一次会上讲,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换回的外汇, 才能购买一架空客380的飞机。据《国际商报》2005年8月9日报导,中国5家航空公司8 日在北京同波音公司签订购买42架787型飞机的协议,目录价格为50.4亿美元。据估算,购买这批波音飞机,大概需要出口262亿件衬衫换回的外汇。类似的情况还不少。它们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国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正处在以我们的三个劳动日同他们的一个劳动日相交换的阶段。这种交换,既发挥了欧美的科技优势和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双方都获利,即“双赢”,又含有不等价的剥削成份。这是当前条件下国际价值规律铁面无私的公正裁判,谁能奈之何?
(二)一个劳动日交换一个劳动日的目标
按国际价值这个标准,当前我国的三个劳动日可能等于欧美国家的一个劳动日。如果经过专家研究和测算,实际情况的确如此,那么我国为制造出口商品而消耗的劳动将有三分之二是无效劳动。换言之,如果我国达到欧美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完成现在的出口贸易额,仅有三分之一的劳动消耗就够了。这说明,我国劳动的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多么巨大啊!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以三个劳动日交换欧美一个劳动日的阶段。但是,我们又不可能一步登天,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可否分三步走,或划分如下三个阶段:目前处于三比一阶段,走完这个阶段目前看来至少还要30年时间;二比一阶段,这个阶段也需要几十年时间,由中等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加速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最终是一比一阶段,届时我们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欧美持平,商品生产的劳动消耗大体一致,中国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事实将证明,三比一转化为一比一的过程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完成三比一向一比一的过渡
三比一向一比一的过渡,实际上是我国对外贸易由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完成这些质量型转变或过渡的关键是基于科技之上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能否迅速提高。只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才能以同样的劳动时间创造出同它们一样的国际价值量,进而达到真正的等价交换。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总以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增加就业存在着矛盾,似乎二者不可兼得;在我国劳动力数量如此庞大、就业压力如此沉重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观点已被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所否定。实践证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只要今后20年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那就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单纯依靠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必须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在外贸方面,要真正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提高我国各类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然已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但与发达国家该类商品40%~50%的比重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况且,这类产品中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者甚少。据商务部研究院对上海、天津、深圳三地136家外贸企业关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问卷调查,73.5 %的应答者认为粗放表现在出口商品附加值过低,48.5%认为出口效益不高,36.4%认为过度依赖加工贸易,26.5%认为过度依赖外资企业出口,23.5%认为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这样的结论虽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突出强调科技因素不够,没有把“科技兴贸”放在首位。只有走科技兴贸之路,才能实现贸易强国之梦。
三、国际价值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指针
我们正处于理论创新时代。在对外经贸理论方面已有十大理论创新。但是,面临的理论创新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必须学习马克思的理论创新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为指导。一百多年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进行了反复较量。当前,它仍然面临供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既是革命的、批判的,又是发展的,随着实践的变革不断前进。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也许是这样几个:(一)区域价值问题,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集团化可能形成区域价值,而不是以全球为背景的国际价值;(二)高新科技劳动创造价值问题,新的科技革命已露端倪,新的劳动形式不断涌现,它们如何创造价值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三)价值的国际间转移问题,跨国公司正在主宰全球的经济和市场,它们在国家间的价值转移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值得研究;(四)各国经济规模的可比性问题。各国以什么指标(如GDP、GND等等)来计量经济规模应当创新。
标签: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 等价交换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国际秩序论文; 价值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