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融合与政府策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链与创新链的配置研究论文

双链融合与政府策略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链与创新链的配置研究

肖 谦

(中共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湖北 荆门448200)

〔摘 要〕 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一线城市和南方发达地区优先配置人才链和创新链,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先发优势,中西部地区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创新链、人才链存在断链甚至碎片化现象,阻碍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升级。因此,政府要创造公平环境、规范竞争秩序、驱动多元整合、投资优势人才,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有效设计双链融合最佳配置手段,实行合乎地域发展实际的一种或几种人才链和创新链组合,促进双链深度对接融合,进一步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才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政府策略

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因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人才所进行的创新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要素链断裂阻碍发展上档升级,其突出表现在人才链和创新链(以下简称双链)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明显断链,甚至是碎片化的现象:“人才链”不足以支撑“创新链”,“创新链”不足以支撑“产业链”,“产业链”不足以支撑可持续发展。为此,打通人才兴国的“最前一公里”,建立以才促产、以产引才、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人才”乘数效应,才能有效驱动区域发展中的项目建设、产业动能、发展后劲。因此,双链融合成为当前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打造中西部创新型城市最紧迫的任务。

一、国内外人才链创新链配置研究梳理

(一)人才链、创新链的基本涵义

按西方国家统计,大约80%以上的创新发生在制造业领域,我国情况亦是如此。熊彼特认为,创新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即新产品、新工艺(生产方法)、新市场、新的原料供应、新组织方式中一种或者几种组合来实现经济增长,来创造经济学概念上的价值[1]。在此基础上,创新链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创新点的核心需求,通过组织知识、技术创新等将创新的各参与方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经济化过程和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结构模式;而人才链是指运用自身创造性思维,以人才价值(知识、技能、劳动成果、经验、教训等)为纽带,集中进行持续性研发,形成有组织性衔接关系的人才梯队。其中,政府是人才链体系建设的主导者和推行者,市场是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风向标和人才链的检验者。

人才群体发展演化总是以核心人才为种核,通常显示出强烈的人才种核效应。一个或几个同行中的领袖级人物,往往会对同类人才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群体发展的生长基点和凝聚核心,带动其上下游人才向其靠拢,大大提高群体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并通过衍生、扩张与拓展,成为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大影响的人才布局,使人才集聚度不断提高,形成蔚为壮观的“人才生态链”和“人才生态圈”[2]。随着人才生态链的形成,在人才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映射下,人才生态链会对在其边缘外界处于“观望”心态的人才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使群体外部优秀人才不断集聚,人才规模越来越大,人才生态链越来越复杂,人才群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来越强,同时,由于群体感召效应,它对人才生态链上的人才也将产生持久的粘附力。

(二)国内外对人才链创新链的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认为,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于人的行为及其对经济利益的决策,只有利益才能支撑知识创造。事实上,人类以“利益”为导向的发明创造使自身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既然创新是获利的必要条件,创新链和人才链则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倾向,成为市场利益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包括法律在内的基础保障, 那么可持续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在法律层面清晰界定并有效保障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所有者权益。国外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整合,首先是应用科学满足市场需求,即满足产业发展和人民需求。为此,资本及其平台成为组合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平台,依靠利益链来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3],应用科学的市场转化率成为应用科学创新人才为之奋斗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真正的动力。而作为应用科学源动力的纯科学,一方面以雄厚资本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或民间平台为主体,为市场纯利益推动而开展研究;另一方面以国家为主体,为构建科学技术不可逾越的优势进行基础研究。西方纯科学研究的创新链、人才链多以国家投入的形式进行长期保障并持续形成制度性安排。

白羽肉鸡传染性疾病随着宿主、环境变化和免疫选择压力等不同,临床表现会复杂多样,表现典型化和非典型化的临床症状。白羽肉鸡传染性疾病病原不断增强,导致白羽肉鸡传染性疾病免疫接种失败现象比较严重[1]。

国内研究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链和创新链的研究多以对国外的借鉴为主,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优势是通过以市场换知识成果来缩短崛起进程,然而靠原创性知识成果的积累显然不足以支撑高增长对技术成果的需求。由此,较长时间内我们忽略了对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建设布局,并对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体系建设缺失条件下,人才链和创新链如何在局部得以突破的研究较少,指导性成果少有能在国内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被移植和采用。研究成果运用受限,成功指导实践并不显著。2017 年,我国科学技术提供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5%。当前国内区域竞争更加白热化,集中体现在城市间人才链和创新链的竞争。一线城市和南方发达地区提前布局争夺优势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已经取得先发优势;中西部地区由于人才链和创新链未与产业链、资金链实现“四链闭环”,呈现断链现象;不发达地区的要素资源更是呈现碎片化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要提高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围绕产业链培育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打造健全的人才链,破除创新成果向产业链转化过程中的“孤岛断环”,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国家层面上的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驱动动力来源于人才链、创新链、信息链、产业链、资金链、利益链的协调均衡机制,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一系统的机制创新更加重要。

俄罗斯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过渡始于1991年叶利钦上台执政,其颁布的使俄罗斯政府机关非党化的总统令亦使党的新体制于苏共二十八大期间得以确立。多党制、政治多元化则在1993年获得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中被进而确认。自此在俄罗斯,多党制得以合法化。

在进行空间面板模型计量之前,先进行普通面板回归,用以比较空间计量模型的适用性,由LM检验的结果决定,检验结果拒绝了没有空间误差或空间滞后影响的原假设。空间杜宾模型是空间计量中的一般模型,可通过Wald检验和LR检验判断是否可以将空间杜宾模型SDM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由检验结果得,SDM模型是研究我国能源强度收敛性的最优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二、当前我国人才链创新链配置的时代背景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下,我国政府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中美贸易战危局促成的新一轮科技联动产业的创新机遇,统筹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必须深刻认识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背景。

1.新阶段经济约束条件发生系统性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在供给、需求的两端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供给端的变化。供给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生产的要素成本系统性大幅上升,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技术创新。这四大要素成本系统性大幅度上升,导致依靠单一资源投入拉动扩大经济规模增长、带动就业扩大的难度显著增大。二是需求端的变化。过去我国经济的总体势态是需求旺盛、供给不足,而现在则变成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伴随着社会发展体制的变化,很多地方并不适应由市场和人民需求改变而带来的变化,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没能勤练内功提高城市竞争力与发展的适应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导致少数地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滞胀引发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可能出现在中部地区,结构不优、机制不活、调控不力的地方经济可能会发生断崖式下跌现象。三是要素端的发展变化。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整个过程的硬约束要素。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长江经济带作出的指示精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能耗约束与产业升级的关系,而节能减排科技及其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在当前属于学术前沿课题。节能减排对还未有效进行产业转移的地方而言,是极难克服的制约要素(见图1)。

图1 创新资源整合模型

2.供给侧改革对政府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高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要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这是供给侧改革区别于需求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需求侧经济中,由于需求旺盛、产品短缺,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推动企业扩大再生产上。供给侧经济中,政府要为企业生存拓展空间、为产业改造指明方向、为结构调整指定计划,更重要的是不能挤压市场发展空间,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原来与需求侧经济相适应的全套体制机制都要进行供给侧调整,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对政府配置资源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3.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以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引导

世界上存在很多因政府有效配置资源取得发展成效的国家,其中,与政府柔性资源配置对应的西方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它们聚力后发赶超,突出政府干预,贸易立国,引进科技,统制金融,出口导向,创新与拿来主义、合作与团队精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互结合,成为中国学习效仿的榜样。而采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德国等国,吸取权利对等的保障内涵,政府导向和自由竞争依存、经济杠杆与政府计划并用,凸显政府对经济发展宏观引导的针对性和必要性,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4]

2.如果项目运营失败,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城镇综合开发PPP项目往往具有项目复杂、投资金额大、建设运营期限长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决定着项目风险巨大。目前从实践看,较为简单的PPP单体项目尚且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城镇综合开发PPP项目运营面临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如果项目运营失败,会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随着目标管理理念的提出,让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提升方面有了理论上的支持,也让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效缓解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政府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终目的,以推动企业发展为目的调适与市场的关系,摸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就必须更加柔性地配置人才链和创新链等要素资源,以服务和助益全社会。

三、国内外人才链创新链配置中的政府职能

人才链和创新链作为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必须与资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统筹考虑。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些要素与政府配置能力的互动,就要将拥有市场经济属性属于市场的要素统归市场,将政府要素的一方归结为政府(包括生态环境),如此就形成一个简单的二元结构逻辑程式,再根据政府、市场各自的强弱关系,便形成四种模式。

(3)船舶企业竞争力不强。全省拥有运输船舶6 466艘,货运船舶平均吨位仅394t,远低于国家要求内河平均1 000t的水平。专业化运力不足,全省集装箱船舶仅36艘、5 453标箱箱位量,化工品、滚装等专业化运力紧张。船舶老旧化率高,4 478艘货运船舶中船龄超过15年的达21%。3 213艘旅游船、客渡船中船龄超过10年的达54%。全省拥有水路货运企业198家,省际水运企业83家,万吨以上企业仅28家,无10万载重吨以上的骨干企业,企业规模偏小。

二是市场弱、政府强。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由于商品总体短缺,政府配置资源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断扩张生产规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人才创新少有需求,也就缺少对它的投入。同时,也由于市场产品价格限制多,产品质量好坏一个样,商品品种多少一个样,人才缺少创新动力和能力、企业缺少定价权,产业转型升级缺少动力,主要经济活动都以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为目标。

在时代变革下,我国地方政府要注重创新引领,用政策导向来配置地区发展的要素资源,有效设计双链融合的最佳配置手段。双链融合中,政府的行动策略在于创造公平氛围、规范创新秩序、驱动多元整合、投资优势人才。

三是市场强、政府弱。目前,在市场经济时期,我国需要通过市场调剂社会资源要素,人才由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因此社会创新活力得以激发。而政府把资源配置的权力交给市场,将主要精力用在对资源配置的监管上,提醒企业或产业竞争存在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制止垄断竞争和违法行为;在收入分配上通过税收等行政手段,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四是市场强、政府强。在一个地方经济活力得到激发、经济要素流动较为自由时,是否还需政府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当市场拥有定价权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是否剥夺了部分市场的定价权,造成竞争不自由?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德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势头旺盛的时候提出工业4.0 计划,以政府行为推动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模块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优先计划”等等,都是政府强力整合要素资源,完成的事关民族发展大计的优势产业布局;二战以后的日本,凭借多个跨年度的计划,完成现代工业框架的设立……这些都给了我们启迪: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本身就是资源配置中的“发令枪”。当然,政府配置资源“柔性”之“柔”,体现在政府不要直接参与市场主体的竞争,不要将自身作为运动员,而要推动研发在GDP 中的比重,在创新的各环节加大投入,要铭记“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综上,政府配置创新链和人才链,要以企业、项目、平台、基地为载体,以人才、技术、标准为重点,以成果转化、品牌培育、军民融合为途径,以要素配置和优化环境为保障,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建设项目工程和产业基地集群[5]。着力打造新能源、通用航空、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等地区竞争新优势,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各类型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竞争,必然会产生利益纠纷与矛盾冲突,但市场自身并无界定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的机制,更不具备调节和化解冲突的能力,所以,必须引进以社会公权力的行使者——政府充当仲裁者,而各地政府如何在仲裁中规范城市竞争秩序,将直接导致地方发展的独有特质和发展前景。

四、人才链创新链双链融合中的政府策略

粒径dp = 0.5 mm时混合物流速和爬坡高度不同,泥浆流经爬坡管段后截面垂直中心线上颗粒的体积分数见图6和图7。

(一)营造人才优势环境

1.规划绿色小环境,推动科研人才的本地集聚

薪资、户口、住房、医疗、教育……在“人才争夺战”中都是可用资源。政府要制定专项投入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对新引进的顶尖人才采取“面谈式”的支持方式,给予不同类型奖励资助和弹性薪酬补贴,对领军人才、双创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施行专门的计划。通过租购并举等方式,筹措“专家院士村”“双创英才小区”和“青年精英公寓”,不断满足各类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

目前,政府要以创新人才所向往的环境指标为规划引领,效仿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绿色小环境,如建设“人才城中镇”或“城中特区”,打造发展最急需环节中的高端科研平台,特别是对标当前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科技、新材料的实用领域人才的需求,打造科研、生活一体化平台,以此为契机推动科研要素的区域集聚。

不仅如此,施耐庵对文字的把控亦是天才级别的,从来没有一处废字,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而这点在通读完批评本后,诸位亦能感同身受,余不赘言。也因此《水浒传》其实是老少皆宜的,因观者的不同而呈现出纷繁的色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发现不同的乐趣,体悟人生的相处哲学。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伪结局中,感受荒凉与悲怆。并最终如作者希冀的那样“返璞归真”,追求善与美的生命本质。也许这就是施耐庵想要带给我们的《水浒传》,也是鲍鹏山想要呈现出来的《水浒传》。

2.注重弥补市场失灵,营造社会共性优势条件

技术创新链条在各城市延续的着力点不同,政策支持的重点也不同,但依然存在共性问题需要被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方面是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本地知识产权应上升到政府层面进行保护,政府出台产权保护举措,组建高规格的律师团队,构建快速受理、授权、确权、维权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6]。另一方面是对技术创新的人文环境进行不间断的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本地的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做起,定期召开科学技术会议,立足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常年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议,邀请本地产业链条中世界级的原创科学家开坛讲学,让“书院”或“讲坛”文化品牌赋予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氛围以文化内涵,通过持之以恒打响高规格文化科技品牌,推动本地成为地区的“科技之芯”。

图2 产业化链式融合示意图

3.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升政策的衔接性

除了科研设施、生活品质和文化氛围的塑造,政府还必须加强服务,提升政策的抵达性。新一轮城市竞争都以“营商环境”改革来提升城市“软环境”,因此要认真梳理技术创新链条中的“断环”和科技成果转移扩散中的障碍,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克服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主要抓手,着力梳理整合人才服务政策,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性。

本组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无明显性别优势;发病年龄28~60岁,年龄中位值40岁左右;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3个月~3年,中位时间近12个月;临床表现反复打喷嚏2例,鼻阻3例,涕中带血1例,流鼻血1例,颌面部肿胀、疼痛4例,面部蚁行感1例,面部电击痛1例,眼部肿胀、突眼4例等。其中1例有鼻咽癌放疗史,2例有拔牙史,3例有鼻息肉术后史,2例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实验室检查均阴性。全身检查未见明显远隔转移。

政策衔接性的重点是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机制,解决创新目标与产业需求背离的问题,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环节: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等,都存在创新环节薄弱、不能有效沟通的现象[7],需要支持建设一批靠市场需求推动的研发机构和公共中试平台,在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等各环节,构建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多方互动参与的机制。

当前的市场失灵多因政府过度干预。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反复强调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依据市场纽带打通技术创新与市场的连接通道。为此还需要约束权力部门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空间,在科技创新的入口和出口都让市场发言,在科技创新区间让政府的管理跟上,共同提升政策的衔接性。

(二)规范城市竞争秩序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践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实践组采取复方丹参滴丸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治疗,分析对照组与实践组治疗效果。其中,实践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5~90岁、平均(55.57±5.3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6~88岁,平均(55.22±5.31)岁,孕周24~30周,平均孕周(27.63±1.33)周。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是市场弱、政府弱。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1.竞争秩序是一种制度资源

竞争秩序是一个地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其完整的体系结构。竞争秩序主要分为政府制定的制度性竞争规则和市场主体共同遵守的运行性市场竞争规则(如市场进出、交易、争端等规则)。一个市场中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共同决定市场主体的理性及认知,影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城市竞争秩序的制定必须在同质化经济体制秩序基础上更加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对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予以改革创新。政府的改革创新举措具体体现在不断纠正阻碍市场经济完善的行政行为,如招商引资中的一事一议,本身就是对拟进入地区发展同类型产业的选择性制约。

1.人才投入式配置

制度变迁存在强烈的路径依赖。依靠内在因素自然演进来实现制度变迁的渐进改革方式,难以使制度变迁脱离既有“路径”,最后会导致制度的塌陷。当前的改革既然被认为是“刮骨疗伤”“壮士断腕”,则表现在通过建立区域示范点,靠外在的政府力量通过激进式改革实现并最终推广,共同推动制度变迁行稳致远。

变革市场秩序的路径有自发性、强制性和诱致性三种方式,其各有独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自发性竞争秩序较为原始,靠自身来克服缺陷相对困难,需要引进仲裁方进行平衡;诱致性制度创新体现在不同主体受获利机会吸引,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创新,但因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易产生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强制性方式体现在,因地方政府主体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对阻碍本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主动改革、主动创新,包括对自身阻碍市场经济完善的行为予以纠正等。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通过改革创新,青山迸发活力,云岭大地上满是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改革迈新步,林区展新姿,绿色云南继续积蓄着绿色发展新动能。

3.使用强制性力量优化竞争环境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很多地方以时不我待的魄力推动改革实践,强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外部效应、外生变量优化竞争环境。政府以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为理论源,实施以正面诱致性为基础、以负面强制性为保障,在不同的环境中交融使用强制性力量和诱致性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如浙江全域按照“最多跑一次”行政服务改革为突破口,竞争环境已经明显位居全国前列。福建省晋江市按照“六个始终坚持”“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洞察与前瞻,以内生动力发展壮大为抓手,强制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竞争环境,成为民营经济、非公经济从孕育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一个缩影。

由此,宏观上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过程,从微观上看,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可以强制性地对正式制度予以激进式变迁,推动上层建筑迅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由此,在区域竞争中有效缩短非正式约束变迁所需时间,成为使用强力的地方政府的有效实践,且符合制度结构整体变迁理论,同时,它也使我国改革在试点单位此起彼伏的试错容错中,以激进方式推动渐进式变革,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驱动城市多元整合

驱动城市多元整合需要地方通过比较研究找出适合城市发展配置资源的发展思路,使配置人才和创新资源方式的多样性得以体现。政府在营建公共环境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情况下,针对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人才选择不同的配置方式,需要各分管部门形成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同向发力的人才配置使用机制。

2.规范竞争秩序的多种方式

改革开放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激发人才活力的过程,都是摧毁固化思维和变革陈腐模式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经济领域实施变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供给不断适应人才需求的体制机制。

2.创新增量式配置

在市场机制有效的情况下,政策引导有创新和持续增长冲动的企业,全力投入有市场需求的效益优先型技术创新项目。政府因势利导应用技术创新向支柱企业和产业流动,同时兼顾市场失灵的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身到基础研究环节,抢占产业战略制高点。

3.合作重组式配置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的设置需要根据办学定位及时掌握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的变化,主动对接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根据产业的人才需求、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有目的的进行专业结构的设置,明确专业结构的设置。

政府和企业集团推动并购式配置,将掌握技术创新资源和具有实现能力的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进行科技+企业并购重组,对跨界且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进行投资。如新能源和汽车行业的合并,新材料和通航产业的合并等,共同实现双赢。

图3 人才链的产业创新系统

(四)投资城市优势人才

政府要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用一流的环境留住一流的人才,就必须要以新型人才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1.人才管理服务必须自我革命

本次实验数据证明,改进后的弹力绷带小手套能够延长患儿手部留置针留置天数,并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程度,因此,可以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医学中,以此来改善儿童患儿留置针留置情况。

树立“创新型人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意识,“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人才管理服务部门要换位思考知晓创新人才的需求,政府部门要求贤若渴寻觅人才,将人才的培育选拔引进当作硬指标,错失人才有切肤之痛,流失人才敢于惩罚,涉及经济发展的重大人才责任事故敢于追责、敢于较真。

2.实行优势产业链的优势人才工程

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支柱产业(化工、农业)中产业链上游(研发、中试)的原创型科技人才,朝阳产业(航空、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的产业链中下游(生产、营销)应用型人才,是人才梯队中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实施“人才梦之队”高端人才工程,效仿上海等地的《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形成有意愿选择本地开展创业创新高端人才的“磁吸效应”。要实施人才的“最多跑一次”工程,简化各类落户、办事,认定为紧缺或储备人才的不受行政级别、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赋予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要实施蓝领人才的“企业当家人”工程,鼓励行业协会共建技改平台,组织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

3.体现利好小微企业的倾向性支持

我国80%的企业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人才、就业的蓄水池,是城市大中企业的发源地,但小微企业本身面临技术、资金和管理瓶颈制约。因此,在制定环保、税收、贸易等相关配套政策时,要体现对拥有优势人才资源的小微企业倾向性支持,要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来培养小微的企业自主能力和创新动力,推动小微企业迅速成长[7]

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服务,难度更大、成本更高、风险更多,需要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的深刻变革。随着中美贸易战持久进行,为企业松绑、创造更优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阻力巨大、压力巨大,需要充分调动政策工具,调整税收、金融、人力资源、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小微企业的研发,促进商业投资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来源,提升企业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帮助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为区域发展集聚各种发展要素。

总之,配置创新链和人才链,必须以企业、项目、平台、基地为载体,以人才、技术、标准为重点,以成果转化、品牌培育、军民融合为途径,以要素配置和优化环境为保障,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建设项目工程和产业基地集群。通过着力打造地区优势的产业竞争新优势,为构建中西部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链形成机理及对人才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11).

[3]黄汉权.打造“三心四链”助力产业迈向中高端[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

[4]李津燕.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构建[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易可君.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J].湖湘论坛,2015,(5).

[6]张元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J].中国科技纵横,2015,(10).

[7]凌智勇,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

〔作者简介〕 肖谦(1971—),男,湖北荆门人,中共荆门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D03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155(2019)05-0064-06

DOl: 10.3969/j.issn.1671-7155.2019.05.011

收稿日期: 2019-09-07

(责任编辑 张 娅)

标签:;  ;  ;  ;  ;  

双链融合与政府策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链与创新链的配置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