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_韬光养晦论文

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_韬光养晦论文

试论邓小平外交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外交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早年留学法国,多年的勤工俭学生活增进了他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了解。他在党内任总书记期间,对国际形势有精辟的见解,参与了制定我国重大的对外政策。邓小平经历文化大革命中几上几下后,在主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期间,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邓小平外交思想酝酿成型的时期。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中出现的重大变化,作出了新的判断,确定了我国新时期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永远不称霸,始终和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为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而斗争。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邓小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准确地体现了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当今时代的本质。

一、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一个对我国制定改革开放政策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这就是世界大战打得起来吗?我国能否利用相对和平的时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即改变了对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看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我们的好多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方针的制定都是从这个观点演绎出来的。对形势作出这样的判断,在内政上必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备战为中心,势必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首先,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毁灭人类恐怕还办不到,但有本事将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其次,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

邓小平同志多次阐明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还有以下原因:

(1)“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因为我们讲的战争不是小打小闹,是世界战争。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中国没有资格,日本没有资格,欧洲也没有资格。所以,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

(2)“总起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核武器谈判,外层空间武器谈判,看不出有什么进展。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后来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日本人民不希望有战争。欧洲人民也不希望有战争。”

(3)“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希望自己发展起来,而战争对他们毫无好处。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回过头来看,20世纪下半叶,围绕着是否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观察国际形势,确定本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而基于对世界大战是否爆发的判断,又对本国国内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正是由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正确判断,提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世界和平可以维护的重要论点,才为中国把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提供了依据。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调整

随着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提出改革与开放的政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在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判断的同时,着手调整外交政策,使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邓小平同志调整中国外交政策主要有如下内容:

(1)不再提革命和战争的时代,而提当今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2)改变联美反苏战略,而提反对一切霸权主义,谁搞霸权就反对谁,注意在美苏之间保持等距离。

(3)改变“一条线”即建立国际反对“苏霸”统一战线的战略,对待国际问题以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我们的态度和立场。同时,调整对苏政策,致力于缓和与改善与苏关系,提出在消除“三大障碍”的基础上与苏实现关系正常化和重建睦邻友好关系。

(4)加强独立自主。提出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建立战略关系的方针。

(5)实行全方位外交。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并强调中国同其他国家发展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6)提出外交为“四化”建设服务,加强经济外交工作。

(7)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以此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在对欠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同时,大力加强互利合作。

邓小平在新时期调整和发展中国外交政策是从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利益出发,符合时代潮流和国际关系的本质,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开创了中国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崭新局面。

三、伟大方针挽狂澜

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一场政治风波,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强加制裁。随之,东欧剧变,苏联动乱和解体,国际共运陷入低潮,中国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环境。在这黑云压城的险恶形势下,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气魄和胆略,果断地提出了正确的应对战略和策略。邓小平同志1989年9月4日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对于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后来根据邓小平的内部讲话内容,概括这个时期的战略方针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正是在邓小平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进一步快速而稳步地发展、壮大自己,把综合国力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并打破了西方的制裁和在国际上孤立中国的企图,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关系,开创了外交的新境界。

(一)冷静观察,洞察本质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首先是如何看待当时的国际形势,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东欧、苏联会乱到什么程度,而最为关键的是中国能否渡过这一难关?

当时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动荡,人们的思想也比较混乱,邓小平同志此时提出,“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他在这个期间,一再发表讲话,要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他指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于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

“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

面对东欧、苏联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早就有预见,而对中国则充满信心。邓小平同志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时,谴责巴黎七国首脑会议对我国制裁的决定,指出这些国家的“决策人至少有两点对中国认识不清。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打了二十二年仗建立起来的,建国后又进行了三年抗美援朝战争。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可能取得胜利,这样一个国家随便就能打倒了?不可能。不但国内没有人有这个本领,国际上也没有人有这个本领,超级大国、富国都没有这个本领。第二,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建国以后,我们处于被孤立、被封锁、被制裁的地位有几十年之久。但归根结底,没有损害我们多少。为什么?因为中国块头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中国共产党有志气,中国人民有志气。还可以加上一点,外国的侵略、威胁,会激发起中国人民团结、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的热情,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所以,外国的侵略、威胁这一套,在我们看来并不高明,而且使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事实表明,那些要制裁我们的人也开始在总结经验了。总之,中国人民不怕孤立,不信邪。不管国际风云怎么变幻,中国都是站得住的。这是我讲的怎样真正认识中国的话。”

邓小平同志这些洞察事物本质的精辟看法和论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对稳定局势和人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首先要解决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1989年秋以后,西方国家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在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发难,在政治上对我施加强大压力,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我进行制裁。

面对西方国家强化对中国“以压促变”攻势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要“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几年,中国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究竟应该争取什么战略?首先就是我们要不要继续坚持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能将国际形势看成“漆黑一团”,实际上在国际上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还很多,我们的回旋余地还很大,在国内不能乱了方寸,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既定政策,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没有错,都不能变。后来,又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除非发生大规模外乱入侵,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在历史上,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这十四年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重大事件,我们都没有动摇这个中心,今后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这样做。”这是历史的总结,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的发展确有对我国不利之处,但是更应看到,对我国也有有利之处。一是西方国家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我国。西方国家有着相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对华政策目标基本一致。但是西方国家并不是铁板一块,其国家利益并非总是一致。西方国家曾经希望通过施加压力,促使我们发生和苏联一样的变化。后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也不得不不同程度地调整对华政策。

二是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消除了共同威胁之后,西方联盟的凝聚力减弱,美欧和美日矛盾、摩擦有所增加。战后新兴的日本和德国不可能一直依附于美国,美欧之间围绕欧洲事务主导权的斗争还在发展。在经济上,美国、欧洲、日本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经济贸易领域相互的争夺和竞争日趋加剧。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之后,更难协调经济政策,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相互争吵不断。在防务上,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强化美国在欧洲的存在,而一些欧洲国家则要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争取拥有欧洲独立的防务,以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

三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无疑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不利的,但是苏联力量不断削弱直到解体,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1989年,随着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1990年,柬埔寨延续14年之久的战争在消除了外界的干涉之后终于停了下来;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及在这一期间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有了改善等等。这一切都和苏联的变化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从照搬西方模式,逐渐意识到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防范意图,不断改善和加强对中国关系,中俄关系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的有利因素。

邓小平同志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指引中国“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基础上,提出关键问题在于保持国内的稳定。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出要保持国内政治稳定,办好自己的事,指出,“发达国家欺侮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中国如果不稳定就是个国际问题,后果难以想象。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无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际形势变化很大,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巨大的冲击波。但中国做到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趋利避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保持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从国际形势发展和中国国情出发的切实可行的政策。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偏重其中的一点。“韬光养晦”根据《辞海》上讲,它的含意是“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或“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但是从邓小平外交思想和中国的外交实践来看,邓小平同志谈的“韬光养晦”更准确的含意是指谦虚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事张扬,不当头,不称霸。同时,也要有所作为,也就是在国际风云激变的时刻,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国际上主张公道,伸张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韬光养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不能当头,原因是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在苏联解体之后,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压力。此时,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韬光养晦”还有一层含意:中国是个大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少说多干,认真地把中国自己的经济搞上去。1989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时就讲过“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中国的事情我们就得管。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这句话的核心是“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管不了”不是一时权宜之计。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不论在革命战争的年代,还是解放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别的国家总想来管我们的事。过去有苏联,现在有美国,还有一些国家,自己事还没有管好,就想来管中国的事。在我们看来,这叫“干涉别国内政”。就从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过去有过共产国际,后来又以苏联为中心,想要管别人的事,大部分是不成功的。

“韬光养晦”的第三层意思是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尽管东欧苏联出了问题,尽管西方七国制裁我们,我们坚持一个方针:“同苏联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这一方针,一天都没有动摇过。中国度量是够大的,这点小风波吹不倒我们。”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前提是对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力量,中国的影响,有个实事求是的估计。我们一方面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始终保持了高速度。现在中国有不少产品的产量在世界是位居第一的,但是中国有13亿多人口,按人均计算就并不处于领先的地位。西方国家有不少学者倾向于将中国经济实力估计得很高。他们认为,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高于3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每8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它将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这里先不谈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不尽科学,也不合理,而事实上多年以来,西方国家有些人,利用这种对中国经济实力过高估计作为依据,宣传“中国威胁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认识中国和美、欧、日等发达的工业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应充满信心,相信我们会迎头赶上的。但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距离这个目标还是“任重而道远”。

当然,我们不能只讲“韬光养晦”,而不讲“有所作为”。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任何时候都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的国情,作出最佳选择。我们不能强调前者,忽略后者,也不能突出后者,淡化前者。这首先应该全面地认识中国的作用和地位,这就是:一、中国发展很快,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地位举足轻重,影响日增。二、从经济上看,中国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邓小平同志对外谈话时,总是谦虚谨慎地说明中国的力量,同时又实事求是地对中国地位和作用作出说明。1985年,他和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曾谈到过,“世界上的人在议论国际局势的大三角。坦率地说,我们这一角力量是很单薄的。我们算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大是地多人多,地多还不如说是山多,可耕地面积并不多。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个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否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9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在变化之中,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总是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是针对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展而言的。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出现的复杂形势,企图用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统天下。它们利用“人权”问题,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刀,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1989年后对待中国不仅采取制裁措施,还一再利用台湾、西藏、香港等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干涉我国内政。因此,中国坚决顶住西方压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坚决维护本国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并力争在国际上有所作为,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_韬光养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