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_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_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论文

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中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重要的过渡时期

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上看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工业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1992年起,除少数品种规格外,绝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程度看,我国的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工业本身看,已经具有工业化中期的基本特征,以轻纺工业为中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已悄然来临。主要表现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已持续多年超过轻工业,考虑到中西统计口径的差异,如果将我国轻工业中的日用电子、日用电气器材、日用化学、日用金属制品等列入重工业,则重工业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一般而言,重工业化要经历两个阶段,即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过渡到以重加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价格体系的调整,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较快,但以可比口径计算,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工业平均水平,“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1.0%、10.5%、19.1%,原材料工业分别仅为7.3%、9.1%、14.8%,采掘工业分别仅为5.2%、6%、8.5%,而同期重加工业年均增幅分别为13.2%、10.9%、25.0%,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加工业分别为17.0%、14.3%、22.7%,以电子、电气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为代表的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更加迅猛,“八五”期间年均增幅高达30%以上。虽然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稳中有升的,但由于达不到工业平均水平,致使其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7.8%下降到1996年的31.6%。显然,从数据上判断,我国工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逾越了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增长的阶段而超前具有了高加工度化阶段的部分特征。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工业总体上已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中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及高技术产业为中心过渡的时期,但满足工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中间产品投入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还相当低。目前能源、原材料“瓶颈”约束的缓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产品的大量进口和消费类基建投资的压缩(如房地产等),如果能源、原材料工业不能抓住当前的机遇,通过结构调整真正得到加强,则难以对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形成稳定持久的支撑。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发展的重点应当是继续加大对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投入力度,争取彻底解决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瓶颈约束问题。与此同时,应坚决抑制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盲目增长,把重点转到加工程度深、附加值大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上来,力争使我国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在整体上迈上新的台阶。应当看到,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走的是一条高速度、低效益的外延型扩张道路,这一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结构性矛盾在90年代买方市场出现以来已充分暴露出来,能否抓住当前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打好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对于能否顺利实现我国工业发展阶段的战略性转换至关重要。

二、当前我国工业领域结构性矛盾的具体表现

1.基础工业总体上滞后于一般加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协调性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投入力度,基础工业得到了加强,瓶颈约束有所缓解,但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相比,已无多少优势,因此,在涨价效益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基础工业是否还能保持与加工工业的协调发展有待观察。与此同时,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尤其是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愈演愈烈,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 多种重要工业产品的调查资料显示,半数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比较突出的有机床、印染布、货车、彩卷等,最低的能力利用率仅一成左右,而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严重缺乏,如高质量的数控机床、电子元器件、机电一体化设备、高质量的原材料等。从两次工业普查的对比资料看,作为国民经济装备行业的机械工业发展缓慢,产值年均增长仅为8.2%, 尚不及全部工业增长水平的一半,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相同发展时期机械工业增长明显超出工业平均增长水平,可以说,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状况与工业化进程是极不相称的。

2.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程度低

到1996年底,我国大中型企业达到23927家, 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72%,比1980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在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3.18 %提高到了54.63%。1996年,企业集团的数量已达1400多家。应当说, 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成绩还是显著的,但分散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与国际水平比较,一方面有效率的规模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为追求全能而盲目铺摊子的问题普遍存在。在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行业,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集中度低,即使与世界公认的最小合理规模比,也仍有很大的差距。如钢铁企业,最小合理规模为400万吨,1996 年我国炼钢生产企业有779家,平均产量仅12.84万吨,年产量在400 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汽车生产的最小合理化规模为15万辆, 目前我国仅有一家达到标准。1996年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有340家(其中小轿车生产厂家28 家),总产量为148万辆(其中轿车34万辆), 尚不及发达国家一个企业的产量;我国1600多家造纸厂、400多家啤酒厂、130多家洗衣机厂中,达到最小合理规模的仅为8%、12%、6.9%。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有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我国最大500 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尚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表明我国大企业产品集中度较低,众多企业生产经营散、小、差的问题很严重。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除了资金实力、体制束缚、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方面的原因外,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受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影响,搞大而全、小而全、盲目追求自成体系,使大中小企业之间不能形成合理的专业化与分工协作关系也是重要原因。如我国电镀业专业化比重为40%,铸造业为30%,热处理为20%,锻造业为15%,而工业发达国家高达90%、80%、70%、75%,在专业化比较发达的汽车行业,日本一个厂的零部件协作工厂有上万家,而我国的一汽、二汽尚不足200家, 差距于此可见一斑。

3.地区工业结构严重趋同

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缺乏不仅存在于企业之间,同样也存在于地区之间。尽管我国东中西部资源的丰度及经济技术条件有很大差异,但工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却很高。据测算,东部与中部结构相似率为93.5%,中西部结构相似率为97.9%。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且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摩托车、化纤、纺织、塑料、化肥、自行车、钢铁等众多工业产品已在20个以上的省市同时生产,最多的涉及所有省市。令人忧虑的是各地在未来支柱产业的选择上仍在走趋同的老路,“九五”期间,有24个省市把电子作为支柱产业,22个省市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省市把冶金列为支柱产业。而且,省际之间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在省内地市间也广泛存在。

三、当前调整工业结构的难点和有利条件

1.面临的困难

(1)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走的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这种方式在我国工业发展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长期形成的重速度、轻效益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粗放经营的方式仍被一些地方和部门沿用,由此形成的大量生产能力和经济存量,短期内难以调整到位。

(2)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协调难度加大。改革开放以后,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先后实行的财政包干和分税制,大大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但由于投资审批权限不断下放,国家又缺乏新的调控约束手段,使得地方利益主义抬头,全局观念有所削弱,我国工业领域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主要根源就在这里,这也是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3)体制转轨时期, 以市场为导向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乡镇、集体、“三资”、私营、个体工业从一开始就按市场机制运作,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也有很大的盲目性,对这部分企业,国家宏观调控手段难以企及,产业政策对其缺乏有效的约束,因而难以规范;另一方面,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国有工业,其普通产品要受市场调节,参加种种竞争,而紧俏产品却难以合理提价,往往要为全局利益作出牺牲;投资项目、企业购并、转产、破产等也要受种种不合理因素的约束和干扰。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之间调节机制上存在的这种差别,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竞争的基础。

(4)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不断加快,降低关税,减少非贸易壁垒将不可避免,这样,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势必加大。虽然有部分企业将会较早地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受益,但短期内大部分企业受到的冲击将更大一些,这将加大结构调整的难度。

(5)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历史将进入21世纪,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换句话说,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技术很大程度上靠引进,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科研力量比较分散,科技协作意识较淡薄,技术引进工作中引进硬件多,引进软件少,消化吸收推广工作做得不够,许多重要产品如家电等的升级换代主要是靠不断引进新的生产线完成的,这种状况如持续下去,我国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难以自立自强。

(6)市场行为不够规范。我国市场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市场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仍广泛存在,一些地方从本位利益出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控制重要原材料的流出和外地产品的进入,干涉企业之间正常的兼并、收购、合资活动,争上一些并无优势的项目,甚至怂恿制假、贩假、走私活动并干扰执法机关的检查,所有这些都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背道而驰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加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

2.有利条件

(1)在产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 大量生产能力的闲置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社会各界对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促进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宏观环境已经形成。

(2)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 尤其是价格和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面向市场进行结构调整的条件逐渐成熟。

(3)持续多年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业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 居民储蓄存款已有相当规模,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和劳动者个人对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和承受能力大大增强。

(4)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不仅有助于继续形成结构调整紧迫性的压力环境,同时,通过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战略性调整以及直接借鉴和吸收国外产品先进的制造技术,有可能实现跳跃性的结构调整与发展。

(5 )目前基础工业产品的总量供给与经济增长的总量需求基本平衡,使得“九五”时期的工业结构调整将由重点解决基础工业总量不足转为优化品种结构,从而解决“有市场的产品无原料,有原料的产品无市场”的结构矛盾。

(6)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涌现出一批有实力、 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市场竞争加剧了企业效益的两极分化,为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从而推动资产存量的重组创造了有利条件。

(7)随着科技面向生产、面向市场,技术进步步伐有望加快, 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调整步伐也将明显加快。

四、国有工业的改革与改组是当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1.国有工业在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和作用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口号已喊了多年,但成效始终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处于旧体制核心地位的国有工业的改革与改组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认为,今后我国工业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也在这里,其理由是:

(1)国有工业资产仍是工业资产的主体。到1996年底, 国有工业资产总量占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的58.6%,如果加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则这一比例更高。显然,国有工业资产存量调整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2)国有工业面临的诸多困难, 是我国工业发展中问题的集中体现。虽然从总体上看,国有工业8 %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可观的,但由于集体、三资、股份制等其他经济成分以远高于这一水平的超高速增长,从而使国有工业相形见绌,在全部工业(乡及乡以上,下同)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资产、产值、利税分别由1980年的86.5%、 79.8%、85.5%下降到1996年的58.6%、43.5%、53.2%,1996年,国有工业的增加值和销售收入仅占全部工业的49%和46.9%。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国有工业的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等指标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份额已明显低于其资产份额,表明其产出效率与竞争能力已明显弱化,这种状况决定了选择国有工业作为结构调整突破口的必要性,如果国有工业维持现状,则调整只能是一句空话。

(3)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给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发达国家许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民族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要加入世贸组织,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事实上已不可能关上国门拒绝国际竞争,唯一的办法只有自立自强,奋起抗争。从我国工业企业的实力看,目前只有特大型、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担当振兴民族工业的主导责任,而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如果国有工业调整改革取得突破,这些企业就有望通过资产重组,迅速壮大自身的实力,形成一批“航空母舰”级的企业集团,从而大大提高竞争能力,因此,国际国内的竞争态势决定了国有工业在结构调整中应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迫切性。

(4)以乡镇、 集体和“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工业从一开始就基本上按市场导向运作,生产经营灵活,特别是其资产的流动性较强,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兼并、收购、破产、转产等方式实现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转移,这也正是非国有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国有工业由于产权关系不清晰,受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约束较大,加上职工下岗安置难,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等原因,国有资产的流动性一直很差。一方面,许多企业多年亏损,早已资不抵债,成为吃了财政吃银行的亏耗“黑洞”,却难以破产终结;另一方面,一些优势企业为了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兼并收购扩大规模却又难以如愿。多年来,我国对国有工业一直实行保企业,而不是保资产的办法,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搞活企业,无奈一些企业已是扶不起的“阿斗”,怎么搞也没有活力,尽管有许多“看得见的手”在调控国有工业,唯独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党的“十五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已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国有工业战略性调整的时机已经成熟。

2.国有工业调整与改组的战略选择

(1)抓大放小,扶优扶强,形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抓大放小是国有工业调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要搞好国有大中型特别是特大型、大型企业,使之取得规模经济效益。199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共15763家(其中特大及大型4946家),仅占全部国有企业的18.1 %(其中特大及大型占5.7%),而资产、产值、利税分别占83.9%、82.5%、94.0%(其中特大及大型企业分别占64.9%、63.3%、82.3%)。可见,抓大就是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这里,抓大放小应以扶优扶强为主,不能因为企业规模大就一概扶持,因为我国企业划型有其特殊性,一些企业虽然已跻身大中型企业行列,但其规模仍与最小经济规模相去甚远。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与中小企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1996年,国有大、中、小型企业的亏损面分别为32%、39.7%、32.8%,大型企业比小型企业略低,而中型企业明显比小企业高,大型企业看起来总体效益较好,但主要是大庆油田、玉溪烟厂、宝钢、海尔、长虹等少数优秀企业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大型企业中,同样也有许多多年亏损,前景暗淡的企业,这些企业就不应是抓的对象,而应是放的对象(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除外)。因此,我们认为,“抓大”也应该考虑包括中小企业中产业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发展迅速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很有希望成长为大型企业。在现有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的选择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家级、省级抓大的重点应放在少数优势明显的特大型和大型企业(集团)上,而地、县两级可以根据所属企业的状况及数量确定各自抓“大”的重点,可以包括中小企业中的优势企业。而“放小”也应包括大型企业中行业前景暗淡,管理水平差,竞争能力弱,多年亏损(政策性亏损除外)且扭亏无望的企业。只有这样,抓大放小才能起到择优汰劣,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积极作用。

(2)收缩战线,突出重点,从有所不为到有所为。 抓大放小是国有工业调整中在规模方面的选择,但其实施必然涉及到产业选择问题。目前,我国国有工业广泛分布在全部606个工业小行业中, 虽然国有企业的平均规模与集体、“三资”、私营等非国有工业企业相比占有优势,但与抓大放小所追求的规模经济要求差距很大,散、小、差的现状必然要求对国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使之从一些不适宜或不占优势的行业退出来,以达到收缩战线、保证重点、重振雄风的目的。从国际上看,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资本主义国家也广泛存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看,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工业应当发挥一种战略性的作用,将来应当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类行业:一是基础工业部门中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率相对较低的产业,如大型的采掘业、煤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二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需要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如军工、造币、航天、烟草等行业;三是处于开发和成长初期,市场力量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朝阳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是规模要求较高,投入大,收益也相对较高的行业,如电子、汽车、冶金、石油开采与加工等行业。显然,一、二、三类行业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有重要意义,又是非国有工业干不好或不愿干的行业,国有工业在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其价值取向应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追求企业利润不应是主要或唯一的目的。目前,国有工业在这些行业占有绝对比重,且多为政策性亏损行业,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段时间;第四类行业是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都可从事的竞争性行业,但面对跨国资本集团的激烈竞争,非国有工业短期内尚没有形成相应的实力,已有相当规模的国有工业理所当然要担当起历史重任。

除以上几类行业外,其他行业国有工业目前多为亏损累累,将来也不可能取得竞争优势,因为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效率相对低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也不例外,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国有工业应果断地从这些行业撤出,将力量集中投入到以上四类行业中去,以保证重点。

3.实行股份制改革,发挥资本市场对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出发,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将实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有相应的规模,结构调整应注重发挥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从我国资本市场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股份制改组改造虽然势在必行,但不可一哄而起,要防止只求形式而不改内容,换汤不换药,只将股份制改造作为“圈钱”的手段。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应是股份制改造的主要形式。为了把社会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向社会公开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应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改制为主,并严格控制募股数量和上市进度。总体上说,为了保持银行业的稳定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在资本市场对外资开放前,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公开募股筹集资金的总量和上市规模的增长应小于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防止竭泽而渔。③资本集中的功能和产权的流动性是股份制生命力之所在,这也正是当前结构调整所特别需要的。而无论是向社会筹资还是企业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都需要通过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来实现,尤其是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其最佳的实现方式是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在国外,一般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换股来实现的。因此,股份制的发展首先需要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充分发育的配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与发展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差距很大,应大力扶持发展。

五、对工业结构调整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结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并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靠计划管理和以行政手段为主来调整经济结构是行不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解决工业结构失调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来促进工业经济资源向更高效的行业、企业和地区流动,进而形成良好的结构形态。各级政府部门应将着力点放在培育市场、保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上,并在各种不规范行为导致市场运转失调失灵时发挥关键作用。

2.改进现行的投资管理体制,使之切实体现结构调整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投资体制审批权限是以投资规模划分的,投资权限不断下放必然引发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加剧结构失衡。今后,项目审批应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从投资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合理布局等层次分别确定标准,严格审核,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使投资项目安排切实体现结构调整的要求,凡生产能力已过剩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以及完全靠贷款没有资本金的项目,一概不应审批,杜绝“人情”工程、“条子”工程。对于那些因技术和市场变化投产后必然亏损的在建项目,要坚决停下来或改变用途。

3.加强区域协作,理顺区际利益关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经济格局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随着工业行业管理部门向行业协会和控股公司的转变,中央企业已大多下放地方管理。因此,“条条”对工业经济的束缚和影响已经并将进一步减弱,而作为“块块”的各级地方,其影响力越来越强。由于受特殊的资源分布、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以发展经济为工作中心的今天,发达地区要更上一层楼,落后地区则急于缩小差距,这样,在总的资源和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区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日益显现出来,并对各地区工业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以及资产的流动与重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形成结构性矛盾的重要诱因。

理顺区际利益关系首先要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为各地区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其次,国家应在投资项目安排和财政收支等方面对内地较落后的省份实行政策倾斜。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力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跨地区的企业资本联合,重点鼓励和支持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到内地参与资源开发和产品的深加工,使沿海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内地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对引进外资工作的管理,提高引资质量

有关部门应根据国情和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提高引进外资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明确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资进入的领域,参与的程度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不符合政策和技术标准的不准引进,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产品以及技术含量虽不高,但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如啤酒、饮料、洗涤剂等,要限制外资的进入和控股比例,对国内生产能力已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且技术水平已比较高的行业,如家用电器等不应再批准上新的引进项目。引进外资工作中要多引进关键设备和软件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工作。

5.充分重视科技进步,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对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调查,1995年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26.1%,而国内一般水平及落后水平的分别占33.4%和12.8%,重点行业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化学、石化等的关键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均不足9%,平均仅5%左右。可想而知,小型企业的状况更不理想。与企业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的无形资产的比重,我国工业企业仅为1%,仅相当于有形固定资产的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制造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为33%,无形资产相当于有形资产的105%,日本也分别达到21%和73%。技术落后使我国大部分产品, 特别是一般加工业产品的生产呈现低层次、小规模,过度竞争的特征,由于生产成本差别不大,大企业难以通过价格竞争取得优势。如从1996年开始的彩电、VCD等家电产品的价格战, 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能很快淘汰掉一批企业实现较高的生产集中,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术上拉不开明显档次,这种状况对结构调整是很不利的。

因此,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在提高引进技术的档次和水平的同时,加大国内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力度,走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并对我国现行的科研体制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科学院和高教系统的科研力量较强,但科研经费紧张,而且对企业的技术状况和需要了解不足,基础研究较多;而企业包括大中型企业科研力量较弱,不少企业有资金实力但却不愿或不知如何寻求科技界和产业界的联合,鼓励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入股、整体加入大企业(集团)、自身创办企业或直接转为企业等方式向产业界渗透,对于重大的技术攻关项目,国家应牵头组织联合攻关,以尽快改变我国技术落后面貌,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为结构调整铺平道路

据保守估计,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中实际富余人员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4~1/3,集体、股份制企业也多少存在类似问题。大量冗员的存在不仅分流了企业利润,增加了企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妨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资产的的流动与重组。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兼并破产难,最主要的就是职工难以安置。现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出力。对下岗职工来说,待业救济只能是暂时的,关键还需要重新就业。目前,工业企业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下岗职工及其他失业人员提供新的工作岗位。

标签:;  ;  ;  ;  ;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_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