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载体倾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载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4)06-0011-02
经济全球化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如同一个铜币的两面相依相存。为什么会出现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呢?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与经济全球化载体的倾斜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依问世时间的先后有国际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互联网、标准(制式)等。这些载体在南北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是不均衡的,严重的表现为向北倾斜、向富国倾斜,严重的表现为由富国控制。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究竟是如何倾斜的呢?
一、经济全球化载体之一的国际性经济组织倾斜问题
通常认为国际性经济组织有三大支柱: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二是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 Group);三是世界贸易组织(GATT/WTO)。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三大经济支柱均由发达国家控制,由富国控制,南与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三个国际性经济组织是不对称的。
从组织机构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由欧洲人担任,副总裁一名由美国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以会员国认缴份额方式组成的企业经营性质的金融机构。认缴份额的多少决定成员国在一切重大问题和决议上投票表决权的多少。成员国表决权票数的多寡与认缴份额的多少成正比,与货币贷出额的多少成正比,与成员国货币借入额的多少成反比。由此可见,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这两大金融机构中拥有绝对的投票表决权优势,而美国则是这两大金融机构的最大“股东”。由此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组织体系本身决定它向发达国家倾斜,向富国倾斜。
世界贸易组织虽不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那样以认缴份额决定投票权,从理论上讲世贸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参与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论是世贸组织日常活动的参与,还是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都是不对称的、不平等的。前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说:“我们的会场里没有非洲人,而上次会议(指西雅图会议)最后的讨论中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席位,而他们代表世界人口的大多数。我觉得目前整个形势不大对头,那些富有的白人试图按他们的方式来设定整个世界模式。”据英国《卫报》载文介绍,世界贸易组织卡塔尔多哈会议讨论的宣言草案是在两次小范围会议上议定的,一次在墨西哥;一次在新加坡。140余个成员的世界贸易组织,仅有21个成员获准参加这两次会议,21个成员拟定的文件成了多哈会议的宣言草案,世贸组织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成员所提出的要求在直言草案中几乎未作反映。正如一位非洲驻世贸组织代表发牢骚所言:“因为我来自穷国,所以我不能畅所欲言。”世界贸易组织向富国倾斜、向发达国家(地区)倾斜可见一斑。
任何国际性的组织,当然包括国际性经济组织,其职能概括起来归结为三条:一是制定游戏规则;二是缓冲矛盾;三是认同。成员间民族利益是第一位的。正如美国人讲的那样:友谊是暂时的,利益是永恒的,实力是绝对的。发达国家正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国际性经济组织中使游戏规则向自身利益倾斜。发展中国家惟有增强自身实力并团结起来,在国际性经济组织中争得发言权、参与权,扶正“斜塔”。
二、经济全球化载体之二的跨国公司倾斜问题
跨国公司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为资本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推波助澜,跨国公司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体现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不折不扣的载体。作为载体本身的跨国公司无所谓倾斜不倾斜的问题,一旦由谁主宰跨国公司这一载体倾斜问题就显山露水了。
目前,跨国公司已经达到6.5万多家,在全球的分支机构与子公司达85万家,资产总额达14万亿美元。2002年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为29万亿美元,数倍于当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跨国公司在母国外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跨国公司的母国有80%以上在发达国家,由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控制。世界上顶尖的跨国公司或跨国公司的“巨无霸”均由大富国控制。
与其说发达国家、大富国控制世界经济,倒不如说发达国家控制跨国公司进而掌握世界经济命脉。跨国公司生产总值已经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5%以上,跨国公司控制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50%以上,控制世界技术转让的75%,掌握国际投资的90%,控制生产技术的90%,控制工业研究与开发的近90%。跨国公司总量向少数发达国家的倾斜,顶尖的跨国公司完全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发达国家,使社会财富向发达国家倾斜,向世界级大富豪靠拢。
解决跨国公司这一经济全球化载体的倾斜问题,一是发展中国家要有自己国家级的跨国公司;二是发展中国家要组建自己的“航空母舰”,实行跨国并购。但要改变跨国公司目前这种严重倾斜的状况,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非一日之功,它既需要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跨出国门,又需要发展中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才能使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由倾斜走向平衡。
三、经济全球化载体之三的网络倾斜问题
网络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与载体,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指示器。但网络及信息技术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以地域性为存在前提的民族国家受到日益严重的削弱和冲击。网络社会的全球“零时空”与民族国家的时空性存在日益深刻的冲突与张力。
网络及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显突出,自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来,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而网络及信息技术控制在谁手中呢?世界上有一类“头脑”国家和一类“躯干”国家,“头脑”国家支配“躯干”国家。“头脑”国家正是那些拥有信息技术、控制网络的国家,而发达国家、富国特别是美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尤其是垄断互联网的寡头优势,控制着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因特网带有明显的美国味道。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说,以前我们被坚船利炮轰开大门,现在则花美元买绳索往脖子上套。在一切电脑控制的系统,一是谈“虫”色变;二是怕有人在计算机上做手脚;三是怕死机;四是系统不安全。因为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信息技术产品,其核心系统和逻辑程序都掌握在信息产品输出国之手,说直接一点,主要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之手。如中央处理器(CPU)的产量美国占92%,系统软件的产量美国占86%,世界性大型数据库全球3000个左右,70%以上在美国。通常讲卖给你防盗门的人拥有你防盗门的钥匙,将它运用到信息技术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如微软只要在编写WINDOWS时留下一个超级特权用户账户,就能以合法用户的身份畅通无阻地进入个人操作系统。如“视窗95”刚推出时,澳大利亚发现,该软件有个神秘的“黑匣子”,只要进入互联网,它就会悄悄地向微软总部发送信息。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使权力有可能逐步转移到掌握网络技术和保密信息技术的权贵手中。
经济全球化网络载体的倾斜不仅表现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掌握与控制的倾斜问题,而且更表现为网络使用语言的倾斜问题。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80%以上是英语,网络成了西方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传播其观点的平台,这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经济全球化网络载体的倾斜问题不仅使利润流向信息技术的垄断国,而且使权力转移到信息技术的官僚手中。因此,发展中国家发展IT业,攻占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产品乃当务之急。
四、经济全球化载体之四的标准(制式)倾斜问题
经济全球化将标准(制式)推到前台,标准(制式)是国家间竞争、企业间竞争的制高点。从全球范围看,产品销售进入微利时代,标准(制式)的确立进入暴利时代。正如流行语所言: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制式);一流企业卖专利;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不入流企业卖资源。经济全球化中标准(制式)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道门槛,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不符合标准(制式)根本无法迈出国门,因此说标准(制式)是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一点也不过分。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标准(制式)的制定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故“制标准(制式)者得天下市场”。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富国通过自己的科技优势、行业领先优势,通过标准(制式)控制全球市场。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坦言:在工业化以后的经济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微软公司在软件方面,美亚国际保险公司在保险方面,麦当劳公司在快餐方面,沃尔玛公司在零售业方面,麦金公司在管理咨询方面,如意玩具公司在玩具零售业方面……美国公司都确定了世界标准。美国正是通过这种标准(制式)在全球经济中得到巨大的好处,并通过标准(制式)冠冕堂皇的将人家的商品、服务拒之门外,可谓一箭双雕。
经济全球化的标准(制式)载体向发达国家、向富国倾斜,还表现在国际标准组织(ISO)的技术委员会(TC)、分委员会(SC)90%以上由发达国家及其国家中的公司控制。发展中国家在标准(制式)的确定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改变标准(制式)倾斜问题,需要花很大的气力,走漫长的道路。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应步步为营,从自己优势的行业、优势的产品(服务),从自己独特的领域开始制定标准,然后逐步扩展与延伸,使之在标准(制式)领域有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国际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网络、标准(制式)的倾斜,使贫富之间的差距在国与国之间越拉越大,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80%。缩小世界间贫富的差距有诸多的方法与途径,但从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角度讲,匡正倾斜的载体,改变载体在南北间、穷国与富国间不平衡、不对称的状况乃当务之急。这一方面需要发达国家、富国尽可能开放载体对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需要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状况。
收稿日期:200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