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持续增长_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的货币政策金融体制改革与持续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体制改革论文,货币政策论文,中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的三个重要作用

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实现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在特定时期内支持具体领域改革以达到“帕累托改进”方面、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银行于1980年进行了汇率改革,在支持改革开放方面迈出了第一步。1985年和1988年,针对投资和消费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紧缩银根,采取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以及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货币政策,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存贷款利率工具和开办特种存款等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了物价。1991~1992年,针对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又及时增加货币供应量,使经济很快摆脱了不利局面。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运行状况不断调整货币信贷政策,稳定物价,为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在特定时期内支持具体领域的改革以达到“帕累托改进”。1994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并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为人民币走向完全可兑换创造了条件。1996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第二、三、四款义务,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取消了所有经常项目下的汇兑限制。这是中国外汇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满足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1993~1996年,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加快,中国出现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投机热,“泡沫经济”的影响开始显露。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运用行政、法律手段整顿金融秩序,控制基础货币和信用总量,有效地控制了货币信贷供应,稳定了人民币币值。经过三年的治理、调整和消化,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周边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地区及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实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人民币保持稳定,对地区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的稳定锚作用,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由于中国供给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农产品供大于求和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的消费能力增长受到了抑制。中国在2001年至2002年期间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2002年的消费物价增长为负0.4%。中国政府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发西部地区和增加基础建设投资,增加外汇储备,不仅迅速摆脱了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而且使通货紧缩情况得以改善。中国的物价水平在2002年下半年出现了逐月增长的局面,2003年年初的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为正值。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还向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支持商业银行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上市;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通过住房信贷支持个人住房制度改革。这些货币政策措施,支持了经济发展,获得了“帕累托改进”的明显效果。与此同时,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本身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了跨越式的变革。

三是支持结构调整。鉴于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情况,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调整和运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结构调整。2000年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支持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运用再贷款,通过债转股、核销呆账,支持了国有工业企业解困,支持了军工企业行业结构调整;支持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房地产信贷政策的及时调整,支持了住房制度改革,抑制了房地产过热现象。当然,这些政策措施中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近期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社会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稳步提高。但是,中国金融业在深化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金融业不良资产比例依然较高,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根据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作出的承诺的要求,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应对新的挑战的客观要求。近期的重点改革领域包括:

——银行业的系统性改革,包括处置不良资产、补充银行资本金、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推动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以改善储蓄构成;

——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改革养老保险和医疗体制;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可兑换和贸易自由化情况下的金融服务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改革需要采取“帕累托改进”的方式,循序渐进、协调进行,需要有坚强的决心。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通过“帕累托改进”的方式,以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微观经济环境的改善。每一步改革的成功,又将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包括政治上的支持、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公众信心的提高。反之,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信心就要受到伤害。在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为达到“帕累托改进”,货币政策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必须与其他政府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货币政策应逐步淡化其在具体结构改革中的作用,而专注于宏观经济调控。

三、近期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数据指标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近十几年来,中国年平均GDP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特别是在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近期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年初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显著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4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8.9%,1~4月的经济的增长率在9%以上。

2001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2002年的消费物价增长为负0.4%,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自2001年1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1~5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0.6%,扭转了近两年来物价持续下降的局面。

今年前5个月,中国金融运行呈现出以下特点:货币供应量,增长继续加快,各项存款及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2003年5月末,同比增长20.2%,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了6.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8.8%,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2.3%。增长幅度已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物价增长幅度之和9.8个百分点,增长偏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余额为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3093.4亿美元,增长39.6%。其中,出口1558.6亿美元,增长34.3%,进口1534.8亿美元,增长45.5%。进出口相抵,顺差23.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82.23亿美元,增长42.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2.71亿美元,增长48.15%。2003年5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400.6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总体来看,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就业的压力、通货紧缩的压力和潜在的金融风险,我们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支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并化解金融风险。

标签:;  ;  ;  ;  ;  ;  ;  ;  

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持续增长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