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合成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合成

张路[1]2011年在《改性纳米碱式氯化镁(nano-BMC)晶须填充ABS/PP合金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工业级卤片为原料,采用“卤片-氨水法”实验室自制了碱式氯化镁晶须材料(nano-BMC)。再将BMC经过硅烷偶联剂γ-MPS表面处理后,进行表面接枝改性。最后,将表面接枝改性后的BMC与ABS、PP熔融共混制备了ABS/PP合金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以工业级卤片为原料,采用“卤片-氨水法”实验室自制了BMC晶须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工业级卤片-氨水法实验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BMC表观为白色粉末,宏观结构较为疏松,电镜照片显示BMC晶体呈现针状晶须形貌,晶须长度为10-20μm,直径0.1-1μm,长径比大于30。先以无水乙醇为反应介质, BMC经硅烷偶联剂γ-MPS表面处理;再以乙醇/水为反应介质, K2S2O8(KPS)为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BMC表面的接枝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中的反应条件能够在满足保持BMC晶须形貌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MMA接枝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为乙醇/水介质配比为8:2、反应温度82℃、反应时间6h。此时,BMC晶须形貌很好的被保存下来(经FT-IR、SEM、XRD表征),并且接枝效果较好(接枝效率达到56.1%)。将表面接枝改性后的BMC晶须材料与TPE橡胶制成BMC母料添加入ABS中,分别考察BMC母料含量以及BMC母料中BMC含量对BMC填充ABS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BS/BM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BM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BMC母料含量为15%,BMC母料中BMC含量为55%左右时有较佳的冲击性能。然后,固定BMC母料与ABS比例不变,将BMC母料、ABS、PP、PP-g-MAH熔融共混获得ABS/PP合金材料,实验分别研究了PP含量、BMC含量对ABS/PP合金材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PP含量为9%-10%时BMC填充ABS/PP合金材料有最好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BMC填料含量对BMC填充ABS/PP合金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但随其用量增加冲击强度有明显的提高;BMC填充ABS/PP合金材料的熔体流动性能在PP含量10%左右时达到最大,但随BMC含量增加而下降。

王在华, 孙庆国[2]2006年在《以活性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合成氧化镁晶须》文中认为探讨了一种合成氧化镁晶须的新的工艺方法。首先以活性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合成了前驱体碱式氯化镁晶须,接着将碱式氯化镁焙烧成氧化镁晶须。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和化学分析,分析了中间体碱式氯化镁和产品氧化镁晶须的成分、形貌和热化学行为。探讨了各个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探索出最佳的工艺条件:活性氧化镁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比在0.08左右,氯化镁溶液的浓度为3 mol/L,反应温度40~50℃,陈化时间在48~72 h,陈化温度50℃。在此条件下制得了形貌良好的前驱物碱式氯化镁晶须。将碱式氯化镁晶须焙烧,控制升温速率在2~5℃/m in,采取分段升温方式升温至600℃,即可制得氧化镁晶须。制得的晶须长度在100μm左右,直径约0.5μm。

武海虹, 路绍琰, 王俐聪, 高春娟, 骆碧君[3]2014年在《碱式氯化镁晶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碱式氯化镁晶须是一种廉价易得的晶须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并对利用我国丰富的浓海水卤水资源制备碱式氯化镁进行了展望。

王金霞[4]2012年在《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内都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水热法合成钛酸钠纳米带,然后用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对其进行剥离,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和Zeta电位测定对剥离的样品进行表征。将剥离得到的纳米带样品作为阴离子微粒,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组成双助留体系对高岭土进行絮聚,利用高岭土在絮聚前后的相对浊度表征絮聚效果,用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高岭土絮聚体的形貌。我们还利用水热法合成钛酸钾,用离子交换法合成钛酸锂和钛酸钾,并比较了他们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组成助留体系时对高岭土的絮聚效果。通过水热陈化法合成碱式氯化镁,研究水热时间和水热温度对样品合成的影响,优化纳米带合成条件,以使其与阳离子聚合物获得最大和最高效协同絮聚作用。在最后一部分中,我们将二氧化钛纳米带与纤维素纸浆一起抄制成清洁纸,同时观察了其载银效果,比较了不同纳米带含量的清洁纸对甲基橙的光降解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分析其抑菌机理。经过剥离后,钛酸钠纳米带的平均长度由1400nm减小到500nm,其平均宽度由180nm减小到100nm,但其晶相组成和Zeta电位基本没有变化。剥离后的钛酸钠纳米带在0.04%的加入量下,即可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一起对高岭土产生最大絮聚作用,其中剥离6到10天的样品协同絮聚效果最好。且剥离时间越长,高岭土絮聚形成的絮聚体就越小越密实。离子交换得到的纳米带厚度比水热法合成的厚,水热法合成的钛酸盐样品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联合对高岭土的絮聚效果更好。水热温度达到150℃以上时,碱式氯化镁将由[Mg_2(OH)_3Cl·3H_2O]相转化为[Mg_(10)(OH)_(18)Cl_2·5H_2O]相,在180℃下合成的样品能在最少的用量下,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发挥最大协同絮聚作用。水热时间大于6h时,碱式氯化镁也经历了由[Mg_2(OH)_3Cl·3H_2O]相转化为[Mg_(10)(OH)_(18)Cl_2·5H_2O]相的过程,水热时间为10h的样品在其加入量很低时,就能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达到最大协同絮聚作用,所引发的高岭土絮聚体大而密实。水热合成的二氧化钛纳米带长度多在5μm以上,腐蚀后的带子表面粗糙,分布有大小在10-15nm左右颗粒。随着二氧化钛纳米带加填量的增加,清洁纸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增强,光降解4h后,降解率几乎能达到100%。对带子进行腐蚀和样品载银后,清洁纸的光降解效果有所提高,特别是重复光降解效果。载银的纸样对大肠杆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添加二氧化钛纳米带后纸样载银及抑菌效果进一步提高,形成的抑菌环更大更明显。

王在华, 冯刚, 孙庆国, 全宏毅[5]2007年在《碱式氯化镁和氧化镁晶须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以活性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碱式氯化镁晶须。碱式氯化镁晶须热解后形貌保持得很好,得到氧化镁晶须。制得的晶须长度在200μm左右,直径约0.5μm。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表征碱式氯化镁和氧化镁晶须,探讨了各个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碱式氯化镁晶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8~12 h,搅拌速率初始在500 r.min-1左右,120 min时调为1 000 r.min-1,氧化镁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之比0.10~0.15,氯化镁溶液的浓度4.0 mol.L-1以上,反应温度150~200℃,反应釜的填充度50%~80%。在此条件下制得了形貌良好的碱式氯化镁晶须。

梁海, 王婉婷, 王国胜[6]2014年在《利用工业轻烧粉合成碱式氯化镁晶须的方法》文中认为采用盐酸和轻烧粉为原料合成碱式氯化镁晶须(MHCH).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IR)等手段对碱式氯化镁晶须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碱式氯化镁的分子式为Mg2(OH)3Cl·4H2O,粒径约为100~300 nm,晶须长度大于20μm.轻烧粉中的MgO与盐酸的摩尔比在0.75∶1~0.5∶1可以得到形貌较好的碱式氯化镁晶须.合成碱式氯化镁的适宜条件为:轻烧粉中的MgO与盐酸的摩尔比为0.65∶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 h.此外,利用配位化学理论合理地解释了轻烧粉与盐酸的反应机理.

路绍琰, 马来波, 王俐聪, 骆碧君, 张亚南[7]2016年在《碱式氯化镁晶须的水热合成及生长机理探讨》文中指出以六水氯化镁、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碱式氯化镁晶须[9Mg(OH)_2·MgCl_2·5H_2,basic magnesium chloride,BMC],并分析了镁离子浓度、镁离子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R、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晶体制备的影响。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选区衍射等对产物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80℃反应6h合成的BMC晶须长度为150μm以上,直径在0.5~1μm,长径比为150~400;BMC的生长实质上是以负离子配位多面体[Mg-(OH)_4]~(2-)及[Mg-Cl_4]~(2-)为生长结构基元,不同的晶体取向和迭合速度而形成的晶须。

陈雪刚, 吕双双, 夏枚生, 叶瑛[8]2009年在《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详细论述了在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过程中,碱试剂、氯化镁浓度、碱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比、反应及陈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晶须结构与形貌的影响,并指出在当前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研究中存在产率低、缺乏理论研究等问题。作为一种简单易得的无机晶须,目前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应用还比较有限,对其进行有机改性或将其作为模板剂制备一维中空材料可以明显拓宽其应用范围。

柴澍靖, 于筱禺, 段梦姗, 骆碧君, 张琦[9]2018年在《母液循环法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母液循环法,以六水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一步制备出具有纤维形貌、结晶较好的碱式氯化镁。应用热重分析、XRD、双通道离子色谱等手段对产物组成和结构进行测试与表征,确定所制备的产品为F5形碱式氯化镁5Mg(OH)_2·MgCl_2·8H_2O。应用扫描电镜对产物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品直径约为100 nm~150 nm,长径比50左右,形貌规则均一。在对母液进行循环反应的过程中,考察了循环次数对产物组成、结构、形貌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母液循环法可以使碱式氯化镁总产率不断提高,但随循环次数的增加晶形逐渐劣化,母液循环两次为宜,总产率可从11. 5%提高到20. 2%。

吴健松, 肖应凯, 苏静韵, 邓婷婷, 冯洁容[10]2011年在《碱式氯化镁晶须生长机理》文中研究指明运用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模型讨论了碱式氯化镁晶须形成的机制.发现碱式氯化镁晶须的生长习性与负离子配位多面体在不同环境中密切相关.碱式氯化镁晶须生长基元是[Mg-(OH)4]2-及[Mg-Cl4]2-.生长过程是基元的迭合过程,体系的性质不同或受热方式不同,都会使基元有不同的迭合途径和方向.本文用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模型对碱式氯化镁晶须形成机制做了一定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改性纳米碱式氯化镁(nano-BMC)晶须填充ABS/PP合金复合材料的研究[D]. 张路. 浙江大学. 2011

[2]. 以活性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合成氧化镁晶须[J]. 王在华, 孙庆国. 无机盐工业. 2006

[3].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研究进展[J]. 武海虹, 路绍琰, 王俐聪, 高春娟, 骆碧君.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4

[4]. 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D]. 王金霞.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

[5]. 碱式氯化镁和氧化镁晶须的制备与表征[J]. 王在华, 冯刚, 孙庆国, 全宏毅. 盐湖研究. 2007

[6]. 利用工业轻烧粉合成碱式氯化镁晶须的方法[J]. 梁海, 王婉婷, 王国胜.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 2014

[7].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水热合成及生长机理探讨[J]. 路绍琰, 马来波, 王俐聪, 骆碧君, 张亚南. 人工晶体学报. 2016

[8].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与应用进展[J]. 陈雪刚, 吕双双, 夏枚生, 叶瑛. 材料导报. 2009

[9]. 母液循环法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J]. 柴澍靖, 于筱禺, 段梦姗, 骆碧君, 张琦. 盐科学与化工. 2018

[10]. 碱式氯化镁晶须生长机理[J]. 吴健松, 肖应凯, 苏静韵, 邓婷婷, 冯洁容.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1

标签:;  ;  ;  ;  ;  ;  ;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