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与个性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民族性与个性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国格与人格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着眼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格论文,着眼点论文,一是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有完善的国格才会产生理想的人格,没有脱离国格的人格;个体人格的综合构成国格,也不存在脱离人格的国格;爱国不仅是对国民的单向要求,也是对国家当权者的要求;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改革开放,使中国繁荣昌盛来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要改造国民的素质,把国民培养成为有爱国精神的“四有”新人。

关 键 词 人格 国格 爱国主义教育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拟定并向全国各地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实施措施,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际操作性。自《纲要》发表以来,全国各地运用各种形式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其着眼点应当在于把国格和人格统一起来,在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个人基础上创造一个民主、科学、道德、进步的民族整体形象,让国家繁荣昌盛,让人民安居乐业,让新人健康成长。

一、有完善的国格才会产生理想人格,没有脱离国格的人格

所谓国格就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形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国民生活水平、科学道德进步趋势等的客观标准。国格对外通过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在其他民族人民心目中的印象等表现出来;对内则是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指向、道德法制状况、国民素质等等因素的综合。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和品位,是人所特有的外貌形象和内在精神因素的结合体。它包括个人的体形、仪表、容貌、动作等外在形象和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政治立场等内在形象,而人格主要是由精神因素决定的。国格和人格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人格的产生离不开国格。国家是国民生活的大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造人。”①从人格形成过程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社会风气等国格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不容忽视的。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曾评论说:江南有一种桔子本来很好吃,可移植到江北后却变成了又酸又苦的枳,这是因为土质不同的缘故;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但到楚国就偷,这说明楚国的风气不好。这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除了塑造了我们民族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之外,多少也给后人遗传了“奴性人格”。半个多世纪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第一次翻身作了主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又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励精图治,政治更加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思想更加解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广大人民获得独立完整的人格创造了条件,为塑造国人“自强、自信、自尊、自立”的性格提供了前提。

没有国格就没有人格。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土地上,有一定的国籍,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与他生活的国家的兴衰、与他自己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没有完善的国格,不会有受人尊敬的人格。这点近代的中国历史可以证明。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积贫积弱,发达的资本主义用船坚炮利敲开了国门,对中国进行侵略、奴役,使之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在中国土地上,在上海租界地公园门口,洋人竟树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把中国人当“马六大”,练刺刀、搞活体试验;近代到现代有大批华人被当成“猪仔”强行抓到美国、日本去挖矿产、修铁路……在列强眼里,华人不是和他们一样的人,而是猪狗不如的动物。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国格,在这些国家中生存的人民也谈不上人格,可见要争得民族生存的资格,要在世界地球村落中获得做人的资格,没有强大的祖国做为后盾是不行的。邓小平说:“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要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③,要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要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尊严。

二、个体人格的综合构成国格,没有脱离人格的国格

从哲学角度看,国格和人格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对丰富多彩的个性的高度抽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它只能大致地包括个性而不能完全代替个性;个性的总和形成共性。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④国格是通过人格体现和存在的。

人格是国格的支柱。一个民族的人格精神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的国格是通过汉代虽被匈奴拘留、被放逐到天寒地冻、荒无人烟的漠北,但仍然“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宁死不屈,苦熬19年终得回归汉朝的苏武们塑造的;是通过甲午海战中,在自己舰艇多处中弹随时会沉没的危急关头还激励将士“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并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日舰,与敌舰同归于尽的邓世昌和英勇的抗敌将士们塑造的;是通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孔子们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们塑造的……正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信条鼓励着中国人关心现实、积极入世;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鼓励着中国人改变社会、发奋图强、求实进取;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英雄气概,鼓励着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前仆后继、英勇献身。在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象古希腊、埃及、罗马等文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只有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屡经入侵却始终保持着统一,就是因为有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形象则可以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人民的公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式干部身上看到;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雷锋式战士身上看到;从把自己一生艰苦创业积累的巨额资财捐献给国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陈嘉庚式爱国华人身上看到;从为了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社会正义,勇于面对歹徒的刺刀的徐洪刚式勇士身上看到;从勇攀科学高峰,一心报效祖国的陈章良式的学者身上看到……中国的国格就是这许许多多闪光人格的汇聚。而一个不知孝敬父母、不知尊敬师长、对同胞毫无感情,对除自己之外的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祸福忧患漠不关心,人格水平低下的人,是决不会成为一个真诚而不虚伪的爱国者的。

人格水平低下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国格。在我们国家还存在着许多丧失伦理道德的、人格水平低下的人,他们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卫生;或为一己私利不惜用各种手段损害他人利益,坑蒙拐骗、强打恶要、出售伪劣产品;或贪污受贿、执法犯法、挥霍公款;这些人在损害了自己人格的同时也损害了国格:当数十万中国人乘开放东风迈出国门时,异国传来了感叹:“在公共场合,哪里有大声喧哗和随地吐痰,哪里就有中国人。”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受到中国个体户出售的伪劣商品危害的人再也不敢问津中国商品。邓小平曾批评过:“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⑤可见,个体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人格体现国格,没有完美的人格,就不会有完善的国格。

三、国格与人格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着眼点

从国格与人格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建立完善的国格要求国民都爱国,为生养自己的土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最能激发爱国之情的是这个国家值得爱,是政府让国民看到前途和希望。爱国不仅是对国民的单向要求,也是对国家当权者的要求。

国格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国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形成国家完善的国格的基本要求就是所有国民要热爱她,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弘扬那些最能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东西。邓小平指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⑥“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⑦他老人家要求:“每个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⑧我们的祖国要靠我们自己建设,想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享受像发达国家那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最朴素的爱国精神是在个人与国家的一种最朴素的关系中产生的。农民通过辛勤耕耘的那片土地对他的回报,而感到国家对他的公平才爱这个国家的,工人、教师和其他劳动者是因为在生活上享受到幸福、安宁、富足,看到前途、希望才爱这个国家的。如果家不能给子女以庇护,子女只好放弃这个家;如果国不能给民以保障,民只能流离失所抛开这个国。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有多少仁人志士感叹过“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有多少像谭嗣同这样的好汉满腔爱国之心却换得血染沙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无处寄托,这种爱就会成为一种反对力量而走向反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府,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主人翁责任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几十年来共产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她“改善了人民生活”,她“建立了民主好处多”,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由衷的拥护和爱戴,焕发了一大批有志者的爱国心,像钱学森、卢嘉锡等建国初就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但现在在我们国家像传染病一样传染着拜金主义、极端人个主义、唯利是图、巧取豪夺、贪污受贿、持权腐败等现象,这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格教育是极端不利的,只有消除社会腐败,使人文环境清洁,爱国主义才会在国民心中最后形成,国民的人格才会健康,而不至于在污掉中变成畸形。

2、爱国是理想人格应包涵的内容,不爱国的人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与家是同属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个人与国的关系是个人与家的关系的合理外推。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就提出“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朴素的骨肉亲、乡土情、民族魂逐步上升为对国家共同命运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产生为祖国的昌盛和繁荣献身的思想,把施之于家的伦理情感施之于国,这就产生了爱国主义。儒家的理想人格要求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人格的最低层次是完善自我的“正、诚、修”,做到孝敬、友善、仁爱、守信等,最高层次是有一种对国家安危、天下兴亡的负责精神,将完善的人格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动力,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境界,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目标。所以,凡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中国人,都有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爱国是理想人格固有的内容,而国家正是依靠这些有德有才、有理想人格的国民,才能兴旺发达。

3、塑造理想人格,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腾飞的基础,完善国格从塑造人格开始。

国格不能完全取代和涵括所有个体人格的内容,理想人格的塑造、国民素质的提高,能促使国格完善、国家进步,而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当今世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国家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可以进口自己没有的东西,但什么都可以引进,唯独民族素质是不能引进的。日本1868年推行明治维新,4年后颁布了《教育令》,百年树人,用心良苦。二战后日本政治家吉田茂面对全国上下一片消沉之气,痛感必须改革教育,要彻底重塑日本人,使之具有“无论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去也毫无逊色的教养”,“把他们培养成卓越的达到世界水平的人。”⑨正是因为这样,日本才在战后几十年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从邻国腾飞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优化国民素质的重要性。现在我国的国民素质普遍不高,青少年的人格形象还存在许多缺陷,如,有智商没智慧,有前途没壮志,有雄心没胆略,有文化没教养等等,这些状况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改造去改变。人格教育是兴国、强国之本,是完善国格的基础,中国教育界的担子很重。

综上可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不同空洞的口号,而应是人生信条,是国民的实际行动。爱国应从小做起,从学做人开始。力争把自己培养为“四有”新人。

*收稿日期:1994-01-28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②③⑥⑦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9、60、331、332、3

④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13

⑤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3

⑨吉田茂.十年回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

标签:;  

民族性与个性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