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包容性关系_政治论文

论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包容性关系_政治论文

论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包涵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政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4)04-0043-05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所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P28)这一论述,与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历来强调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 代化”这一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2](P168)由于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 为己任,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新境界,所以有必要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阐明社会主义与民 主政治之间的包涵关系,驳斥某些西方政客人为地把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无 理做法,向广大群众论证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 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以求人们在这方面能够达成共识,并且形成普遍的 认同感。

一、民主政治: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以来始终追求的远大理想目标

应当指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自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空想社会主义大师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描绘和憧憬中,已经论及了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无论是莫尔的“乌托邦”,闵采尔的“千载王国”,还是马布利和巴贝夫的“人民共和国”,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都有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大胆设想与理论追求。尽管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大师们那时仍然徘 徊于唯心史观的思想迷雾之中,并且由于对民主政治制度论述得过于具体与详细而流于 虚幻,但却闪烁着天才预见的理论光辉,为后来创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材料。

正是凭借着这些珍贵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推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之初就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3]其后不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把“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步”来加以强调与论证。[4](第1卷P272)在他们看来,只有迈出“争得民主”这一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步”,才能创造条件逐渐地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第1卷P273)遵循着这一明确的指导思想,1871年法国工人阶级进行了武装夺取政权的英勇尝试,并且创造了巴黎公社这样的无产阶级民主政治形式。马克思极为重视这一伟大创举,认定它是无产阶级找到的在革命胜利后把政权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最好办法,从而也为“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4](第2卷P377)列宁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斗争中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新型政党,则把争得无产阶级民主作为自己的直接行动纲领和坚定奋斗目标。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列宁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建立起“象1871年巴黎公社以及1905年和1917年工人代表苏维埃那样的国家”。[5](P63)因此,苏维埃俄国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便于1918年和1924年相继颁布了两部宪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工农群众享有的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固定下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借鉴这一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后,便一直把争取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并且始终为之奋斗。毛泽东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6](第1卷P274)正是为了完成以争取民主为中心的中国革命任务,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开辟出一条走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光辉道路。后来,毛泽东在回 顾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程时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 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对此,他又进一步充分肯定地 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6](第 4卷P14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且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形式,从根本上解 决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问题,使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追求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并 且开始向着新的更高层次的民主政治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一直努力探索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规律。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到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不仅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而且也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根本条件。中共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必须积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并且全面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的成就。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新修订的党章中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做出部署,并且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一做法,不仅在社会政治领域里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而且也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树立起了新的里程碑。

二、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条件下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重要国家形式

民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概念,指的是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或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治理国家。民主这一政治概念,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奴隶制社会,由当时的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提出。这位古希腊学者和思想家对民主的理解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国家大事的裁定最终要“取决于民众”。根据这一思想创建的雅典民主制,作为一种首创的政体形式,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到了近代,西方启蒙学者狄德罗对民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这位思想家认为,民主是全体人民拥有主权的一种简单政体,主权掌握在人民之手的任何共和国,都是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民主国家;而主权国家的人民,在某些情形下是掌权者,而在其他情形下却又是庶民,他们具有双重的社会政治身份。狄德罗这些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从而推动了创建民主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划时代的历史性进步。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为少数资本家的财产所有权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因而列宁认定它仍然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5](P630)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定,只有在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代以后,民主政治才能逐渐地名副其实。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式,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批判继承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主政体的某些经验和形式,具有一般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它赖以存在和服务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所以使民主的实际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正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中国共产党公开阐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 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人民直接或者间接行使的各种权力 ,既有物质保障,又有法律保证,但还有待于一步一步地走向制度化,有待于进一步积 累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应当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要实行的民主政治 ,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 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巩固,有利于人与人之 间的平等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邓小平在生前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对不断变幻的国际风云,在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向中国施加各种压力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7]从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邓小平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2](P176)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与开放的进程中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不断地走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与发展,必须符合本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实际水平,也必须同本国的历史进程、民族特点与文化传统相适应。一般说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其实现与发展的具体形式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所以在实践中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共产党从本国国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它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世人看到,在社会主义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在机制历经磨合,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必须认定,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据此,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任务。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新思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P28)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而领导与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性努力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而实现民主政治又必须与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共产党执政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著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告: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与法律,党也要领导人民遵守与执行宪法和法律,并且要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这一明确规定与刚性导向,将会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呈现出中国特色。

三、民主政治:21世纪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互动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在那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必然要求民主政治应运而生,相伴发展;而民主政治一旦形成,就会积极地反作用于商品经济,使之成长与壮大。古希腊的雅典城邦民主制,中世纪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城市共和国,都萌生于这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又为这些地方的工商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此类情况,在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上极为普遍,所以人们已经认可了商品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制度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取代了专制政权。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国家发生政治变动的社会根源,就是因为“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的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8]在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经济形式,平等和自由的观念不仅进一步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还不断地反映到政治要求上来,从而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 民主政治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而民主政治的进步又能促进 商品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会起作用。因此,中国 共产党早就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过程”。[9]

必须阐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民主政治,二者之间具有互相适应、相辅相成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基础,而民主政治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它们互相创造条件,互相提出要求,互相推动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拓展商品货币关系的潜能,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封建意识,改变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宏扬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摆脱旧的行政隶属关系的羁绊,进一步克服现行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将有利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出物质的、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生活的民主化;而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又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化,进而要求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从世界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如果没有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而是徘徊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经济制度上,那就必然会产生高度集权、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这些政治痼疾,只有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下,才能逐步地得以克服。因此,在中国这样的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拉动关系,实质上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我们只能顺应由此而促发起来的历史潮流,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民主政治这两大重任同时担当起来,做社会进步的自觉而又积极的促进派。

中国共产党就是自觉而又积极的社会进步促进派,能够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高举起了“三个代表”光辉理论旗帜。党的十六大认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结底要始终注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根本要求,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而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又离不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提供的政治动力与政治保障,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真正健全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在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国人民自觉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丰硕成果。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既是对多年来中国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全党与全国人民继续推进这一伟大实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努力完成的历史任务。正是着眼于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要求“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1](P28)

四、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包涵关系,而且在实践上也充分证明了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列宁指出:“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现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10]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它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不可能利用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来达到目的,必须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才能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体中居于极其关键的重要地位,它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一样,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作为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现象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 结合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制度在本质上必然是民主的。它不仅要使人民获得对生产资料 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而且还能保证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各项社会文化事业的权利。因此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不断发展、完善民主和法制,否则就要给社会主义事 业带来损害,甚至还会造成社会历史车轮倒转的暂时现象。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并且持续了10年之久,虽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把党内民主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加以法律化、制度化,导致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受到削弱和破坏,从而使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现象得以蔓延。在这种局面下,任何人都难于制止“左”的危害。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避免这种历史悲剧重演,就必须注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有鉴于此,邓小平认定: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因此,邓小平号召,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党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放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中国21世纪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式的进步。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以求争取一步一步地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想境界。

当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过去 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 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2](P176)今天,我们党用历史的尺度 来衡量,认定中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符合实际的。因此,只有经过 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探索和顽强努力,才能逐步地树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美形象。 尽管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 完善的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必然会充满着复杂和激烈的 思想政治斗争,但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既定的政治目标。因为坚冰已被打破,航道已经 开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 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马克思主义科学民主观的确立和发展,为实 现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有了这些重要条件,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英明 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们一定能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生气勃勃 ,使其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觉活动,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想境界转化为 现实生活。

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想境界转化为现实生活,共产党人应当努力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1](P28—29)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代表大会的形式,第一次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所进行的政策安排。根据这一政策安排,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大目标,强调今后要重点深入做好9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即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维护社会稳定。我们面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高度,深入做好上述9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不仅有利于做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统一的现实安排,而且也有利于完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从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表率。

收稿日期:2003-04-10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包容性关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