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且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将生活中的事物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对数学更加敬而远之。这时候,将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
一、课前预习生活化
课前预习生活化是指教师留下的课前预习任务充分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教材中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知识,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降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们吸收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只有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和趣味,才能使他们自觉地形成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前预习任务,像认真阅读数学教材并思考怎么用厘米、分米、米这些单位来表达书本、教室等生活中常接触事物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由于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因此学生们的探究性会更强,他们也会在预习中更加认真地阅读数学教材、仔细思考其中的数学知识点,并尝试着用这些数学内容去描述书本、教室等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学生对厘米、分米和米这些单位的概念形成了初步的理解,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这便是课前预习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契合生活的教学情境,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带领着学生进入教师自己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将学生原本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知识的讲解上,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感,便于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建构,长此以往,有利于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
比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咱们班的小明有10元,他要去学校小超市买一块橡皮1元,一根铅笔1元,一把尺子2元,让学生计算小明买文具一共花了多少钱,手中还剩下多少钱。因为这个情景是学生经历比较多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每位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过程生活化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这样轻松愉快地教学过程更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喜爱程度。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课程结束后留下的课后作业吻合生活中的事物。课后作业生活化并不只是留下一些书面作业,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有趣的数字游戏作业。课后作业生活化不但可以强化和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可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
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数字游戏:咱们学校的三年级1班一共有20个人,让学生对这个班进行分组,2人一组、3人一组、4人一组、5人一组,看看每种分组方式一共可以分几组。这类游戏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所以还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这种有趣的教学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激情、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使学生玩游戏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转换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有利于初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将小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课前预习、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多个方面来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促进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当前快速发展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59-160.
[2]吴福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138-139.
论文作者:孙海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生活化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作业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