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珊[1]2004年在《企业资本结构契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产权、交易和契约为起点,在格罗斯曼(Grossman,S.J.)、哈特(Hart,Oliver)和莫尔(Moore)已经确立的不完全契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契约的不完全性与产权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产权有两种产权,一是完全契约定义的特定产权,二是不完全契约定义的剩余产权,建立在不完全契约基础上的企业剩余产权更能反映企业产权的本质。然后在梳理了资本结构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从会计等式出发,对资本结构契约的具体内容及其功能定位做了阐述,契约耦合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类型,并影响着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接着根据阿洪(Aghion)和伯尔顿(Bolton)及哈特的控制权配置理论,对资本结构契约的控制权配置进行了分析,由于资本结构契约缔约主体地位与利益要求不一样,使得资本结构具有状态依赖的动态均衡特征。在不同缔约主体行使控制权的状态下,契约的运行效率也会产生差别,进而会影响到企业价值。受此启发,本文提出国企改革的思路,即通过资本结构契约的转换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在分析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将债转股和股转债相结合,是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一种方式。此外,企业的资本结构契约还通过企业外部接管市场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所有权结构、接管的概率、实际接管的价格,通过对证券契约投票权的设计,要解决公司资源潜在控制权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接管和控制权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资本结构与产权结构的现状、ST股的控制权转移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挥接管市场机制,优化资本结构的政策和建议。
李凤美[2]2007年在《财务治理权配置与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过于强调资本结构对控制权机制的影响,控制权是公司财务治理权配置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财权配置模式反过来对企业资本结构也会产生一定作用。本文试图从财权配置角度,利用产权理论、契约论、代理理论等理论工具,去研究在企业业已形成的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财务治理权的合理配置来促进资本结构的优化。本论文对财务治理权配置和资本结构的本质进行了阐述。指出财务治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剩余财权的最优配置去克服企业契约中因契约不完备所造成的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资本结构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要求权问题,资本结构的优化就是通过完善各种契约关系促使股权的边际代理成本等于债权的边际代理成本。财务治理权配置与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都统一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并且财务治理权的合理配置会促进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本文重点分析了财务治理权不同配置模式下的资本结构的形态及对公司行为的影响,从而提出优化资本结构的思路在于完善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并最终针对完善财务治理权配置提出具体建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主体包括股东、经营者、生产者和债权人。由于各产权主体都有自己理想的相异的资本结构,每一个产权主体都会本着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做出决策,不同的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完善财务治理权配置不仅可以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主动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更是平衡各方利益,优化资本结构的关键。目前,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较差的关键因素在于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导致了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的不合理,从而也阻碍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的发挥,针对该问题,我们认为,优化其企业资本结构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强化股权控制,硬化债务约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有效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等来完善企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
柴玉珂[3]2016年在《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世人瞩目,而“互联网+”等新时期发展背景的呼唤,对企业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并且在空间上由消费领域延伸至生产领域。目前,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的主题,公司在区域性竞争中也开始积极思考和探究自身的增长路径,无疑,创新驱动行为成为公司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长期以来,从国家发展来看,国家更加重视公司创新活动,其中推动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研发投资。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企业的研发投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研发投资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从活动主体看,企业R&D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在总额中占比达到77.3%,由此可见,企业是研发投资经费支出的主体。我国公司在促进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把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能力进一步挖掘,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目标,促进公司生产运营效率和效果,在创造、布局和运用上积极强化,真正把其技术创新的优势竞争力转移为现实的核心生产力。在决定创新的众多因素中,融资结构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它是企业创新融资的结构来源、关系到创新投资决策、并对创新绩效发展产生影响。不同的融资结构在财务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缔约形成了相应的相关利益主体,例如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和经营者、控股股东和小股东等等。公司不同的融资来源,如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用于研发投资行为,在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例如所有者和债权方,还有所有者和经理人员所追求的公司目标具有异质性,所有权集权也会导致委托代理矛盾,会阻碍企业创新活动;债务结构中契约形成的资本成本等也成为企业创新的障碍,上述提到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投资行为的非效率性。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扑朔迷离,使融资结构对创新活动及其绩效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把公司创新活力激活,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积极探究融资结构对公司研发投资活动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更好地解决公司在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针对融资来源形成相应融资结构影响公司研发投资活动的探讨进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在各种学术争鸣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结果。因此,在我国新兴资本市场背景下,对融资结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概括起来,现有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融资结构如何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更多学者开始聚焦公司创新绩效;其热点为融资结构作用于研发投资活动的效应上;以及融资结构异质性作用于公司创新绩效的效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挖掘出财务契约理论的基础涵义,把相对独立分散的论题有机融合,形成相互的联系。基于财务契约理论视角下融资结构与创新活动的关系,即在整体理论背景下,从融资源头出发,探索其资金的何去何从;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其研发投向成为了本文关注的方向,思考其如何受到筹资比例的影响;接着,探索资金的来源和创新用途的使用中,对公司创新绩效又会形成如何作用的机理等。在以上问题的反复思考和斟酌中,本文从以下叁个核心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企业融资结构如何影响其创新绩效;接着,展开筹资比例对公司研发投资作用的分析;最后,基于前述探究,展开筹资比例与研发投资交互项影响公司创新绩效的研究。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斟酌,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在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界定后,基于理论基础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以国内外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的重要沉淀;围绕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近几年的数据描述统计;然后,以财务契约理论作为基础,展开了对融资结构影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在经验分析研究设计中,以样本公司为例,在117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检验中,应用概念框架推出假设,得到研究结论;最后从筹资比例优化视角下对提高公司创新绩效归纳出了相应的策略。根据这一思路,进行了论文的潜心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债务融资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契约的硬约束提高了其监管机制,而且债务的税盾效应发挥了作用;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其剩余索取权也较高,获取私利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从而不利于企业取得创新绩效。股东制衡力越强,形成的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力越大,能够降低控股股东相关关联交易形成私利侵占行为,从而有利企业创新绩效。第二,负债筹资结构中资产负债率数值越高,研发投资强度越低。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其资金使用代价也增加,而研发投资强度的不确定性影响公司研发行为,从而公司研发投资行为减少。股权集中度变量与研发投资强度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001。股权制衡度变量与研发投资强度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01,前者值越大,研发投资强度值也越大。第叁,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模型中进一步使用负债水平和研发投资强度的交叉项,发现债务融资规模下投入研发强度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好,融资结构通过研发投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基于财务契约理论视角全面系统审视融资结构对企业研发投资以及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从融资、投资和企业绩效体系方面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创新战略,为企业创新活动实践的融资结构选择和优化提出了建议,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之处:第一,从企业创新绩效的视角,结合财务契约理论,探讨了不同的融资结构比例通过研发投资的决策来影响创新价值。目前国内文献中的研究视角多为一个维度的单一影响环节,即研究融资结构对研发投资的影响,或者定位到融资结构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视角。本文基于研发投资的创新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从融资源头上展开了全新整体视角的探索。第二,构建“融资结构如何影响研发投资”、“研发投资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和“融资结构通过研发投资作用于创新绩效”叁个紧密联系的问题的理论模型,内容上形成企业完整的财务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实证检验了融资结构对创新的影响,高度契合了“互联网+”背景下以创新驱动视角讨论中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需求。第叁,应用财务契约论的观点来分析融资结构影响研发投资,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博弈论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这些理论,创新会受到外部融资的影响,不同的融资结构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策略,从而影响创新绩效。
张康[4]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资本结构是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从MM理论诞生以来,许多金融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而对于中国而言,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首先简要综述了自Modigliani和Miller的MM定理以来的主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外部融资制度变迁,指出这种变迁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然后重点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为外部权益融资、内源融资其后最后是债务融资,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强的权益融资偏好。第二,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也不合理,其流动负债水平偏高。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杠杆水平显着低于发达国家。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研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包括税收、代理成本、不对称信息、以及公司控制权等)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这些理论表明存在大量的影响资本结构的潜在决定因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能够将这些理论综合在一起。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作一些理论上的说明,选取可能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多个指标变量进行分析,然后对上市公司分行业进行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与西方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预测和其它国家的情况基本一致。但我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国有股份在上市公司中仍然处于控股的地位,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之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来说,最根本性的改革在于改变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股票市场应该从服务于特定目标企业群的融资,转变为优化资源的社会配置。另一方面,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对于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佘志宏, 段红涛[5]2003年在《资本结构、契约理论与上市公司治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运用契约理论对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 ,认为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应该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和破产成本等交易成本 ,有利于企业融资、提高企业效益 ,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利益 ,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然后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负债率偏低、股权比例偏高的特征 ;同时 ,独特的股权结构不仅决定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性质 ,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上市公司治理的效率
葛结根[6]2004年在《资本结构契约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取得各项资金的来源之间(如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相对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本身是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已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莫迪里安尼和米勒的资本结构不相关定理(MM定理)的提出,引起了西方经济和金融学家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点和参照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契约理论的引入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大大拓展了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契约理论主要探讨当投资机会给定,企业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时,证券和借款(债券或股票)契约的形式是如何决定的。由于投资者的回报以(明示的或隐含的)契约的形式来确定,这样,投资项目现金流的配置是企业设计金融契约时应考虑的要素之一;而现金流的分配往往又依赖于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因此,投资现金流和控制权的配置是资本结构契约理论的两条主线,它贯穿于该理论的叁个最主要的分析框架:代理成本、非对称信息和公司控制权。在代理成本的分析框架中,契约关系被归结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相应的代理成本。因为管理者不能拥有100%的剩余索取权(即按比例地分享企业利润和承担有限责任),他们就会追求额外的消费津贴,而对企业资源的利用不会像完全所有者那样竭尽全力,从而产生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举债融资虽然能减轻管理者的上述代理成本,但它本身又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代理成本,即管理者作为剩余权益所有者,他就有动机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因为他可以获得项目成功后的利润,而把风险留给债权人。但在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具有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他们对其拥有的企业价值的评价就会扣除代理成本,结果是,代理成本将由管理者来承担。因此,最优的企业所有权(或资本)结构应当使得总的代理成本最小。针对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模型中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问题,哈里斯和雷维弗(Harris and Raviv,1990)提出一个债务缓和模型,即在单个股东或全体股东都无法对经理的自利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时,如果用类似固定要求权的契约(如债务合同)来实施监督行为,则不仅可以降低委托人(股东)的监督支出,而且还可以提供有关管理者能力或企业品质的有用信息,以便使投资者作出最佳决策,从而增加股东的财富和价值。由于公司价值的变化与债券支付、违约和重组紧密相关,因而,当公司作出债券支付后,投资者便可推断出其收入大于债券支付。结果他们将修正对公司质量的信念,公司的价值增加。类似地,公司违约产生的信息将导致公司价值的降低。违约后,只有当审计结果显示出一些良好的信号时,公司才能被重组。
李延军[7]2007年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围绕“金融与经济增长”这一主题,针对理论研究倾向于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分析上偏向于一方的不足,立足于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互动发展的新视角,旨在研究不同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与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履行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具体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和文献评述,包括第1、2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等,并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结构理论等视角介绍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协调机理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包括第3、4、5、6章。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金融交易的特征,说明金融交易是一种“关系性交易”并具有不完全的特性;接着在分析金融契约治理机制的基础上,从节约成本、金融功能等方面分析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彼此的替代与互补关系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均衡结构;然后,结合内生增长模型,从金融功能角度探讨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理,发展中国家应基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融资方式作合理选择;最后,通过对金融创新的功能及动因的分析,说明金融创新是实现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叁部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包括第7、8章。这部分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简要回顾和评价了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环境下,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演进与互动发展推动金融深化的历史逻辑;第二,转轨时期我国金融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叁,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第四,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第叁和第四点内容研究过程中,论文利用1993年1季度至2007年1季度有关数据,对叁者关系做了详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金融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中介与市场相比较而言,金融中介的作用更大一些,我国目前仍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之间存在着多个单向和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整体上,经济增长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较大。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包括第9章。这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作了总结,并基于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探讨了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协调途径及政策建议。最后本文还对后续研究作了展望。
吕占峰[8]2009年在《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家族企业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大量的文献中,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的界定、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家族企业代理问题和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代际继承、家族企业的成长与路径演进、外部社会制度环境对家族企业治理和成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基于对文献的研读,发现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论,这些争论集中体现在家族企业是终究被现代企业制度所取代的初级的、原始的、没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抑或是未来的发展模式?笔者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选择了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为组织的效率和演变直接相关于包含一组制度安排的治理结构,不同企业组织形式因治理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治理结构的不同又集中体现在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和权利配置。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家族企业契约关系和权利配置两个方面的研究阐述我国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而初步明晰家族企业的成长道路。家族企业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家族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家族企业现实的治理结构的外部制度环境、治理结构的形成、契约关系、权利配置及其效率的研究,对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鉴于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在企业治理结构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这些理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根基于这些理论探讨其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适应性,这些理论是分析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工具;依据这些理论,本文分析了家族企业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依据,构建了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模式,比较了家族企业在不同的时空的不同特点,列述了外部环境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进而重点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契约关系和权利配置两大要素着手,分析研究家族企业的治理效率和企业效率。在分析中,提出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两大要素和五方面刻画的维度。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包括相关利益者和权利两个要素,企业治理结构可以从行为假设、相关利益者的契约关系、权利配置、治理函数、治理机制五个方面进行刻画。本文认为一个完整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分析模式应该将企业、家族、权利进行结合,以家族企业中相关利益者和连接他们之间的力量和方式为分析的重点,探讨在特定环境下企业发挥最大效率的治理结构设计;提出家族企业信任弹性的概念,将期望对信任变化的反应程度称为期望的信任弹性,家族成员与家族成员之间、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信任弹性是有差别的;提出了单一股权并过于集中于家族的干预成本的概念。通过分析和研究,本文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的结论:家族企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特定的制度环境和企业所形成的复杂的关系结构及其它的效率有关,治理结构中股权集中于家族、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合一等方面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利他主义行为和机会主义并存,客观上家族企业需要人际关系信任模式和制度信任模式的并存,家族企业信任结构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治理结构是家族治理和制度治理共存互补的双重治理;家族企业治理成本有一个界限,不是越低越好,而是适度的治理成本,以最适度的治理成本获得最大的治理效率: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股权结构的集中与分散、以及股东的性质与企业效率之问的明确关系和一致性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股权结构一定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方式契合在一起对企业的效率发挥着作用,也一定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而发挥着不同作用;研究结果没有支持存在一个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负债结构区间,与国内学者验证的我国企业存在最优负债结构的结果不一致;随着家族企业的扩张,若继续保持家族企业的完全的两权合一,就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但外部支薪经理掌握着更多的经营控制权也是有害的,家族企业进行适度的家族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部分分离是满意的选择;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和变迁不是必然。
陈雄峰[9]2008年在《财务契约论下的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由于融资体制的不完善和低效的内源融资能力,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一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非上市国有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负债,上市国有企业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等,这些问题成为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对许多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资金供给制度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培育,融资渠道的拓宽,国有融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但是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非上市国有企业的债务契约仍然是软约束,上市国有企业的股权契约对其公司治理的完善也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财务契约理论是当代财务理论特别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一支。本文将从财务契约理论的角度对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之后本文将在一些假设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的大股东与经理人、债权人和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借助一个数学模型对国有企业融资契约安排的优化提出一些结论。同时本文将结合一个国有企业融资结构重新安排的案例,找出国有企业融资契约重新安排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以及融资结构优化需要遵循的契约安排路径。最后笔者将根据这些分析对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优化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得出最终的结论,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一些不足。
雷新途[10]2007年在《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契约理论视角》文中认为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共同的特征是将资本结构看成是协调企业财务主体冲突、解决代理问题的契约制度安排。体现内生性完备契约思想的代理理论是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早期成果,其最新的发展是基于不完备契约理论的控制权状态依存观。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弥补了现代主流财务理论内在的制度性缺失,该理论也大大推动了我国内生性财务理论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企业资本结构契约分析[D]. 郭珊珊. 武汉大学. 2004
[2]. 财务治理权配置与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 李凤美. 湖南大学. 2007
[3]. 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柴玉珂. 东华大学. 2016
[4].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 张康. 中国石油大学. 2006
[5]. 资本结构、契约理论与上市公司治理[J]. 佘志宏, 段红涛. 经济评论. 2003
[6]. 资本结构契约理论研究[D]. 葛结根. 中国人民大学. 2004
[7].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D]. 李延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8]. 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D]. 吕占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9]. 财务契约论下的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研究[D]. 陈雄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10]. 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契约理论视角[J]. 雷新途.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代理成本论文; 契约理论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最优资本结构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企业控制权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