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跟踪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跟踪审计起初主要在政府投资审计领域运用,而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审计领域。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在许多领域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施跟踪审计,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跟踪审计不仅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效形式,更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
跟踪审计的特点
一般来讲,跟踪审计是跟随审计事项同步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判断是否属于跟踪审计,主要看审计实施过程是否跟随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跟踪审计既有审计的共性特征,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共性特征来看,跟踪审计只是一种审计方式上的创新,从根本上讲它仍然是审计,仍具有一般审计的共性特征。因此,开展任何形式的跟踪审计,都要始终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定位,合理界定审计与被审计的责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以防范审计风险。
从个性特征来看,跟踪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审计目标的预防性。跟踪审计不仅关注审计事项的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更加侧重于预防,更能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介入的及时性。跟踪审计比事后审计介入时间更早,关口更加前移,更加强调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的有效结合,以事中审计为主,与审计事项的发展同步,甚至贯穿于审计事项发展的全过程,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
——审计过程的持续性。跟踪审计全过程介入审计事项之中,实现全过程监控,更加强调审计过程的持续性,提高了审计的频率,形成了不同时点对同一事项的多次审计,审计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审计人员到现场审计的次数比较多,有的甚至需常驻现场审计。
——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一般来讲,跟踪审计是全方位的审计监督,除了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之外,更加关注审计事项的管理和绩效情况,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更加广泛、全面。
跟踪审计的定位
深入分析和把握跟踪审计的定位是搞好跟踪审计的重要前提。对于跟踪审计应从以下方面把握其定位:
第一,跟踪审计是一种审计方式。按照国家审计准则规定,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类型主要包括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其中审计可以划分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此外,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审计业务类型来看待。但跟踪审计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业务类型,仅仅是一种独特的审计方式。这种审计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审计介入的时间是在审计事项实施的过程中,审计实施过程与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同步。
第二,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独立监督。如前所述,跟踪审计强调关口前移,体现了审计实施过程与审计事项的发展同步,与传统的事后审计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和明显的优势。但一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的定位认识模糊,在具体开展跟踪审计过程中,频繁地介入实施审计、提出审计建议,很容易偏离监督者的定位,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上充当了管理者的角色,导致审计职能的越位或者错位。比如在介入时间方面,有的审计机关在审计事项立项之前就介入,对其是否应该立项等管理决策事项发表意见,有的事先为被审计单位的具体业务事项提供咨询意见,背离了审计的基本定位。在介入程度方面,有的被审计单位要求审计人员帮助编标、计量、对材料认质认价等,有的要求审计人员直接在监理文件上签字,使得审计人员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管理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既充当监督者又充当管理者,混淆了审计责任与管理责任,失去了审计应有的独立性。
第三,跟踪审计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直接和有效途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审计工作融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事后审计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致使许多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事实,损失也无法挽回,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只是具有借鉴或警示作用。跟踪审计由于介入时间早,与审计事项的实施过程基本同步,因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查找管理上的漏洞,直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跟踪审计的目标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过程之中,通过审计使被审计单位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至少不出大的问题,更加侧重于预防,更能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跟踪审计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准确把握跟踪审计定位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跟踪审计的主要优势和局限性,以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的积极作用。
首先,要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主要优势。传统审计主要是事后的静态审计,介入时间滞后,介入形式被动,虽然有利于分清审计与被审计的责任,促进节约资金、提高效益,但对审计事项发生的过程不了解,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致使许多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事实,损失也无法挽回,亡羊补牢,秋后算账,不利于从根本上研究解决问题,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足。
跟踪审计则突破了传统的事后审计的局限性:一是更加强调审计关口的前移,实现对审计事项的全程监控,把重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的结合;二是介入审计事项发展的全过程,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审计事项的相关信息,找准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准确地认定和指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三是审计介入的内容更加全面,这种全方位的审计监督,进一步拓展了审计工作的思路,拓宽了审计工作的领域,深化了审计工作的内容,有利于有效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因此,跟踪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模式,是传统审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它实现了三个转变:实现了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以事中审计为主的转变;实现了从静态的被动审计向全过程的动态审计的转变;实现了从局部审计向全方位审计的转变。其审计行为贯穿于审计事项发展的全过程,辐射的范围更宽广、更全面,内容更细化、更丰富,更有利于实现审计的目标。通过跟踪审计,关口前移,可以及时阻止违法行为,防患于未然,可以促进规范资金使用,减少损失浪费,督促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其次,要准确把握了解跟踪审计的局限性。跟踪审计的劣势和不足主要是:开展跟踪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的频繁介入,有时审计责任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责任难以区分,甚至混为一谈,容易引发一定的审计风险;跟踪审计一般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工作量比较大,审计的成本比较高,现有的审计人力资源难以适应大规模开展跟踪审计的需要;跟踪审计对审计技术方法的要求更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未能完全适应,需要通过强化培训和实践锻炼来逐步弥补;跟踪审计一般都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员,聘请的外部人员对国家审计程序和要求不够了解,对审计保密纪律和廉政纪律也不够熟悉,加大了审计管理的难度,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跟踪审计目标是突出预防性,以被审计单位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为具体目标,由此带来跟踪审计的成果考核及审计人员的业绩评价标准与传统审计不一致,难以对审计业务和审计人员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