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研究范式与价值表征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研究范式与价值表征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研究范式与价值表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范式论文,表征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给世人描述了一幅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社会历史图景,它的基本价值是追求平等、公正、效率、和谐,追求在物质充裕上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理论上界定和描述社会主义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到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科学路径。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日起,全世界的无产者无不都在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末它的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表现出了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强劲优势。世界历史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种种疑问: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将会怎样?等等。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将其放置于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去考察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事实上,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其价值内涵有了更为丰富、鲜活的表现形式,它同样标示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大趋向。

一、全球化趋势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直接导致了世界诸多传统领域“游戏规则”的颠覆和瓦解。它不仅在一切社会领域型塑(shape)出一种新的形态,而且在社会理论层面将直接导致一种新的“全球化研究范式”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是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它最为关注全球化进程,理所当然,也将面临一场研究范式的变革。

(一)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与“范式”概念的引入。

“范式”(Paradigm)的概念自1962年科学史学家库恩(Thomas Kuhn)提出来以后,已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涉指的是自然科学史及对科学发展规律的理解,但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自然观。这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社会主义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和思路。

根据库恩的解说,科学发展的历程是常态科学与科学革命两个阶段的反复过程。在常态科学阶段,科学家群体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科学活动。当科学活动发现有些事实不能纳入群体的范式时,就形成了反常。在一般情况下,反常可以被范式所“同化”,使之成为可被解释的现象。但反常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构成危机。在危机中酝酿出新的范式,于是开始了科学革命。当新范式驱逐旧范式后,革命宣告结束,又进入新的常态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就是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无数事实证明,科学创新始于反常,而反常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产生危机。危机是从事这一科学的群体对原来的范式失去了信心和信任,危机并非坏事,它带来的将是范式转换和新范式的建立[1] (P291)。

社会主义理论要上升成为科学体系,要正确描述和解释其活动,必须依靠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或之所以区别于宗教或伪科学,就在于认知的权威,即科学客观地描述实在;而认知的权威又在于用以发现和描述规律的理性准则——科学方法的权威[2] (P18)。古典科学强调观察、归纳、预测和重演。库恩则强调研究范式的演进和变迁。他指出,科学的发展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通过范式的不断转换所进行的不断革命的进程。库恩认为,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庞加莱(Henri Poincare)、爱因斯坦等所进行的研究,都因改变了当时的研究范式才引发了科学史上的革命。范式为理论研究制定“指导原则”,是“研究特定问题的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 (P9-10)。因此,范式实际上包括了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理论假设、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价值标准和形而上学的原则。范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学科成热的标志:只有当一门学科的研究者(至少是一部分研究者)形成了共同的范式,该学科才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二)社会主义理论传统研究范式的危机与新范式的建构。

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及其主题的快速转换,尤其在当今的全球化条件下,如果社会主义理论还停留在或满足于以往形成的研究手段与方法,那么它将难以向前发展了。这就需要创造新的知识工具和新的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它。这里我们借用库恩“范式”概念来探讨和实践社会主义,努力在危机中寻求和建构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新范式。

当前一些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怀疑和动摇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范式存在一些局限,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的视域狭窄,观念僵化。仅仅停留在对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上,或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一条单线上。第二,研究思路和模式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西方社会在全球化时代产生的变化没有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而且缺乏跨学科的理论支撑。第三,在方法论上,长于模糊、抽象的定性概括;长于激情而疏于实证;重经验而轻概括和理论提升。因而扩大理论研究视域,引入多元互补的研究模式,探寻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就成了我们促进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范式转型的首要任务。

一是要不断扩大理论研究视域。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理论或社会主义现实运行机制,但也不能漠视其他理论文本和社会机制的作用;既要甘于形而下的分析研究,也要有人敢于从事纯理论的探讨。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百多年中,社会主义除了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这一条主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线索外,在全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和其他社会思潮。研究他们的社会主义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学术研究之必要,而且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把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促进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促进不同文本互文性的研究,不断开创理论的前瞻性。

二是要引入多元互补的研究模式。理论视域的扩展自然会促使研究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产生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要正确地描述全球化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方方面面,必然需要从其他学科借用研究模式。由于社会主义学的跨学科性质,相关学科无疑会对它的某一侧面或层次提供理论框架,多种研究思路也必然会在社会主义学研究中找到适应性。随着资本主义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国界和墨守成规的行为方式提出了种种挑战,并推动了跨国倡议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今天来讨论社会主义运动应该在“哪里”发生这个问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合时宜,也就是哪里是将社会主义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最佳土壤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必须充分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

三是要借助于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理论或假说的验证,研究模式的应用和分析都必须借助于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群体共同遵守的原则、惯例和制度”,以此“评价知识”,发现和“鉴别真伪,鉴别优劣”。[4] (P14)。社会主义不是神秘而无规律的“巫术”,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中必然存在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概括的规律和特征。但传统的研究方法以思辨、内省等方法居多,此外,没有将变化最大的西方社会纳入到我们社会主义研究范围,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事实上就是怀疑、批判和超越传统的范式的过程。研究者对范式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理论的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有效性等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在于科学共同遵循的理论传统、研究方法和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而言,应该特别提倡开拓创新、客观实证、宽容失败的治学态度。由于不同的研究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由于不存在一套不同范式之间相互信服的客观充分的元标准,因而范式的转换是信念的转换,无法通过逻辑方式得到证明。[5] (P19)因此,研究的范式应该是开放的,变动不拘的,当然也应具有自我修正的机制。

二、全球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表征

全球化语境下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目标和理念,以及整个人类社会通过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不断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使生产关系、资本权益日趋社会化,乃至西方社会也不断地产生出社会主义因素,等等,都有助于摆脱西方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一元化格局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全球和谐发展、平等参与的新模式的形成和对旧范式的替代,社会主义展现了无穷魅力。

(一)从人类现代化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为全人类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强调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平等,并提倡民主和正义,反对等级制与压迫,真正体现出社会发展的人间正道!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化模式是以两个巨大的代价为铺垫的:国内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贫困化;国际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其他民族国家的边缘化和依附性生存。这种现代化模式在进行的过程中鲸吞和扼杀了大多数人民和大多数民族现代化的权利。而社会主义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却树起了两座丰碑:

一是它开辟了一条与资本主义迥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以全体人民的福利为根本取向。社会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将铲除不平等、消灭不公正以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由于许诺了更大的平等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竞争对手。[6] (P45)有学者统计,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共有55个民族独立国家的执政党提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占民族独立国家总数的59%。[7] (P364)尽管出现了一些令人失望甚至失败的结果,但在这一过程中,千千万万的民众却赢得了自尊和从未有过的权利。这样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所孕育出来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

二是它确立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典范。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中国家举步维艰已是不争的事实,与之形成强烈比照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没有走像拉美国家那样依附性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像个别的小国或者地区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冲突中某些有利的因素而实施现代化。中国完全是依托社会主义的制度资源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事实上,发展到今天的资本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开启的现代化模式无法再重演和效仿,更为重要的是平等、进步、正义和理性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二)从全球各种社会运动、道路或社会思潮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其价值内核正在不断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并且以一些具体思潮、运动等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当前世界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无论是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还是女权社会主义等,尽管它们不完全符合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说明了社会主义依然有其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西方社会主义者在构建其价值和理想模式的过程,不仅是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评估的过程,同时,也预示着社会主义强劲的生命力。

二战后,从所谓的“新社会运动”中产生的激进主义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深刻的理论观点。然而,这些主要来源于女权主义、生态保护、反帝国主义、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的观点都被误用了。许多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解这些观点时出现了教条化,甚至是偏差。可喜的是,现在生态运动、女权运动、和平运动、人权运动等新的社会运动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其所产生的新的价值理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向,为越来越多的政党所关注。

20世纪90年代,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尽管它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但是,它的提出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传播还是富有重大意义的。通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大众推广几乎具有无限潜力的新技术”,以避免知识贫富引起的阶级分化灾难;并将追求工人阶级解放的制度社会主义转变为追求超阶级的价值社会主义,试图建立一种超阶级的“共同价值观”。1998年11月22日通过了由欧元区11个社民党人执政国签署的名为《欧洲新道路》文件。称“我们应当同世界化一道前进……我们是国际主义者,而不是孤立主义者……我们应当帮助市场运转和排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关于国家的作用文件称“国家只在市况不佳的地方进行干预……公用事业只在私人的供货较贵的地方发挥作用”。这些被舆论界称为“欧洲新社会主义”。

尽管近些年来国际左翼运动遇到了一些挫折,社会主义理想也受到多方面的攻击,但很少有人会否认社会主义者在打败法西斯主义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今天,社会主义又是全球化进程中反对原教旨主义和极右翼种族主义等极端主义复活的一面伟大旗帜。

(三)从国际上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和国际组织等的主张与活动来看,社会主义的价值有时并不完全存在于一种制度下,或是体现在一种模式之中,它还存在于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近年来,国际组织的兴起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特殊现象,此外,西方国家还出现了许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性质的“第三域”,这些组织一般不提出执政、参政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而主要关注诸如人权、环境保护、地方权利、公民权益、社会不平等现象等具体事物,也有的积极参与限制军扩、反战、反核、反全球化、反集团化等社会运动。由于其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面广,其作用已逐渐渗透到了传统上属于政党的活动领域,渗透到了国家政权和国际政治的某些方面。

全球化的强大震撼力与冲击力及其影响正在向纵深发展,与西方传统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治国理念发生尖锐碰撞,使全球化的发展与资本主义传统体制滞后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导致资本主义民主危机加剧。于是,在民族国家和全球化对公民生活的影响之间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民主赤字”,折射出了西方“民主范式”的缺陷。非政府组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从八十年代末的6000个猛增到现在的2.6万个,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超级力量”。

实际上,非政府组织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已成为促使民主进一步深化和泛化的重要载体,从旁观者逐步成为政策制定者之一。随着国际金融和产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决策在“国际层面”做出,但在这一层面尚未出现一种有效的政治机制来体现或解决公民的关注或担心。同时,传统民族国家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侵蚀。这就需要有一大批非营利的、非政府的和带有志愿性质的社会组织来从事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以填充政府与企业都力所不及或不适合介入的那些领域。一定意义上,这就使非政府组织成为公众表达关注的载体,客观上在社会发展中充当了公民利益,尤其是边缘状态群体的利益的“代表”,对政府和社会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这些新社会运动和非政府组织吸取了民众的大部分政治热情,因而正在明显成为民众表达政治愿望的首要渠道。

(四)从现代政党政治发展演进的态势来看,政党政治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各国政党为求变图存而极力将自己扮演成全民利益的代表,这一趋势将不可避免地促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代表着不同社会阶级利益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类政党空前活跃。由于在全球化进程当中,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挑战,各政党必须求变图存,努力将自己扮演成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给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

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组合,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随之改变了,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在社会阶级基础、思想理论纲领、内外政策主张以及组织结构、政治功能、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国政党都在大力调整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大力拓展本党的社会基础,奋力寻找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为此,许多政党的关注点已从过去单纯的政治目标逐渐转移到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然,就会像一些传统政党一样,因缺乏时代精神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

现在,各国政党都在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都在利用新的组织、宣传手段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提升自己的政治作用与影响,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两大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和密切。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

(五)从各国的运行机制、体制和发展模式来看,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内容。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本思想,也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需要人的自由;最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需要自由。我们所要建立的理想社会,不仅是富强、民主、文明的,而且是自由的,是人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各国政府正在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行为法制化和政府决策民主化。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诸如民主选举制度、法律制度、公务员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福利制度以及权力制约机制等诸多成功经验,不仅是劳动人民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现。此外,今天的“网络空间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权力、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8] (P9)。它正在不断增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

就经济体制而言,目前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其性质来说,很难说是完全意义上的私有制经济,而是一种混合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经济学泰斗弗里德曼,2000年冬天,在布什、戈尔为入主白宫争持不下的时候,他语出惊人,愤然说道:无论布什还是戈尔入主白宫,“美国都会溜向社会主义”,理由很简单:就因为他们两人都要增加而不是减少政府开支。1998年《华盛顿邮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题为《卡尔·马克思无形的手》,作者是美国事业研究所研究员詹姆斯·格拉斯曼。他写道,马克思的思想在集体主义和国家控制这方面的影响最大,也最不为人们所注意。一个证据是,直到不久前,人们还确信由政府管理的养老金制度——称为“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为所有美国人提供退休金;“马克思的影响依然存在的另一个例证是认为政府应当——通过税收、规章和补贴——掌握经济决策的看法,在欧洲,特别是在亚洲,此类政策大行其道”。

就文化来说,二战后,在西方国家虽然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但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思想文化也在不同程度地得到发育和传播。在加拿大和西北欧国家,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扶危解困、拾金不昧、文明礼貌等美德受到称颂,诚实守信、勤奋工作、自愿奉献的精神也得到提倡,并逐渐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即便是在美国也有75%的居民把团结互助、帮助他人的愿望,共同幸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实现的动机和职业成就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9] (P1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有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并列的,又有未来的无产阶级道德……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10] (P434)当代西方社会多方面的变革,是来源于社会主义的压力,来源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力,这种压力和影响使它甚至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斥责并采纳了许多类社会主义的做法,由此从野蛮化走向了一定程度的文明化。

(六)从国际学术研究领域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重新传播成为世纪之交和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无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主义思想越来越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理解和认同。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尽管处于低潮,但却不出邓小平当年的预料,“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事实。当前,各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在深刻总结和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世界范围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不仅造就了一批声誉卓著的国际著名学者,如法国的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哈贝马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吉登斯和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詹姆逊等,而且促成了新的学术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产生,开拓了政治社会学等新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由于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即消灭剥削和压迫,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仍然是许多进步的和正直的学者所憧憬的理想。

现代西方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关注社会主义事业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现在美国各主要大学选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生同1995年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增加的比例大约在1/3左右。这是因为,随着笼罩人们心头的苏东社会主义崩溃阴影的消逝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更加认识到,解决美国的问题仍须从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在2000年纽约“社会主义学者大会”中,工人世界党党员、哈佛大学青年教师司各特·莫菲提出:“未来美国的社会主义将按照美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条件来建立,因此它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11] 参加这次纽约社会主义学者大会的青年人占出席大会总人数的1/3以上。

此外,世界性的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著作也日渐增多,影响相当广泛。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主持的评选千年伟人活动中,马克思名列第一位。可见,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宣传热潮的兴起绝非偶然,这是当今世界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人们要求社会变革情绪的体现。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主编说:“为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新的批判,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有力的工具。”《第三条道路》的作者吉登斯也认为,“150年以前,马克思写道:‘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就是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但我说它‘正确’的理由却不同于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它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已经失信的地方使这些价值再现其意义。”[12] (P2)这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13](P51)

社会主义不能满足于现实而要有效地规划未来,这就必须考虑到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整个历史的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对资本主义的现状及发展、社会主义者在斗争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分析。这种分析将使社会主义理想更具生命力并为其今后动员民众打下良好基础。当前,全球化正在推动着国际贸易、金融、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甚至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在全球各个角落大规模地拓展,从而也为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展开和实现提供着历史舞台和条件。社会主义价值以其倡导的民主、平等、和平、理性与人道而不断获得了全球范围的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努力,尽管它还可能遇到困难与挫折,但是今后它仍然会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目标。100多年社会主义运动和70多年社会主义政权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并不是乌托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的价值内涵在全球化进程中将愈加得到彰显。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研究范式与价值表征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