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工业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换、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工业品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国外(境外)的产品和资本大量地进入中国大陆。这一进程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又对我国工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实现我国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和高效率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我国工业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已基本结束
如果按人均工业产品占有量以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来衡量,我国还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工业发展还需要继续进行量的扩张。但是,如果综合考察我国工业的总体规模、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资源的约束条件、工业品的供求状况等因素,则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即我国工业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已基本结束,今后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优化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建成了包括从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到高技术的航天工业在内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从供求关系看,目前多数工业品已供给大于需求。据有关部门分析,供大于求的比例约9~10%。消费类工业品在90年代初已经形成买方市场,例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比市场需求高出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家用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能力高出1倍。投资类的工业品的供求状况在90年代中期也开始发生变化,长期供不应求的钢材、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产品,1994年以来也出现了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局面。建筑用钢材的价格在1993年一度上升到4000元/吨,但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以后,1994年4月份以后逐步月下跌,目前稳定在2800~3000元/吨。钢铁工业部门已连续两年进行限产压库。这些情况表明,由于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以及经济运行方式逐步转向市场经济,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经济问题已基本得到扭转,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主要取决于供给状况开始转向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
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工业无限扩张的趋势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农业的支撑能力和农村吸纳工业品的能力,二是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工业的发展事实上也受到刘易斯分析的上述两个条件的制约。由于我国农村可供支配的人均土地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用于同工业品交换的能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价格体系的逐年调整,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已逐步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今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余地日益缩小。这一格局决定了提高农民购买工业品的支付能力的进程将是缓慢的和艰难的,从而使我国工业生产在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对过剩。
实现工业扩张的另一个出路是扩大出口。出口能否扩大则取决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的容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978年的出口额只有97.5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1487.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25倍,平均每年递增17.39%;其中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1995年的85.6%;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上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5年第11位。但是,1996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局面,1~5月出口额比1995年同期下降7.1%,这是80年代以来比较少有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偶然的、暂时的,还是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趋势性?虽然现在难以作出准确的结论,但从趋势看,今后要继续保持过去18年出口贸易年均递增15%以上的高速度将是困难的。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还必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工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遇到了进口产品和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
1992~1994年,我国曾4次调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措施,使关税总水平从90年代初的平均45%以上降到1994年末的平均36%。1996年4月起,4000多项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再次下调,平均下调幅度不低于30%,使我国关税总水平下降到23%左右;同时取消了170多项进口商品的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占目前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商品的30%以上。这些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
在利用外资方面,1979~1996年6月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560亿美元,其中投资于工业的资金占7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1%上升到1994年的12%。外国(境外)资本进入中国大陆,既是为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是着眼于我国的广阔市场和市场潜力。由于在资本实力、生产技术水平、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三资”企业大都比国内同类工业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对国内工业企业的压力。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决定它必须从量的扩张为主的阶段转向以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的新阶段。
二、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过去四十多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解决从无到有和从少到多的问题,为此在发展道路上实行了数量赶超的战略。可以说到第八个五年计划末,这一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少数产品外,主要不是数量上的差距,而是素质上的差距,包括结构素质、规模素质、技术素质以及管理素质等等,最终则表现为效率上的差距、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俗话说“知耻而后勇”。实事求是、清醒地认识这些差距,是明确今后我国工业发展方向和任务的前提。以下仅以制造业中的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钢铁工业
据1996年10月10日《经济日报》报道,今年1~8月,我国钢产量达到6535吨,月度钢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按前8个月的钢产量推算,1996年钢产量将达到9800万吨,超过日本的钢产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近1亿吨钢产量是由1500多家钢铁企业生产的,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只有17家。钢铁工业部门职工达300万人,年人均钢产量为33吨,仅为日本钢铁企业人均钢产量的1/22。在消耗方面,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吨钢能耗为976公斤标准煤,比日本吨钢能耗高48.7%。在品种结构方面,国外主要产钢国家的板管比在60%以上,我国的管板比为38%。目前一方面有2000万吨的小型材生产能力放空,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需要的热轧板卷、冷轧薄板、镀锡板、镀锌板等优质板管带材50%以上依赖进口。在生产装备水平方面,重点钢铁企业的主要生产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占1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20%,仍处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装备占70%,与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企业的总体装备水平要落后15~20年。
2.石油化学工业
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生产设备主要依靠引进,到1990年先后引进了171套生产装置,用外汇45亿美元,但用于消化引进技术的投资不到1亿元人民币。因此“八五”时期新建的石化企业,仍然不得不继续引进国外成套装备。在生产规模方面,各地区为了本地的局部利益,以降低经济规模为代价,纷纷上石化项目。目前炼油厂平均规模为170万吨左右,半数以上炼厂的能力在20万吨以下;炼油厂的轻油收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了31%。在生产水平方面,目前已建成的30万吨乙烯项目,每个企业的职工都在万人以上,而国外同类企业只需要几百人;炼油的单位能耗国际先进水平为19千克标准煤/吨,我国为22千克标准煤/吨;生产乙烯的综合能耗,国际先进水平为500万千卡/吨,我国高达900千卡/吨。在产品结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大型石化企业的产品品种达几千种,我国只有1800种;国外合成纤维差别化率为30~40%,我国只有10%;塑料与钢材的比例,世界先进水平为1∶9,我国为1∶30。
3.机械工业
我国机械工业在生产规模、主要产品产量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5%。8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了2000多项先进技术,能源、交通运输、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等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工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对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调查,1994年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80年代水平的占52%,30%的主导产品仍为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大中型企业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是美国一些机械工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3.5倍,说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由于许多产品性能落后,缺乏竞争力,从而使机械工业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1994年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额为202亿美元,进口额为438亿美元,进出口逆差236亿美元。机械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集中度低,分散和低水平重复严重,基础零部件性能落后,质量不稳定,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弱。大中型骨干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只有1.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5%以上的水平。
4.电子工业
我国电子工业已有5700多家企业,149个科研单位,210万职工,电子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5%。8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工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产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成为世界上10大电子生产国(地区)之一。目前电子工业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电子工业的绝对值仍然很低,其增加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低于世界平均为4.5%的水平。(2)产业集中度低,1993年电子工业企业销售额排在前10名的企业销售收入只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15%。(3)消费类电子产品比重过高、投资类电子产品比重过低,投资类电子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元器件类电子产品三者的比例,我国为19.1∶45.9∶35,美国为68∶11.5∶20.5,日本为61.9∶14∶24.1。(4)关键性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落后,我国目前生产的集成电路芯片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产量不到30%,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20~25%,7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依靠进口。在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水平方面,目前生产1.2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的企业尚在建设,0.8~1.0微米技术正在开发,而工业发达国家的主流产品已采用0.8~1.0微米技术,并开发0.5微米、0.3微米和0.2微米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瓶颈。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开发水平及其转化能力的竞争。我国经济已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换,当工业产品数量赶超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上的差距,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今后的首要任务。
三、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政策问题
影响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体制、资源条件、科技力量、资金投入强度、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政府政策等等。这里不打算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而只是谈一谈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所面临的几个政策选择问题。
1.关于发挥比较优势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可以使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竞争优势。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正是得益于这一政策。现在的问题是,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政策要不要调整?笔者认为,应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是因为:(1)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容量的限制;(2)由于科技进步,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的作用相对下降;(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价格体系的改革,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不断上升;(4)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着后起的劳动力成本更便宜的国家的竞争;(5)在国际贸易中,长期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下决心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2.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与扩大出口的关系问题
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急剧下滑,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和外贸企业都遇到了较大困难。为了扭转出口不振的局面,有人主张人民币的汇率进一步贬值。笔者认为,这一主张至少在目前是不可取的。第一,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迅速上升,到1996年8月底已达到900多亿美元,预计到年底将突破1000亿美元,这表明我国的外汇供给能力已显著增强。汇率作为一种货币交换价格,必须反映外汇供求状况。在目前外汇储备持续上升、供给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使人民币贬值是不符合供求规律的。第二,人民币贬值,意味着进一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以增强其竞争力,但会受到一些商品的国际市场容量和某些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限制;第三,出口商品的收购价格不能不反映国内实际生产成本。在工业生产成本节节上升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进一步贬值,有可能使生产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而会降低这些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因此,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着眼点必须放在依靠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和外贸经营成本方面。
3.关于利用外资与增强民族工业竞争力的关系问题
1991~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143.55亿美元,占1979~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5.8%,利用外资总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突出表现在:(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不足;(2)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3)扩大了就业;(4)推动了出口的增长;(5)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6)促进了市场竞争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外资的进入,也使国内原有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多的企业由于机制不活、设备陈旧、产品落后、包袱沉重而缺乏竞争力,失去了传统的市场,对这些企业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把握利用外资政策,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认为,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也只能在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消极地保护政策只能导致落后。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利用外资的工作不需要改进。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利用外资工作也不例外。巩固、完善、改进和提高不等于对外开放的政策的收缩,更不等于关门。今后我国利用外资将从过去单纯重数量转向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外资的投向上,将逐步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更多的投向资金密集型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外资的待遇上,在继续保留某些必要的优惠政策的同时,逐步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从而使各种类型企业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步伐,增强这些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