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开发区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们江论文,国际性论文,中心城市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涌动下,东北亚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图们江地区因存在着巨大的区位潜力,成为环日本海经济圈的核心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东北亚各国进行资源、经济互补,实现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重要结合点,将成为东北亚地区资源、劳动力、产业、资金、技术等相互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1]。1991年10 月2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向全世界公布了由其协调组织的国际合作开发图们江三角洲的宏伟计划,即在未来20年左右时间, 筹集300亿美元,在中、朝、俄三国毗邻的1万km[2]三角洲地区,兴建一个特别的多国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使其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国际性港口城市。1995年12月6日,在联合国总部包括中、俄、朝、韩、 蒙在内的五国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定》、《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三个文件,表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图们江周边环境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决定其全面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区城市、交通、通讯、电力、港口等硬件建设刚刚起步,各方面的合作发展规划、政策、立法等软件建设尚未形成;又无现成模式可以借鉴;许多前期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本文着力对亟须深入研究的如何构建图们江开发区国际性中心城市作些探讨。
2 图们江开发区城市发展建设的优势与问题简析
2.1 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图们江开发区位于图们江下游入海口段,是三国交界地区;面临日本海,是东北亚的几何中心。自然、社会、经济及人文要素的组合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从发展角度来看,这里是国际性中心城市的生长点,可以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是进行世界性贸易的最佳场所,易于形成国际性商贸中心。
(2)具备形成综合性交通网络的条件[2] 从图们江地区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看,该区能够形成水、陆、空较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3],可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是图们江国际性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水资源条件较好 仅从延边州来看,全州大小河流487条,年均径流量130亿m[3],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2倍。本区还有一定量的地下水作为补充。本区可供淡水总量75亿m[3]。从开发近中期来看,人口规模不大,不会出现较严重的用水紧张状况。但当人口数量达到UNDP计划的1100万时,将会出现用水紧张的矛盾。
2.2 问题
(1)城镇和区域基础设施薄弱,且三方发展不平衡, 没有特大城市作依托。80年代以前,图们江地区是东北亚政治、军事矛盾的焦点地区。出于国防安全原因,各国在本区都很少进行开发建设,区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从整个“大三角”区域范围内看, 没有人口达到100万的特大城市,中国尚没有人口达50万人的大城市。 在“小三角”范围内,尚没有人口达到20万的中等城市。朝鲜的先锋镇(雄基)只有5万人,俄方的波谢特不足万人。
(2)用于城市发展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空间有限。 根据图们江下游的地形地貌状况,难以找到建造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的理想场所。敬信盆地约100km[2],三面环山与俄阻隔,南面邻水与朝鲜分开。如果在这一狭小空间内布局一特大国际性城市以及大型国际空港、大型铁路枢纽、内河港群等,显然不可能。此外,敬信盆地地势低洼,平均海拔高度只有5m左右,其工程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等是否适于城市及各类交通设施建设,还有待深入研究。
(3)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图们江周边地区都是发展中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独自发展能力有限。UNDP计划20年时间,筹资300 亿美元用于该区开发,能否兑现尚属疑问。粗略计算,该区仅用于七通一平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资金总额达550亿美元[4],如果再加上铁路、港口、机场、能源、电力等区域基础设施,资金缺口更大。
3 图们江开发区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构想
3.1 与国际性中心城市布局有关问题
根据1995年12月签署的“三国协定、五国协议”的最新规定,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包括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罗津、清津以北地区,俄罗斯海参崴以南的面积约1.5万km[2]的地域。按UNDP规划目标,图们江地区未来将是一个多国共同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图1), 是以“小三角”珲春、波谢特、先锋为核心,以“大三角”的延吉、海参崴、清津为支撑点,中心城市职能突出,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的国际性城市体系。
图1 图们江地区“大、小三角”区域略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e "large and small triangles"
在这个国际城市体系框架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构建图们江地区国际性中心城市提出大体相似的构想,即在敬信盆地和三国交界附近地域内,由三方各出让一块土地,采取集中布局形式连片开发,平地起家创建一个特大型国际性城市,远景规模达到250万人[3](也有人提出100 万人)。笔者认为,构建图们江开发区国际性中心城市首先要注意几个关键性问题。
(1 )图们江地区的合作开发模式直接影响该区国际性中心城市布局及城市体系结构。图们江地区开发模式可归纳为如下三种形式[4] :①多国合作联合开发;②双边合作开发;③各自单独开发。笔者认为,这三种模式会在图们江开发过程中阶段性出现。初期起步阶段,可能以第三种形式为主,或第三、第二种形式兼而有之。后期将出现大家所期望的第一种方案。只有现实、全面分析三种模式的特点,行动上不割裂三种模式在时序上的连续与统一,才能使图们江地区得到持续开发。在敬信盆地建造国际性中心城市是以最理想的三国联合开发模式为基本前提的。鉴于图们江开发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及开发模式演替的特点(这里暂不考虑敬信盆地能否建设特大国际性中心城市),如果国际性中心城市建设迟迟难以付之行动,那么对完善本区城市体系结构是不利的,进而影响近、中期该区其它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2 )图们江开发区国际性中心城市要起到有效组织该区国际性城市体系的作用,因此它的城市性质、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城市规模都要与其作为该区首位中心城市的职能相适应。从完善图们江地区城市体系角度来看,该区城市规划布局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大三角”、“小三角”中的城市发展与布局的关系问题。现在“大三角”的延吉、海参崴、清津的规模和发展基础都优于“小三角”的珲春、波谢特和先锋。前三者分别为后三者的后方腹地中心城市。但是从远景发展趋势来看,“小三角”将成为该区的核心区域,该区域内的城市将迅速增长,城市规模可能超过前三者。图们江地区经济、贸易、金融及交通枢纽的中心职能将转移到“小三角”核心区内。因此,要抓住前三者和后三者主导职能转变时机,适时处理好这6个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
(3)宏观控制、合理布局大型区域和城市基础设施, 为城市发展与布局留有余地。大型基础设施布局是关系到全局意义的战略性问题。图们江地区在布局建设诸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电站等基础设施时,要注意分析本区未来的开发形势。对项目的选线、选址和规模等关键性问题,既要兼顾本区各方面的利益,又要考虑到图们江开发过程中城市发展与布局可能出现新的需要。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使用效率低下带来的不经济,更要注意保护环境。
3.2 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构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组团式、多中心国际性中心城市是图们江开发区的最佳选择。
(1 )这种布局形式是一种较佳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较佳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未来的国际性中心城市包括四个组团, 即珲春、波谢特、先锋、 敬信。 现在由敬信到其它三个组团的空间距离都在50km以内,远景各组团因城市发展,城市空间扩展,各组团之间距离还将大为缩短。以敬信组团为中心,依靠“小三角”内高度发达的城市交通、通讯网络,形成各组团之间方便快捷的联系。
图2 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Fig.2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nited international city
(2)四个组团应形成合理、紧密的职能分工, 成为独特的职能中心。目前,除珲春具有较强的城市功能外,其它三个组团规模小,城市功能薄弱。但未来四个组团都是国际性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相同,会有一些相同的职能特点。
各组团的职能特点会随图们江合作开发的深入,变得合理和明确。处于“小三角”中心的敬信组团应担当外围三个组团的CBD功能, 是金融、贸易和综合性交通中心。珲春、波谢特、先锋三个组团应发挥各自国内腹地的资源优势,承担区域主导产业职能分工。珲春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成为发达的综合性中心,是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波谢特和先锋应以出口加工和贸易为主,同时应有较强的海陆运输功能。旅游业是各个组团都应重点发展的产业。
(3 )各个组团的开发时序与图们江地区开发模式和各国政府的开发力度有关。多国联合开发、各组团联合互动是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客观地看,图们江地区开发没有谁应先谁应后的道理,任何一方的开发都有利于该区的整体开发。在单独开发的初期阶段,各组团因缺乏必要的联系和统一规划,将可能出现职能雷同的情况,但开发中期和晚期,职能分工将趋于合理,特点突出。
(4)根据“小三角”1000km[2]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合理容量,以及未来国际性中心城市应具有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要求,四个组团人口总规模临界值按300万人控制,亦即“小三角”内, 远景城市人口规模达300万。目前,在“大三角”内,总人口约300余万人,延边州人口占2/3左右。而珲春、先锋、 波谢特、 敬信四个组团的人口总和不足20万人,其中珲春市区人口达12万人左右。从未来本区三国人口迁移供给潜力来看,珲春组团规模仍将大于其余三个组团的人口规模。 因此4个组团远景临界人口控制规模为:珲春100万人,敬信50万人,先锋、波射特二个组团的人口之和为150万人,占50%。
4 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组团式布局形式是城市分散布局的基本形式之一, 由集中布局到分散布局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趋势[5]。 其主要标志是城市用地由集中布局逐步到分散布局,城市的中心功能分散到多个中心去,共同形成一个“合力”,起到“大中心”的作用。一般认为,带状、组团式布局形式对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图们江开发区国际性中心城市采取组团式、多中心布局形式,主要是因为图们江开发区内地理因素、以及本区合作开发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制约所采取的被动选择。
(2)组团式分散布局形式,是国内外城市、 特别是港口城市布局中较为成功的经验。 国外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荷兰的兰斯塔德(RanstadHolland)[6]。兰斯塔德是一个由大、中、小型城镇集结而成的城市区(城市群),这个城市区空间结构形态呈马蹄形,“马蹄”的长度和最大宽度可达48km,周长170km以上。其开口指向东南, 在开口处环抱着一片不规则形状的农业带,称之为“绿心”(green heart)。 兰斯塔德城市群包括三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阿姆斯特丹、 鹿特丹和海牙;三个10~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乌德列支、哈勒姆、列登以及许许多多小型城镇和滨海旅游胜地。整个城市群人口,包括“绿心”农业带在内,可达440万(1970年),占荷兰全国人口的1/3, 是西欧仅次于伦敦、巴黎和莱茵—鲁尔的大城市区。这里大城市的多种职能,不是集中在单一城市,而是分散于几个相对较小的城市或周围若干城镇,这些城市(镇),既相互分离而又易于联系。组团式布局形式在国内港口城市也很常见。如天津新港—溏沽西距天津市中心50km。连云港市东西两岸相距20多km , 形成双城式布局形式[ 7] 。 青岛市的黄岛开发区面积158km[2],隔海与老城区相呼应,成为青岛市一个重点发展的新组团。图们江开发区国际性中心城市采取组团式布局形式,还需要创造一套既兼顾又超脱任何一方政治制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法规和办法,将为世界区域合作的地域空间组织提供先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3)组团式布局结构开拓了城市发展的广阔空间, 使城市本身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必囿于敬信盆地的狭小空间,无疑对本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积极意义。据研究,敬信盆地上空大气层稳定,极易形成城市逆温现象。图们江地区水环境污染大都比较严重〔1〕。因此, 建议该区工业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下,能够基本上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从环境的合理容量来看,敬信组团规划50万城市人口已为上限。
(4 )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在各组团之间由“绿带”或“绿楔”分隔,形成各组团之间的缓冲地带,不仅形成良好的环境和生态景观,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可能出现的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避免因为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用地、交通、住房、污染等普遍性的城市问题。真正做到了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组团式布局也是一种较佳的政治、社会的空间组织形式, 较少涉及敏感的领土主权问题。即有利于各组团内部管理,又有利于协调各组团之间的关系。
(6)组团式布局为中俄朝三方城市建设确立了具体的、 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与前面论述的三种合作开发模式在时序演替中形成较好的衔接,利于调动三方开发建设的积极性,易于推动图们江开发的整体进程。
(7 )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也便于刺激国际社会参与并为城市建设融资。由于各组团内部产业方向不同,优惠条件有所差别,这样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
此外,组团式布局形式利用了原来各城市的基础,节约了一部分城市建设资金,缓解了该区资金困难的矛盾,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注释:
〔1〕朱颜明.图们江地区环境现状、发展趋势及保护对策研究.交流材料,1995.
标签:城市规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