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查 中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中学生论文,兴趣论文,心理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它们在社会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择业则是社会中的人在种类繁多的职业群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职业,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用人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单一的组织分配形式正在被多种多样的招聘、招考所取代。“双向选择”机制的出现,不仅赋予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毕业生的权力,毕业生个人也有了选择供职单位的权力。这种“双向选择”机制,不仅是对毕业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核,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严峻挑战。以前,毕业生缺乏择业的自由,因此,没有求职或就业指导,更谈不上对毕业生择业的研究。统分统配制度的改变使毕业生一时无所适从,产生了许多择业的心理烦恼和心理障碍,他们迫切需要就业指导和咨询。
为使职业选择咨询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国外许多心理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编制了一些有一定科学性的测验,如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CII)、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心(ACT)编制的无性别差异兴趣问卷等。由于ACT兴趣问卷适用于初中生至成人,对于早期的职业规划以及变换职业均有指导作用,所以本次调查就借用了这一问卷,不过为了使其更适合中国的中学生,我们对其进行了修订。
本次调查选取中学生作为被试,一则由于中学生还没接受大学里的正规专业教育,他们的兴趣受专业知识影响较小;二则中学毕业生尤其是高中毕业生,除一部分升学外,大部分也面临就业问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这是每一个中学生面临的严肃问题。了解中学生的兴趣,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或者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专业学习计划或职业计划。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职业意识发展情况,在职业选择上有哪些特点或倾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学生在将来面临的就业问题上有更大的竞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武汉市部分中学初二至高三年级的中学生,抽取总人数为522人,样本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83.72%,有效样本的构成为:初二103人,男生62人,女生41人;初三111人,男生57人,女生54人;高一70人,男生41人,女生29人;高二110人,男生31人,女生79人:高三43人,男生25人,女生18人。总计437人,男生216人,女生221人。
2.问卷:《中学生兴趣问卷》。此问卷依据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心(ACT)编制的兴趣问卷修订而成,通过考查其信度、效度以及项目分析,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关于问卷修订情况详细资料见郑波的文章“关于ACT职业兴趣问卷的修订报告”(《心理学探新》96年第2期)。
ACT兴趣问卷的编制思想是按照工作的对象——数据、思想、人和物将工作类别分成四个维度,每个人对工作的喜欢程度在这四个维度上有不同的组合。本调查问卷设计时沿用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L.霍兰德的思想:把人格分成六种类型,即研究型(简称I)、艺术型(简称A)、社会型(简称S)、企业型(简称E)、传统型(简称C)、现实型(简称R),每个人的人格都是这六个维度按不同的程度组合而成的。而职业所需要的特性与这六个维度密切相关,所以这六种类型的人格与四个维度的工作类别存有一定对应关系。故本问卷包括六个分测验。
3.施测方式和过程:团体施测。利用答题纸作答,有统一的指导语,还附有部分开放式问卷,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施测过程中无任课老师参与,以保证学生能放心真实地作答,并且随时解答被试的疑问。
4.问卷处理:答题分三个等级记分:“喜欢”记作“2”,“无所谓”记作“1”,“不喜欢”记作“0”。利用SPSS/PC+归类处理问卷。
5.判断标准:“喜欢”,0.5个标准差以上;“无所谓”,0.5到-0.5个标准差;“不喜欢”,-0.5个标准差以下;“最喜欢”,在喜欢的基础上得分最高。
三、结果与初步分析
(一)中学生职业兴趣的总体分布
表1 中学生职业兴趣的总体分布
表2 中学生最喜欢的职业类的人数百分比
表1表明,在总体上,中学生的职业兴趣比较广泛,在工作类别的六个维度上不同反应的人数百分比较接近一致,都在28%-37%左右。进一步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调查的437名中学生中,最喜欢研究类工作的占14.19%,最喜欢艺术类工作的占13.96%,最喜欢社会类工作的占10.76%,最喜欢企业类工作的占12.13%,最喜欢传统类工作的占13.73%,最喜欢现实类工作的占11.90%,对六类工作没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占23.34%。从中可以知道,目前中学生职业观念的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的,他们能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目标时不仅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能力,还能从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来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活。
(二)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差异分析
1.初、高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到初中生与高中生的职业兴趣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艺术类工作上,特别喜欢的初中生只占9.35%,而高中生却占18.38%,表现出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喜欢从事艺术类工作;在社会类工作,特别喜欢的高中生只占5.83%,而初中生却占15.89%,表现出初中生更喜欢从事教育、服务等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现实类工作上,初中生占8.41%,高中生占15.25%,从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在考虑自己的职业时比初中生要现实一些,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心理成熟的年龄阶段有关。
2.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年级差异
为了深入探究学生的职业兴趣,我们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学生对职业兴趣的差异。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年级与性别对中学生职业兴趣影响不存有交互作用。下面我们就从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考察。
表3 中学生职业兴趣年级间方差分析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学生职业兴趣在社会类(S)、企业类(C)、传统类(E)三个维度上无显著年级间差异,而在研究类(I)、艺术类(A)、现实类(R)三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年级间差异。通过表4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它们之间的差异:①在I上,高二学生的兴趣显著低于高一和初三学生,也就是说,高二学生最不喜欢从事研究类工作,这可能与高二学生对数学、物理学习感到困难有关。②在A上,初二学生的兴趣与高一和高二学生相比显然要低,这可能由于初二学生职业兴趣还没分化,职业意识还没成熟,各方面得分较均衡。到了高中,面临分科的选择,学生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喜欢浪漫、富有幻想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对艺术较感兴趣。③在R上,高一学生比初三和高二学生更有兴趣,而且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得分来看,高一学生的得分均为最高,这也许说明高一阶段是学生职业兴趣发展的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在此阶段作好职业认识或选择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
表4 年级间差异具体表现
注:* P<.05 * * P<.01 * * * P<.001
3.中学生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相同年级的男女生对不同类别的职业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具体表现为:①初二学生,女生与男生相比较,女生更喜欢艺术类和社会类的工作。②初三学生,对A、S、E类别的工作,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③高一学生,女生比男生更偏爱A、S类工作。④高二学生,女生偏爱A和C类性质的工作,男生则更偏爱I类性质的工作。⑤高三学生,仅仅在A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即女生的兴趣高于男生。
表5 相同年级内性别差异比较
这些差异的存在不能排除与样本的局限性有关,但从总体上看(见表6),中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异在性别上是比较显著的,这从表2也可看出,男生比较偏向研究类和现实类,而女生则偏爱艺术类、社会类、企业类。在传统类上,从测验分数男女生均为最低这一点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均不喜欢做这一类别的工作,即不喜欢单独跟数据和物打交道。这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
表6 相同职业类性别差异比较
这种4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与性别的心理差异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一般智力上,男女基本相等;而在特殊智力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其智力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偏向。一般说来,女性长于记忆、运算,情感丰富而细腻,敏感性特别是直觉性比男性强,相对比较善于谈吐。于是,女生大都愿意选择一些比较安定、轻松的职业,如艺术,服务性领域,文科卫系统的工作等。男性一般长于思维、推理、干脆果断、理智,有更强的风险意识,他们更愿意从事理论研究,深研学问;或急于投身社会施展才华,创造价值以确信、评价、肯定自我,多选择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改革开放区冒险性和竞争性强的职业。这些差异是正常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职业对人的生理、心理的要求。当然这也有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在长期的职业宣传中,教育、文艺、医卫等类别的职业形象多数是女性充当的。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兴趣差异
表7 是否独生子女的职业兴趣差异
本次调查437份有效样本中,非独生子女占整个样本的28.83%。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现实类这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即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较而言更倾向于从事农业、运输、制图等更实际的一类工作。这可能跟他们在家中的地位有关,非独生子女承担的家务活较多些,这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务实的品质,较强的能力导致其兴趣的增强。 (三)中学生职业兴趣和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中学生择业的标准
职业选择的制约因素是网络型、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家庭、亲戚、朋友)、职业声望、地位、升迁的机会等无不有影响。由于每个人抱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所以每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也有所不同。表8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中前7个是供选的标准(1.个人能力;2.兴趣;3.性格;4.职业的经济收入;5.就业机会;6.职业的社会地位;7.家庭影响),第8个是自定的原因。从表8可知,中学生以个人能力、兴趣、性格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的人数百分率较高,分别为28.46%、27.69%、21.54%,这说明中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还带有较强的幻想性,现实性成份较少,如职业的社会地位占3.08%,就业机会占4.62%,这些现实的问题其实在真正择业时起了重要作用。只有2.31%的人按照家庭的要求来选择职业,说明大多数中学生选择职业的自主性比较强,虽然现实并非如此,但却反映出中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欲望,下面还会对此问题进一步讨论。5.38%的学生选择了其它标准,表明影响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是复杂的。
表8 中学生择业的第一标准比较
1 2 3 4 5 67 8合计
人数3736 28 9 6 43 7130
%
28.46 27.69 21.54 6.92 4.62 3.08 2.31 5.38 100
2.父母亲对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影响
本次调查对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和父母亲的职业也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两者对中学生的职业兴趣影响较小。这可能与样本取样的局限性有关,但是从现实生活中看,中学生目前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主要来自学校的教育,通过学校教师的传授来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职业群,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对家庭的心理依赖因自主意识的增强而减弱。根据父母亲的职业来了解社会得到的信息比较少,他们会更多地从自己的主体需要、心理特征等内在因素出发,结合就业机会、职业的社会评价等外在因素来考虑职业的选择。当然,不管怎样,我们还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家庭的影响。因为父母亲与子女经常的直接互动和沟通与父母亲的职业期望都会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子女的职业兴趣。
四、结论和建议
从对中学生职业兴趣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生职业兴趣呈现多元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健康的发展方向,因为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2.中学生职业兴趣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这说明职业意识的发展不仅跟年龄有关,也跟性别有关,所以对职业的选择有赖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3.目前中学生择业标准多从自身因素出发,受家庭影响较小,表现出中学生具有较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
我国的普通中学,既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又有培养社会主义劳动后备军的任务。中学生毕业后,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有一个职业定向的问题。如果没有适当的指导,往往会造成选择的失误,成为终生的憾事。针对本调查研究的结果和我国目前中学生职业指导的状况,就职业指导方面提几个建议,供实际工作者参考。1.可以独立开设职业指导课,系统地讲授关于职业和个人的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提高认识。2.学校教学应该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职业调查,加深中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体会,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兴趣、能力等选择职业类别的方向,教导他们不要盲目跟着社会潮流走,都去选择热门的专业或职业,应该符合社会国家的需要和发展。3.充分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对人的身心也有不同的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同职业角色,提高职业和从业者的吻合程度。4.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不仅可提高将来就业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可以保证就业平衡,从而保证社会各行各业的均衡发展。
[*]收稿日期:199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