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战争理论与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黎巴嫩论文,以色列论文,军事行动论文,战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发动了越境袭击,打死3名、并俘虏2名以军士兵。随后,以色列开始对黎境内真主党目标采取报复性打击, 真主党武装则发射火箭弹进行还击,双方冲突迅速升级。8月2日,以色列深入到黎巴嫩境内130公里处,利用空降兵突袭巴勒贝克地区,并出动了1万多人的地面部队。真主党游击队则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近200枚火箭弹,造成1人死亡,19人受伤,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已殃及黎平民,并已将打击范围扩大到黎境内的政治和民用目标,双方冲突愈演愈烈,中东似乎有爆发全面战争的危险。① 但双方,尤其是以色列较为“克制”,尤其表现在以色列此次行动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军事打击的手段、军事行动的地域范围、军事打击的时间和军事打击的对象等限度方面。从军事战略角度看,以军发动的实际是一场有限战争。②
有限战争的基本特征
学界对有限战争的研究目前已初具规模。从定义看,美国学者罗伯特·奥斯古德(Robert Osgood)认为:“有限战争是指交战方有具体且明确界定的战斗目标,他们并不将完全的军事力量用于战争中,而是愿意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并愿意将战争限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和打击目标上。”③ 由此可见,有限战争并非追求在肉体上全部消灭敌人,或在精神上彻底瓦解敌人,而是允许敌方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存在下去。有限战争并不意味着“小战”。“有限”不仅体现在战争规模上,而且体现在政治目标的限度上。另外,这种政治目标的限度应当是相互的,只有这样,“在军事对抗中,交战方才不会试图用所有的军事实力来消灭对方”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事家亨利·哈特(Henry Liddell Hart)爵士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有限战争概念的西方学者,⑤ 后来这一战略思想在美国得到广泛研究。特别是在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Maximum Retaliation Strategy)后,美国学者纷纷提出质疑,不断丰富有限战争的理论内涵。如亨利·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美国的有限战争理论,并在奥斯古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战争的不同分类:只限于一定区域的战争、不使用所有武器的战争和使用所有武器但只限于在特定目标上使用的战争,⑥ 即有限战争可分为有限地域、有限武器和有限目标三类战争。当然,按照不同标准,有限战争可分为不同种类,如若按照交战方实力大小来看,有限战争可分为以下3类:强国之间的有限战争、弱国之间的有限战争和强国与弱国之间的有限战争,其中第一类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最大,第二类次之,第三类最小。
同全面战争相比,有限战争主要具有以下5个特征。(1)从规模看,有限战争不是世界大战,它是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展开的一场局部战争;(2)从政治目标看,有限战争并非追求敌人无条件投降,或者将侵略者彻底打垮、消灭,而只追求有限的目标,如迫使敌人撤军、谈判等,因此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有限战争追求的主要是政治目标而非军事目标;(3)从军事手段看,有限战争选择使用一定的武器和打击目标;⑦ (4)有限战争的交战方通常彼此认识到战争将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它既可能是自我克制的结果,也可能是外界环境限制的结果;(5)有限战争的主导方通常能够控制战争的节奏和激烈程度,并以战争升级为筹码,胁迫对方做出让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限战争之例比比皆是,朝鲜战争一般被认为是战后两大阵营之间爆发的第一场有限战争。⑧ 中东地区也常常爆发有限战争,如1990年的海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追求的是有限的政治目标,即伊拉克必须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既不是消灭萨达姆共和国卫队有生力量,也不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早在美国向海湾地区派兵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就曾忠告布什:不要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不要在伊拉克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布什最终采纳了鲍威尔的意见,并在向沙特阿拉伯增兵时对国内民众承诺:“美国在海湾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绝不会导致第二场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不会是一场持久战。”⑨ 1991年1月初,美国许多议员在国会举行的海湾问题听证会上也认为海湾战争必须是一场有限战争。众议院军事武装委员会主席莱斯·阿斯平(Les Aspin)认为:“我们在伊拉克的军事目标是明确的和有限的。我们的军队将袭击伊拉克的军事战略目标,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而不是惩罚伊拉克人民或是占领伊拉克领土。⑩ 1991年1月16日,就在美国“沙漠风暴”计划即将展开时,布什总统发表演说,重申了美国领导的反伊准联盟军队所追求的有限目标:“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萨达姆军队必须撤离科威特,科威特合法政府必须得到恢复。”(11) 布什将海湾战争限定在有限战争的范围内,一方面减轻了美国国内压力,另一方面又为美军日后留在海湾地区打下了基础。“防止伊拉克威胁周边国家”成为美军留在沙特等国的“合理借口”。2006年7月下旬以来,以色列在黎巴嫩采取的军事行动可列入有限战争之列,也主要是因为其符合上述五大基本特征。
影响有限战争选择的基本因素
近代以来,世界上主要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他军事冲突基本属于有限战争;在中东地区,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外,其他基本属于有限战争。以阿以冲突为例,战后双方爆发过数次流血冲突,但从规模看,基本属于有限战争,2006年7月以来以色列对黎巴嫩采取的军事行动亦是如此。为何交战方选择有限战争,而不利用自身实力选择与敌人决一死战,从而一劳永逸地消灭敌人?
一般说来,交战方选择有限战争与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决策者对外来威胁的判断决定了有限战争的选择,如果外部威胁强度低,决策者就有可能选择有限战争。外部威胁强度低是指:从威胁的大小程度看,敌方仅威胁到国家的边缘利益而非核心利益;从威胁的急迫性看,威胁往往是长期的,而非迫在眉睫的。决策者对外来威胁大小的判断主要受6个因素的影响:(1)敌国地缘临近性(Geographic Proximity);(2)敌国综合实力(Aggregate Power);(3)敌国进攻性力量(Offensive Power);(4)本国过去受侵略的经历(Historical Experiences);(5)本国实力大小(大国与小国)(6)敌国的侵略意图(Aggressive Intentions)。它具有综合性(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相对性(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而异)、二元性(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和层次性(国际体系层面和国内政治层面)等特点。(12)
2.决策者在国内获得的支持程度越低,就越倾向于选择有限战争。 这里很好的例子便是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叫嚣将使用核武器,并将战火扩大到中国,届时中美将爆发全面战争。但这一政策立即在美国引起一片反对声。美国军方许多人士也反对在朝鲜半岛扩大战火,这主要是因战后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而不是在东北亚。最后,杜鲁门总统被迫将麦克阿瑟换下。(13)
3.交战国盟友支持战争的决心越弱,交战国就越有可能选择有限战争。 军事盟友或准盟友是一国发动战争时重要的战略资源。从盟友之间关系的亲疏看,联盟主要分为同舟共济型与推卸责任型两类。(14) 前者的联盟关系较为紧密,往往诱使交战国铤而走险,选择全面战争;后者的联盟关系较为松散,往往抑制交战方采取军事冒险行为,从而迫使交战方选择有限战争。
4.交战国在国际上获得的舆论和道义支持越少,就越有可能选择有限战争。国际舆论主要通过国际组织的宣传机构或国家外交部发表声明来影响交战方,或通过新闻媒体渲染、群众游行集会等形式表达对某项政治危机的看法,表现出国际社会对交战方的道义倾向性,并以此来影响交战国对战争规模的选择。由此可见,国际伦理一般要求国际社会在采取军事行动时须坚持“相称性原则”,即:(1)避免对战斗人员采取过分伤害的手段;(2)避免伤及平民。可见, 国际伦理会对国际舆论产生营造作用,并以此大大削弱交战方的软权力。
5.当缺乏某项可靠的军事原则(military doctrine)作保证时,决策者更倾向于选择有限战争。该军事原则更容易使威胁源在预期内得以有效化解,并能够使此项军事原则付诸实践所付出的代价较小,或至少与带来的成果相称。采取有限战争的形式能够使决策者对获胜有更大的把握。
以军在黎巴嫩发动的是一场有限战争
2006年7月中旬起,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在黎南部激烈交火, 以军对黎境内目标采取了大规模袭击行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导致黎巴嫩数百平民伤亡,因而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如7月30日,以军对加纳村的空袭导致57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为儿童,连一向默认以色列进攻真主党游击队的美国国务卿赖斯也认为是“悲惨的事件”(15)。然而,从以军发动此次战争的政治目标、使用手段、打击对象和袭击范围看,这无疑是一场有限战争。
首先,从政治目标看,这是一场有限战争。众所周知,以军越境对黎巴嫩国内目标进行军事打击已严重违法《国际法》,是对黎巴嫩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但以色列目前似乎无意吞并黎巴嫩,或打碎黎巴嫩国家机器。以军此次行动与其说是要寻求军事目标,不如说是为了寻求政治目标,即在黎南部建立安全区和迫使黎政府解除真主党游击队的武装。真主党游击队主要是由什叶派穆斯林组成的武装,获得中东地区有关国家的支持,并独立于黎巴嫩政府而存在。以政府希望通过此次军事行动一方面大大消耗真主党游击队的实力,另一方面惹怒黎政府,迫使其解除真主党的武装。以色列国防部长佩雷茨于2006年7月25日在视察以军北方司令部时说,以军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在黎巴嫩南部尚未部署国际部队的情况下,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由以军控制的安全区。(16)
其次,从手段看,以色列使用的是性能一般的常规武器。目前以色列拥有陆军13.4万人,动员后可达59.8万人,编有3个地区司令部、1个大后方指挥部、3个军部、3个装甲师、2个师部、3个地区步兵师部、4个机械化步兵师、3个炮兵营。仅各式坦克,以色列陆军就拥有4000多辆:“百人队长”式1080辆、M—48A5型500辆、M—60型400辆、M—60A1型600辆、M—60A3型200辆、“马加赫”7型150辆、Ti—67型300辆、T—62型70辆、“战车”1/2/3型1000辆。(17) 以色列海军虽只有9000人,海军陆战队只有300人,但拥有由3艘海豚级潜艇组成的先进潜艇部队,这些潜艇都是由德国两家公司(TDW and TNSW)联合研制的,被认为是相同尺寸下最有效率的潜艇,具有潜水深和耐久力强的特点。以色列空军3.5万人,战机470架、军舰15艘、约200枚核弹头,还拥有先进的“爱国者”导弹。(18) 但以色列此次动用的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还不到总数的1/3。
再次,从打击对象看,以军轰炸了黎巴嫩的一些桥梁、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但其主要军事目标仍然锁定在真主党活动基地,包括其总部、火箭弹发射装置和真主党主要领导人办公地等。为缩小打击范围,孤立真主党游击队,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甚至宣布: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是谈判对象。(19)
最后,从打击范围看,以军的行动属于有限战争。目前,迫于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压力,防止挑衅叙利亚和伊朗,也为了减少战争升级带来的成本,以色列将军事打击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黎以边境以北20公里处,进一步深入黎巴嫩境内、并发动打击的次数并不会很多。一名以色列部队司令官透露,以色列只打算包围黎巴嫩靠近边境地区的城镇和村庄,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其国土的计划。以色列上校海米·里夫尼也说:“我们打算打击我们控制范围内的真主党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我们只打击黎巴嫩南部,而不会深入其内。”(20) 可见, 以军的行动具有鲜明有限战争的特征。
以军发动有限战争的战争考虑
由于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实力分布的非对称性,以色列似乎完全可以对黎巴嫩发动一场全面战争,但实际上这却是一场典型的有限战争。究其原因,有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色列决策者的战略考虑,因为发动有限战争最符合目前以色列的国家整体利益。
1.尽管黎巴嫩真主党经常对以色列国家安全构成挑战,但尚未成为迫在眉睫的威胁,以色列无需通过发动一场全面战争来彻底打垮黎巴嫩政府。历史上真主党游击队主要是由“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正规军3000名,民兵1.2万名,其主要重型装备为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但与中东地区头号军事大国以色列相比,真主党游击队难以形成巨大的军事挑战,令以色列不能接受的主要是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北部平民的骚扰。
2.以军对黎南部采取的军事行动虽得到了以色列国内80%民众的支持,但他们并不支持向黎巴嫩发动一场全面战争。随着战争进一步升级,以军在国内受到的谴责声越来越强烈,以色列政府内部受到的限制和遇到的阻力也逐渐增大。如在2006年7月31日以色列议会举行的会议上, 多名议员不断打断以色列国防部长佩雷茨的讲话,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21) 显然,以色列军方扩大战争规模的做法很难获得国内的支持。
3.以色列扩大战火在国际上很难获得其盟友或准盟友的同情与支持。 目前美国是以色列最大的支持者,以色列被形象地说成是美国的“第五十一颗星”。由于美国的包庇,联合国安理会一直未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7月28日, 正当以军大举进攻黎巴嫩时,布什总统与布莱尔在白宫举行会谈,宾主双方不仅没有对以色列的行动加以约束,反而警告伊朗和叙利亚放弃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支持。(22) 但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并非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它对以色列的支持并没有盟约作保证。从观察来看,以色列对真主党游击队的军事行动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军事报复阶段和先发制人阶段。在第一阶段,以军的行动旨在报复真主党游击队的越境袭击,美国给予了一定的默认和支持;在第二阶段,以军采取了过度杀伤行为,打击范围明显扩大,甚至殃及联合国观察员和黎巴嫩平民,以军实际上采取了先发制人战略,这使一贯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也改变了立场。美国对以色列滥伤无辜的行为表示微词,它限制了以军继续扩大打击范围的决心。
4.以色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使自己在国际上倍受孤立。 以军进入黎巴嫩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民众纷纷举行抗议游行活动,“反以”、“反美”情绪高涨。战争爆发后,以军频频出现针对联合国观察员和黎巴嫩平民的袭击事件。北京时间2006年7月26日凌晨,以军轰炸了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位于黎南部的一处观察站,造成4名联合国观察员死亡,其中包括1名中国籍观察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26日上午就此事发表谈话,称中方对此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4天后, 黎巴嫩南部继而发生了“加纳村惨案”,这两起事件急剧影响了以色列在国际舆论界的形象,很多伊斯兰国家甚至将以军描述为“刽子手”,中国、俄罗斯两国与欧盟、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对以色列的过激行为同样表示愤慨。受国际舆论的影响,美国国务卿赖斯认为2006年7月30日以军袭击加纳村平民是悲剧性事件。(23)
5.以军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灭真主党游击队,军事打击似乎将成为未来黎以政治谈判的筹码。由于真主党游击队擅长分散作战,避免同以色列展开阵地战,并积极以黎巴嫩民用设施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代表处为掩护,又得到其他穆斯林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以军难以用常规战争,通过集中火力的方式消除真主党游击队的威胁。这意味着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采取的打击措施主要是希望在真主党高层内部产生震慑效果,而不是从根本上瓦解真主党组织。
结语
2006年7月下旬,当以色列内阁发出向黎巴嫩真主党发动进攻的命令时, 以军方曾声称要让黎巴嫩回到20年前,(24) 似乎以色列在黎巴嫩的进攻将拉开中东全面战争的序幕,届时中东主要国家伊朗、叙利亚乃至世界霸主美国都可能卷入进去。从目前看,双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激战的可能。但由于受国际大环境的约束,双方都会进行自我克制,在政治目标选择、打击手段、打击时间、打击对象和打击范围等方面将此次冲突限制在有限战争的范围内。以色列选择有限战争而非全面战争,并非出于仁慈或对阿拉伯国家平民人权的关注,而是因为一场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并不符合其长远利益。(1)真主党游击队并没有对以色列生死攸关的利益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以军尚不需要对黎真主党游击队采取毁灭性的打击;(2)以色列国内对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并不持赞成态度;(3)以色列的主要支持者从维护联合国等国际机制的运作出发,也不会允许以军在黎战场上走得太远;(4)国际舆论并不站在以色列这一边,导致以军采取越境打击真主党行动的合法性遭到普遍质疑;(5)由于真主党采取游击战术, 以军难以通过发动一场全面战争消灭黎真主党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战争升级还可能迫使真主党的主要支持者直接或间接插手,这将大大增加以军采取军事行动的成本。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发动一场有限战争最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
2006年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要求黎以停火的决议。 由于以色列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基本达到了打击真主党游击队、摧毁黎北部火箭弹发射装置、瓦解真主党政治活动中心的目的,因此于第二天宣布接受停火。(25) 此后, 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的冲突逐渐减少,国际社会也陆续承诺向黎巴嫩南部派驻维和部队。8月24日,希拉克总统宣布法国将向该地区派驻2000人的维和部队。(26)
有限战争是以色列生存的重要法宝。自建国以来,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爆发过数次中东战争,其结果是,以色列没有被广大阿拉伯国家所打败,反而占有了越来越多的领土,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美国偏袒和支持以色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以色列制定的军事策略有关。如在“六日战争”中,埃及总统纳赛尔曾声称要把犹太人赶入大海,并声称要通过发动一场全面战争来消灭以色列国。(27) 而以色列根据自身实力,提出有限的政治目标,并辅以军事手段来加以实现,但从未提出可能导致“体力透支”的宏大目标,如消灭某个阿拉伯主权国家。有限战争使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成本风险大大降低,增加了以色列的军事威慑力,同时为消化抢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的侵略成果赢得了时间。
注释:
① John Kifner and Warren Hoge,“200 Missiles Hit Israel as Battle Rages in Lebanon”,New York Times,August 3,2006.
② 目前国内外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有:袁正领、周杰著:《从核战争到有限战争:基辛格〈核武器与对外政策〉浅说》,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国强著:《美国有限战争理论与实践》,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安田著:《现代有限战争的理论与战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Ian Clark,Limited Nuclear War:Political Theory and War Conven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 Seymour J.Deitchman,Limited War and American Defense Policy,M.I.T.Press,1964; Robert Endicott Osgood,Limited War Revisited,Westview Press,1979; Yaacov Bar-Siman-Tov,The Israeli-Egyptian War of Attrition,1969—1970:A Case-Study of Limited Local Wa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③ Robert E.Osgood,Limited War:The Challenge to American Strate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p.1.
④ Morton H.Halperin,Limited War in the Nuclear Age,John Wiley & Sons,Inc.,1963,p.2.See Suba Chandran,Limited War with Pakistan:Will It Secure India's Interests?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4,p.2.
⑤ See Suba Chandran,op.cit.,p.2.
⑥ 参见陈捷、尚金锁:《美国早期有限战争理论初探(续一)》,载《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19页。
⑦ See G.Van Rentham and Van der Bergh,“Limited War”,in Ervin Laszlo and Jong Youl Yoo,eds.,World Encyclopedia of Peace,Vol.1,Pergamon Press,1986,pp.541—542.
⑧ See Trumbull Higgins,Korea and the fall of Macarthur:a precis in limited wa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⑨ George Bush,“Go the Extra Mile for Peac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December 2,1990.
⑩ See Representative Les Aspin,“The Military Option:The Conduct and Consequences of War in the Persian Gulf,”January 8,1991,101[st] Congress,2[nd] Session,Congressional Record,Washington D.C.:GPO,1992,p.916.
(11) “Address to the Nation Announcing Allied Military Action in the Persian Gulf,” January 16,1991,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George Bush,1991,pp.43—44.
(12) 参见孙德刚:《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美国准联盟战略历史考察》,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51页。
(13) See Matthew B.Ridgway,The Korean War:How We Met the Challenge:How All-out Asian War was Averted,Why MacArthur Was Dismissed:Why Today's WarObjectives Must Be Limited,Garden,N.Y.:Doubleday,1967.
(14) See Thomas J.Christensen and Jack Snyder,“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Predicting Alliance Patterns in Multipolarit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4,No.1,Spring 1990,p.143.
(15) Robin Wright,Jonathan Finer & Debbi Wilgoren,“Rice Predicts Cease-Fire May Occur This Week”,Washington Post,July 31,2006.
(16) JPost.com Staff,“IDF to Employ South Lebanon Security Zone”,The Jerusalem Post,July 25,2006.
(17) See http:// dskb.hangzhou.com.cn/20050801/ ca1143215.htm
(18) See http:// www.shaoxingdaily.com.cn:8080/sxrb/homepage.nsf/ documentview/2006—07—23—11—8B341DD02D32518E482571B4000357E3? OpenDocument
(19) See ‘Israeli PM Doesn’t Rule out Negotiations with Lebanese Counterpart”,http:// www.kuna.net.kw/english/Story.asp? DSNO=889620
(20) See http:// 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gjkd/200607260870.htm
(21) Robin Wright,Jonathan Finer and Debbi Wilgoren,op.cit.
(22) Jim Rutenburg and Helene Cooper,“Bush and Blair Push Plan to End Mideast Fighting”,New York Times,July 29,2006.
(23) See ABC News:“Rice Postpones Trip to Beirut After Attack”,http:// abcnews.go.com/ Politics/ wireStory? id=2253128; Helen Cooper,“Rice Says Mideast Cease- Fire Is Within Reach”,New York Times,July 31,2006.
(24) Kavin Drum,“Political Animal”,Washington Monthly,July 27,2006.
(25) Molly Moore and Edward Cody,“Israel Accepts U.N.Deal”,Washington Post,August 14,2005.
(26) Molly Moere,“France Sets Big Force for Lebanon”,Washington Post,August 25,2006.
(27) See David Ben-Gurion,Israel:A Personal History,New York:Herzl Press,1972,p.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