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构建和谐社会,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社区为着力点,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并以相应有效的机制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平安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自“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部门统筹兼顾,坚持把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结合,坚持把经常性工作与阶段性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活动,注意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坚持打击与整治并举,切实抓好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大力开展消防安全隐患的专项整治,确保消防安全状况稳定好转;加强协调管理,确保社区各项工作稳健运行,取得了预期效果。
然而,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大量涌现;二是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社区因此成为管理的重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阵地。
二、平安社区建设的机制
第一,构建道德宣化机制,培育和谐社会理念。
以人为本,是建立现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当前的重大课题,就是理顺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民的多元道德价值关系和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道德标准。要培养和弘扬文明、和谐、公正、法制、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倡导人们诚信友爱,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和对待社会各种现象,善辨丑恶,明辨是非,弘扬道义,传播正能量;要积极倡导人们树立心齐、劲足、实干、有为的良好风貌,努力创造自己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在全社会范围内宣扬高尚的人格、尊严、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用道义的“善”把人与社会联结起来,平安建设才能深入人心,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
第二,权责一致机制。
从平安建设的主体来看,政府引导、部门实施、全社会民众参与构成了平安建设的立体三维模式。一般而言,各级政府的层级越高,权力功效越大,责任越大,但事实上社会问题的处理又往往是层级越低面临的问题越多,责任越加具体和沉重,这是权力效能和责任承担和谐的矛盾。建立权责一致机制,就是放手调动基层组织的作用,赋予充分权力,形成上下级责任连接。各级政府要融入民众之中,加强基础渗透工作,建立点、片、面的归口管理负责制度,切实做到一级组织确保一方平安。
第三,权利保障机制。
平安建设真正深厚的力量在于民众,民众是平安建设的根本实现力量。然而目前的突出矛盾却正是多项权利保障制度和民众的实际享有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建立物质的权利保障机制,一方面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另一方面也要动用社会力量,在制度上找出一条由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济渠道。可以说,政府对民众权利保障的程度,也决定了平安建设的程度,政府以人为本意识的强化是平安局面形成的重要基础。
第四,治安防范机制。
社会治安问题是平安社区建设的直接问题和基本衡量指标,社会治安面临的客体虽然复杂多样,但在具体实施中,也要讲究工作运转的系统性、恒定性。要建立扎实有效的治安防范机制,将专项短期治理、重点区域治理和长期防范治理、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并要有效地渗透到对整个治安管理的大系统中,有效地辐射到社区防范和民众参与上来。可以通过政府扶植、社会支持、民众参与组成专职或兼职的该区域内的治安联防组织形式,做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合社区所在地实际,要有针对性地在辖区各中小学、大中专院校、未成年人、青少年儿童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捍卫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同时,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为目标,加强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禁毒防艾、反邪教、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等方面的知识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安全意识、家庭法律意识、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别罪犯的能力。
第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预防性、治本性和基础性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成立维稳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提高及时获取、准确分析、按需监控和适时发布信息的能力。同时,重心下移,认真听取居民诉求,梳理各类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做好信访工作。要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尤其是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走访排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确保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群体事件之前,维护和谐稳定大局。
第三,有效遏制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树立“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对案件侦破采取“定领导、定任务、定时间、定职责、定奖惩”等措施,铲除黑社会性质犯罪及各种流氓恶势力;控制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和其他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打击和遏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提高执法质量。要建立健全破案责任制,强化侦查破案工作;要深入分析研究辖区内治安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集中统一行动、专项斗争和经常性打击工作,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严厉打击涉枪、涉爆、绑架、杀人、投毒、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时解决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稳定和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破案追逃”责任制;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力缉捕经济犯罪在逃人员,严厉惩处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强化治安管理,坚持不懈地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针对新型犯罪不断增多的情况,还要及时研究对策,提出司法建议,为打击犯罪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第四,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落实到社区、各个商住小区、居民楼院、公共户单位,加强社会面控制,形成110巡警、交警、辅警、社区专(兼)职巡逻队和单位保安人员组成的“五级治安联防防控网络”;进一步科学规划警务亭、岗、站、室和巡逻车布局,努力建立起打、防、控有机结合的警务运行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要按照“以防为主、快速反应、应急优先、分级负责、平战结合、依法管理”的原则,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研究制定网上舆论斗争工作机制,掌握舆论动向;要认真研究刑事犯罪的规律、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建立经常性严打机制,提高打击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
第五,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加大对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民用爆炸物品、剧毒等危险物品的管理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清理,减少危害。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各项安全责任措施,深入排查和整治火灾隐患,努力减少火灾事故;强化消防队伍训练,建立和完善各项应急机制,提高处置能力。以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有序为目标,狠抓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加大交通安全常识宣传力度,强化路面控制,深入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努力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建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网络队伍,在社区、公共户单位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监督管理站及安全生产协管员制度,在社区、公共户单位建立专职消防队,完善社会公共安全防御体系。
论文作者:张京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平安论文; 社会论文; 社区论文; 治安论文; 机制论文; 民众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