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基于供应链自组织过程的案例研究_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供应链自组织过程的多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机制论文,因素论文,作用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招商引资政策,外资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日韩邻近,是我国第三大港口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大连市成为外商尤其是日本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截止到2013年,在大连市注册的日资企业已经超过3 800家,主要有独资、合资以及控股三种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资企业与大连市本土企业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涌现出了三洋冷链、华录松下、欧姆龙等知名日资(中日合资)企业代表。

      近年来,市场竞争逐步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纷纷加强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连市的日资企业同样以强化业务、战略参股等形式与上游的本土企业加强合作,试图建立以日资企业为核心的稳定供应链。凭借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一些优势,日资企业在部分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日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在技术上存在一定落差,不可避免地出现日资企业先进技术向中方企业扩散、渗透的现象,即供应链技术溢出,该现象比较普遍,并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深化逐步显现出来。而获得先进技术的本土企业通过技术消化、再创新和管理上的整合,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与日资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在能力上不断契合,从而促进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本文着力研究在FDI(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下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组成供应链的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供应链技术溢出是指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发生的技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转移与渗透。技术溢出与供应链的发展紧密相关,并随着供应链的成长逐步深化。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越来越重视对供应链技术溢出的研究,但对供应链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研究综述

      1.1 供应链技术溢出相关研究

      技术溢出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对外投资的发展而兴起,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国家和产业间的技术溢出属于宏观层面;企业间的技术溢出属于微观层面。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溢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溢出的技术(溢出对象)、影响因素、渠道和效应等方面。无论是哪个层面或方面,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均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

      关于“技术”的界定,主要有如下几种:贝克曼将技术作为知识,认为技术能够解释工艺操作的原因和结果[1];武谷三男认为技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运用[2];埃吕尔强调方法在技术中的作用,提出技术是在给定时刻最有效方法的组合[3]。结合上述观点,本文将供应链中的技术界定为节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经验、方法、知识、操作技巧及管理模式,其主要类型包括设备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技术、专利技术、产品技术、生产工艺技术等。

      技术溢出是指技术领先者对同行业企业或者其他企业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技术转让不同,其实质是技术领先者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却难以获得直接的回报。Caves最早对技术溢出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分为三种:①跨国公司进入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②跨国公司进入引起的竞争促使技术的更新;③跨国公司带来新技术的扩散[4]。Carlaw和Lipsey认为:外部性是指由初始行动人向没有参与到初始行动的接受行动人(receiving agents)所提供的、由持续并潜在可变的行动所产生的、对于接受行动人有影响的、未偿付的效应[5]。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技术溢出是技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转移,其外部性实际上是技术优势企业溢出的技术给其他节点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带来的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供应链节点企业间技术溢出对节点企业带来的外部经济;第二,供应链技术溢出对供应链整体带来的外部经济。

      目前,技术溢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DI技术溢出上。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发生。第一,东道国和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通过前向或后向的联系导致技术溢出。后向联系主要指东道国企业向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通过后向联系,一方面使东道国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产品和服务水平较高,为保证其竞争力,跨国公司子公司会向东道国供应商提供技术援助、管理培训等,从而促进东道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前向联系主要指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的高质量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等使得东道国企业能够以更有竞争力的成本生产更复杂的产品。通过前后向的联系,东道国企业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学习到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实现技术溢出。第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示范效应”实现技术溢出。例如,Mansfield和Romeo的研究指出,当地的竞争者通过模仿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实现了技术溢出[6]。第三,人员流动实现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培训当地员工,这些当地员工后来自己成立了公司或者加入了本地的公司导致技术溢出。Fosfuri等的研究指出,跨国公司培训了本土员工后,一项先进的技术可以被转移到跨国公司本地的附属公司中。这些员工被当地企业雇佣后,会导致技术溢出[7]。Findlay在对跨国投资的研究中,确认了存在技术溢出现象,但并未对该现象的效应作进一步分析[8]。Blomstrom等的对外投资模型对溢出效应做了一定研究,并且认为公司的决策行为对溢出效应有影响[9]。黄凌云等认为利用FDI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FDI是技术国际转移的主要形式。

      对技术溢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FDI形成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途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0]。张薇在综述各学者对FDI技术溢出的研究后指出,技术溢出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11]。对于供应链层面的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溢出下的供应链合作机制以及供应链间的技术扩散上。陈志祥和马士华认为必须重视供应链中的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在供应链中的作用[12],汪应洛提出建立供应链虚拟技术开发中心[13],谢友柏认为建立供应链异地技术合作形式十分必要[14],有的学者对比了在技术溢出效应下和无技术溢出效应下的供应链合作机制的不同,对于这种合作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合研发方面[15-16],对于供应链技术扩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扩散的方式和对节点企业的影响方面[17-18]。在供应链技术溢出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意识到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纷纷对其进行深入研究。Glass和Saggi认为FDI带来的技术溢出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影响[19]。Borensztei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20-22]。高山行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跨国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发生联系时技术被模仿或主动传授、与中介机构的业务联系、竞争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模仿和技术差距与技术溢出存在显著影响[23]。而赵保国选取了10个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技术差距、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发生联系等4个因素呈正相关,而人力资本流动、与同行其他企业的信息交流等6个因素对技术溢出不存在显著作用[24]。He等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的渠道认为,非市场性因素所占比重的大小对供应链技术溢出非常重要,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信息共享、合作开发也会对技术溢出产生促进作用[25]。邹艳等指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越来越普遍,节点企业的研发成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强其他节点企业的竞争能力[26]。另外,有的学者从组织管理、知识管理的角度开展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和人员交流对供应链技术溢出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总结了供应链技术溢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1.2 供应链自组织过程中的技术溢出

      在一般情况下,自组织作为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动态演化过程,从过程演化的抽象角度来看,它包含三个阶段[27]:

      (1)自组织起始。当外界自由能进入开放系统时,系统内部的能量平衡被打破,系统开始处于无序混沌的状态,并开始向有序状态进行转化。这一阶段被称为自组织的起始阶段。

      (2)系统水平上的复杂演化。系统内部能量进行调整,子系统之间产生摩擦,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由简单逐步复杂化,系统功能与结构在水平层次上累加,为后续系统层级跃进增加累积。

      (3)系统向更高的有序层级跃进。经过上一阶段的累积,系统在序参量的役使下,向更高层级跃升,组织有序度在跃升中得到提升。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在提升到高层次时,系统的结构有可能会变得简单,也有可能变得复杂。拉兹洛指出,上层系统并不一定比下层系统更复杂,需要视情况而定;吴彤指出高层次起点的水平复杂性一般低于低层次的水平复杂性[28]。至此,系统完成了一次自组织演化过程,其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自组织演化过程

      供应链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互换,在本质上属于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因此,供应链具备自组织的条件。供应链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节点企业作为子系统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以及知识流来进行关联并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促使系统产生涨落并放大,在涨落过程中产生序参量,反过来支配节点企业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如此循环,最终使供应链趋于有序或更高层级的有序[29]。根据自组织理论,供应链自组织演化过程具有上述相同的三个具体阶段。

      根据自组织理论,供应链在同一自组织循环中有三个阶段。受外部约束,技术优势企业与技术劣势企业达成合作契约,供应链形成,但其结构和功能尚不健全,尚处于非平衡状态,需要自组织演化。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源于系统内部,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协调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源泉[30]。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导致系统状态的涨落,而涨落的存在促使子系统进行自我调整,完善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在供应链初始阶段,关联节点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强烈的不对等的非平衡状态,引起关联节点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与合作。供应链系统的存在要以一定规模的流的形式来维系[31],并且流与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构成了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因而,关联节点企业在技术上的交流受到双方企业内部、供应链内部以及外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性质、内部功能的影响,供应链其他流对技术流的影响等。而这些因素的交叉影响,促使或制约着技术能量在节点企业间或供应链内外部间的分配与调整,即技术溢出的发生。技术能量的分配与调整加之节点企业对吸收技术的重新分配与消化,引发了供应链系统的涨落,完善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在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期与深化合作期,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完善改进节点企业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反过来又调整着技术溢出作用机制。供应链自组织过程中的技术溢出如图2所示。

      目前,国内外对供应链技术溢出的研究多偏向于宏观层面,主要从厂商理论、博弈理论、策略联盟[10]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供应链技术溢出的研究,并未考虑到供应链实际情况而应用新的理论。从上述供应链自组织过程对技术溢出影响关系的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组织理论可以较好地阐释供应链技术溢出的过程,因此,本文将自组织理论作为研究供应链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

      

      图2 供应链自组织过程中的技术溢出

      2 研究方法

      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一直贯穿于供应链各阶段,并与供应链环境紧密相连。本研究试图从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三个阶段分析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变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在考虑研究对象所处情境的条件下,整体把握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以验证性归纳的方式进行问题研究。

      2.1 案例选取依据

      案例研究的基础是选取典型性而非随机性案例[32]。典型性案例虽然包含一些偶然因素或现象,其形成却具有问题发展的必然性,能够更好地揭示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典型性对于案例研究具有必要性。Yin认为案例研究所采用的样本必须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非常典型的[33]。因此,本文从典型性这一要求出发选择日资企业与大连市本土企业组成的两组供应链。两组供应链的典型性体现在:

      (1)三家日资企业属于外商投资范畴,是目前相关技术溢出发生的主要源头。大连的日资企业在技术上较为领先,具备发生技术溢出的可能性。

      (2)三家本土企业是大连市新兴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其发展历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其他中小企业一样,主要业务是为大连市外资企业做配套服务,是供应链技术溢出的主要对象。

      (3)从2002年至今,两组供应链的关联节点企业均保持了稳定且不断深入的合作关系,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在供应链节点企业稳定合作的前提下,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变化与作用会留下连贯的痕迹,这对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十分重要。

      2.2 案例供应链简介

      为明确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先后调研了两组供应链:第一组由三洋冷链(中日合资)与两个供应商——大连华鹰玻璃加工厂(简称华鹰)和金州玉加电器厂(简称金州玉加)组成,华鹰主要向三洋冷链提供冰柜、冷冻柜上的玻璃窗等产品,金州玉加主要向三洋冷链提供冰柜中的电束线和电子器件等产品;第二组由大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日佳)与下游两个客户——华录松下(中日合资)和欧姆龙(日资企业)组成。欧姆龙主要生产电子健康仪器,华录松下的主要产品为各种类型的DVD、投影仪和刻录机等。日佳是从事SMT表面贴装工艺、电子线路板组装的专业生产厂家,为欧姆龙和华录松下提供电路板等零部件。两组供应链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两组供应链示意图

      2.3 案例信息收集

      Glasser和Strauss认为采用来源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数据资料可以促使案例研究基础和内容更加坚实有效[34]。本案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的收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企业实际调研,包括参观考察和现场座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制度、刊物和内部报告等文字资料;外界对企业的报道或分析资料以及该企业所属行业的相关信息。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参观、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和分析行业信息等方式,对两组供应链技术溢出历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3 案例分析

      本文以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三个阶段为基础,对两组供应链在每一个阶段中的技术溢出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供应链技术溢出变化的规律。运用自组织理论深入分析每一阶段技术溢出因素的影响作用和作用方式,以及技术溢出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之间的联系,最终推导出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本研究将调研中得出的技术溢出影响因素按照表1总结的7个方面进行归类,逐一明确两组供应链发展中技术溢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随后,按照自组织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将供应链自组织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当某一影响因素在某一阶段存在时,再对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更加详细的调研,探寻影响因素在该阶段是否起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若某一影响因素存在且对企业技术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时,则认定为该阶段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此外,提炼某一阶段的影响因素时,还应考虑该影响因素是否持续起作用,对于偶尔产生影响的,则将其排除。

      3.1 第一阶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在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第一阶段,节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两组供应链六个节点企业合作的目的来看:技术劣势企业主要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技术优势企业则主要是分包生产职能,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双方的合作存在互补性,并且容易受到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情况、地理位置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例如,日佳与华录松下的合作就明显受到2005年大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的影响。《意见》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向“精、专、特、外、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成长型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日佳被列入市政府重点培育的成长型骨干企业名单,并重点瞄准了“外”和“精”。日佳转变企业经营策略,积极寻找与外商合作的机会,吸引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精密产品,最后促成了与华录松下的合作。由此可见,宏观环境是促使技术差距明显的节点企业合作并导致技术溢出的间接因素。

      根据图2,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第一阶段的主要技术溢出是技术设备的输入以及部分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围绕该阶段的主要技术溢出,参照表1中供应链技术溢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调研得到了两组供应链中的影响因素,归纳如表3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政策引导技术优势企业和技术劣势企业达成合作、互补所需而导致各种技术溢出。因此,经济政策构成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环境,并通过影响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而持续对技术溢出产生间接的影响。通过表3可以看出,围绕第一阶段的技术设备转移和部分生产技术溢出,技术差距、人员交流频度和技术设备先进程度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竞争,导致系统内部的非平衡状态,推动了系统向有序结构的自组织演化[35]。通过两组供应链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在合作之初,双方在技术上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达成合作,技术劣势企业往往采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整改生产线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技术差距因素推动了最初的技术溢出。在引入设备时,设备的先进程度则成为关键因素,例如金州玉加和日佳均在合作企业的指导下引入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在初期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不合格率往往很高,技术优势企业往往通过让渡部分生产技术或进行技术培训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两组供应链均出现该类现象),因而人员的交流成为影响技术转让的关键因素。通过两组供应链的横向比较发现,人员的交流在该阶段往往局限于解决具体问题,问题解决完后人员交流一般会中止,即人员交流频度属于偶尔的或偶然性的,并不是长期固定的。同时,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技术差距往往影响着人员交流的频度,例如在差距非常大的三洋冷链—金州玉加和华录松下—日佳供应链中,人员交流开始出现定期检查和集中解决等固定化的倾向。技术差距的大小往往也会影响到引入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在上述总结中不难发现,技术差距越大,往往要求引入的设备要更具有先进性。由此可见,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是交叉进行的,具体如图4所示。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后,双方的合作得以稳定,供应链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并开始稳定有序地发展。

      

      图4 第一阶段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3.2 第二阶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该阶段供应链自组织主要是水平层次上的复杂性增加,在实际中表现为节点企业间产品供给规模扩大或供给产品种类增多。由图3可知,该阶段的主要技术溢出表现为节点企业间技术标准化和先进管理模式的转移。参照表1中供应链技术溢出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对两组供应链第二阶段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第二阶段,主要的技术溢出影响因素有技术差距、技术标准化、人员交流频度、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能力,其中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吸收方企业而言,后文中不再赘述。供应链在第二阶段的水平复杂性增加,由于技术劣势企业的技术水平仍未达到较高水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差距,合作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产品品质成为突出问题。该阶段技术差距依然是推动双方技术交流的基本动力,为了方便控制产品品质,技术优势企业一般会要求技术劣势企业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实行技术标准化,技术优势企业将生产技术和产品检测等标准传入技术劣势企业。同时,为了固化技术标准,技术优势企业意识到必须提高技术劣势企业的管理水平,因而会通过人员的长期固定化的培训和交流,协助技术劣势企业建立生产管理体系。通过两组供应链在两个阶段的纵向对比可知,该阶段人员的交流往往是定期或固定化的,而不是偶然性的。通过对输入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技术劣势企业往往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和研发团队,企业创新能力成为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同时,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企业创新能力往往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例如在调研中发现日佳的人力资本明显强于华鹰和金州玉加,因而在两组供应链中其创新能力也最强;研究还发现:技术标准化作为技术溢出内容的同时,也作为该阶段技术溢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管理模式的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存在很大影响,企业技术的研发往往都建立在技术标准化之上。总之,第二阶段的技术溢出围绕着技术标准化和管理模式转移与创新进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具体如图5所示。经过一系列作用,供应链结构得到一定改善,功能得到提升,但主要表现为水平层面的复杂性增加。

      

      图5 第二阶段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3.3 第三阶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该阶段供应链自组织主要是垂直层次复杂性的增加,表现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合作由产品供给为主向技术研发合作为主过渡。由图2可知,该阶段技术溢出表现为节点企业间的技术研发合作。参照表1中给出的供应链技术溢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调研归纳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该阶段技术差距依然存在,但由于技术差距的缩小,双方在技术上合作的机会增多。调研中发现:技术优势企业为了节约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在该阶段倾向于和技术增强的合作伙伴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因而,技术差距的缩小在研发合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技术合作中,技术资源的共享程度制约着技术研发合作的发展。通过两组供应链的横向对比,存在着项目合作、松散合作和固定合作三种模式,其中松散合作技术资源的共享程度最低,仅仅共享技术设想,项目合作主要是共享技术人员,而固定合作的时间往往较长,合作方式固定,一般涉及人员、技术资源以及信息的共享。同时,技术共享程度还受到第二阶段技术标准化的影响。调研中发现,第二阶段技术标准化程度越高,企业在共享技术资源时相对越容易。例如日佳与欧姆龙仅在检测标准上统一,而日佳与华录松下在生产各方面均统一,因而在技术方案共享时就相对容易一些。需要指出的是,三洋冷链—金州玉加并没有明显的技术合作,因此本文在第三阶段研究中将其忽略。根据供应链自组织理论,技术合作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导致供应链合作结构发生改变,功能得到很大提升,并突破临界值,供应链跃升到新的更高层次,有序度得到提升,并开始新一轮的技术溢出。第三阶段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如图6所示。

      

      图6 第三阶段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结合前文对供应链自组织演化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认为供应链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的增加主要是合作方式由简单的产品供给向联合研发模式的转变,水平层次复杂性增加主要是合作内容的扩大。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供应链技术优势企业与技术劣势企业合作之初,双方仅围绕着单一的产品供给开展合作,技术劣势企业一般会引进技术设备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同时接受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指导以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发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控制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生产管理的改进成为突出问题;技术劣势企业的技术不断提升,双方逐步开始技术方面的合作,技术人员和资源的共享程度越来越高,双方合作的重点逐步由产品生产转为技术研发。

      综上,通过案例归纳出技术溢出的一般规律:在第一阶段,技术溢出主要是指技术设备的输入和部分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在第二阶段,主要是指节点企业间技术标准化和先进管理模式的转移;第三阶段则上升为节点企业间的技术研发合作。供应链自组织过程中技术溢出的一般规律如图7所示。

      

      图7 供应链自组织过程中技术溢出的一般规律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两组供应链中的技术溢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运用自组织理论对三个阶段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总结出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如图8所示。

      

      图8 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

      该模型表明供应链技术溢出内容和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总的来说,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不断发展,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第二,不同因素的技术溢出作用方式不同,并且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相互交叉。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从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角度出发,技术溢出在三个阶段中呈现出“先进技术设备输入和部分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技术标准化和先进管理模式的转移—技术研发合作”的一般规律。技术溢出内容的变化导致影响因素本身及其影响作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影响因素的出现或消失和作用程度两个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导致技术劣势企业必须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来更好地吸收先进技术。本研究将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不同阶段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技术劣势企业的管理重点和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成果表现总结为表6。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集中在所选供应链的代表性和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度。虽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走访了大连市很多外资和本土中小企业,从诸多供应链中选出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组供应链,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总体管理水平不高、规范性较差,且很多企业存续时间较短,导致收集的资料难以齐全,尤其是供应链自组织演化的第一阶段。另外,行业性质对于供应链技术溢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研究的两组供应链案例都属于电子行业,电子行业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技术更新快,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其他行业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否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对供应链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对一般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具体供应链的特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以上两个方面,今后尚需补充完善。

标签:;  ;  ;  

供应链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基于供应链自组织过程的案例研究_供应链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