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闵泽满

闵泽满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针对我院急诊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抢救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8.1%。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1.4±9.2)min,而对照组患者为(48.5±13.5)min。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诊危重抢救患者,在其抢救护理中应用全程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有效的做出调整,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抢救

急诊作为临床上高风险的科室之一,其收治的一般为急危重症患者,此类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较差,并且病情复杂多变,导致对其的抢救治疗工作施展不易。而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如操作或护理的细节处理不足,则会影响患者抢救效果。所以,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1]。基于此,本文针对我院急诊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抢救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探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表现。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急诊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抢救的6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8例、15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8.2±3.5)岁。消化疾病11例、呼吸疾病9例、心血管疾病5例、外科创伤3例、急性感染性疾病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9例、14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8.4±3.2)岁。消化疾病12例、呼吸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6例、外科创伤4例、急性感染性疾病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则进行全程护理:患者入院后建立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准备好相关用物接收危重患者,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等,另外有详细记录患者的接收过程和抢救记录[2]。在接收到患者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抢救。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开放静脉通路,给予吸氧,如吸氧不能满足患者的救治要求,则立即使用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严格按照指标进行心外按压治疗,同时观察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有效、迅速、合理的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最后,在患者抢救期间,应注意加强患者的相关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包括清理血迹、口腔等[3]。

1.3观察指标

(1)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治疗期间的相关资料,包括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心肺复苏率等,另外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2)按照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效果

在抢救护理完毕后,观察组患者死亡人数2人,死亡率为6.6%。对照组死亡人数6人,死亡率为18.1%。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抢救期间,观察组心肺复苏人数为7人,而对照组为8人,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另外,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1.4±9.2)min,而对照组患者为(48.5±13.5)min。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存活31人,满意度评分为(92.7±1.1)分,对照组患者存活27人,满意度评分为(82.3±0.8)分。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急诊患者有着发病急、病情重特点,需要紧急抢救。一旦患者病情恶化而得不到及时救治时,患者的生命则会受到严重威胁,措施最佳抢救时间。而发生差错或不安情况后,患者及其家属很会极为不满,这也直接造成了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4]。在急诊抢救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事关重要的,必须要严阵以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理念的不断革新,在当前抢救护理方面,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抢救治疗中的要求。而全程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其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其根本也是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化护理观点为指导,对患者实施身心全程护理。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5]。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予以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精神多个层面系统的全程护理,使其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全程护理中,护士不是医嘱的机械执行者,护理也不仅仅是对患者机体的护理干预,而是强调身心全程护理,要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进行了解,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6]。同时,在抢救护理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保证护理人员和医生之间的配合,减少抢救意外的发生,从而提高抢救质量,保证抢救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抢救护理完毕后,观察组患者死亡人数2人,死亡率为6.6%。对照组死亡人数6人,死亡率为18.1%。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抢救期间,观察组心肺复苏人数为7人,而对照组为8人,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1.4±9.2)min,而对照组患者为(48.5±13.5)min。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危重抢救患者,在其抢救护理中应用全程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有效的做出调整,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仇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OL].中国妇幼健康研究:1[2018-05-29].

[2]苏燕红.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2):1602-1603.

[3]孙秀芳,王珊.全程护理干预对急诊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06):167-168.

[4]李慎娟,李慎竹,辛全娟.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8(06):8.

[5]丁香云.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3):238.

[6]曹洋.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7):264-265.

论文作者:闵泽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分析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闵泽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